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辨证施治 > 正文
  • 消化系统疾病脾胃升降说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秦丽玲 时间:2007-04-16 21:33:03
  • 核心提示: 人赖饮食以维持生命,食物食入后,必须通过消化、分解、吸收、化生精微,转变成气血津液等物质,供全身脏腑等利用。剩余的糟粕、废液则向下传送而排泄。中医学认为这一系列“化糟粕,转味而入出”的过程,就是消化道的升降
         人赖饮食以维持生命,食物食入后,必须通过消化、分解、吸收、化生精微,转变成气血津液等物质,供全身脏腑等利用。剩余的糟粕、废液则向下传送而排泄。中医学认为这一系列“化糟粕,转味而入出”的过程,就是消化道的升降过程。
      消化道的病理特征是升降失常
      临床上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在消化系统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升降不及、升降太过和升降反常三类。
      脏腑虚弱或气机阻滞则升降不及。如脾气不升,而头昏、便溏;大肠以通降为顺,如腑气虚弱,失其传导,则糟粕停滞而为便秘。
      升降太过是指脏腑气机的升降运行虽与其主导趋势一致,但其程度已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病理现象。如胃、小肠、大肠均以通降下行为顺,若通降太过,就会出现腹泻稀便和滑脱不禁等症状。
      升降反常是指脏腑气机的升降运行与其正常趋势相反的病理现象,即当升不升,反而下陷;当降不降,反而上逆。如脾气不升,中气下陷,发生泄泻、脱肛、阴挺;胃气不降,反而上逆,而为嗳气、呕恶等症。
      消化道的用药原则是胃降脾升
      (一)胃宜降,以通为补
      胃本身的疾病有炎症、溃疡、梗阻、肿瘤等。胃运行失常一般均产生疼痛、胀闷、嗳气、恶心、呕吐、反胃、呃逆等症状而影响食欲。故治疗胃病以通降为主。通降是指气滞、湿阻、食积、胃火得以通畅下降,恢复正常的胃运动功能,使进食增加,营养得到补充。诸如消导药、清热药、泄下药和部分理气药,一般均有通下作用,如苏子、代赭石、旋覆花、青皮、枳实、槟榔、沉香、降香、黄柏、大黄等,皆可称为降药,能引药下降。方剂如沉香降气散、旋覆代赭汤、枳实导滞丸等。
      治疗胃病不宜使用补药,其他慢性病需要补药者,也须先治疗胃病。有胃病的人用调理药时,须加入和胃理气药,以防补药碍胃 。
      (二)脾宜升,以运为健
      慢性泄泻脾虚是病机,需用健脾升提之法。黄芪、党参、白术、黄精、山药、扁豆等为健脾益气的主要药物。升麻、柴胡、葛根、桔梗等都是升提药,可作为佐药与健脾药相配伍。组成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既能治疗慢性肠道疾病,又能补益全身。一般而论,脾虚不宜用降药。部分理气药如木香、砂仁、陈皮、乌药等则能升能降,不论脾病胃病皆可使用。如胃下垂之腹胀为虚胀,中医作为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而论,这与无力型肌张力减弱有关,胃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治以益气升提之法。
      从上可知,胃病与脾病的治疗方法除理气法相同外,其他则相反。胃以用凉药、通药、降药为主,脾以用温药、健药、升药为主。
      胃降脾升法则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一)胃主降法则的应用
      胃多实证、热证、滞证、逆证,实证用泻,热证用清,滞证用通,逆证用降。故胃病喜用凉药、通药、降药。胃主降有理气以降﹙包括利气以降、通气以降、行气以降、破气以降、宽中以降、舒肝以降﹚,和胃以降﹙包括止酸以降、消食以降、导滞以降、通便以降﹚,清胃以降多种方法。其具体应用如下:
      1.和胃降逆治呕吐
      呕吐的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故治疗药物多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和胃降逆之药,如橘皮、生姜、半夏、代赭石等,皆为治呕要药。如二陈汤、半夏厚朴汤、藿香正气散等方剂。
      2.降逆和胃平反胃
      反胃是以脘腹痞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其治疗基本原则是降逆和胃。半夏、枳实、陈皮、竹茹、枳壳、乌药、砂仁等为降逆和胃要药。常用方剂豆蔻理中汤、竹茹汤、导痰汤等。
      3.通降和胃制吐酸
      酸证的治疗原则有二,一是苦辛通降治热证吐酸,如左金丸;二是和胃温中治虚寒吐酸,如香砂六君子汤的木香、砂仁、陈皮、半夏。
      4.理气通降消痞满
      脾胃升降失司,是痞满证的基本病机。一般常用理气通降之法,常选药物有半夏、陈皮、枳实、厚朴、大黄、槟榔、枳壳、旋覆花、砂仁。如消导和胃之保和丸,顺气宽中之平陈汤,理气消滞之越鞠丸。       
      5.通降胃气止脘痛   
      胃脘痛发病的基本病理是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治疗多用通法。董建华治疗胃脘痛以通降胃气为主,自创通降十法。包括理气通降、化瘀通降、通腑泻热、降胃导滞、滋阴通降、辛甘通阳、升清降浊、辛开苦降、散寒通阳。
      6.平降气逆治呃逆
      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治疗原则是平降气逆。常用药物有丁香、柿蒂、竹茹、旋覆花、代赭石、白豆蔻、桔皮等。常用方剂如丁香散、竹叶石膏汤、旋覆代赭汤、丁寇理中丸等。
      7.降浊和胃治嗳气
      嗳气是指胃中之浊气上逆,经口排出的病症。基本病机是脾胃不和,清浊升降失常。故治宜降浊和胃。药选保和、平胃、温胆、四逆、六君子、旋覆代赭汤等方药。
      8.通腑降逆以治噎
      噎嗝是中医四大顽症之一,其主要病机是胃失和降,升降失调。因此和胃降逆是主要治则。经云:“六腑以通为用”,故大便通畅与否,是通腑降逆的重要环节,所以临床首选大黄,泻腑通便以降气。临床体会,运用大黄、枳壳、柿蒂相配,可加强和胃降逆之效力。还可选用旋覆花、代赭石等降气之品 。
      9.通腑降浊治腹痛
      胰腺炎、阑尾炎、单纯性肠梗阻、便秘、胆囊炎临床多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其基本病机是腑气不通,浊邪内生,故通腑降浊是治疗本类疾病的总则。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大柴胡汤等。
      10.清降火毒治口疮
      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范畴,其发病或为心火,或为胃火,或为脾热。心火者导赤散;胃火者清胃散;脾热者泻黄散。
      ﹙二﹚脾主升法则的应用
      脾多虚证、寒证、下陷证,虚证应补,寒证应温,下陷证应升。故脾脏用药多以补药、温药、升药为主。脾主升,临床上有益脾气以升、温脾阳以升、养脾阳以升、补中气以升、升脾以升多种方法。其具体应用如下:
      1.健脾益气以止泻
      脾虚泄泻为脾虚水谷不化或脾肾阳虚所致,多见于慢性结肠炎、肠癌、肠功能紊乱、慢性胰腺功能不全、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所致。健脾益气是其治疗法则。常选参苓白术散治疗。
      2.益气升阳以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如呕吐、便血,多为脾不统血,气不摄血,常选药物以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为主。常选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健脾资生丸等。
      3.益气健脾以健体
      营养不良、尤其是婴幼儿营养不良,多见肌肉消瘦,体弱多病,气短懒言,面色无华,毛发稀落,或为后天之本不足,或为慢性病影响后天之本,脾不生肉。多由脾胃虚弱所致,多选参苓白术散治疗。
      4.补气升提治下陷
      脱肛等中气下陷证,常选人参、黄芪、党参以补中气,升麻、柴胡以升陷,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
      5.升清降浊以消痞满
      素体脾胃虚弱,或病后中气不足,或误进攻下克伐之剂,戕伤中气,而致脾胃阳微,中寒不消之痞满,当以补气健脾、升清降浊为治。药选黄芪、党参、白术、炙草,鼓舞脾胃清阳之气,陈皮理气化滞以降,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如补中益气汤。
      6.温阳建中止胃痛
      脾胃阳虚,胃失温煦,中寒内生,则致脾胃虚寒,胃脘隐痛。选黄芪建中汤温阳益气建中,临床应用广泛,每有较好疗效。
      7.升阳除湿治狐惑
      狐惑病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类似。脾虚夹湿是常见证型,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是其常用治法。补中益气汤是常用方剂。
      8.补中益气治虚秘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虽有便意,但努挣难下,甚则汗出,此为气虚便秘,治以益气通便,可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如党参、白术、升麻、柴胡,配润肠通便之当归、火麻仁、郁李仁、杏仁,多有较好疗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