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健身气功 > 正文
  •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调心的要求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09-06-15 12:50:00
  • 核心提示:  调心是指练功中对意念的调控。健身气功·八段锦在练习时的意念活动不是守一,而是意想动作的过程。它包括动作的规格、要点、重点部位及呼吸。调心同调身、调息一样,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练功初期,也就是学习动

      调心是指练功中对意念的调控。健身气功·八段锦在练习时的意念活动不是守一,而是意想动作的过程。它包括动作的规格、要点、重点部位及呼吸。调心同调身、调息一样,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练功初期,也就是学习动作阶段,主要是意念动作的规格要点。在熟练提高阶段,重点是意念动作的技术环节,注重风格特点、韵昧,注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随着功法的熟练,技术水平的提高,练功进入高级阶段,动作趋于自动化,呼吸近于自调,这时的意念活动会变得更加有序,自然会进入恬淡,似守非守的状态。

         在调心的环节中,解决好放松与入静至关重要。调心必须要从松静入手。

         松,主要是指形体的放松。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中对放松的要求是先紧后松。开始练习时动作紧点没关系,就是要横平竖直把架子拉开,该用劲的用上劲,硬一点、僵一点是很正常的。相反一开始就学那种绵绵的、柔柔的,故意去找那种放松,不利于掌握动作,反而把健身气功·八段锦的风格特点给丢了。实际上放松是练出来的,不是想松就能松得下来的。那种表面的故意放松不是真正的放松,而是松懈。是对松的一种片面理解。能做到放松,这需要一个换劲过程,当架子拉开了,动作熟练了自然就松下来了。但这时的松还不是真正的松,接下来应该是动作越练越沉

      稳,使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处于最佳的应力分布状态。之后,关节、肌肉在意识的引导下出现的松才是真正的松。

         静,主要是指思想和情绪要平稳、安宁。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对静的要求不同于练静功,可分为几个层次。因为它是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对静的要求没那么复杂。那么如何求静呢?如前面所讲的,只要意念动作的方法要领,或体会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很快就能静下来,排除杂念,进入练功状态。当然真正能静下来也并非如此简单,最初可能会手脚忙乱,顾此失彼,甚至心慌意乱.但随着动作的熟练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意念随着动作会更加专一,入静的程度会逐渐得到加深。

         在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中把握好“三调”,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讲的是“道法自然”,要遵循气功固有规律,要讲究方法,不是随心所欲。比方说,做动作用力的大小、高低、幅度、次数可以自然,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灵活掌握,但是不能改变动作的规格。呼吸自然,不等于放弃呼吸锻炼,而是不强吸硬呼,莫忘莫助,在循序渐进中达到不调而自调的状态。关于意念自然,有一段练功俗语讲得非常好,  “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有心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过于用意会导致精神紧张、气滞血瘀。在练功中讲顺其自然要合于法,实际是由不自然到自然,由守规矩到脱规矩的锻炼过程。

      与“顺其自然”相关的还有一条原则,就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条对初学者至关重要。如何把握?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其中掌握好练功的负荷、强度,合理安排运动量是关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何把握练功“火候”。动作的高低,用力的大小。呼吸的频率、深浅,意念的轻重≥强弱,练习的时间、次数都存在强度和量的问题。练功群体中年龄、练功年限、身体健康状况等个体差异很大,不应攀比,心态一定要平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运动量的掌握应以本体感觉为准,最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是,运动后不觉疲劳,精神愉快,脉搏稳定,血压正常,食欲及睡眠良好,表明运动量是适宜的。反之则表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进行调整。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中“三调”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易事J铟为气功是一门功夫,需要有一个锻炼过程,要有时间、数量和科学的练功方法来保证。  “三调”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相辅相成的,整个练功过程就是一个由“三调分离到三调合一”的锻炼过程。应循序渐进,不可强求,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