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族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新闻篇 > 正文
  • 全国侗医药学发掘整理工作已初见成效

  •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作者:石光汉 时间:2009-09-12 15:17:00
  • 核心提示:  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有300万人(2000年普查人数296.63万人),占全国各民族人口的第12位,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带。侗族原是古越人的一支,散布在西瓯、乌浒等岭南地区,唐代以前称&ldq

      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有300万人(2000年普查人数296.63万人),占全国各民族人口的第12位,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带。侗族原是古越人的一支,散布在西瓯、乌浒等岭南地区,唐代以前称“峒人”、“峒僚”、宋代以后称“仡伶”、“伶佬”、“侗”、“苗”,明清时期称“峒人”、“峒僚”、“侗蛮”,民国时期称“侗蛮”、“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统称“侗族”。

      侗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而侗族的医药,更是一座藏在广阔民间的宝库。是千百年来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宝贵传统医药文化遗产。由于历史的原因,侗族医药的起初以巫医为主,并依赖古朴的医药来处理各种疾症,形成了具有侗族特色的传统医药,是在本民族的起源、存在、演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侗民族是由古越人衍生而来,因此,古越人中尚鸡卜、断发、纹身、凿牙、卉衣、善食水产、嗜酸成癖,干栏楼居等遗风流传至今。

      在一个相当长历史时期,侗族先民们应用了一些古朴而比较有效的用药方法治疗各种疾病,如:药鱼、药衣、药佩、打刀烟等用药方法治疗各种疾病,这在当时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说巫医是一种心理治疗的话,那么,这些古朴而简便的侗医用药方式,就是侗族人民赖以驱走病魔,摆脱死神的“法宝”了。

      随着侗汉文化经济的广泛交流,汉族中医的诊疗方法和医学理论不断流传侗乡,侗医药文化出现质的变化,据侗医古籍藏书抄本《救世医方》、《世传医方》、《幼科铁镜》、<药品总簿》等资料,早在清朝康熙年间,侗乡就存在着“巫医派”、“药医派”两个既相互对立的、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合体,在侗乡民间曾流传着“巫医能算命,药匠能治病”之说。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民族的繁荣昌盛,一些“巫医”从“魔术”、“神道”的封建迷信中逐渐分化和解放出来,向着医药治病的正确方向发展,他们为人治病时,既用“占卜”、“祈祷”,也用药物疗疾,形成了“巫药并用”、“神药两解”的格局。侗乡一些有识之士,博览群书,集思广益,对汉族中医的“阴阳、八卦、五行、时辰、四诊、八纲、山川地理、方圆产物和医术本草”等也能精通领会,运用自如,药到病除,得心应手。他们对疾病的认识,由浅入深,表里贯通。

      侗医药理论提出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学术思想,看、模、算、划四种诊断方法,把疾病分为冷病和热病两大类,把病症分为风、症、惊、痢、疮、痧、痛、伤寒、霍乱、妇人病、小儿病症及杂症等12门,其中包括七十二风、二十四症、二十四惊、二十四痢、二十八疮、十种痧症、二十八痛症、12种伤寒、6种霍乱、48种妇人病、小儿二十四风、36种小儿病、8种小儿疳积病、72种外科病(含五官、皮肤病)、152种内科及其他杂症,共计各种病症586种。侗医将疾病这样归类分别,显然是为了背诵和记忆方便,但的确较真实地反映了广大民族民间侗医们对疾病的细微观察和对症状体征的一种生动描述和总结。侗医治病除使用侗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外,还有“推拿”、“打火罐”、“刮痧”、“放灯火”、“吸吮”等一系行之有效而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这些诊疗方法千百年来为整个侗族地区民众解除各种疾病带来痛苦,以及提高广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过不朽的功勋。对侗族医药的发掘、研究、整理和应用,历史上曾经积累了不少资料。由于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许多宝贵的医药经验除了少数口耳相传保存下来以外,大部分都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消逝。清初“改土归流”以后,有极少数人曾用汉文整理民间医药,出现了若干手抄本,当时,少数民族子弟要挤身科场,需从进蒙馆学习起就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谎报“民籍”。直到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月湖广学政潘宗罗视察通道教育后,上疏朝廷,请准苗童以真实民籍应试,情况才有所改变,侗族地区才开始有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于是也就有更多的民族民间医药手抄本问世,其中包括一些借助汉语记录侗语语音的手抄本在内。但总而言之,对侗族医药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整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挖掘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就侗医药而言,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先后在贵州黔东南地区和湖南怀化地区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收集到了大量的民间侗医药历史资料,特别是1984年第一次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和1986年湘、桂、黔、鄂、川、滇六省区民族医药研讨会在贵阳市召开以后,将继承和发扬民族医药事业纳入了卫生工作的议事日程,各省(市)自治区、州、县都先后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会”等专门机构,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民族医药研究人员。这对我们发掘和弘扬侗族医药事业无疑是一股强劲的东风,这一时期侗医药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一批调查研究得来的侗医药基本情况和基础资料所形成的专著相继整理问世并陆续出版。

      到目前为止,已收集整理出有以下专著和相关资料。贵州省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所原所长陆科闵先生历时7年多时间,编写有100余万字的《侗族医学》,已于1992年出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谌铁民、刘育衡、唐承安与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杨德忠、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医药研究会吴永徐等联合撰写的《湖南侗族医药研究》(内部资料)。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萧成纹先生,扎根侗乡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工作,走遍通道侗乡村寨,收集整理了大量侗医药资料,于2004年编著在长沙《岳麓书杜》出版的《侗族医药探秘》一书。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吴国生先生历时数年,走遍侗乡、高山徒坡,收集了大量侗药植物标本并制成图片,编写出《侗药大观》一书,已由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贵州省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所龙运光、袁涛忠先生等人,经过数十年的收集整理,结合长时间的临床实践编撰成的《侗族药物方剂学》和《侗族常用药物图鉴》两本专著相继出版发行。在此同时他们还经过无数的劳动、大量采集和筛选制作,共收集到了侗药标本800余种,并在凯里建成了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第一个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侗药标本库。湖南怀化市民族研究所邓星煌、怀化医专刘逢吉、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萧成纹、湖南吉首大学罗康隆等先生编撰的《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一书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张果果、张祥福、曾尚东等人编撰《侗乡药膳》一书已出版。在这里值得我们怀念和欣慰的是原贵州省黔南州剑河县侗医院名老侗医,活到107岁,已于1993年逝世的吴定元老先生近100万字的侗药医书专著《草木春秋》一书,已由贵州省有关部门整理定稿有望在今冬明春正式出版发行。综上所述,侗医药学的系统理论已基本形成,并已初见成效,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挖掘、提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和编写有关教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这些都是侗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产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非物资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我们必须珍爱和保护他,他也必将在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中作出他应有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