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古方新解 > 正文
  • 竹叶石膏汤治温病痉证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14-06-17 15:48:46
  • 核心提示:  周某,男性,14岁,2010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于1个月前感冒发烧,引发病毒性脑炎,在某市级医院住院治疗20天。出院时各项体征基本正常,无头晕、咳嗽、咯痰等症;但四肢及头部无规

      周某,男性,14岁,2010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于1个月前感冒发烧,引发病毒性脑炎,在某市级医院住院治疗20天。出院时各项体征基本正常,无头晕、咳嗽、咯痰等症;但四肢及头部无规律性震颤抽搐仍未改善,偶尔有自觉性发烧,测体温正常。为了进一步治疗,寻求中医诊治。

      刻诊:患者头及四肢无规律性震颤抽搐,双眼睑跳动;小便黄,大便调,无头晕、纳差、嗜睡、失眠、无步履不稳等症状,无颈项强直症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头颅CT未见异常信息,脑电图提示脑电位信号正常。

      诊断:痉症。温病后期、余热未尽。

      处方:竹叶石膏汤合益胃汤加味。

      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竹叶10克,党参15克,麦冬12克,制半夏8克,干姜3克,生地15克,玄参20克,玉竹8克,天花粉10克,知母6克,大枣3枚、青蒿10克(先煎),制鳖甲20克,丹皮6克,桃仁8克,炙甘草6克,焦三仙各15克。5剂,水煎服,日1剂。

      6月16日复诊:服上方后,患者头及四肢无规律性抽搐消失,偶尔有午后发热现象,体温36.5℃;食可,眠佳,二便调。查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疗守原方基础上加减治疗。

      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竹叶10克,党参20克,麦冬12克,制半夏8克,干姜3克,生地15克,玄参20克,玉竹8克,花粉10克,知母6克,大枣3枚、青蒿10克,丹皮6克,柴胡10克,川芎8克,炙甘草6克,焦三仙各15克。5剂,水煎服,日1剂。

      5剂尽后,经过电话随访,患者不适症状消失,精神、饮食、睡眠均好。

      按:痉证是指由于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不能自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搐搦,甚至角弓反张等为主要表现的各种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常以筋肉拘急挛缩为其共同的证候特征,可表现为卒然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亦可仅表现为某些或某个脏腑、经络的拘挛、强急。本证以症状命名,随可单发,但尤多并发他病过程中。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说明风邪是导致痉症的重要因素。《金匮要略·痉湿暍》详细描述了痉病的临床特征,“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主脉是“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其病因不外乎三:外感六淫所致;误治亡津所致;产后血虚、汗出中风所致。清代温病学家提出了“热盛伤津,肝风内动”致痉的观点,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又说“津液受劫,肝风内鼓,是发痉之源”。

      本案例的患儿是由于感受温热之邪,温邪耗伤阴液内盛而动风;温热之邪留恋,日久暗耗阴津,导致经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经脉失养,动风之症状。初诊辨证为:温病后期,余热未尽。然病机本质存着热邪耗津,津液耗伤不能荣养经脉所致,处方用药合理,切中病情要害,清热同时滋阴以达到息火的目的。也符合温病学治疗的“顾护津液”原则,即“留得一份津液,便得一份生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