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自然疗法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自然疗法 > 音乐疗法 > 正文
  • 音乐疗法治疗情志疾病的历史与现状

  •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蔡之幸 张振贤 时间:2013-08-06 15:59:00
  • 核心提示: 音乐疗法是运用音乐的特性,使患者在疾病或医疗过程中,身心得以调整、改善的一种治疗方式。它是一种根据治疗目标,为了精神、身体的康复、维持、改善或保健,并且对人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发生影响而进行的音乐活动。音乐疗
        音乐疗法是运用音乐的特性,使患者在疾病或医疗过程中,身心得以调整、改善的一种治疗方式。它是一种根据治疗目标,为了精神、身体的康复、维持、改善或保健,并且对人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发生影响而进行的音乐活动。音乐疗法作为与音乐、医学和心理学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非药物疗法,在治疗疾病特别是情志疾病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历史回顾
        1.西方音乐疗法治疗情志疾病史
        一般认为,音乐疗法的先驱是古希腊人。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可以说是音乐治疗原理的起源。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音乐医学”的概念,认为音乐可通过影响灵魂的和谐具有增加或解除人的激情的作用;柏拉图指出,音乐能影响人的行为、意识;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疏泄情绪的价值。古希腊人将逻辑思维运用到音乐治疗的实践中去,并开始关注音乐对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对情绪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使广大退伍军人更好地康复,演奏家、音乐师都成为了医疗治疗组的成员。到了1998年1月美国已正式成立了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专业从事音乐治疗。目前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并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音乐治疗大会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可见,音乐对人类心理健康的调节、不良情绪的宣泄、疾病康复期的辅助治疗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音乐治疗在身心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的作用早已受到关注。
        2.中国音乐疗法治疗情志疾病史
        我国远古先民很早就认识到音乐与药物的联系,这可以从“桀”“蕖”“瘵”三字同源上反映出来。“桀”“藁”两字见于甲骨文和金文,“桀”为“瘵”的正字。《 说文解字》记载:“瘵,治也。”又说“本作桀”藁、瘵均从乐得声,桀为乐器,苦乐鼓舞歌呼,舒体娱心,宣导筋骨气血,与药物体异而用同,均有调治之效。 
        中国音乐疗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原始社会中的巫医治病。 《吕氏春秋•大乐》记载:“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和而成章。”这里最早使用了“音乐”这一复合名词,指出音乐的本质是阴阳的消长变化。阴阳之道赋予音乐节奏、音色、力度、速度等相反相成、相对相补、相辅相映的诸多因素,诸如清浊、疾徐、哀乐、刚柔等。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首先把五音引入了医学领域。唐•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补注》中论述五音:“角为木音,调而直也;徵为火音,和而美也;宫为土音,大而和也。” 《灵枢•五音五味》篇将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志(怒、喜、思、忧、恐)联系在一起,详细记述了五音疗疾的内容。
        先秦时期的《白虎通•礼乐》中提出了“调和五声以养万物”之说。《乐书•第二》篇云:“音乐者,动荡血脉,流通精气,而正如和心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发现音乐能够帮助人们运行机体内气血经脉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历史发展阶段及当时意识形态的局限,音乐还未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参与疾病的治疗。
        自唐宋以来,利用音乐治疗疾病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好听琴》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诗句强调了音乐对人的情绪调节功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深有感触地说:“用药不如用乐矣。”他在《欧阳文忠公集》中记载自己曾因政事忧伤,形体消瘦,屡进药物无效,后来每天听古曲《宫声》数次,心情逐渐从忧郁、沉闷转为愉快、开朗。
        金元时期,音乐开始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参与到医家的治疗过程中。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苗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等”。意思是在治疗悲伤过度而患胸闷心痛的患者时,伴以歌唱舞蹈,配合药物、针灸等治疗手段,增加临床疗效。
        至明清时期,音乐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的张景岳对音乐疗法推崇备至,他在《类经附翼》中对音乐疗法有专篇《律原》进行论述,提出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清代名家吴师机,在《 理论骈文》中赞日:“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认为有节制地选听乐曲,有利于精神舒畅、机体健康和疾病康复。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在中国起步较晚。直到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了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成立了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才真正将音乐治疗作为学科确立下来。目前,全国已有近300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的专业团队。
        二、作用机理及方法
        现代音乐疗法主要从生理状态及心理状态两方面对机体进行调节,主要作用机理包括调节机体神经活动、调节机体心理状态、转移消极情绪等方面。具体分述如下:
        调节人体的神经活动。研究表明,音乐可以通过人的听觉作用于人的大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调节大脑皮质,使人体的内脏活动及情绪与行为有良好的协调作用。当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时,会提高神经和神经体液的兴奋性。音乐作用于“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轴,使脑下垂体释放脑啡肽,达到止痛、放松肌肉,降低ACTH等化学物质释放,减少交感神经活动,从而唤起愉悦,改善焦虑。音乐还可减少健康者和手术前精神紧张的患者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音乐治疗的目的。   
        调节机体心理状态。音乐通过调动人们思维的记忆、联想、想象等各种因素,引起人们的共鸣;审美主体的情绪在音乐情态的诱发中,获得释放与宣泄,使积极的情绪强化、消极的情绪排除;甚至可以使原有的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情态。  
        从现代音乐治疗的方法上看,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主动音乐疗法:即引导患者直接参加到音乐活动中去,让患者尽情地发挥和宣泄,使其不良行为得到改善。该方法的主要形式是主动参与简单的演唱、演奏。第二,被动音乐疗法:该法注重治疗师的引导作用,强调欣赏音乐的环境设置,包括音乐冥想法和音乐想象法等。音乐冥想法是指选择不同乐曲编制特定的音乐进行聆听和冥想,借此开发“自我治愈力”;音乐想象法则是指实施时由治疗师诱导患者进入放松状态,在特别编制的音乐背景下产生想象,想象中要出现视觉图像,这些图像具有象征意义,常与潜意识中的矛盾心理有关。在听音乐过程中,治疗师引导患者诉说产生的想象,音乐结束后与病人讨论想象内容的意义。
        三、中医理论依据及方法
        1.“阴阳学说”与中医音乐疗法
        “阴阳学说”是中医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之一。“阴平阳秘”维持阴阳动态平衡,是保持机体健康的内在机制,也是中医音乐疗法追求的目标。中国古典音乐的音调变化、高低宽窄、音色清浊、音量强弱、层次疏密、节奏快慢、结构繁简等无不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平衡协调观在音乐的音调高低、音色清浊、音量强弱、节奏快慢等方面均有体现,如节奏分离、音响强烈的刺激型音乐属阳,节奏轻缓、旋律圆润的安静型音乐属阴。用音乐的阴阳属性来补偏救弊,协调机体阴阳平衡。中医音乐治疗过程中,恰是针对不同聆听者体质禀赋的阴阳偏盛,结合聆听者的年龄、地域、文化及个人喜好,选用不同音乐的阴阳属性来补偏救弊,阳虚者则予以欢快、热情的音乐旋律“鼓舞阳气”,阴虚者则予以清纯、柔润的音乐旋律“滋养气阴”。
        2.“五行学说”与中医音乐疗法
        中医五行学说将自然界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研究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机制,“木”‘火”“土”“金”“水”每一行对其子行都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五行中的每一行对其“所胜行”都存在着制约克制的作用。
        “角、徵、宫、商、羽”是古代的五声音阶,最早的“角徵宫商羽”的名称见于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首先把五音、五声、五行和脏腑的配属联系在一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素问‘金匮真言论》将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五行,肝、心、脾、肺、肾五脏,怒、喜、思、悲(忧)、恐五志,呼、笑、歌、哭、呻五声紧密一一对应,五音归属于五行,内应于五志,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亦可调五脏。
        五音分属五行、应五声、动五志,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唐•王冰注解“角为木音,调而直也”;“徵调火音,和而美也”;“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    依据“五行一五音一五志”理论,五音相互之间也存在相生相克、平衡协调的关系。任何一“音”太过或不及均会打破这种平衡状态。《难经》日:“闻及五音,以别其病。”五音疗法丰富了中医的整体观,奠定了中医五行一五音一五志的理论基础。医者可依据以情胜情的原理,利用情调相反的音乐去克制或纠正情绪的偏胜,也可以依据疏导的原理,利用健康的同向情调的音乐来帮助偏胜情绪的患者得以宣泄,使其逐渐形成舒畅和谐的情绪与情感。  
        3.藏象学说与中医音乐疗法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基本理论,其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灵枢•邪客》日:“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五声音阶与脏腑相应”是中国传统音乐疗法理论的核心思想。中医音乐疗法,抓住不同的乐曲的不同属性,起到调节人体五脏的不同功能,如:角调式乐曲,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调式乐曲,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史记》亦载有“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的论述,五声音阶对人体的脏腑功能有重要的协调作用。
        目前开展的中医音乐治疗,主要以“五行一五音一五志”理论为依据。治疗方法上主要集中在以中医“五音一五行一五志”为理论指导的五行音乐疗法。也有关于音乐电流疗法、音乐电针灸、音乐电针麻醉、音乐电磁疗法以及音乐气功疗法、音乐按摩疗法、音乐电磁理疗、音乐松静功等中医综合疗法的报道。例如,周象贤通过正宫调正羽调音乐对应激减缓作用的经穴电流值变化观察研究,发现单纯接听正宫调或正羽调音乐更能有效减缓应激。杨宇飞发现中医五行音乐对于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状态和临床症状有较高的疗效 。吴丽丽等通过临床疗效观察,证实五行音乐疗法能够调节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情绪障碍,缓解抑郁焦虑。改善疲劳症状。艾春启通过临床观察,得出五行音乐疗法对改善抑郁症有明显增效作用。项春雁等的研究表明,中医五行音乐结合音乐电针疗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状态有较好的效果。   
        从临床疗效来看,基于“五行一五音一五志”理论的中医音乐疗法在缓解应激状态、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方面,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思考与展望
        1.主观性影响较大
        音乐对人的身心调节作用是肯定的。但是除了音乐的节奏、旋律、调式、音色等客观因素之外,患者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对音乐的接受水平、对音乐的喜好程度,都会对音乐疗法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运用中医音乐疗法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对传统文化、中医文化的喜好、理解及接受程度直接影响了中医音乐疗法的效果。
        即使是对于喜好音乐的患者而言,音乐的个人主观意识仍十分强烈。不同患者有各自不同的音乐偏好,尽管医者可以根据临床经验选择针对疾病相适宜的乐曲,倘若这些曲子不能为患者所接受,非但于病无益,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导致症状加重。所以音乐治疗首先要了解患者喜好的音乐风格,从而在该领域择取或创作能舒解病情的乐曲。这一点已被许多学者认可。临床研究也发现,在自选音乐与临床给予特定的放松音乐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评估比较中,15分钟自选音乐的疗效优于30分钟自选音乐;30分钟放松音乐的疗效优于l 5分钟放松音乐。其中,每日聆听自选音乐15分钟对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疗效最佳。由此可见,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与方式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疗效。
        2.质量控制缺失
        综观目前的中医音乐疗法,虽然都取得了良好的缓解身心压力、改善情绪障碍的效果,但是音乐播放曲目、每次播放时间的长短、播放音量的大小及音乐疗法的疗程却缺乏统一的标准。对音乐养生疗法的疗效评价仅集中在临床症状的改善、相关量表的分值变化等主观评价指标上,缺乏客观化评价指标。音乐养生疗法实际运用范围与适应证也各不相同。
        3.机理研究有待开展
        如前所述,目前对中医音乐疗法集中体现在临床情绪障碍的改善等疗效上,而中医音乐疗法如何作用于机体来调节情志、哪些实验室指标可以成为临床情绪改善的金指标仍未见有明确报道,这也成为中医音乐疗法治疗情志疾病研究的着眼点之一。
        作为非药物疗法,音乐疗法良好的疗效已逐渐得到临床证实。音乐疗法无药物毒副作用,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相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文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医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一定会不断地得到完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