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间方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自然疗法 > 民间方 > 儿科 > 正文
  • 小儿夏季热外治有良方

  • 来源: 作者:《家庭中医药》 时间:2006-06-10 17:06:30
  • 核心提示:安徽·王惟恒 夏季热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尤以6个月~3岁的婴幼儿多见。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因其多发生于夏季,故名夏季热。 小儿脏腑娇嫩,中医认为属“稚阴稚阳”之体,机体
    安徽·王惟恒 夏季热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尤以6个月~3岁的婴幼儿多见。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因其多发生于夏季,故名夏季热。 小儿脏腑娇嫩,中医认为属“稚阴稚阳”之体,机体调节功能未发育完善.炎夏暑气侵袭,故而发病。入夏之后,应注意小儿饮食和营养,增强体质;保持居室空气流通与凉爽,或易地避暑;适当服食一些健脾益气、养阴清热药物等,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中药治疗“夏季热”疗效较好。通常可服用六一散、金银花露,或用金银花、杭菊花煎汤代茶饮,能消暑热,解烦渴。也可自制防暑清凉饮料,如“三鲜饮”:鲜荷叶、鲜竹叶、鲜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约10分钟,再放入适量蜂蜜搅匀,冷却后代茶饮,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的良效。也可用金银花、栀子、山楂各l 5克,甘草5克,水煎,凉后当茶饮。可清热,去火,消暑,爽身。中成药可用金梅清暑冲剂,每次1/2~l/3袋.1日3次,开水冲服。或鸡苏散,每次6~9克,1日2次,布袋包煎服。久热气虚的患儿.可酌用补中益气丸。 下面介绍几则简易的中医外治法: 1.滴鼻疗法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各1支,混合均匀,装入滴鼻瓶内滴鼻,6个月一l岁每侧l~2滴、l~3岁3滴、4~7岁3~4滴,每日4~6次。一般用药1 5分钟后体温开始下降,l 2~24小时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可清热解毒,解肌退热。同时,可取丝瓜叶、苦瓜叶、鲜荷叶各二张,煎汤代茶饮。 2.药浴疗法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云:“小儿立夏后有病身热者,慎勿妄为吐下,但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汤方一为“白芷根、苗各等份。上为粗散,用清浆水煎,更入盐少许,以浴儿。浴毕,用粉粉之”;方二为“白芷、苦参、秦皮(各等份),煎汤(洗浴)。或无众药,得一味煎汤皆可”。近人有祛暑散浴法:药用藿香、香薷、浮萍、竹叶、大青叶各30克,豆卷50克。上药共煎水液2000—2500毫升,煎沸,滤去药渣,倾入盆内,候水温 降至40cC左右时,置患儿于水中,半仰卧,频频用手带水在患儿腋下、胸、背、手足心等部位抚摩。约1 0~1 5分钟后,将患儿抱起,揩干身体,隔3小时后再如法1次,3次为l疗程。如发热不退,则另作他治。运用本汤浴时须口服补液盐水适量。据观察,经治1~3次后,汗出热退,总有效率1 00%。 亦可用经验方:香薷、藿香、佩兰、荆芥、紫苏叶、蒲公英、金银花、车前草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趁热熏洗患儿全身。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续2~3天。可芳香化湿。疏风清热。此外,取鲜薄荷叶60克,煎汤洗浴,每天2~3次,亦有良效。 3.敷涌泉法用生绿豆50克,研成极细末,以鸡蛋清调成膏状,做成直径3~5厘米,厚0.5~0.8厘米的圆形糊饼2个,分摊于纱布上,分别敷于双足涌泉穴,外以绷带包扎,1天2次,每次敷6~8小时。绿豆外敷可清热解毒,平肝泄热。用于小儿夏季热,以及小儿感冒和腮腺炎发烧。或用栀子1 0克,鸡蛋1个。将栀子研末,与蛋清调匀,做成药饼,厚如3个5分硬币,摊于布上,按男左女右敷于涌泉穴,包扎,8小时换药1次,连续3天。发热兼抽搐者,加敷内关穴。 4.足浴疗法西瓜皮1块(切细),升麻、香薷、佩兰、竹叶、柴胡、黄芩各1 0克,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2~3天。可芳香化湿,解表退热。 5.砂黄擦熨法取漂朱砂、雄黄、硫黄各3克,研末,用烧酒和匀,再用大蒜去蒂蘸药,从患儿尾脊椎骨起,沿着脊柱两旁逐节徐徐擦上此药。每日1~2次,至热退为止。 6.填脐疗法 羚羊角1~3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敷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3天。或取柴胡、黄芩各等量,研为细末,茶水调糊敷脐,每日换药1~2次,连续2~3天。可平肝泄热。 (编辑郝近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