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皋永利 :“引经据典”会遏制中医理论的突破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编者按:  在中医界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研究生论文答辩或科研课题立项、结题时,汇报的理论研究部分,大多是在经典著作或古代各家学说中引用原文、寻找立论依据,这种纯粹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能否带来中医药的自主创
    编者按:   在中医界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研究生论文答辩或科研课题立项、结题时,汇报的理论研究部分,大多是在经典著作或古代各家学说中引用原文、寻找立论依据,这种纯粹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能否带来中医药的自主创新?本文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引经据典,是中医理论论证的基本方式,也是长期以来中医研究的主要模式。中医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它为后世中医的发展起到了基石作用。但当进入现代社会,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各个学科研究突飞猛进,中医研究若仍以“引经据典”为基本模式,游离于科技大潮之外,何以能使中医理论有所发展呢?我以为,“引经据典”研究模式会遏制中医理论的突破。   “引经据典”走的是一条循环之路   在中医理论的研究中,习惯上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能“自圆其说”。所谓自圆其说,说到底就是要能圆经典之说,圆古人之说。譬如说,对中医理论或治法提出一种新认识,要想使自己的观点立得住,必得从《内经》、《伤寒论》或前人的著作中寻出依据,若没有经典作为靠山,则往往被视为杜撰或臆想天开。即便是我们的一些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在借用了大量的现代研究方法手段获得一定成果之后,在形成论文进行理论阐述时,仍然要从经典中去寻找相应的条文来加以论证。因为在中医界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在理论阐述中必须以经典理论或古代各家学说作为必有的论据。试想,一种新认识、新观点的提出,还需要古人的理论来证明,我们对它的创新性将作何感想?何谓“新”?必须是“旧”中不曾有的。何谓新说?当然也必须是走出“旧说”的。如果我们的认识根本就没能跳出前人的窠臼,那就绝对不能说是“新”,不能说是有“突破”。   有人提出:近代以来,中医理论的发展基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原因何在?研究模式的封闭应该算是其中原因之一。“引经据典”的研究模式,实际走的是一条循环路径。循环路径就是一个圈,跳不出这个圈,就永远不可能有创新。   经典理论的真理性 只是相对的   关于经典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有三种意思:(一)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三)著作具有权威性的。应该说第一种解释比较符合中医经典的定义。理论的权威性,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学术发展水平上形成的,其权威性与真理性不能完全划等号。我们知道,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古代各家学说,都有它的历史性,它的形成和水平都受到了历史的局限,也就是说,经典理论的真理性,既有它绝对的一面,更有它相对的一面。中医理论的绝对性真理一面,是说中医理论基本客观反映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防治规律;中医理论的相对性真理一面,则是说中医理论还很不完善,还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真理的相对性告诉我们: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不完全的、近似的和有局限的。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人们对整个物质世界一个部分、一个过程和片断的认识,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认识总是历史的和有限的;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该对象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几千年前形成的经典著作和古代医家学说,一定有它绝对真理性的东西,不然不会至今应用不衰。但是,社会在发展,人们的需求在变化,需求水平在提高,一成不变的东西是难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的。中医要发展,就要改变以往的循环研究模式,冲破封闭,走出新路。只有走出新路,才能在研究上出新,才有可能获得理论上的突破。   客观地说,中医的理论是很宏观的、很哲学的、很文化的。这既是它的优势所在,也是它一些问题存在的根源。中医毕竟是一门医学学科,它的应用目的就是防病治病,为人类健康服务。所以,中医学中无论是哲学的东西还是文化的东西都应当是为医学服务的。既然是以医学的发展为根本落脚点,就应当把提高临床诊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放在首位,把主要的着眼点放在防病治病上,不应当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它的哲学性和文化性上,即便是研究,也应当在为医学服务的思想指导下展开。中医现在缺少的不是哲学的、文化的东西,而是具体的、先进的、跟近时代的科学内容。   无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多么的不同,科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它的先进性。在我们今天讨论中医的科学性问题时,非常有必要关注这一点。先进性的东西,除了本身的科学性之外,突出的一个标志就是看它是不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当代社会对它的需求。如果它的社会需求程度较低,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的先进性水平是高的。最近有人调查研究表明,与西医相比,中医药发展处于颓势。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对中医的需求程度存在明显不足,之所以出现需求下降,深层的原因应该是中医自身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中医的先进性水平还不够高,尚未完全达到现代社会对它的要求。   所以说,“引经据典”的研究模式,可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中医的原貌,但很难有所发展,很难求得理论上的突破。没有发展,就难免落后于时代,就难免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越拉越远。   “引经据典”的目的在于求圆而非求进   “引经据典”的研究模式,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惟经典是标准,一切超出经典理论的认识和观点都难以立足。所以,中医研究在提出一种观点之前,必须到经典中包括古人的学说中去寻找立论的依据,而且是找到的依据越多则说明你的观点越正确。随便翻阅一本研究生的毕业答辩论文,每一个观点都难出古人之论,而且引用的古代文献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请问,这种在古人那里都论述过多少遍的东西,还能算是创新吗?在这种模式下的研究也不可能有所前进,只能在原地不断地画圆。   现在,中医界正大力提倡青年中医“读经”之风,这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因为现在的青年中医与老一代中医相比,中医理论的基本功确实相差太多。但是,读经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继承,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一些文章中已经流露出这样一种认识:强调读经,就是要复兴传统中医,即把名医的培养方法回归到过去名医培养的模式,这是对“读经”的一种误解。时代不同了,过去培养名医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有人说,中医的社会需求不足,是因为中医的临床水平比过去下降了。这种说法缺乏根据。中医的社会需求不足,是与西医发展相比而言的,西医发展快,中医发展慢,中医市场需求自然相对萎缩。但这不能说是中医临床水平下降了,只能说中医的诊疗水平提高不够快,与时代发展要求有距离,对此应当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经”是要读的,而且还要认真去读,因为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没有根的树,何以枝繁叶茂。但树要靠营养来支持,不同的营养对树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中医这棵千年大树,要想古木逢春,就要改善对它的营养方式,把现代先进的科学内容融进中医学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