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辨证施治 > 正文
  • 急性热病——中医曾经的“优势”领地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9-10 08:25:33
  • 核心提示: 很多老百姓会认为中医是“慢郎中”,殊不知,治疗急性热病原本是中医非常有优势领域之一。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和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

      很多老百姓会认为中医是“慢郎中”,殊不知,治疗急性热病原本是中医非常有优势领域之一。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和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都是中医关于急性热病的经典之作。到了建国初期,还有大批名中医对于急性热病非常擅长。但后来,中医界能够原原本本继承传统中医技能的大夫越来越少了;很多中医对于治疗急性热病变得非常不自信,甚至是妄自菲薄,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现在,绝大多数患者出现了发热、咳嗽或者咽痛等所谓的“感冒”症状后,轻的要么自己去药店买些抗生素,要么自购清热类中成药(在没有正确辨证的前提下,自购中成药就好比买彩票一样,中奖率极低)。严重些的,就径直去医院打吊针了。许多人虽然知道过多输液以及应用抗生素的危害,可到了自己身上,总感觉如果发热了,不挂上几瓶吊针,不打上几支抗生素,就心里没底。由此,因患外感疾病而滥用抗生素及中成药导致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出来。比如,现在患有腺样体肥大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患儿非常多。其实,这些名词在十几年前连普通医务工作者都比较陌生,可现在一般的患儿家长都耳熟能详了。

    从中医角度来看,急性热病多有外感因素存在。无论是伤寒学派还是后世的温病学派都是讲究以透邪为首务的。在表邪没有去除之前,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疾病,把没有经过脾胃运化的水液直接输入血管内,这种没有经过“气化”的水,对人体来讲,就是一种水饮之邪,不利于去除表邪。而在外感情况下,不恰当地去服用“清开灵”等寒凉类中成药,会导致引邪入里,甚至产生“凉遏”的不良局面,对于疾病的向愈也是有害的。

    下面,给大家讲三个我用中药治疗发热的小例子。

    定时高热一月
    一天下午,我的门诊来了位六十岁的老年女性患者,说是从2012年8月9日开始出现发热,在多家西医院诊治,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前后一个月的时间,花费了一万多元。可是发热还是没好!我详细询问其症状特点:每天下午五点发热,发热之前伴有怕冷,待热势一起,怕冷就随之消失,每次发热的温度大概是39℃,早上可以自行退热。舌质偏暗舌苔薄白,脉弦。

    这种定时发热,在中医有明显的提示性,多从少阳病论治。在每次发热之前患者都有怕冷症状,等热势一起,怕冷随即消除,这就是所谓的“往来寒热”,舌质不红,说明没有阳明内热,脉弦细是小柴胡汤证的主脉,这些都是应用小柴胡汤的重要指征。

    这个老太太在求医过程中曾经找某中医治疗过,自称一共吃了两剂中药,每吃一剂就呕吐一次,对于中药已经心有余悸了。我给她开出方子后,她面露勉强之色。可以看得出,她不是很相信中医了。我给她讲,就开四剂药,保留好发票,如果吃了一剂不舒服可以回来退换。这才打消了她一些顾虑。

    她老伴问我:“大夫,你估计大概几天能见效啊?”我说:“如果方子对路的话,今天晚上就能见效。请你务必在晚上六七点钟给我来个电话,告诉我老太太吃药后的症状变化。”因为患者每次体温升高是从下午五点左右开始,我嘱咐患者在下午四点左右服药,争取在发热之前服上药,这样就可以在起病之初迎头压住病势。

    晚上七点,患者的老伴来了电话,他说,老太太今天下午五点没有像以前那样怕冷,直到打电话时还没有发热。随后的几天患者未再出现发热症状。这样延续了一个月的莫名定时高热,用张仲景的小柴胡汤一剂就退热了,和她之前花了一万多,延绵一个月的治疗过程对比,再说中医是“慢郎中”是不是对中医的不公啊!

    术后缠绵发热
    陈某,女,47岁,是我院骨科的住院患者。她因为腿部外伤在骨科做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后出现了不明原因发热,西医科室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显,所以才请中医科会诊。我去病房会诊时,经询问得知这名患者发热已经一周多了,发热的特点是一天到晚都发热,但每天下午两点之后热势更高,每天凌晨之后,体温有所回落,但始终没有降至正常体温。下午体温最高时达38.6℃左右,早上体温最低是37.3℃左右。患者在下午热势起来之前也会伴有轻微的怕冷症状,口苦、口黏,胸闷,自述乏力,大便两三天一解,黏滞不爽,小便黄,舌红苔中部黄腻,脉弦稍滑。这名患者也有发热午后定时加重,且热势起来之前也伴有轻微怕冷,脉搏也有弦象,这就提示我们应该从少阳论治。

    那么,这次还是用小柴胡汤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虽然患者的症状具有少阳为病的特点,但是,我到病房后观察这名患者面部油性分泌物较多,舌质发红,有胸闷症状,且舌头中部有黄腻苔,这些都提示患者有湿热征象。再来看脉象,虽有弦象,但还有滑脉,滑脉主热也主痰湿。再询问患者得知,家人在其住院期间,考虑其要做手术,担心“手术破气”,就经常炖些鸡汤或者骨头汤之类的高营养的食品为其补身体。

    综上,不难判断患者的病位是在少阳,病邪兼有湿热,所以我选用蒿芩清胆汤原方进行治疗,服药时间放在下午热势将起之两点。经随访,这名患者从服药后,热势缓慢下降,当天下午最高体温是38.2℃,第二天下午最高温度降至37.8℃,第三天最高体温是37.2℃,第四天体温正常。可见,同样是病位在少阳,这例患者体内有湿热,体温下降较为缓慢,这也符合“湿邪为病缠绵难愈”的特点。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交待,就是对于患者自述乏力这个症状,一定要在临床加以核实,这例患者的症状应该是倦怠,而不是象她自己描述的那样,鉴别要点就是这种倦怠,是主观上的懒倦,真正活动后反而会感觉身体轻松。另外,还得结合舌象、脉象综合判断,这样才不至于出现误判。

    小儿发热哮喘
    丁某,男,十个月大,发热伴哮喘三天。患儿的母亲在怀孕期间也出现过哮喘,因为她担心西药有副作用,就选择来中医科就诊。经过六天治疗,她的哮喘就基本平稳。所以,这次她的孩子出现哮喘,她又想到我。给这么小的孩子看病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患儿本人不会说话,所以问诊方面就会很难获取有价值资料。患儿的母亲除了告诉我孩子发热气喘之外,也没有什么别的症状了。我用手触摸了患儿的额头和腋窝,感觉体温比较高,让其用温度计测量后得知体温为38.9℃。我又对其肺部进行听诊,听到双肺都有哮鸣音。

    我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患儿,发现其虽然发着高烧,但是嘴唇颜色并不发红,而是有些偏淡,再看舌象,舌质偏暗,也不发红,而且舌头上面有很多清稀透明的唾液,口角还时有口水流出。再认真把脉,发现其脉象浮滑。患儿嘴唇偏淡,舌质不红,而是发暗,这些都说明其感受的为寒邪,而不能一见高热就认为是热邪。舌头上面唾液较多,且清稀透明,以及口角时有口水流出,脉象浮滑,这都说明患儿体内水饮之邪较盛。

    于是,我选择用《伤寒论》里的小青龙汤原方,因为患儿年龄太小,而且他家就住在我们医院附近,故只给他开出了一剂药,然后根据患儿服药后的症状变化再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因患儿还在吃母乳,所以我嘱咐其母亲,在患儿服药期间要严格忌口,把辣椒、牛羊肉、海鲜、油炸以及蜂蜜等食物都划在了忌口之列。这对于患儿病情的好转至关重要。

    还有,就是患儿的服药方法,采用少量多次喂药。每次只给孩子喂两勺中药(中等大的不锈钢勺子),间隔两个小时喂一次,一天总共喂五次。在第一次喂药后,把剩下没有喝的中药放到冰箱冷藏,每次喂药之前从冰箱取出要喂服的两勺中药,然后隔着碗用开水烫热。其他没有服用的中药始终放在冰箱冷藏。这样可以避免中药变质。

    第二天,他母亲又抱着患儿来门诊,从她喜悦的表情来看治疗肯定是有效果了。她告诉我说,从昨天上午十点左右开始喂药,直到晚上七八点钟,不仅体温降至正常,而且喘息的情况也明显好转。我又给她开出四剂中药(一剂中药可以喂服两天),并嘱咐她,并不能因为患儿体温正常和喘息减轻就中断治疗,一定要等到患儿舌头上的水液不再多,脉象不再浮滑了,才可以停药。就这样,一共治疗了九天,患儿从第一天体温降至正常后,体温未再反复,而且喘息也基本平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