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土家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土家族 > 最新进展 > 正文
  • 苗药卒中康复方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体会

  •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9-14 08:15:00
  • 核心提示: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一直是困扰世界医学界和公共卫生界的难题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增中JxL患者l30万人,现有患者逾700万,其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一直是困扰世界医学界和公共卫生界的难题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增中JxL患者l30万人,现有患者逾700万,其中450万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每年因中风死亡人数约120万,其中缺血性中风占全部中风的75%左右,所以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我们于2004年-2007年,以苗药卒中康复方,治疗气滞血瘀、脉络闭阻型缺血性中风60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20例均为2006年4月~2007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l检查确诊,均属病程在2周-6个月以内的恢复期。病情分型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以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一45分为重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49—76岁,平均(63-4-5.65)岁;其中基底节区梗死40例,脑叶梗死10例,小脑梗死5例,脑干梗死5例;伴高血压病16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3例;轻型18例,中型32例,重型l0例;病程2周~6个月,平均(28.00±0.45)天。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45—74岁,平均(61±6.54)岁;其中基底节区梗死34例,脑叶梗死12例,小脑梗死6例,脑干梗死8例;伴高血压病13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4例;轻型22例,中型30例,重型8例;病程2周一6个月,平均(29.00±0.27)天。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风病中医诊断及辨证诊断标准,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脑血栓形成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苗药卒中康复方,药用:(蓝布正)10g、高立日(天麻)7.5g、豆顿(杜仲)5g、莴豆刹(红禾麻)10g、莴巩料(虎杖)10g、佳劳略(钩藤)6g、红根(丹参)109g、黄芪109g、豆松芒(女贞予)7.5g、仰嗟嘎(鸡血藤)10g、机衣(苦丁茶)4g、红花4g、莴坝仰(夏枯草)10g、啊友谋(伸筋草)4g、嗟嘎里那(舒筋草)4g。天麻打粉分为3包,其他药味煎水,分3次冲服天麻粉;每天1剂。对照组服用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每粒0.4g),贵州三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药物组成:天麻、杜仲(盐制)、川牛膝、槲寄生、玄参、地黄、当归、附子(制)、制草乌、羌活、独活、藁本。功能与主治:平肝息风,活血散寒,舒筋止痛。用于肝阳化风,寒湿阻络所致的中风,症见筋脉掣痛,肢体麻木,行走不便,腰腿痛,头昏头痛。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3粒,一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4~8周。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两组均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参考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分标准》拟定疗效标准。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或增加<18%。

      3.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60例,基本治愈23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60例,基本治愈18例,显著进步l5例,进步l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3%;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

      3.3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9.21±5.64)分、(7.13±3.15)分,对照组分别为(18.87±3.21)分、(10.26±3.86)分。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4两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自前后生活活动能力情况分别为独立生活(0例、8例)、基本自理(10例、22例)、轻度依赖(15例、18例)、中度依赖(25例、7例)、重度依赖(10例、5例);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活动能力情况分别为独立生活(0例、6例)、基本自理(10例、l8例)、轻度依赖(14例、l5例)、中度依赖(26例、l3例)、重度依赖(10例、8例),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4讨论

      4.1本方为我所从苗族民问挖掘的防止脑卒中有效验方,其组成由佳灰柯(蓝布正)、高立日(天麻)、豆顿(杜仲)、莴豆刹(红禾麻)、莴巩料(虎杖)、佳劳略(钩藤)、红根(丹参)、黄芪、豆松芒(女贞子)、仰嗟嘎(鸡血藤)、机衣(苦丁茶)、红花、莴坝仰(夏枯草)、啊友谋(伸筋草)、嗟嘎里那(舒筋草)十五种苗药组成。以上药味中天麻磨粉,其余煎水冲服天麻粉。功能主治:苗医:旭嘎汕怡渥,维象赊洛,布笨怡象,汗吾汕布丢。陡:蒙凯,奴娘蒙柯、滇迈、侯休慢侯休络、干另局蒙苏、相疾纠痉、机罗罗欧扭西。中医:平抑肝阳,活血通络,补益气血肝肾。用于气滞血瘀、脉络闭阻之缺血性中风见头晕头痛、目眩、口眼呙斜、舌强言謇或不语、肢体麻木、半边不遂、口角流诞、神情呆痴等症。经我所临床应用对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临床症状。具有很好的效果,临床应用未见不良反应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2中风在苗医中又名中邪(凯蒙凯),分为热经中邪和冷经中邪。苗医认为中邪多因邪毒侵犯人体,伤神、伤血,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发烧或不发烧。热经中邪多发生在夏、秋天热季节,年老中邪为多,大热、大汗,气血严重受损,血热气热上冲天顶,天神不固,发为昏迷不省人事。冷经中邪多因气虚血虚,加之平素体质较弱,劳累过度或精神负担造成中邪。热经中邪为热邪从外侵入,突然高烧大汗淋漓(洛碧修),神昏如睡或烦燥不安(拿西拿呢),四肢抽搐,属热经热病。冷经中邪为邪毒伤气伤血(凯洛相象),身热出汗,神志恍惚,胸闷(刚谷闷),气短,懒言,缩手缩脚,不想进食(农阿刚),大便稀,属冷经冷病。治则(蒙里夺):热经中邪以摆笨维象(清热除烦),汗吾渥曲新(滋阴生津)。冷经中邪以布笨怡象(补气养血),汗吾窝摆都.(滋阴降火)。另外,冷病易致气虚血滞,血脉瘀阻,气虚血瘀。临床病症表现为奴娘蒙柯(头晕头痛),滇迈(目眩),二于另局蒙苏(肢体麻木),偏瘫,少气懒言,穷蓐阿咯(活动受阻)等,故治以维象赊络(活血通络)为主;年老体虚或平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小天”(头巅)失养,气血受阻,或气虚血行缓慢,血虚有失所养,发为中风;肝火旺盛。肝火上冲小天,故而产生中风,治以汗吾窝摆都(滋阴降火),汗吾汕布丢(滋补肝肾)为主。方解(冈偶):佳灰柯(蓝布正,又名头晕药),性热,味辣,气香;属热药,人冷经、快经、半边经。沓标漳射(解表散寒),旭嘎油怡渥(平肝养阴),维象泱安(活血消肿);高立日(天麻),性平,味淡,属两经药。息风止痉,旭嘎汕恰渥(平肝抑阳),维象赊络(活血通络),滇劫档蒙(祛风止痛);豆顿(杜仲),性热,味甜,属热药,人冷经,补汕补丢(补肝肾),炯带松(壮筋骨);莴豆刹(红禾麻),性冷,味苦,属冷药,人热经。滇劫滁内(祛风除湿),维象烊丢象(活血化瘀);莴巩料(虎杖),性冷,味苦,属冷药,入热经。旭嘎凯滁内(清热利湿),赊嘎沓痂(通便解毒),漳丢象象烊(散瘀活血);佳劳略(钩藤),性热,味微甜,属热药,人冷经、哑经。旭嘎凯(清热),维汕(平肝),迫喔劫(息风);红根(丹参),性冷,味苦,属冷药,入热经。维象烊丢象(活血祛瘀),怡象停网亭(养血安神),漳丢挡蒙(消肿止痛);黄芪黄芪味甘,性微温。功能升阳补气,固表止汗,利尿消肿,托疮生肌,解毒排脓;豆松芒(女贞子),性冷,味苦、涩,属冷药,入热经。旭嘎凯沓痂(清热解毒),补汕补丢(补肝肾);仰嗟嘎(鸡血藤),性热,味甜、微苦,属热药,入冷经。旭嘎凯滁内(清热利湿),洼珍(利胆),补象维象(补血活血),挡象(止血);机衣(苦丁茶),性冷,味苦、涩,属冷药,入热经。旭嘎凯沓痂(清热解毒);红花味辛,性温。功能活血通经,漳丢挡蒙(散瘀止痛);莴坝仰(夏枯草),性冷,味苦、微辛,属冷药,入热经。维汕访淄麻(清肝明目、抑阳),泱安漳沾(消肿散结),奴娘柯(止头晕);啊友谋(伸筋草),性热,味甜、微苦,属热药,人冷经。维洗维象烊(舒筋活血),滇劫赊洛(祛风通络);嗟嘎里那(舒筋草),性热,味甜、微苦,属热药,入冷经。维洗维象烊(舒筋活血),滇劫赊洛(祛风通络)。

      4.3中风中经络的中医治疗,一般原则宜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本方主要针对中风中经络恢复期气滞血瘀、脉络闭阻型而设,治以平肝潜阳、活血祛瘀,调脉活络为主,兼以扶正固本,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方中=以蓝布正、天麻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祛风通络为主药;以红禾麻、钩藤、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祛风化痰为辅药;佐以黄芪、杜仲、女贞子、鸡血藤、苦丁茶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夏枯草、伸筋草、舒筋草清肝火,散郁结,舒筋活络,诸药合用,共奏平抑肝阳,活血通络,补益气血肝肾之功。本方配伍特点:①欲通行充、补中有活:由于中风一症,以血瘀阻络、经脉不通为主。所以治疗的总则是以通络为要。绝大多数病人均有气虚、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证候。由于气虚而不能帅血阴虚津亏,血液滞塞、阳气不足、血涩凝滞、单纯使用活血化瘀之法己不足以推动血运:“若欲通之,必先充之”。因而,必须使用益气通脉法,滋阴活络法,温阳通脉法或阴阳双补法,使之气充阴足,凝滞温化,经脉疏通。所以采用蓝布正、生黄芪为补益之剂。通经活络的药物中也不能攻伐破瘀太过,本方选用红禾麻、鸡血藤、丹参、伸筋草、舒筋草等力缓稳效之品。所以对于内虚为主,瘀血阻络所致瘫痿诸证(软瘫),要“以通脉为本,欲通必充为要”。在补益气血、阴阳的基础上,选用此类活血通络之剂,实属相得益彰。②育阴通腑,通中有补。育阴通腑法,主要针对阴虚肝旺、腑气不通。其观点基于内虚为主。由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以及痰火内蕴,胃肠积热,以致毒热上攻而致中风,毒热腑实不去则阳亢难平,内风难熄。的功能,药剂吸收后直达脑血管及失常肢体、面部神经系统,疏通梗塞血管,促进脑内血肿、水肿吸收,激活受损脑细胞,建立有效的侧肢循环,调理人体平衡,平肝熄风,疏通扶正,补气通络,健脑益智。有效改善缺血性脑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流涎、语言不利、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及情绪失控等症状,对预防中风复发亦有很好的作用。④中风发病原因有“风、火、痰、气、瘀、虚”之说,而以痰、瘀为主。痰瘀交结,阻于脑络,复因阴虚阳亢,肝阳化风,乃发中风,而痰瘀的形成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元气亏虚,不能推动血液、津液的运行是产生痰瘀病理因素的重要方面,中风发病中有痰、瘀病理因素及其临床症状存在。再则,毒寓于邪,如此,火热、痰瘀胶结,伏于体内,若不能及时、不断地清除于体外,日久弥重,蕴积不解,即可成热毒。火热、痰浊、瘀血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热毒犯脑的病理基础,形成脑络损伤的恶性循环状态。脑络为气血津液濡养脑髓的通路,脑为髓海,为清灵之脏,贵在气血流畅。痰瘀内停,一方面压迫脑髓,使脑髓肿胀,清气不能上承,七窍闭塞,蒙蔽心神而发为神昏,停于脉外则肢体不利,阻于舌则言蹇不语。另一方面,瘀血阻滞,气血运行受阻,气机失常,不能正常输布津液,影响水液流畅,致水蓄脉外。水蓄既成,挤压脉道,既而水停血瘀,水瘀交加为患而发为脑水肿。此即《金匮要略》所说“血不利则为水”。痰、瘀二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互相胶结,壅阻脑络,成为热毒形成、中风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最终导致脑络受损,瘀阻不通,气血不荣,脑神失用而引起卒然昏仆,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甚则危及生命的中风症候。可见,热由毒化,瘀从毒结,变由毒起。热毒是中风病发病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方立法组方之义,在平肝抑阳基础上配伍益气补血、活血通络、清热解毒之品,令气旺血行,火热邪毒去,滓液归于正化而不致于变生痰浊、瘀血。从而起到益气活血、解毒化痰、平肝抑阳配伍特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