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临床进展 > 正文
  • 消渴中医治疗概述

  • 来源:中医药信息 作者:李永华 韩裕璧 崔淑玫 马建 时间:2013-08-19 09:26:00
  • 核心提示: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中医称之为&ldquo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消渴之称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首立消渴专篇。仲景创立的白虎加人参汤、金匮肾气丸,乌梅丸等为后世治疗消渴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仍为现代治疗消渴的常用方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世界最早的消渴病灸治案。早在《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上就有关于消渴针灸治疗及选穴的介绍。中医治疗消渴方法多种多样,临床常用的有中医辨证施治、针灸治疗、耳穴贴压、按摩治疗等。
    1  中药治疗
    1.1  古方加减焦氏运用金匮肾气丸改汤治疗消渴,与格列美脲(2mg,每日1次口服,具体剂量依患者血糖水平调整)对照,两组纳入病例各53例,以14天为1个疗程。6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率45.3%,有效率47.2%,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率20.8%,有效率49.1%,总有效率69.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朱氏等以玉液汤加减方(生黄芪、山药各30g,生地黄、葛根、知母各25g,丹参、天花粉各20g,西洋参、五味子、玄参、麦门冬各15g,当归lOg)每日l剂,分2次口服,治疗消渴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患者30例,疗程8周。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0.25g,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口服,治疗8周。观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降低空腹血浆血糖及餐后2h血浆血糖方面,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56.6%,治疗组对症状的改善更好。李氏等用玉泉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消渴,6周后治疗组50例中显效29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6%;而对照组单纯应用二甲双胍治疗,50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虽无差异,但治疗组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O.05)。李秀夏以消渴方随证加减联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消渴患者82例,同对照组82例单纯口服二甲双胍患者治疗8周后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4%、69.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1.2  自拟方  马氏认为,现代人患消渴病以气阴两虚兼血瘀痰阻型Ⅲ为多,以益气养阴,化瘀涤痰为大法治疗消渴。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单纯口服盐酸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祛胰抵方,每日1剂,分2次口服。祛胰抵方由生黄芪50g,生地黄、玄参、黄精、玉竹、黄连各20g,苍术、茯苓、制半夏、西洋参各15g,水蛭、蜈蚣lOg组成。治疗1年后,对照组总有效率56%,治疗组总有效率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治疗后,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显示祛胰抵方有确切的降糖作用。李氏认为,消渴当从脾论治,而久病必瘀,又需兼顾活血祛瘀,遂创健脾通络方,标本同治。将216例消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0例,对照组106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降糖、降压、降脂基础上加服健脾通络方,药用黄芪、山药各30g,党参、茯苓各20g,白术、葛根、生地黄、山茱萸各15g,姜黄、郁金各12g,水蛭6g,随症加减,每日l剂,分2次口服。治疗30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6%与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总胆固醇、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的红细胞变性指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消渴是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可以对失调的神经、内分泌代谢等系统具有良性的调整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瘦素抵抗;调节脂肪一胰岛轴的功能;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可以起到良好的降糖、降脂、减轻体重的效果。
    2.1腹针针刺法腹针理论认为,针刺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可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并可调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韩氏等应用腹针(中脘,下脘,上、下风湿点,气海,关元等)治疗气阴两虚型消渴患者15例,每次40min,隔日1次治疗,40天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15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3%。在1年随访期间,13例患者病情稳定。
    2.2艾灸蒸脐法王氏认为,脐部隶属任脉,与冲脉、督脉相通,总督人体阴脉及阳脉,将补益肾阴,活血化瘀中药置于脐部再施以灸法,疏通了全身经络气血。将60例消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艾灸蒸脐法治疗。艾灸药饼由五灵脂、生甘草、石菖蒲、白术、牛膝、菟丝子各lOg,红花、穿山甲各3g制成。治疗时间采用杨继洲四时八节时辰安排法:立春巳时,春分未时,立夏辰时,夏至酉时,立秋戌时,秋分午时,立冬亥时,冬至寅时。将药饼置于脐上,持艾条于药饼上用温和灸施灸,脐部产生热感后用雀啄灸继续治疗,30min即可。治疗后1年和3年,治疗组较对照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有显著降低(P<0.01)。
    2.3针灸疗法廖氏等将79例消渴患者随机分为分为针刺组(29例)、艾灸组(24例)、针刺加艾灸组(26例),于胃脘下俞穴进行针刺、艾灸及针灸并用治疗1个月后,3组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但针刺加艾灸组显效率达30.8%,显著高于针刺组(显效率17.2%)、艾灸组(显效率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和艾灸结合能更好的治疗消渴。李氏根据消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机,以补虚泻实为原则,运用大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肝俞、脾俞、太渊、太溪、中脘毫针刺法,膈俞刺血拔罐法,胰俞温针灸法,20天1个疗程,1个疗程间歇3天。治疗3个疗程后,68例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达98.5%。
    3耳穴贴压
        研究证实,耳穴贴压可以影响糖的代谢,提高胰岛素释放的能力,降低血糖,明显改善患者的糖耐量曲线。李氏对50例消渴患者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主穴为胰胆、屏间、阿是穴,根据患者不同症型,各脏腑虚损,配伍相应脏腑穴位。结果显示不同症型均有疗效,其中阴虚火旺及气阴两虚型疗效最佳,有效率可90%以上。
    4按摩治疗
        按摩法刺激腧穴,激发经气,达到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起到治疗消渴病的目的。孟氏运用自我按摩法治疗消渴,选择40例患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为对照组,治疗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自我按摩。按摩方法为顺时针揉涌泉、太溪、足三里各180圈,逆时针揉合谷、曲池、行间各120圈,空拳轻捶肾俞180次,力度运用以局部酸胀为佳。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5小结
        各医家辨证治疗消渴各有特色,均得到了良好的效果;针灸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使得其成为消渴治疗的重要手段;艾灸是非常重要的“补”的手段,适合消渴患者本虚的特点;耳穴贴压及按摩疗法指导患者操作,可不拘时间地点自行治疗。临床中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特点,可以选取一种或多种适宜的治疗方法,通过多途径、多层次、整体调整而达到治疗消渴的目的。
        中医治疗消渴体现了整体观念,较西药能更好的改善症状已得到共识。消渴病的辨证已不局限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学说,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痰论治,从瘀论治等观点也取得共识,临床疗效明确。现代研究认为,中药提取物可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等方面降低血糖。针刺降低外周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等变化,与下丘脑中枢的调节,如调整室旁核(PV)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有关。动物实验也证明针灸可改善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尿病能量代谢的中枢机制。耳穴刺激具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与在耳甲和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节可能存在一条神经通路有关。
        然而目前中医对消渴研究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中医治疗对消渴病理过程的生物化学机制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研究仍较局限,重复性研究较多。现有的文献报道中所研究样本量多数较少,有的研究随机对照不足,对治疗方案的选择,疗程与疗效关系方面没有统一界定,疗效评价标准也有待统一。如耳穴治疗消渴,既绿色安全,又简单方便,且价格低廉,而临床应用并不广泛等。这些问题都是今后在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中需要认真对待和不断提高改善。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医工作者的努力,中医治疗消渴会取得更广泛的认可,更加发扬光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