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土家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土家族 > 最新进展 > 正文
  • 土家医药史回顾

  • 来源:土家族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14-04-10 17:22:26
  • 核心提示:土家族医药滥觞于何时?这是研究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别是研究医药的同道们共同关心 的问题。由于土家族仅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自然也就没有土家族文字记载的医药知识 古籍。&ldq

    土家族医药滥觞于何时?这是研究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别是研究医药的同道们共同关心 的问题。由于土家族仅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自然也就没有土家族文字记载的医药知识 古籍。“民间草医,起之何年,溯源难明,搜集资料极为有限,故所载欲言不达,后人颇难 稽考”。对土家族医药研究缺乏直接史料,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没有文字的民族有 自己的文化,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主要靠口耳相传,代代承袭” “当我们祖先 没有发明记载思想语言工具之前,这种门耳相传的材料,在古代便是史料。……所以古人研 究历史,都是把传说看成是重要史料。……过去学者们把古代的传说言论和书本记载并重, 不是没有原因的。”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了自己 的民族医药,这些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料,虽无文字记载,伹经千百年“口口相授”和“代代 丰富”的创作过程,以口碑文献的特殊形式传承不衰,为本民族的生息繁衍确树丰碑。
    一、原始的医药知识
    土家族医药的起源,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是与人类最初的生产生活活动紧密相连的,
    即医药伴随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而起源。正象生理学家巴士洛夫指出的翦猝“有了人类,就有 了医疗活动”。在原始的医疗实践中,火给土家族先民的保健起了重要作用。有了火, 就能变生食为熟食,从而改善了摄食条件。火除了改善摄食之外,还能烤火防寒、防潮湿, 为身体的健康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烤火取暧的同时,先民们逐渐知道把烧热的石头、植物 根茎或果实以及动物的皮毛等烤热包裹好后放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或消除某些原因 引起肚子痛、骨节痛等疾病,就产生了原始的焙热法。焙热法,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土家族民 间。现今的滚蛋法、扑灰碗、熨法等,都是承传焙热法之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外治法。先民们在 生活实践中,又摸索和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治疗工具和方法,如麝针挑治脓疱,就是土家族民 间的一种常用方法。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在采集野果、植物种子和根茎过程中, 逐步分辨出哪些植物吃后对人体无害,哪些植物能用来治病,哪些是能食药两用,哪些是对 人体有害。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于是总结出一整套植物药用知识。同时,还通过渔猎、畜 牧和制造坐产生活用具等生产生活实践,还累积了迕多能防治疾病的方法。
    二、有关医药的历史传说
    在土家族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医和药的故事,如药王菩萨为民治百病,最后骑白虎登 天成佛的传说I太上老君派弟子下凡,扯百草治百病的传说等。传说药王菩萨肚皮上有一面 镜子,能照见人体疾病所在。他经常寻找药物为百姓治疗。一天,药王菩萨路过河边,看见岩 板上有一滴滴的鲜血,便问旁人,旁人曰:“刚死一产妇,出葬从这里路过”。药王菩萨听 后大惊,曰:“世人不善医药而误人致死,惨也。”他追上送葬之人,见坑已挖好,产妇未 下葬。药王菩萨便对他们讲:“此妇人未死;为何葬之? ”众人皆惊,便问药王:“何知其未 死? ”药王菩萨回答说:“人死则血止而发黑,今见沿途滴血不绝,故可知其未死。”家人 听后,便请药王诊治。药王速取针一稂,深剌一穴。少顷,妇人叹息一声,再少顷,妇人少 腹蠕动,产下一子,而得救两人性命。一日,药王到山中采药,尝后中毒便倒在一蔸茶树下 昏死过去。次晨I茶树叶上露水滴入药王口中,药王便慢慢苏醒,于是便知茶叶有解毒之功。 后来,茶能解药性,吃药不能喝茶水,一直流传至今,妇孺皆知。又一日,药主路过一山,一 只白虎突然跑到他面前,张着口,药王大惊,说:“我一辈子为民诊疗,没做亏心事,今天 你要吃我,请点头三下,若不吃我,请摇头三下。”老虎听后,便摇头三下,双目流泪,似 在乞求解难。药王大胆走近老虎身边,见老虎被一大块猪骨头卡住喉咙。药王便用了一点 药,速将猪骨头从虎口中取出。老虎仍然不走,横身靠近药王。此时药王便明虎意,于是骑 上虎背,白虎腾空而去,于是药王同白虎一道升天成佛(部分土家族人民图腾崇拜白虎为 了纪念药王,明朝,在沅水河畔的泸溪县浦市修建了 “药王庙”,庙中香火连年不断,祈祷 药王菩萨保佑庶民,直到建国初期,延缓440多年。据记载庙里还挂了一面铜镜,可透“阴 阳八卦,天地人相随,全身血脉,药物走性”。这面铜镜据说是药王菩萨留下为民诊疗疾病 的。民间还传说上天太上老君派弟子下凡为民治病。弟子说:“徒儿不懂医药,怎能解除凡人 疾苦呢? ”于是太上老君给弟子仙丹三粒,口服后他们便浑身透明,接着又封弟子随便扯到 草即是治疗病的药。这就是后来百草都是药,百草能治病的来由。这些关于土家族医药的民间 故事,虽系传说,但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仍世代不忘药王菩萨、太上老君弟子为他们治百 病,拯救苍生的恩惠。有的土家山寨对医术精堪、深孚重望的老药匠(土家族对医生的尊称)称之为药王菩萨或太上老君弟子下凡,即本了此。
    在鄂西南土家族民间有关土药的传说也较多。如在《党参的来历》中记载,古鄂西南一 带流行着一种怪病,见病人脉虚,气短,四肢无力,不死不活,十分痛苦。一位姓党的土家 医受仙人点化,找到一种植物,治好了这种病。后将这种药物取名党参。再如《赶子幽的来 历》记载,一位狩猎老人在山中救出一只被老虎咬伤的山羊,抱回家中,给它喂药、调养。 原来这只山羊是本地山神的儿子。十年后,这位老猎人遇到风沙迷眼,摔断了腿,痛苦难 堪,神羊用舌尖给老人舔眼睛,用舒筋活血的药敷断腿,使老人得到康复。土家族民间流行 的民歌民谣中有关土家土药的内容也较多。如《采山草》中云:“五月初五去看郎,郎被 毒蛇一0伤;胸口不见一口气,灵芝一朵人还阳。”土家医对一些急救药物称之为“还 阳”。在鄂西南湘西北土家族民间还阳药物较多,称为《七十二还阳》;是多种急救药物的泛 称。《神医》一首中云:“仙山采得仙药来,治得百病都断根;身上化脓烂了眼,四半叶子 草铜钱;喉通眼迷尿不通,清热解毒鱼腥草I身上长疱和长疔,熬服膏药贴上面。遇上大灾 和大病,去问寨里老中医,毒姹咬伤有良药,饭后残水调熬用;心口绞痛用磁针,外配汤药 一两服3 ”
    三、明清以来的土寒族医药
    元末农民大起名摧毁了蒙古贵族的统治玫权。1368年,朱元璋建立起明王朝,又恢复了 汉族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明王朝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元王朝对少数民族采 取招抚政策的基础上,在湘西北地区,鄂西南、川东、黔东北等地区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土司统 治体治。明王朝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土司的控制,在各级土司机构中委派土官共同治理,并进行 监督,还在这些边沿险要地区设置卫所,如永定卫(今大庸市区\镇溪千户所(今吉首市区^ 等地驻守重兵,建立军事包围圈,实行封锁,残酷地统治土家族人民。清初,清王朝沿袭明 制“以夷治夷”,使归顺的土家族地区土司均先准其袭职。清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 泰上疏清帝,提出“欲安民必先治夷,欲制夷必先改土归流,事杈始可一劳永逸”的改革主 张⑷,雍正帝胤滇采纳了他的建议,对土家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官土知州等官职,完 全改设流官统治。到雍正十三年止,土家族地区二十多个土司相继完成改土归流工作,对土家 族地区实行了一些重大的开化措施。如兴科举,崇商业,“文教事兴”等。1391年纟浙江人氏 金彬随朝廷官军入籍大庸行医,始将中医带入湘西土家族地区。明洪武年间〈1368 —1389〉后, 汉医随外地流官进入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府有府志,厅有厅志,县有县志。嘉 庆年间和光绪年间的厅、县志记载了部分医药方面的内容。如《鹤峰州志》卷之七鸫峰物产 篇中记载有:黄连、何首乌、黄精、贝母、独活、杜衡、钟乳石、穿山甲、鹿茸、獭肝等植 物、矿物、动物药近百种。嘉庆《龙山县志》卷八物产篇中记载食药两用的植物有粟、麦、 甜菜、蕨、姜、木姜子、土耳、胡桃、杏、白果、饭瓜〈南瓜、牛腿瓜八包谷、脂麻等66种,另 记载黄精、白及、细辛、荆芥、香附子、艾、牛膝、木贼、麦冬、独摇草〈独活\克马草(车 前八天南星、三步跳、葛粉、鸳鸯藤、合欢藤、益母草、王连、夏枯草、灯心草等36种民间常 用草药。对疾病的预防方面也有记载:“三月三,摘地菜花和饭作;曰作节气;清明插柳叶 于门,簪柳于首,曰避毒疫。挈楹提壶上坟祭扫挂褚钱午墓树前祭毕席地而饮。五月端午, 悬艾于门,饮菖蒲酒,以角黍盐,昼夜相馈,遗以雄黄,点儿额及手足心,云辟疫。采頁草煎 汤,合家洗澡,云辟疥疮。乡村以五月初五日为小端午,十五日为大端午,云其俗自,反复 波始。”关于医家,《龙山县志》(光绪版)卷十四载名医:“刘之余,本城里人,业儒精医 术,性嗜施济人,有贫而病者,之余经诊之,且资以药饵。家故素封职,以窘生业,之余固 弗憾也,日后当宿墓侧,-夜有虎至,之余觉,固不为惊,而虎亦旋去,家人劝之归,之佘 弗应,后以感犯,婴沈疾乃,舁而归年八十六,后孙世杰补诸生传其医太。”刘之余医术髙 明,还乐于济人,名传一时,连虎也不伤。这与传说中的药王菩萨治病救人,最后骑白虎升天 成佛有其偶合之意。在民间还流传土人多寿民。据嘉庆《龙山县志》卷之十二寿民篇记载49 人,卒者,寿年最长128岁,平均寿年96.3岁,健在的32人中最大的为96岁,平均86.53岁。 其中一老翁86岁时,齿落复生。《湖北通志志馀,利川县志》载:“利川县南门外校场围墙 一带,皆交藤延蔓,居宾地者凿井而饮、皆登上寿,郡如邹科之母一百岁,连之珠之父一百岁, 久珠亦九十三岁,杨成每之母九十八岁。其余罗清之祖炳章九十五岁,邹学之母,,曾胜富之 母,暨访钟浩皆九十余岁。至于耄耋古稀之年者不可胜数。”交藤即蓼科植物何首乌,具有 补肝,益肾,养血,祛风功能。现代研究资料表明,交藤具有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在这些 土家族居住的辟野小县有这么多寿星,说明本地民族医药在土家族人民的防病治病中的地位 和作用。近年来,在鄂西自治州发现一本集传统医药与土家族民间医药于一体,具有明显地 方特色的医学专著《医学萃精》。作者汪古珊,名昌美,号改勉。生于道光二十三年,殁于中 华民国六年〈1842 —。“),享年74岁。袓籍湖南渔县人氏,后因灾而迁徙定居千湖北省恩施 县妈蝗坝(今恩施市\所著《医学精萃》共十六卷,系木刻本,桉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戊、亥的秩序装订成十二册。《本草萃精》卷中共收药物459种,“每药 一味,摘其专长者,作为西江月一药”,“便于记诵,知其梗概”;《杂证灵方》卷中载内 科杂证66症,收方113首,另并收录解毒急救诸法及急救便方137个;《外科从真》卷中收载 外科各症方112首;《女科提要》卷中收常用妇科病症方131首。咸丰清末民医秦子文为继承发 扬祖国传统遗产,将积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聚历代医家之见解,药性之奥妙,辨中草药之伪 劣,著有《玲珑医鉴》、《中萆药考证》、《验方集锦》等遗稿。《玲珑医鉴》包含药物、方 剂、脉学、诊断及临床各科。在鄂西州其它医籍书典和手稿抄本还有:《蛮剪书》,《血道 专书》、《草药汇编》、《外科秘书》、《医学秘授目录》、《医方精选》、《陈为寿 记》、《临证验证回忆录》、《人兽医方录》、《医学指南》、《眼疾诊艾》、《草药三十 六反》等医籍和抄本。有的医籍在清代以前已出现,有的药物考证可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
    “贫穷无力得病者,一时疾病则皆以草药治之。若铁石重伤及跌揸塌压肢体碎折者,用以接 骨生肌,功效较神得之,而又易收效,故邑人用草药者十之七,而用官药者十之三,然性多 峻烈,寻常或感冒风寒体弱人忌服之。”土家医治疗以跌打损伤、断骨、疱疮见长,并兼治 其他内儿诸科惊疾症。红军时期,红二军团医院当时驻扎龙山县茨岩塘,军医陈运武,擅长于民族医药为当地军民治病。
    在中医尚未传入土家族地区以前,土人以当地民族医药为民治伤疗疾,土家医疗不分 科,有病则治,而治多奇效,“尤以治金石揸伤倍奏神功。”土药得之又易,价廉方便,千 百年来为土人防病治病。
    近年来,发现不少土家族老药匠手中存有各种医药方面的抄本。如龙山县洗车河镇土家 族老药匠,年逾八旬的彭大善先生手中有《二十四惊症》抄本,对病名、症状、治法、药方均有 简单的记逑。还把24惊症绘成围I便于理解记忆9大庸市大坪乡赵善林老药匠手中尚存《七十 二症》、〈〈二十四惊风》等抄本。永顺县石堤西乡陈正达老药匠善于武打气功,是医武结合 的土家医,手中有关于擒打气功方面的抄本。书中对人体的六位,不是按传统中医经络六位 描述,而是按人体位置和部位描述的,在记述的近300个穴位中,大部分为土家族药匠命名 的六位。并附图37椹。如勾子六〈位子腹股沟处〉、地空穴(位于足中〕、鬼眼六(位于膝眼部〕、 鱼鹅金耳穴〈位于耳垂下方架染小穴(位于人中穴上位)等关于武打气功方面,有描述捻拿二 十四气。“一天门、二金销、三心金、四井椋、五大成、六后成、七将台、八还魂、九曲 尺、十脉门、十一三关、十二架梁、十三五虎、十四背心、十五肛角、十六上马、十七下 马、十八腿红、十九寮贤、二十弯子、二十一弯弯子、二十二下寮贤、二十三鞋带、二十四 钩子。”以上擒拿二十四气,是按人体穴位和时节练功壮体强身。陈先生还存《老祖传秘 方》抄本,载方101个。其他方药抄本数百个。当地土家医陈复兴抄本《急救药方》载方60 个,均为土家医治疗急症之验方。关于上述例举的土家医抄本的抄写年代,大部是晚清至民 国年间抄本,据药匠们回顾,这些医书,都是师传自抄。一代一代承袭至今,具体年代颇难 稽考。
    四、现代土家族医药发展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采取 了许多的相应政策,使土家族医药得到发展。50年代后期,湘西自治州各县先后组织了专业 技术人员对中草药重点调査,搞清了部分药物的产地、种属、用途等。如保靖县于1956年对 该县药物进行实地调査,共査出动物、植物、矿物药材30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是民间常用 的土药或苗药。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各地广泛开展“一根针”、“一把草”防治疾病,有 力地促进了民族医药的发展。在此期间各县广收土家族民间治疗单方验方,并汇编成册。如 大庸县编写的《农村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秘方集》之一,载内科方199个;外伤方317个,五 官科方78个;小儿科方53个;妇产科方87个;计划生育方7个,共计方741个。这里收载的方 药,基本上都是老药匠们献的验方秘方,如治疗红痧症、老鼠打洞症、癞子症、流痰、蛇 伤、鹅口疮、崩江崩白、胞衣不下等症之验方。咸丰县汇编《中草药单验方》,收集单、 验、秘方600多个,印发5000多册发至全县。其他各县收集汇编的医药材料,不复赘述。在 1978年全国民族药调査中,各地组织技术人员对土家族地区的“民族常用、来源清楚、确 有疗效,比较成熟”的土家族药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先后收集标本近一千种,其中矮地 茶、大疙瘩七、观音莲、猫奶奶、铁马鞭、铺地百、千里马、蛇不过等八种植物药,作为土 家族药收载入《中国民族药志》第一卷中。253种记载入《湖南省民族药名录》之中。在此 期间,鄂西州还编印《鄂西药物志》,志中收载土家族药100种。1978年春,湘西土家族苗 族自治州成立了医药科学研究所,1984年更名为州民族医药研究所。70年代末,恩施地区也 成立中草药研究所,许多县也成立中草药研究所,如大庸县、凤凰县、咸丰县。其主要任务 是收集整理和筛选验证民族医药。湘西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对土药水黄连和木瓜进行抗菌 痢、抗肝炎方面的临床系统妍究。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水黄连、木瓜抗菌痢研究成果, 分别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科技成果二等奖。木瓜抗肝炎疗效显著,试制成新药“木瓜舒 肝冲剂”,经湖南省药政局批文生产,现已批量生产,用于临床。近年来,湘西、鄂西自治州对本地资源丰富的土家族药食两用的植物洋桃(弥猴桃)和刺梨进行开发应用,制成保健食品弥猴桃罐头、刺梨酒等,畅销市场。古丈县将传统名茶与本地民族药物土人参(绞股蓝) 试制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纯天然滋补保健茶^七叶参茶。该产品被选送参加中国首届食 品博览会,被大会评为中国优质保镩产品,荣获“新星杯”,并被指定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专 用保健饮料。慈利县中医院从60年代初就开始运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在继 承祖国传统医学遗产,运用传统针灸疗法,经过30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以麻黄、桂技等多种中 草药制戍的艾柱,选取人体不同穴位行进灸治的一种独特疗法。该项成果通过省级成果签定。 1987年该县两篇关于化脓灸论文,参加第一届徙界针灸学术大会。1988年9月,慈利县中医院成立了湖南省中医研究院-一#慈利化胺灸研究所,使化脓灸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在民族医药保健产品的研制上,各地都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大胆尝试。如湘西土家族苗族 自治州红十字会太极科技开发服务公司张洪等同志,在发掘土家族养身榻垫传统秘方的基础 上,研治成功了一种既符合中医理论又保留民族特色的保健坐垫。其药物选用武陵山区特产 的民族药及中草药水蜈蚣、冷水草、山当归、甜菜子皮等数十味经科学加工而制成I内芯设 计符合人体生理机能,坐垫外套采用土家族织锦工艺的太极图案,制作精美,深具特色。
    最近由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少数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组织中医药、民族医药、中西医 结合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太极保健坐垫进行评议,认为:太极保健坐垫根据中医理论,运用 中医传统的导引法原理,参照“内病外治”治疗法则,将具有芳香行气、祛风除湿、舒筋活 血、开窍宁心作用的药物组合成方,并以土家族特种工艺制成保健坐垫。垫中药物有效成份 随人体体温自然释放,并通过皮肤毛孔缓慢吸入体内,药物还将通过有关经穴作用于人体, 对痔疮、皮肤病、便秘、腰腿痛、妇科病、坐骨神经痛、风湿性腰腿痛、心血管疾病、感冒 等多种疾病有保健作用;坐垫外观设计新颖,将太极八卦图溶于土家族民间织锦工艺,民族 特色鲜明I坐垫所选药物多为本地民间地道药材,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已批量投 入市场,普遍反映该产品保健作用好。深受用户好评。
    1985年以来,各地又组织了较大规模的民族医药调査,据有关部门调査结果提示,土家 族民间有丰富的民族药物资源,有一支活跃在土家族民间的民族医药人员。如湘西自治州有 土家族医药人员787人,鄂西自治州有土家族医药人员455人,还收集单验秘方3319个,民族 医药典籍,手抄本23种。
    1988年湖南省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会并挂牌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先后 召幵了四次学术交流会,其中一次为首届土家族医药学术研讨会,专题研讨土家族医药,在 上述四次会议上共交流土家族医药学术方面论文6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有土家医基础,临 床经验总结,药物开发运用等方面内容。在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医药的研究, 也取得可喜的成绩,由州卫生局、鄂西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录制了电视片《复兴的鄂西民族医 药》,该片介绍了鄂西民族医药的历史、现状并展望土家族医药的未来。在鄂西自治州的州县 医院内,还开设了具有土家族医药特色的痔科、骨伤科和民族医专科等诊疗科室,为继承和 发扬土家族医药起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在湘、鄂、川边境的龙山县华塘乡,土家 医张东海继祖传封刀接骨之术,在其家乡开设了有近60张病床的骨伤科医院,当地人称“跛 子”医院。每年收治住院骨伤科病人1000余人,门诊近3000佘人次。深受少数民族的欢迎。
    近年来,湘西、鄂西、贵州铜仁、四川黔江等地区又组织了规模较大的中草药普查,据 湘西自治州中草药资源普査资料提示,本州有中草药品种1834种,其中植物药1666种,动物 药140种,矿物药28种,除少数传统的,道地药材外,均为当地常用民族药,其中作为土家族 药物应用的上千种,每种都注有土药名。鄂西州通过普査,共收集2150种药物,编纂完成了 《鄂西州民族药志》,收载药物2000种。贵州铜仁地区对武陵主峰梵净山区药物资源进行系 统的收集,编写了《梵净山药物名录》。各地土家族县市也相应的做了本地的民族药物资源调 查,也将调査结果编印成册。如《长阳县中草药资源名录》、《五峰县中草药资源名录》等。 在调査中还收集到土家族民间单验方几千首。湘西州、鄂西州、四川省秀山县、宜昌地区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贵州印江土家族自治县等单位将搜集到的单验方汇编成册。
    五、土家医发展中的几+阶段
    在土家族医药发展进程中,同其民族发展史一样经历了原始社会、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发 展时期。但土家族医药发展历史上按以上四个时期划分,也许不很适合。从土家族医药发展的 实际情况来说,可分为秦汉前后时期、五代以来阶段,是比较合理的。在秦汉前后的漫长岁月 中,土著先民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尝草识药,治验疾病,从开始有医疗活动到巫医的影响; 五代以来,由于外来民族迁徙定居于土家族地区。如江西彭氏入五溪时,一部分工匠(包栝 郎中)人员随之而来,此时汉医是否伴随工匠传入土家族地区?有待考证。此期医疗活动较 为活跃;五代到改土归流前几百年间,基本还是实践知识的累积阶段,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 医学体系;清雍正年间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土人中的有识之士,在前人识药治 验、实践知识累积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实践的反复验证,使得土家族医学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在土家族民间出现了许多有关医药抄本。如《七十二症》、《三十六疾》、 《二十四惊》、《草医药案》等。汪氏《医学萃精》以及清代地方志中记载有关医药说明了 这一点。现代土家医发展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医药工 作,组织了发掘的抢救工作,是土家族医药发展史上的新时期,使流传埋没在民间千百年的 土家族民间医药起死回生,登上祖国医学的大雅之堂,在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