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牛淑平 :对中医教材几个概念的质疑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当前中医院校学生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接受中医理论体系的呢?是中医教材。诸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针灸学》等。其实,这些教材都是在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古典医籍基础上整理出来
    当前中医院校学生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接受中医理论体系的呢?是中医教材。诸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针灸学》等。其实,这些教材都是在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古典医籍基础上整理出来的理论体系。注意,这里说的是整理出来的理论,它不比西医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理论。   所谓整理,王力先生说了:“古人已经死了,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书面语言,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可以说,中医教材是对古代中医典籍的一次全盘大整理。这里笔者要提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就是整理出来的东西是否真正符合古人的原貌呢?虽说历代医家、学者对中医古籍进行过多次反复地校订、整理,也增强了古医籍的完整性、条理性和科学性,但校书整理者的妄改妄删、主观臆断现象也颇不少见。   同样,中医教材整理过程中这些现象也是不能避免的,笔者就对中医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存有质疑,如:关于“藏象”问题。“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出自《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从语言角度讲,这里的“藏象”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拆开这个词组,“藏”与“象”的意义各不相同,“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结构概念),即原文中所谓“名曰器”的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器官;“象”是指脏器反映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功能概念),即原文中所描述的各个脏器的“其华……其充……其味……其色……”等等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二词组合成以“象”为中心语的偏正词组,即“藏之象”的意义,无怪乎唐代王冰也好,明代张介宾也好,对“藏象”一词都只注解了“象”字的意义,王冰注云:“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张介宾释之:“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所以教材认为:“藏象学说”就是研究中医生理病理的学说,具体地说,即“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这是对藏象学说的合理概括,但教材进一步对“藏”的概念总结:“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这真是一个逻辑混乱的定义。这是又将“藏象”词组拆开,对其中的“藏”进行了专门的说明,但问题是,这个说明却混淆了“藏”与“象”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简直是在说,解剖学概念就是生理病理学概念,这真是犯了一个大大的逻辑错误。结构概念怎么能同功能概念等同呢?更何况也并非古人本意。   值得商讨的问题实际有很多,诸如“病”与“证”的含义问题;外感病与内伤病的分类问题;同身寸问题等等。当然这里举上述例子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现行中医教材所具有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原始资料要比掌握二手资料有意义得多,尤其是当你对某一中医问题做深入研究时,你都须先明确古人对此问题的原本描述。这里笔者还想提出的是: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是让其先接触古典原文(第一手资料),还是先让其接触教材内容(二手资料),这两者的先后问题实在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反正带着条条框框、先入为主的观点去学习原文,弊害肯定是存在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