•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季建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从“后天之本"论治探讨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力衰竭)以胸闷、心悸、气急,甚至不能平卧、面浮肢肿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胸痹”、“心悸”、“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受损,阴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力衰竭)以胸闷、心悸、气急,甚至不能平卧、面浮肢肿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胸痹”、“心悸”、“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受损,阴阳气血失调,尤其是“后天之本99——脾胃功能损伤、失调,导致中焦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痰浊、水湿内生,气滞血瘀、心阳不振,心脉瘀阻而戏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虽然历代临床医家对心力衰竭的证治有多种见解、论述,但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从“后天之本”人手,结合现代医学诊治心力衰竭,每每应手,疗效显著。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症状,而且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从“后天之本”论治心力衰竭,不仅有其理论依据, 且为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不管累及何脏何腑,最终均与“后天之本”——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就“后天之本”与心力衰竭的生理、病理关系及主要临床证治问题作初步探讨。 l 理论依据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通过经络将五脏六腑、四肢九窍联属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灵枢·经脉》篇云:“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人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又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日:“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由此可知,脾胃与心通过络脉相连,从而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赖,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1.1 在生理上脾胃与心的关系 脾胃位于中焦,在膈膜之下,与心通过络脉相通。具有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及主通降、受纳腐熟水谷之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皆有赖于脾胃运化、腐熟水谷精微。正如《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所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再如《灵枢·玉版》篇日:“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又如《医宗必读》所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日后天之本在脾。”而心主血脉,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均依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至全身。心脏的正絮搏动,中医学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因此,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气血的充足有赖于“后天之本99——脾胃的生化。因此,“后天之本”的健运、通调是遏制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生理基础。 1.2 在病理上脾胃与心的关系 “后天之本”与心不仅生理上密切相关,而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当脾胃受损,运化失健,通降、腐熟失司,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从而产生水湿、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使血运失畅,心脉痹阻,胸阳不振,出现各种心脏的病理表现。当心主血脉失常,必然出现气机失畅,血脉瘀阻,水湿内停,从而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出现脘腹胀满、纳呆、恶心呕吐等病理表现。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日:“……胃脘之受邪,非止其自病者多;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也多。”又如《太平圣惠方·治心痹诸方》指出:“夫思虚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幅幅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因此不管是脾胃病及心,还是心病及脾胃,其病位在心,脾胃功能受损失调是心力衰竭发生的关键。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故心力衰竭从“后天之本”入手,是治疗的根本。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脾)胃与心血管系统均受植物神经的支配,通过不同的递质而发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胃壁上有神经感受器,通过化学性或机械性的刺激而影响心血管的活动,我们在临床上也观察到心脏病患者由于饱餐、饮酒、喝浓茶、咖啡及消化不良等可诱或加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心电活动的改变,甚至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可见,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根本。 2临床常用基本法则 由于“后天之本”与心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前贤医家均重视心病治脾、治胃。如张仲景“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寒,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故作者根据前贤医家的理论及经验,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以中医辨证施治、治病求本的原则,将心力衰竭从“后天之本”论治,临床总结如下法则。 2.1 运脾益气化湿法症见胸闷、气短、心悸,动则尤甚,伴乏力肢软,口淡乏味,纳呆,脘腹痞满,大便软溏,小便短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方选胃苓汤加减。 2.2 温脾活血利水法症见胸闷、气急,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伴面唇青紫、四肢发绀浮肿,畏寒怕冷,脘腹胀满,不能进食,或见恶心呕吐,舌紫暗,脉沉细或三五不调。方选实脾饮加减。 2.3健脾养阴生血法症见胸闷、气短、乏力,形体消瘦,口干欲饮,纳谷不香,间或面浮肢肿,心悸失眠,舌淡红少津苔薄黄,脉细弱。方选人参养营汤合生脉散加减。 2.4 和胃降逆通腑法症见胸闷、气喘、腹胀纳少,口干欲饮,间或恶心欲吐,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细滑。方选泻心汤合增液汤加减。 3 结语 笔者认为,心力衰竭治疗上首先应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从“后天之本”的论治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始终,以不变应万变,兼顾其“水湿”、“痰浊”、“瘀血”等标实,或急则治标,或缓治本,或标本兼治,有所侧重,不可拘泥;其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变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需综合治疗,宗“先中后西”、“能中不西”或“中西医并重”的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使其及早获得有效治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不能死搬教条,贻误病情;再次,须注意其原发病或并发症的治疗,例如,联合瓣膜病变合并心力衰竭者需及早行瓣膜扩张术或瓣膜置换术,肺心病伴心力衰竭者需针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治疗,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者需扩冠、抗凝、抗心肌缺血或介入等治疗手段,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总之,从“后天之本”治疗心力衰竭是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也是“治病求本”的根本体现,值得临床医家进一步论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