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族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新闻篇 > 正文
  • 广西三江侗医药调查报告

  •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10-09 16:17:00
  • 核心提示:  侗民族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为侗民族繁衍生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侗族由于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医学全靠El传心授或以歌谣的形式代代相传,其医学历史无文字查考。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

      侗民族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为侗民族繁衍生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侗族由于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医学全靠El传心授或以歌谣的形式代代相传,其医学历史无文字查考。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我们对广西三江侗族医药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召开侗族民间医生座谈会,走访民间医生等,对三江侗族医药历史及现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现将三江侗族医药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三江侗族医药简史

      三江,古属夷蛮之地,秦汉为“古夜郎之域”,县始建于宋祟宁四年(1105),称怀远县。几经兴废,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于老堡。明万历十九年(1591)县治迁至丹洲。民国三年(1914年)易名为三江县。1952年l2月3日成立县级侗族自治区,l955年9月改为侗族自治县。人口35万多,有侗、壮、苗、瑶、汉等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7%。

      三江位于广西北部,与湘、黔两省交界。全县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地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低山丘陵地形,山多平地少,森林覆盖率77.44%。境内有74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三江”得名于境内的三条大江,即榕江、浔江、苗江。一年四季。山地气候为主,春多寒潮阴雨,夏有暴雨高温,伏秋易早,冬有寒霜,四季分明。

      侗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逐步总结积累,形成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用药特色的侗族医药。通过田间采访和对古代歌谣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可以看出侗族医学形成发展的轨迹。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大自然对人造成的威胁,人们作不出合理的解释,更无法征服,一旦遇天灾人祸、疾病瘟疫。只好求助巫术、神灵。侗族中摊(即巫师)认为人生病是因为鬼神作祟。以致病人失去灵魂而致病。因此人病了就要招魂搜骇,冲摊进行的摊祭活动当然不是医药,它不可能治病。但在古代特殊的历史时期,人病了仍进行这类祭祀活动。人类在原始时期开展了集体采集活动,对一些植物性能有了较多的理解,并偶尔发现某些植物可治疗某种疾病.于是出现了个别的医药现象,这就是医药萌芽。巫师在借助药物给人治病中,往往获得好的效果,以致“神药两解”。由单纯的巫师产生了巫医,并有了很快的发展。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命病”与“身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命病”观点的人认为,病是以天为命且无药可治的疾病,要靠敬神敬鬼,由冲傩进行祭祀活动,祈神保佑健康。“身病”则认为疾病是客观存在,可通过药物治愈。这一理论的出现使侗医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束缚,形成了早期的侗族冲摊医学和早期的侗族史前医学,并促进了侗族史前医学的发展。“命病”与“身病”这一理论出现后,侗族医学逐渐形成。随着“巫师”与“巫医”在明清时的分裂,以行医为主的职业侗医,在医药、医疗技术、制药方法、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后,才真正发展为侗族医学。

      2三江近代侗族医药简况

      据三江旧县志称:“信巫,有病即请师巫,……不信医药,今亦非诬,惟已渐知重医药矣。”明清以后,医药才逐步脱离巫医,掌握用草药治病知识,并得到很快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医药体系。有用药物或针刺治疗“瘴病”的记载。

      这一时期,侗族医药已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经验医学发展为理论医学。并出现很多专门从事侗医药治病的“桑恩”,即职业的侗医药师。他们自己人山采药,沿寨行医,或者坐堂诊病。这些“桑恩”都各有专长,有内科、儿科、骨科、伤科、外科等。治疗方法有侗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内服、外敷、熏洗,还有手法推拿、灯火爆、艾烧、刮痧、挑痧、打火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清末三江著名侗医有古宜乡佳林人侯第福,精脉理,通草药,行医于乡,手到春回,名噪远近,人争迎之。泅里乡泅福村人龙云翘,精医,初治外科,继学内科,终乃内外科兼并行,着手皆春,无远近,皆倍仰,性慈善,好施与,自制肚痛及止吐泻九,到处施济。惜都无传后。

      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被压迫、受歧视的民族,为了防身自卫,抵抗外辱,民间有尚武之风,练武必值得医伤,故懂医伤者甚多,其中著名的有良口乡石氏骨伤科世家,传至第七代石子华之后,医术精妙,登门拜石医者甚多。现传于其女婿吴伟文为第八代,吴伟文子吴初月、吴柒岸、吴荣中、吴荣庆为第九代,均得其精要,在榕江河一带仍享有盛誉。高步乡阳烂村(现已划归湖南省通道县)龙氏接骨世家,更是誉满湘、桂、黔,如今传至第九代龙开娥,打破世俗观念,把家传接骨技术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起来,使龙氏接骨更加得以发扬光大,在湖南通道成为侗族一代名医。

      新中国成立初期,据1957年初步统计,全县有一技之长的侗族民问医生158人,这些侗医都是半农半医,以农为主,他们的医术,主要是祖传。按当时党的有关政策,还吸收了一部分民间侗医师到国家医疗机构工作,用侗医草药防病治病,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后,由于西医和中医的传人并得到快速发展,侗医也逐渐退出主导医疗市场。但在农村很多地方仍然采用侗医草药防治疾病,特别是对治疗肝炎、肝硬化腹水、癌症、骨折、风湿、类风湿等疑难病症,侗草医治疗还是有很大的优势,解决了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很多医学难题。侗医药为侗族人民甚至整个人类的身体健康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不可低估,不能替代,功不可没。但这些非常宝贵的医药经验除了一部分口耳相传保存下来外,大部分都已随岁月消失了,侗族医药文化频临失传,亟待去挖掘、整理、总结和提高。

      3三江侗医药现状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医药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得到迅速发展,侗族医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现全县有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侗族医药专家委员会会员22人,并成立了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侗族医药专业委员会,发展有会员78人。共6次组团参加全国性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研讨会(3次全国侗医研讨会、重庆市、南宁市、贵州龙里县),参会代表56人次,撰写侗医药专业论文26篇,其中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7篇。2007年9月承办全国第二届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并获得成功,扩大三江侗族文化和侗族医药对外的影响,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三江申报的侗族医药已入选第二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江侗族医药调查研究》科研课题已获县级科研立项,并准备报市级立项。县中医院开设有侗医科,有1名中医主治医师,2名民间医师,采用民间侗医药治疗方法为病人治病,受到病人的欢迎。

      目前,全县侗医药人员约有165人,其中有行医资格的约有82人,分别在县中医院、各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诊所、个体医室,还有大部分侗医没有行医资格,他们文化普遍偏低,多数是家传,病人多是慕名上门求医。这一批人都有一技之长,如善于接骨的吴伟文、吴荣庆、龙宗花,善于治疗癌症、肝炎的代甫海、治疗瘰病的杨亚金,治疗疑难杂症的杨水仙等。这些民族医生活跃在三江广大村寨中,运用民族诊疗知识和技术为群众防病治病,他们在农村默默为广大病人服务,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医疗技术力量。民族医药无论是在使用、降低医疗费用还是疗效等方面都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而且能减少使用西药而产生的副作用。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随着执业医师法颁布以后,大部分没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侗族民间医师失去了行医资格。对一些行之有效的侗医药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的宝贵遗产如不加以发掘、保护,将有失传的可能。

      4三江侗族医药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对三江侗族医药实地调查中,由于侗医药缺乏文字记载,导致查找史料困难,加之经费紧缺,研究人员缺乏,致使三江的侗医药研究工作进展缓慢。再者因中西医的冲击,受执业医师法的制约,民间很多确有一技之长而没有中专以上文化的侗医生,没有行医资格,无法公开行医。如良口乡的侗医骨科吴伟文,因其精妙的侗族医药技艺,获得广西民间艺人的称号,却无法取得行医资格。他们大多数年事已高,很多行之有效的医疗技法面临失传的可能。亟待努力挖掘、加以保护。因此建议:

      4.1统一党政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重视侗族医药的发展,加大对民族医药的资金投入,利用民族自治县的政策优势,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县人大立法,制定有关侗族医药方面的政策法规,对侗族医药加以保护和发展。

      4.2建立侗族医药研究机构,抽调高素质的并有志于民族医药研究的医务人员和名侗医参加侗医药研究工作,负责侗医药的发掘、整理、研究、开发、应用、提高。

      4.3加强侗医药人才培养,对那些确有一技之长并且年事已高的侗族民间医生,卫生行政部门要引导鼓励他们或者他们的传人参加民族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选派一些大中专毕业的医务人员向这些名侗医学习;邀请一些名老侗医到各级医院坐诊,带徒授教,为群众服务。

      4.4建立侗药种植基地。三江属亚热丘陵地区,气候适宜,雨量充沛,自然药物资源非常丰富,三江很多药材销至东南亚各国,很有市场,可好好开发利用。

      4.5打造侗药品牌,研究开发侗医药的单方、验方、秘方。通过临床验证,进行筛选,对那些确有疗效的药方,进一步加工配制,科学提练,走产业化道路,把侗药品牌推向全国,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