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临床进展 > 正文
  •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

  • 来源:中国中医急症 作者:陈莉云 熊旭东 时间:2013-09-09 10:36:00
  • 核心提示: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脏腑表里学说之一.是藏象学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脏腑相关理论,揭示了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从整体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及其相互联系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脏腑表里学说之一.是藏象学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脏腑相关理论,揭示了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从整体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观点,对指导中医临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医学为了验证“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客观性及科学性,运用多种学科、多种途径围绕这一经典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观点。本文对近几年来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其有所认识,使之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机制研究
        对于“肺”与“大肠”的联系机制目前多从以下几个角度为出发点进行研究。
    1.1  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相关  中枢神经系统(CNS)也参与肺与肠的关联和调控。神经系统不仅具有传导功能外,而且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而免疫系统不仅是人体的防卫系统,同时也是机体的另一个重要的感受和调节系统。气道除了受胆碱能(迷走神经)和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神经系统支配外,还受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系统的支配。肠道不仅是消化和排泄的器官,还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及免疫器官,已证实一些神经肽类物质主要由肠道腺体分泌.如: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VIP)等,而这些神经肽的受体和免疫阳性纤维,也高密度分布于肺血管平滑肌、大气道平滑肌、气道上皮和黏膜下腺体内。它们由相应的受体介导,不仅调节胃肠道自身的活动(如分泌、运动、吸收等)以及内分泌功能.而且调节气道平滑肌的舒张、扩张肺血管以及调节气道黏膜下腺体的分泌。局部黏膜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肽类物质、细胞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信号可通过内分泌一免疫一神经途径传到CNS,经过下丘脑、延髓内侧带等整合中枢整合后反馈到黏膜系统,引起免疫应答,而黏膜免疫既具有局部免疫的特点又具有共同黏膜免疫的特点,就可能使这种免疫应答被泛化.又由于呼吸道和胃肠道具有典型的黏膜结构,且形态学及组织学上有相似性,由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介导的全身免疫反应参与了支气管黏膜和结肠黏膜的病变。造成不同部位对局部刺激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这样就形成了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反映了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
    1.2分泌性肠肽  现已证实肺不仅仅具有通气和换气功能,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如由肺合成的血管活性肠肽(VIP)可影响肠道中的血管舒张.而由回肠结肠H细胞分泌的VIP,则能刺激呼吸运动,舒张气管平滑肌,舒张肺血管,诱发肺过度通气等。这些研究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邓星奇等研究发现VIP水平下降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时气道内血管活性肠肽能神经纤维减少及血管活性肠肽降解酶增多所致。随着病情的逐渐缓解.气道黏膜逐渐修复,VIP水平上升。俞茹云等研究结果中发现哮喘大鼠肺内血管活性肠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甚至缺失,推测这也是血管活性肠肽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哮喘大鼠的支气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可能破坏血管活性肠肽能神经,使它的合成及释放减少.从而使其对气道的扩张效应和抗炎的作用减弱。郑丰杰等观察发现应用通腑泻下中药(大承气汤)治疗后,直肠半结扎模型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及肺组织中NKA、TFF3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而VIP含量明显升高,肺脏损害减轻。这一结果从侧面印证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相关理论。
    1.3  分子水平、蛋白组学研究  杨胜兰等吲采用体外直肠不全结扎法造模,应用大承气汤预防给药,探讨内毒素(ET )及肿瘤坏死因子--a (TNF-a )在肠源性肺损伤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通腑法治疗后,ET水平、血清TNF-a 含量和TNF- a 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组,且肺组织损伤减轻。李守明等利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法在豚鼠上建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在急性肺损伤早期联合应用核因子-KB(NF-KB)活化的阻断剂,有助于减轻ALI症状,进而提高ALI豚鼠的存活率。任秀玲等应用单纯烟熏法在大鼠上建立肺气虚病理模型,结果发现肺气虚病理模型大鼠的肺、大肠组织中Fas、Fas2L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呈平行相关性,从分子水平上提示肺与大肠之间可能存在着内在联系,证实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重要理论。孙学刚等应用脂多糖(LPS)腹腔注射小鼠制作内毒素血症、肠源性肺损伤模型,结果发现内毒素可引起肺组织与大肠黏膜中Toll样受体一4(TLR4)的基因转录以及蛋白表达.从而导致TNF-20L表达升高,提示TLR4-TNF-2e~(通路)可能是内毒素引起肺、肠炎症反应的共同物质基础;而使用大承气汤可降低肺与大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一4的基因转录、蛋白表达以及TNF-2cL的表达,且肺组织与大肠黏膜之间呈正相关,表明在肺与大肠炎症形成及防治中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从分子水平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2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应用
    2.1  肠病及肺与肠病肺治  肠道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吸收和免疫器官,也是最大的排毒器官。大肠实热积滞等病理状态可导致肠腔内的细菌与毒素大量繁殖、进而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吸收入血,肠源性内毒素经血液循环首先到达肺脏,引起肺部病变。区永欣等通过严重干扰大鼠排便的试验发现,严重的排便障碍,会引起肠道细菌移位,导致肠外器官的感染,而致肺部感染的几率最高。在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急性肺损伤出现最早、发生率最高,并贯穿MODS全过程。蒋学武等EIHI临床观察发现绞窄性肠缺血患儿手术松解绞窄、恢复血供后常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基于此应用健康S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观察,发现不论肠缺血时间的长短,松解绞窄后,肺泡的透性均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其中受累时间长者,松解绞窄后肺泡透性的变化更大,且严重程度与绞窄性缺血时间呈正相关。张书生提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为肠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肺失宣肃则一身之气皆滞,提出从肺论治、调理气机,分别采用解表化气、调和气血;宣肺理气、疏和肠胃;泻肺肃气、导壅通畅;益气补肺、祛风固卫诸法分证论治,均取得较好疗效。沈洪等采用调理脾肺法从肺论治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进行了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王新月等提出采用补肺益气,宣畅肺机,调和气血,兼顾脾肾的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提高疗效。
    2.2肺病及肠与肺病肠治  肠道气体的主要排出途径为经肠壁毛细血管吸收入血,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再由肺排出。肺系疾病当出现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时.血液中气体分压升高,导致肠道气体经肠壁血液循环吸收发生障碍,肠道气体排泄受到影响,致肠道功能紊乱,可表现为腹泻或便秘。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一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出现难以纠正的腹胀,则提示预后较差。汪丙柱_16]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理论,采用补肺通腑法(炙黄芪30 g,党参15 g,山药10 g,全瓜蒌20 g,杏仁6 g,桃仁6 g,胡核桃10 g,紫苏子10 g,厚朴9 g,制大黄6 g,乌梅3 g)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32例,结果发现可改善患者肺功能.且降低急性加重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防止COPD的进展。傅理均等治疗肺胀(气阴两虚,大肠便秘)在补肺纳肾、益气养阴的同时并用润肠通便之法,治疗咳嗽(痰热壅肺,大便燥结)时同时采用泻阳明大肠火、清肺火,治疗喘证(肺气不足.大肠虚秘)用益气润肠之法,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关瑞锋用通利大肠、清泄大肠的方法(大黄10~15 g,芒硝10~15 g,炽实20 g)口服或保留灌肠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痰热壅肺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肺功能明显好转。
    3  结  语
        综上.肺与大肠相表里在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中不断取得了新的发展。但笔者认为,目前实验研究方面主要着重从器官组织静态对应方面来观察二者关系,而忽视了动态对应方面的研究,且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规范。如果能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肺与大肠之间的动态方面、将微生态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法引入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中,应用循证医学和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设计临床试验,进行实验和评价,不断深入探讨、挖掘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认识,为指导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