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族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资源篇 > 正文
  • 缓控释给药系统在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研究与思考

  •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作者: 时间:2008-06-04 10:13:31
  • 核心提示: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该给药系统具有给药次数少、血药浓度波动较小、给药途径多样化、刺激性小而且疗效持久、安.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近年来缓控释制剂研究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口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该给药系统具有给药次数少、血药浓度波动较小、给药途径多样化、刺激性小而且疗效持久、安.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近年来缓控释制剂研究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口服缓控释系统.目前能进入生产的也以口服制剂为主。2000-2005年缓控释制剂的全球释药系统销售额增长率为8786%。国外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达200余种.500多个规格,国内也在不断增加,2005年版药典已达10多种。

      相比之下,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虽已有一些研究报道,但该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只有一个中药缓释制剂正清风痛宁缓释片上市”,与化学药比较已大大滞后。随着现代药物释药系统新技术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中药现有制剂难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重视和加快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是中药药剂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应用的需要,是中药制剂在现代条件下寻求发展的切人占

        本文结合笔者从事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的工作实践,并通过查阅近10余年相关的研究报道,对缓控释给药系统在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研究,从研究现状、存在的技术难点问题与研究思路、应用前景等方面作一综述及思考,以期为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1-缓控释制剂的基本概念以及对中药缓控释制研究的认识

        根据中国药典,缓释制剂的定义是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每24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控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每24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

        缓控释制剂是应临床治疗需要而产生的。其特点是:(1)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对于治疗窗窄的药物.可保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2)使血药浓度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有效冶疗浓度范围内,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可降低给药频率,使用更方便。因此,缓控释制剂可提高患者用药的顺应性,特别适用于需长期用药的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哮喘、风湿性疾病等。

        关于剂型服从临床治疗需要的思想,对于中药的缓释剂型,我国医学早有论述和总结,如病有轻重缓急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由此可见,古代中医药学早已认识到丸剂延缓药物释放可达到平稳持久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疾病或久病体弱、病后调和气血。只是限于古代科技发展水平和人们当时的认识水平,还不能从药物成分的溶解性、阻滞剂、吸收、代谢、治疗指数、耐药性等角度出发给予更精确的阐述。但是,随着药物给药系统研究的迅速发展.原有的中药缓释理论已难以满足现代中药制剂临床治疗的需要,对于中药缓释制剂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需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要借鉴西药缓控释制剂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现代中药制剂已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复方制剂.还包括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所制成的制剂。中药制剂在临床治疗上同样存在缓释制剂的需要,要求制剂能较长时间地维持药物有效浓度、避免达到中毒浓度。

        中医从宏观和综合的角度.把疾病归因于人体某些方面功能上的“阴阳”失衡而引起,是“正”、“邪”经过一段时间内博弈的结果,是多靶点多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治疗也应该采取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理,而不一定直接针对靶标或局部病灶,故往往需要相对较长的疗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缓控释给药技术可能更有利于中药疗效的发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与评价需要有自己的方法及标准,探索这样的评价体系及方法是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的关键。随着中药基础研究的深入,分析检测方法与设备的进步,已逐步了解了一些中药的有效成分,为中药药动学研究及其药动学参数的获得提供了可能,从而可为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有可能研制出理想的中药缓控释制剂。

        2.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类型   

        (1)片剂。

        膜控型缓释片渗透泵片作为膜控型控释制剂,具有良好的释放特征。是迄今为止口服控释制剂中较理想的一种。如以盐酸青藤碱为模型药物,通过对促渗透剂NaCl用量、促渗透聚合物CMC-NaPVP用量及包衣膜厚度的优化而制备的盐酸青藤碱口服渗透泵控释片,其体外释放遵从以渗透压差为释药动力的释药模式,16h内呈现良好的零级释放特征。

      骨架型缓释片

      中药缓释制剂的骨架材料多以亲水凝胶骨架材料为主。如以大黄浓缩粉为模型药物,采用干法制粒制备的大黄浓缩粉骨架型控释片选用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乳糖为填充剂,处方中大黄浓缩粉、HPMC、乳糖用量的最佳配比为74773180。其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在2h内释放20-30%.在6h内释放60%,在10h内释放80%以上l 3l。以甲壳胺(CS)和海藻酸钠(AL)为复合骨架材料。采用湿法制粒制备葛根素缓释片时,CS的用量、脱乙酰度和AL的粘度对释放度影响显著,而CS的密度和AL的粒度对释放度影响一般,最终确定选用脱乙酰度为95%的CS和粘度为320mPa·sAL.且二者的用量之比为25。以卡波姆为骨架材料,采用直接压片法制备的磷酸川芎嗪缓释片,其处方组成为磷酸川芎嗪100rag、卡波姆100mg、乙基纤维素10rag、磷酸氢钙20mg,体外释药曲线12h内符合 Higuchi方程,在2-8h内接近零级。中药复方克心痛缓释片是以乙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硫酸钙为阻滞剂.糊精为控释剂制得的骨架型缓释片,该制剂在12 h释放近100%,药理试验表明,体外释药与体内药效有较好的相关性。   

     

    科技前沿

    前沿,缓控释给药系统藏药材的生药学特点及品种整理研究策略

        藏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医药学及蒙、维、傣、壮等民族医药学相似,藏医药无论是在医药理论、诊疗方法与技术,还是使用的药物种类(部位)及药物的采收、加工与使用上都与藏民族生活、宗教信仰、栖息区域的药用资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带有显著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受藏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医药科技与教育体系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科研人才缺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有关藏医药的现代研究相当薄弱。药物是医学理论实现疾病防治、健康保健目的的物质基础,是沟通医学理论和临床的桥梁,对藏药的系统研究是推动藏医药现代研究的最好切入点和基础,但目前对藏药的研究仅见有关藏药资源等的论述性探讨[1--61或具体药物的少数研究报道[7~131。本文拟通过对藏药的生药学特点与问题分析,并借鉴中医药等传统医药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藏药的研究策略。

        一、青藏高原生态地理与藏药资源概况

        1.生态地理概况

        根据中国地势三大阶梯的划分,青藏高原西与克什米尔及印度等国接壤,东临四川盆地与滇西,南接喜马拉雅山脉,北至昆仑山、祁连山与新疆、甘肃及青海柴达木盆地分界,位于北纬28~37。、东经75~103。的广大区域,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生态及气候变化最大的区域。在地形地貌上,高原东部与南部为大致南北走向、切割很深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海拔落差达数千米;高原主体面上横亘着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一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等巨大山脉,以及诸山脉间相对拗陷的宽谷盆地或河流深切的峡谷,形成以山原面和湖盆宽谷高原面为主的基本地貌。在气候类型上表现出明显而独特的高寒类型特征,同时受地形地貌及大气候的影响,区内各地的水湿状况有着显著的差异.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因季风影响,降雨较为丰富,表现为湿润至半湿润,高原面上则整体表现为半干旱和干旱环境。

        2.藏药资源概况

        青藏高原辽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地貌与气候类型.决定了其植被类型、植物区系的特殊性和复杂多样性,特别是东部和东南部是我国植物区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据《西藏植物志》、《中国植被》等记载,青藏高原约有维管束植物18911744385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约2500种,主要包括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和东亚分布类型的区系成分。

        关于藏药的种类数量,各种文献记载不同,尚无确切的统计。据《中国中药资源》记载约3000种、《藏药志》收载有1152种,《新修晶珠本草》118】记载藏药原植物有191科、6822885种,《中华本草》(藏药卷)收载有369昧,文献[6]报道2000余种,推测大约在2000~3000种之间。在种属结构上,以菊科、豆科、蔷薇科、伞形科、毛茛科、唇形科、龙胆科、蓼科、/J、檗科、十字花科、玄参科、罂粟科、虎耳草科等的种类较多。基于藏医药学的民族特点和高原生态环境的特殊性,藏药品种约有70-80%产自青藏高原,其中不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宗常用中药材和贵重、特有品种,如冬虫夏草、雪莲花、胡黄连、洪连、独一味、藏茵陈、小叶莲、绿绒蒿、金莲花、马尿泡等都是高原特产或藏医学使用的特色药物,冬虫夏草、大黄、甘松、川贝母、秦艽、羌活、川木香、桃仁、鹿茸等品种在蕴藏量和产量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与中药同名的藏药,在来源和使用部位上也常有不同,如大黄、龙胆、秦艽、黄芪等。

        藏药资源中野生品种占绝对多数,资源物种在分布上与高原的植被分布相对应,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和垂直分布地带性,总体来说具有东部、南部物种丰富,西部相对贫乏的特点。在资源量方面,青藏高原虽然生态环境复杂、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但由于高原面积辽阔,同一生态和植被类型多具有较大的面积区域,所以多数品种的分布面积较广、蕴藏量相对较大。由于高原生态环境严酷、脆弱,资源物种的年生长周期短,植物体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缓慢.自我更新能力也相当低下,使得高原药用植物资源又具有”量大但易破碎”的特点,也即资源的解体性较强。受长期的无计划与过度采挖,中、藏医药产业的发展:对高原药材需求的增长,对高原药用资源的研究、保}护不足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已使得一些高原特有药}用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如冬虫夏草、贝母、唐古特

    瑞香、唐古特苜蓿、独一味、绿绒蒿、雪莲、白花龙胆、波棱瓜、藏茵陈、桃儿七、红景天、翼首草等品种的资源目前已处于濒危或紧缺状态,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