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辨证施治 > 正文
  • 丘疹性荨麻疹的诊治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周涛 周冬梅 时间:2016-02-23 09:25:49
  • 核心提示: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急性单纯性痒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常见于婴儿及儿童,多因昆虫刺咬、胃肠功能障碍而发病,或与肠寄生虫等有关。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水疥”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急性单纯性痒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常见于婴儿及儿童,多因昆虫刺咬、胃肠功能障碍而发病,或与肠寄生虫等有关。

    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水疥”颇相类似。如《诸病源候论》疥候记载:“水疥者,㾦瘰如小瘭浆,摘破有水出。”已故中医皮肤病专家赵炳南称本病为“水疱湿疡”。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素体不足或胎中遗热以致湿热内蕴;或因蚊、蚤、昆虫刺咬;或因肠内寄生虫;或因食入腥发动风之品;或因内有食滞,复感风邪而诱发本病。

    现代医学目前均认为本病与昆虫叮咬有关,如臭虫、跳蚤、虱、螨、蚊、蠓虫类昆虫叮咬所致的过敏反应。昆虫的种类随地区而异,个体素质对昆虫叮咬反应也不同。

    主要症状

    发病人群:多见于幼儿亦可见于青年。夏秋多发。

    好发部位:多见于腰、背、臀、四肢,常呈不规则性群集而不融合。

    皮损特点:1~2厘米直径大小红色风团,中心有丘疹或水疱,风团可较快消失,中心部损害则变硬,呈红或褐色丘疹,持续3~7天。损害常分批出现。

    症状:剧烈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病程及预后:皮疹经1~2周消退,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有新疹可陆续发生。

    诊断要点

    季节(夏秋季)+典型皮疹(纺锤形红色风团)+症状(剧烈瘙痒)。

    类证鉴别

    Hebra痒疹:皮疹是以四肢伸侧为主的米粒至绿豆大小丘疹,浸润显著,多对称分布,可见抓痕、血痂、湿疹化等,常伴有淋巴结肿大。

    水痘:皮疹有丘疹、水疱、红晕、结痂,头皮和黏膜亦有皮疹,有的呈黑褐色痂,痒轻,有前驱症状和轻度全身症状。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风热证

    主要表现:风团红斑,中心有小丘疹或水疱,昆虫刺咬者常可见刺伤,部分糜烂结痂;舌尖红,苔薄白。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止痒。

    方剂:荆防方加减。

    方药:荆芥6克,防风6克,薄荷3克,地肤子10克,金银花10克,公英10克,丹皮10克,生地12克。

    方解及加减:荆芥、防风、薄荷、地肤子疏风清热止痒;金银花、公英清热解毒;丹皮、生地凉血活血。湿重者,加生薏苡仁。

    食滞证

    主要表现:皮疹为小丘疹及风团红斑,偶见水疱及糜烂结痂,腹胀,纳呆,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稍红,舌白黄。

    治法:清热消导,疏风止痒。

    方药:防风3克,黄芩10克,栀子6克,赤芍6克,焦三仙30克,白鲜皮10克,焦槟榔5克,炒莱菔子5克。

    方解及加减:防风、薄荷清热疏风;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解毒;赤芍凉血活血;焦三仙、焦槟榔消导,白鲜皮清热止痒。

    中成药:犀角化毒丸3克,每日2~3次;防风通圣丸6克,每日2次;小儿香橘丸 1丸,每日3次。

    外治法:止痒粉外用。百部酒外擦。溃破糜烂者,可用植物油调祛湿散。

    西医治疗

    1.消除致病因素,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

    2.内服抗组胺药。

    3.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霜等。

    4.继发感染时可外擦0.5%新霉素软膏等抗生素制剂。

    笔者认为,本病多见于夏秋季,尤其是外出旅游、露宿野营或久居潮湿之地者,临床根据皮疹特点及发病部位不难诊断。本病有自限性,临诊时需根据皮损特点与严重程度选择方案,若症状轻微亦可单纯外用药治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