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临床进展 > 正文
  •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概况

  •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作者:许彦来 李富玉 时间:2013-08-08 08:45:00
  • 核心提示: 偏头痛临床多呈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疼痛剧烈时常伴有头昏、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发作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n’。现代医学认为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管源学说、三叉神

        偏头痛临床多呈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疼痛剧烈时常伴有头昏、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发作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n’。现代医学认为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神经源学说、生化因素、遗传因素等。该病属中医“头痛”、“头风”等范畴。中医药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显著,毒副作用较少,复发次数少。现就近年来有关治疗偏头痛的中医药文献综述如下。

    1辨证分型治疗

        张淑英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总结为:肝阳上亢、清阳不升、浊邪犯、清窍失养等,应用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患者60例,经2~3个疗程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谢炜等将偏头痛分为肝阳证、痰浊证、血瘀证三型,选取偏头痛患者194例随机分为三组:肝阳证组91例,口服颅痛饮加减治疗,后服养血清脑颗粒;痰浊证组36例,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后使用二陈丸或正天丸;血瘀证组67例,口服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后使用正天丸。疗程均为16周,停药后12和24周各随访1次,结果三组头痛发作时间治疗后4周、治疗后16周组间比较有差异(P<O.05);治疗后16周,三组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治疗后4周、治疗后16周时总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和P=0.005):三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的有效率分别为84.62%、80.00%和8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周智敏将偏头痛分为风火型、风痰型、阳虚寒凝型、气虚血瘀型4型;以益气活血、熄风止痛为基本治则,自拟清府息痛汤加味,取得较好疗效。秦应娟b’认为,七情不舒而致肝气失于疏泄是偏头痛主要病因,故分为4型治疗:肝郁化火型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肝肾阴虚型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风痰阻络型以化痰通络汤加减。7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5.7%,疗效优于圣都痛宁片对照组。王兰珍认为其主要致病原因为风邪、肝阳上扰,痰火、瘀血痹阻经络,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而致。以肝郁气滞型和肝肾阴虚型最为多见。分为7型:风邪袭络型以JI』芎茶调散加减;肝郁气滞型用柴胡疏肝汤加减;阴虚阳亢型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瘀血阻络型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湿蕴结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加减;气血亏虚型用八珍丸加减;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并结合针灸以风池、太阳、头维、率谷、四神聪、合谷为主穴,再根据临床各型辩证加减。赵瑞成和周慎以滋阴、活血、疏风、平肝、化痰为基本治法治疗偏头痛患者132例。滋阴法多选首乌、桑椹、枸杞子、沙参、麦冬等;活血法多选川芎、丹参、红花、延胡索、降香、当归等;疏风法多选薄荷、蔓荆子、防风、羌活、白芷、藁本等;平肝法多选天麻、钩藤、石决明、牡蛎、龙骨等;化痰法多选陈皮、半夏、竹茹、石菖蒲、远志等。综合近年报道,临床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肝寒犯胃、血虚头痛、痰浊上犯、血瘀阻络、气虚夹瘀、风寒外袭等。虽然各家辨证分型不同,但其病因不外风、火、痰、瘀、虚等因素。

    2专方专药

    2.1  活血化瘀为主:历代医家认为不通则痛,久痛入络,久病多瘀,“头痛多主乎瘀。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被临床广为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乔文丽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偏头痛40例,治疗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尼莫地平对照组(P<O.05)。晁泰昌和任红梅用桃红四物汤配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39例,临床疗效显著。樊红霞和吴牵峰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偏头痛,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周阳红等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经与尼莫地平治疗对照,发现前者疗效良好。邓苏平等认为瘀阻于脑络难以速去,故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运用头痛宁胶囊方治疗各种病因所致血瘀型偏头痛疗效显著。张萍等运用步长头痛宁,对痰瘀互阻性偏头痛起到了标本兼治的作用,疗效显著。潘平康等…。运用芎龙汤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疗效确切。
    2.2平肝熄风为主:李克忠认为偏头痛发病急骤,转化迅速,体现了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以及“怒伤肝”,“久病入络”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确定熄风通络止痛治法,自拟川芎天麻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作用持久。姜辉聪认为“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头为诸阳之会”,故风阳上扰清窍,易致头痛;治疗上以平肝潜阳为法,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师会和王磊[203认为若肝的生理功能失调,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四脏,故在治疗上应重在调理肝脏,在内伤头痛的辨治过程中,重视从肝辨析,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面。何俊和龚艳[21 3秉承其师观点,认为头痛、头风多为气机逆乱、经脉瘀阻之证,多责之于肝,运用导师经验方“熄风通络方”治疗偏头痛取得显著效果。
    2.3健脾化痰为主:痰浊多兼血瘀、肝郁。“头为诸阳之会”,痰郁上扰清阳,则头痛频发。晏招兰和温庆华L22J认为痰瘀为本病之病因,半夏白术天麻汤能化痰引瘀,气血兼治,用治偏头痛患者84例,总有效率90.4%。吴颖悟等提出了化痰降浊、疏风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的观点,并自拟了化痰降浊疏风通络颗粒,对于痰浊头痛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刘靖轩在临床中发现,就诊人员多由于工作压力较大,常易致肝气郁结,气血逆乱,结而成痰,瘀阻经络,采用加味温胆汤加减对痰郁上扰型偏头痛具有良好疗效。
    2.4攻补兼施:主要以气虚血瘀、血虚肝旺证型表现。竺星认为多由六淫外侵,七情内伤,蔽塞清阳,阻滞脑络,不通则痛而成,以血瘀为标,气虚为本,治以益气活血通络为法。晏廷念和周贤刚运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偏头痛(气虚血瘀型)与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比,提示通心络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有效,安全性较高,且能够克服西药不良反应。此外,曲淼等发现,在临床中有部分偏头痛患者存在上热下寒、上盛下虚的证候,其属阳气虚弱,虚阳易浮,上扰清空而导头痛,采用益离填坎汤治疗虚阳上扰型偏头痛具有很好的疗效,且优于西比灵。
    3针灸推拿

        肖蕾等采用电针锥体交叉区(在玉枕穴至天柱穴的连线依次等距离直刺4针,深度为0.2~1.0寸,将玉枕、天柱两穴接通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刺激波形选用2/100 Hz等幅波,强度以引起肌肉微微颤动、感觉舒适为宜)治疗无先兆偏头痛54例,总有效率为96.30%。郑盛惠等采用“靳三针”中的“颢三针”(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处为颞I针;在颞I针同一水平线向前、后各旁开1寸分别为颞II针、颞Ⅲ针),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运用捣法针刺治疗偏头痛60例,总有效率为93.33%,疗效优于对照组(氟桂利嗪胶囊组60例)。吕明和刘晓艳[303应用针灸结合推拿治疗偏头痛46例,针灸主穴取合谷、列缺、足临泣、风池、率谷、曲池、绝骨,一指禅推颈项部两侧膀胱经,拿风池及颈项部肌肉,点按睛明、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穴,1次/d,6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100%。

    4其他疗法
        侯春等 采用序贯静滴疗法,天麻素注射液0.4 g、磷酸川芎嗪注射液100 mg、脉络宁注射液30 ml,分别加入0.9%生理盐水中,并加服川芎茶调散化裁治疗偏头痛,治疗结束后在头痛程度,头痛指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方面均获得满意疗效。单秋华采用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70例,发现治疗组即刻止痛效果优于口服麦角胺咖啡因对照组,且完全缓解时间亦短于对照组。田慧颖采用自拟塞鼻散塞鼻治疗偏头痛158例,总有效率为95.6%。吴琼采用头痛鼻剂从鼻腔给药治疗偏头痛125例,总有效率为86.4%。兰婷等采用麻黄素滴鼻液治疗偏头痛46例,结果无先兆型和有先兆型偏头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4%。黎崖冰应用三棱针刺血法治疗偏头痛80例,治疗组即时总有效率92.3%,短期总有效率97.4%,远期总有效率84.6%;对照组(麦角胺咖啡因组80例)即时有效率63.6%,短期总有效率77.9%,远期总有效率3 1.2%,刺血法疗效显著高于麦角胺咖啡因组。李东等应用穴位注射治疗紧张型偏头痛48例,取风池穴、印堂穴、阿是穴,注射药物654-2,5 ml/次,5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5.42%。尹焕瑾将本病分为2型,风寒外感型以温经散寒药:细辛、附子、白芷、延胡索等研末,温姜汁调敷,外敷风池、风府、头维、太阳等穴;瘀血阻络型以活血化瘀药:水蛭、桃仁、川芎、细辛、斑蝥等研末,温酒调敷,1次/d,7 d为1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100%。崔小娜等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72例,主穴取外关、足临泣,水不涵木加复溜,痰热内阻加丰隆,肝风上扰加合谷,每两周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76%,明显高于对照组(颅痛定组54例)。
    5结语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药物治疗大多以治风治血为主,非药物疗法和结合疗法倍受关注,且疗效显著,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目前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实验研究水平亟待提高,临床文献多数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经过严格设计的临床观察资料,缺乏评判偏头痛诊疗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的客观指标等。因此,我们对于本病的中医学认识仍需不断深入,临床评价的研究是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构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研制更为安全、有效、快捷、方便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仍是中医界需要努力的方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