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符永驰:中医药古籍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近年来,国家对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直接体现在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如《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即为前所未有的重大文化工程。但相对于数量众多的古籍,这些举措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古籍是我
    近年来,国家对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直接体现在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如《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即为前所未有的重大文化工程。但相对于数量众多的古籍,这些举措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古籍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这一代人既有责任要把它们保护好,让子孙后代能够看到中华文化的经典,同时也要充分地为当代社会服务。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从古籍的保护工作来看,各中医专业图书馆及部分大型综合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在原书修复、保护环境与场所、温湿度控制、防虫防尘措施等4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历代也有不少有关中药防虫、防潮等古籍保护技术记载并流传下来。在利用方面,则包括影印出版、整理点校、缩微等等。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成果利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发达的技术研究解决古籍的保护与利用矛盾,就成为古籍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1古籍保护的中医古籍保存现状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存世的中医古籍超过一万种,若包括不同版本在内,数量可达数万种。这些珍贵遗产是中医药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中医药学继承和创新工作的主要资源和源头。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医古籍的整理抢救和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属杯水车薪,还是无法从根本上对数量众多的中医古籍进行有效的保护。 古籍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医古籍对现代中医药学更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如果不能妥善保存、及时抢救,则必然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最终湮灭。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技术对这些珍贵典籍加以保护,使之永远流传,为学术界和人类健康服务,是国家交付给我们的重任,也是当代图书信息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据有关研究统计,现存中医药古籍的收藏十分分散,全国大型省级综合图书馆虽然都有收藏,但绝大多数保存于全国的中医专业图书馆,包括全国的中医院校图书馆、中医研究单位图书馆等。与全国的大型综合图书馆不同的是,中医专业图书馆普遍条件很差,根本达不到保护古籍的要求。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作为保存中医古籍最多的专业图书馆,古籍书库尚无温湿度控制装置,目前馆藏古籍中破损程度严重者近10 000册,中等程度破损者约有10 000余册,轻度破损者多达16 000余册,3项总计占总馆藏的一半,形势非常严峻。据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担完成的科技部基础性专项《1100种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整理抢救》初步调查表明,现存最早的珍贵版本中,有16部宋版医书,其残缺率为18.7%;43部元版医书,其残缺率为6.9%;381部明版医书,其残缺率为2.3%。而不少珍贵版本已经无法翻动,情况触目惊心,令人惋惜。分析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保护环境太差,保护手段和技术严重落后。调查表明,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省级以上)有基本温湿度控制的仅为30%,有防尘措施的为26%,有防虫措施的约占40%多。其中大部分有温湿度控制的图书馆设施也很简陋,没有把温湿度控制在科学的范围之内,难以达到保护古籍的目的。而所谓防虫措施也仅仅是放置一些防虫药片或芸香草之类,能否发挥作用无法证实。采用其他保护技术的除个别图书馆外,基本属于空白,所以,绝大多数中医专业图书馆根本达不到保护古籍的最基本要求。不完全统计表明,在现存的万余种(不包括不同版本)中医典籍中,有4000余种已经沦为孤本。因此,中医专业图书馆线装古籍的保护现状十分危急,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和措施加以保护,否则,承载着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宝贵医疗经验和方药等科学资料的线装古籍将继续受到损毁,也无从加以有效利用并为当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了。 2国内外有关研究的进展情况 线装古籍作为人类共同的重要文化遗产历来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从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来看,古籍的保护技术繁多,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类,即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主要是对原书纸张的保护与修复,包括各种去酸技术、胶脆纸页修补技术、虫蛀鼠咬纸页修补技术、破裂纸页对接技术等;环境与温湿度控制技术;防虫技术;杀菌技术等等,此外,我国历代藏书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古籍保护技术和经验,如中药防虫、防潮等,其中不乏成本低但具有很好效果的保护技术。但现代绝大多数保护技术要求条件高,仅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图书馆,尤其是国家图书馆有所采用,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其他各级古籍藏书单位则大多根据其自身条件有选择地采取适当技术加以保护。相对于全国省级图书馆、全国各类综合大学图书馆等藏书单位,中医专业馆(包括中医大学、中医学院图书馆等)的线装古籍保护情况最差。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各地四季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造成各专业馆在保护古籍方面对技术的选择无所适从。再生性保护技术则包括各种复制、缩微、数字化等方式,因其很好地解决了古籍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因而也为学术界所重视,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也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开展了有关中医珍贵古籍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工作。 3在国内中医藏书单位建立古籍保护体系的可能性 中医古籍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特殊资源,而收藏中医古籍的中医专业图书馆共同的特点是藏书规模不大,但各有特色,藏书分散的特点,给实行有效的保护带来困难,有限的条件造成国内外较复杂的技术和大型设施无法在中医专业图书馆推广。所以,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根据中医专业图书馆的特点,研究建立一套可行、有效的保护技术体系,并在行业内广泛推广,应当是保护中医古籍的最有效途径。针对行业特殊资源研究建立适合中医古籍藏书单位普遍可以采用的古籍保护技术体系,包括线装古籍原书保护与修复、环境与温湿度控制技术、防虫防尘及杀菌技术等,在国内外上属首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是全国最大的中医古籍专业藏书单位,近年来在中医古籍整理抢救工作中对中医古籍的保护现状做了不同程度的调研,同时还在科技部支持下开展了中医古籍再生性数字化保护研究工作。因此,研究建立中医古籍保护技术体系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将会有力地促进现存中医线装古籍的保护工作,填补我国在对中医线装古籍这一特殊文化资源保护研究的空白。 4研究途径与方法 通过对有一定古籍藏书基础的全国地市级以上中医专业图书馆的调研,摸清中医专业馆在古籍保护与修复、古籍保护的环境与场所、温湿度控制及其他设施的配置、防虫防尘措施及效果四个方面的应用情况,为研究制定统一的中医古籍保护技术体系奠定基础;对国家图书馆及全国的省级图书馆、部分综合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保护情况进行调研,详细了解近五年来各馆在上述四个方面采用的技术、措施及效果。还将对我国历代有关中药防虫防潮等古籍保护技术进行调研和考察。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专业馆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包括上述四方面内容的中医古籍保护技术体系,并在部分专业馆推广使用。 研究古籍纸页修复技术,以解决濒危中医古籍版本的保护问题,并对濒于绝本的珍贵古籍进行修复研究和数字化处理。 对现存古籍进行全面数字化,是实现古籍有效利用的最佳途径。对现存于全国各地各藏书单位所收藏的中医药典籍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研与数字化整理,并根据其学术价值、文物价值(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以及地域分布等情况,分批分步骤地进行调研整理,逐步将其数字化,在保持原书原貌的基础上,全部实现文本化,从而能实现电子阅览及全文多途径检索,并通过网络发布提供全方位服务,为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已经在中医古籍的数字化应用研究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科技部基础性研究项目《1 100种中医药珍机密典的整理抢救》对1200余种的珍贵典籍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建立了《1 100种中医药珍善本古籍档案管理系统》,并对320种古籍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成了《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2004年项目结束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扩大古籍数据库规模,2006年将达到650余种。现在,有关文本化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当中,我们将逐渐研制成网络版“中国中医药基本典籍资源全文库”,针对中医古籍的应用特点,从多个层面挖掘和利用中医古籍资源,为研究人员提供最大的便利。建成后的全文库,具有如下强大的检索功能: ◆全文检索:可以对每一种“病”、“症”、“药”、“方”、名词术语以及“人名”、“地名”、“书名”等进行全文检索,可以知道历史上所有的有关信息。 ◆知识关联:可以对“病”,“症”,“药”,“方”,“人名”,“地名”,“书名”等建立知识库支持,使得可以查到同一种病或药的多种名称。这样可以保证可以查到更全的信息,不至于由于古籍中使用了一种不同的名称而漏查。 ◆内容标注:可以对内容进行标注,可以更精确的进行查询。 ◆模糊检索中医古籍历史跨度很大,所以很多用语都很不相同,所以针对古籍设计的模糊检索,对于保障查全率非常有帮助,同时可以帮助专家学者查清楚词语的变迁途径。例如:使用模糊检索查询“渴而穿井,斗而铸兵”,可以查到古籍上的“渴而穿井,斗而铸兵”、“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等等直接相关的内容。 ◆版本校勘:中医古籍版本繁多,不同版本之间差异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完全由人工来进行版本之间的校勘,工作量极大,而且容易有遗漏。针对古籍版本研究开发的自动版本校勘功能,可以自动将不同版本的古籍文本的区别一一列出,再交由专家学者进行进一步辨析,使专家学者的工作量大大降低。 ◆图文对照:建立古籍的图像和古籍的文本之间的联系,即图文对照(或称图文关联),使用户可以方便地看到每个文本列(或者行)对应的原文图像,方便研究人员对资料的准确引用。 ◆研究工具:可以选择研究人员经常使用的工具书,进行数字化,并且和全文库进行紧密关联,使得对于内容的应用非常方便。 ◆多分类系统:可以对内容按照多种体系进行分类,使研究人员非常容易就可以找到资料 ◆其他辅助特点:建设有古籍特色的资源库,具备简繁转换,多种版面等特点。 《中医药信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