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辨证施治 > 正文
  • 黑汗证治验

  •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作者:刘东汗 时间:2007-07-26 16:03:52
  • 核心提示: 黑汗症属罕见病,国内少见报道。笔者从医40余年仅遇1例,现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1 典型病例 患者,男,27岁,甘肃省成县人。主证:上腹疼痛反复发作,每当腹痛加重时,两胁及脐周皮肤出汗呈黑色,如墨汁所染,汗液粘腻沾衣染衣,汗

        黑汗症属罕见病,国内少见报道。笔者从医40余年仅遇1例,现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27岁,甘肃省成县人。主证:上腹疼痛反复发作,每当腹痛加重时,两胁及脐周皮肤出汗呈黑色,如墨汁所染,汗液粘腻沾衣染衣,汗渍有难闻腥味,用湿毛巾擦洗黑色,汗渍可去,并现出正常肤色。犯病时伴有脘腹满痛,食欲减退,打呃,泛吐清水,四肢疲乏无力,下肢沉重,食后胸闷气短,大便溏稀,小便清长。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但皮肤所出黑汗无法解释。笔者适逢去当地巡回医疗,遇该患者来诊。望诊见其两胁及脐周围皮肤黑如烟熏,用湿毛巾擦去黑色汗液,可现出正常皮肤颜色,次日黑汗如故。舌淡,白腻苔,脉沉缓。诊断:黑汗。辨证:脾虚湿盛。治以健脾益气、温阳除湿。处方:黄芪建中汤合二陈汤加味:生黄芪30 g,桂枝9 g,芍药18 g,茯苓30 g,制半夏10 g,砂仁10 g,焦白术30 g,陈皮10 g,炒苍术10 g,炮姜10 g,补骨脂10 g,炙甘草6 g,大枣4枚。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前方后两胁及脐周围黑汗消失,胃脘胀痛大减,打呃、泛吐清水减轻,纳食有增,大便成形,胸闷气短已除。舌淡,苔白,脉沉。给予原方加党参30 g,继服6剂,其病告愈。

    2讨论

        人体在正常的环境中根据气候之变化调整温度平衡而出汗,是一种无特殊气味、无异常色素之正常汗液。在临床所见黄汗、血汗、红汗、绿汗、臭汗不少,黑汗则极为罕见,而且古医籍中未见有关黑汗之论述。《中国中医药年鉴》1985年卷中收录了左氏的报道,摘要如下:患者为男性青年,主诉3年来每日头面部出汗粘稠如胶状,瞬间变黑,洗擦后片刻又复出汗如前,但四肢躯体未见,伴有尿色黄,舌淡红,苔薄,脉细弱,辨证以汗为心液,气不摄纳而多汗,汗粘为阴虚,黑色属。肾,治以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获得显效。此证是以气阴双补而治心肺以益气敛汗,滋补肾阴以配阳,是治者其一也。

        本案黑汗属于脾虚湿盛,火源不足,故治以健脾益气、温阳燥湿为主。此两案治均从心、肺、脾、肾四脏论治。中医学认为,心主汗源,肺为调节汗液开合之器,脾为津液生化之源,又为津液气血之海,喜燥恶湿,且有承上启下之权,肾主水、藏精、主黑色,肾气虚,火源不足,不能温煦脾肺,调节津液失权,阳虚火衰,不能燥化湿浊,故而阴湿时久而变晦色黑。治则理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因肾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故脾湿阴浊积聚于中焦,积久则晦而汗色发黑也。又肾主水,主黑色,命火衰而火源败,无有水不变色者也。

        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所谓上焦如雾者,乃呼吸之气及全身皮肤所出之汗液经腺体的排泄,呼出之气为清中之清者,气也、雾也,而汗为清中之浊者。皮毛汗腺之开合与肺气之虚实有直接关系,而肺气之虚实与脾气之虚实关系密切。脾为肺之母,土生金,脾为中土,为中焦水液转化之枢纽,故中焦如沤,脾主湿,喜燥恶湿,而脾之燥者得之于肾阳,肾阳者系于命门之火,肾虚命火衰败不能温煦肾阳,则成脾虚湿盛故出现一系列脾胃阳虚湿盛之证。脾主带脉,带脉绕脐一周连及腰胁,本案黑汗出于两胁及脐周,从经络学说也解释得通。总之,本案与心、肺、脾、肾有着密切关系,其标在心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现代医学认为,色汗是以中小汗腺管受到某种细菌感染而所出之汗液变色发粘,沾衣染衣,迄今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明确。笔者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运用黄芪建中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不揣其拙,请同道指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