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土家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土家族 > 土家族医药概览 > 正文
  • 第四节 治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7 10:18:37
  • 核心提示: 土家医的临床治疗方法繁多,归纳起来不外两大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非药物疗法;或分为内治法或外治法。土家医非药物治疗方法独特,简便廉易,临床上有较好的效果。现将常用的一些

        土家医的临床治疗方法繁多,归纳起来不外两大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非药物疗法;或分为内治法或外治法。土家医非药物治疗方法独特,简便廉易,临床上有较好的效果。现将常用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
        一、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是土家医长期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其用药总的原则是: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亏则补之,余则泻之;阻则通之,肿则消之;惊则镇之,湿则祛之。在临床具体应用上可视其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治法。
        汗法
        汗法是开通汗窍,驱逐瘟气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驱逐入侵在肌肤的病气,如寒、湿等。适用外感疾病、水蛊胀和疮疡、流痰疾症的早期,以及出水痘未透的阶段。汗法又分三类:热发,用热性药物治疗表寒症;寒发,用冷凉药物治疗表热症;补发,对体质虚弱,又感病气者,即在应用温、寒药物发汗时,适当用一些补气血的药物,使之既无损元气,又达到驱除病气的作用。
        泻法
        该法是驱逐体内结滞,通泄二便的一种治法。具有排除滞积和恢复机体功能的作用。泻法主要用于病气在肚肠,大便秘结,以及三元脏器的水结、食滞或瘀血、虫积等疾病。
        赶法
        是祛除体内湿气、风气、气滞、血瘀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用于祛除风寒湿气,疏通筋脉骨节气血,调畅肚肠气机。
        止法
        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制止出血、遗尿、遗精、崩带、汗出不止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法
        是通过药物来滋补人体气血精,或补益三元脏器虚损的一种治法。它主要用于一切虚症。补法,又分补气、补血、补精三大类,以及根据病情选用平补、缓补、急补等不同方法。补气法,适用于神倦无力,少气懒言,虚汗,脉虚大等气虚症。补血法,适用于头晕目眩,心慌,健忘失眠,面色假白,唇爪无华,舌淡,脉细等血虚症。补精法,适用于头晕目眩,腰痛,膝软,遗精,阳痿,脉弱等精虚症。
        温法
        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温暖三元脏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形寒肢冷,胸腹冷痛,吐泻清冷的内寒站。
        清法
        是通过药物作用达到祛除三元脏器火毒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高热烦渴,目赤舌红,口苦溺黄,脉快等内火症及疔疮疱癀等火毒症。
        二、外治法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应用一定的工具如铜钱、硬币蘸油或水,或用手在患者体表特定穴位进行刮治称刮痧或用手提挟(或叫提痧)以达到发散解表、舒筋活血、调整胃肠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适应症
        中暑、伤风、伤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急性吐泻、风寒湿气、痧症等。
        2.禁忌症
        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出血性疾病、过劳、过饥饿、损伤以及刮治部位肿痛、溃烂等。
      3.部位(穴位)选择
      根据民间经验,其刮治部位多选前额、后颈、背部、胸部、腹部、四肢。分述如下。
      头部:两眉间(相当印堂穴),由上至下刮治或提挟;太阳穴(双侧)由外眼角向太阳穴轻
    刮或揉按。
        颈部:沿喉结下至胸骨上凹连线中点(相当廉泉穴至天突穴连线中点)由上至下刮治或提
    挟。上述中点向左右各旁开3.5cm处,多取提挟法。
        后颈:颈后高骨(相当大椎穴)至后发际中点,由上至下刮治或提挟。上述中点向左右各旁开3.5cm处,刮治或提挟。
        背部:肩井穴(双侧)由内向外刮治或提挟,颈后高骨(相当大椎穴)至尾骨,沿中线由上
    至下,分段或全部刮治。颈后高骨向左右旁开各4.5cm(相当陶道穴)每隔3cm取一点,由内
    上向外下刮治,每侧共取五点。
        胸部:胸骨上凹(相当天突穴)至胸骨尾(相当鸡尾穴),由上至下刮治,从璇玑穴起分别
    向左右每隔3cm取一点,每侧各三点。
        腹部:下脘,面门由上至下提挟,双侧天枢穴可由内至外提挟。
        腰部:第2,3腰椎间(相当命门穴)由上至下刮治。
        四肢:承山(双下肢脚肚中点)由上至下刮治或提挟。总筋:即双下肢足跟,提挟。
        4.操作方法
        姿势:以仰卧位或俯卧位为佳,充分显露操作部位后,洗净或用酒精或高浓度白酒消毒。术者右手持边缘光滑的竹板(瓷器、铜钱、硬币皆可),蘸清油或水,在选定的部位由上至下,或由内至外刮动,发现皮肤出现红紫色条痕或斑块即止。刮痧疗法顺序为头部、颈部、后颈部、背部、胸部、腹部、腰部、四肢,根据病情选择刮治部位。若现场无铜钱等刮治工具时,可取提挟方法,术者右手指用清水湿润、五指弯曲,用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所选刮治部位,将皮肤挟起然后松开,这样一起一落,反复进行,每部位6~8次,直到被挟提部位成紫红色充血斑为度。
        5.注意事项
        ①手法轻重和刮痧次数多少、部位选择要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而定。②刮痧工具边缘一定要光滑,在刮治时,边刮边蘸润滑油或清水,不能干刮。③刮治条数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2~4条,每条长6~lOcm。④如刮3~5次即具皮肤青紫而不知痛者为本法适应症,如刮治10余次仍未见皮肤发红又连呼痛者,即非本法适应症,应终止此法治疗。⑤刮治时不断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从而调节手法轻重及刮治次数,刮治时不能逆刮。⑥刮治后,擦干油(水),抹上驱风油(风油精)穿好衣服,休息片刻,如发现胸中苦闷,心里发热感觉者,可让病人仰卧,在胸前两侧3~4胁间处各刮一道。⑦施用本疗法同时,可合并用其他治疗,如针灸、药物等。
      翻背捏筋法(翻皮疗法)
      1.适应症
      隔食、消化不良。
      2.部位
      取龙脊骨两侧上至肺俞(第三椎旁开2横指处)下至肾俞(与脐相对龙脊骨旁开两横指处)。
      3.方法
      病人以骑马式坐于靠背椅上,显露背部或取俯卧位,医生以双手大拇指夹皮之上部,余四指弯曲,以食指夹皮之下部,边提边翻,由下至上,每侧5~10次。翻毕,两肋下找到嗝筋,双手猛掐一次。
        放血疗法
        用针或瓷片刺破一定部位皮肤,放出少量血,达到治病的目的一种治疗方法。
        1.适应症
        中暑、感冒发热、肚子痛、心口痛、吼症等。
        2.方法
        先将皮肤及针消毒,再选穴位,然后用针垂直刺入约2mm深,迅速刺入,迅速退出,放出或挤出少量血液或黄色液即可。
        3.穴位选择
        中暑取十指尖(十宣),感冒发热刺大拇指甲外侧,揉太阳穴心口痛,刺足三里。肚子痛刺客膝弯窝。呕吐选舌下两筋。随症取穴配合使用。或与其他方法与药品配合使用。
      拔罐疗法(拔火罐)
      此法是把火罐筒(有牛羊角、竹筒、陶器、玻璃罐等)用烧火或热水煮沸造成罐内负压,紧
    吸附于皮肤一定部位,造成局部瘀血,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1.适应症
        (1)感冒适应于一般风寒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周身酸楚、腰背疼痛、咳嗽等状。取穴:取大椎、太阳、风门、至阴、肺俞、腰阳关等。
        (2)腹泻适应于虚寒性泄泻。症见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次数增多或完谷不化等状。取穴:取脾俞、关元、神阙、天枢等。
        (3)痹痛适应于风寒湿郁滞经络所引起的麻木不仁、肌肉筋骨酸痛等状。取穴:取三阴交、阴陵泉、肾俞、关元、足三里、阳陵泉等。另外可根据疼痛部位在患处加拔。
        (4)荨麻疹急、慢性患者均可。取穴:取神阙。
        (5)脱肛新、旧患者均可。取穴:取长强、承山、气海、三阴交穴等。
        (6)瘀肿适应于跌扑损伤局部有瘀肿者,以及疮疡有脓液、毒水的患者。取穴:阿氏穴。
        2.罐的制备
        竹制火罐筒的制备,取直径2~5cm竹子,锯成长15cm短筒,一端留竹节,削去外层,刮
    磨光滑,另一端筒口边线磨制钝圆光滑。或就地取材选用瓶口稍大,边缘光滑的陶瓷或玻璃瓶。近年来土家医应用用过的青霉素或链霉素瓶洗净制作,或用已极废10~20ml注射器外筒等制作。
        3.方法
        (1)竹罐水煮法。将竹罐投入锅内或罐内煮沸数分钟,取出甩去水,迅速盖于病人患部皮
    肤,罐被吸附于皮肤上,数分钟至半小时取下或令其自然脱落。
        (2)玻璃罐瓶投火法。先将罐边缘抹湿,然后取酒精棉球或纸条点烧后投入瓶内,数秒钟后迅速将罐罩于患部皮肤的穴位上,待罐吸附于皮肤上后即可。
        (3)抽气法(拔冷罐)。将底部磨通的青(链)霉素瓶或报废注射器的钝口罩于所需治疗部
    位的皮肤上,通过橡皮塞用注射器抽吸空气至有痛感为度,或用口吸出空气后,迅速以蜡或肥皂堵塞空气出口,罐被吸附于皮肤上。取罐时不可硬拉强扯,右手扶罐,左手指下压皮肤造成小的空隙,一待空气进入罐内,罐即自然脱落。
        4.注意事项
        跌打损伤,扭伤时局部瘀血肿胀,有气,毒蛇咬伤为了排瘀血,消气肿,排毒时,需用毫针或瓷片刺破局部皮肤,再用拔冷罐法。小孩及老年人有重症心肺病者,大血管部位,重要器官处,不宜拔罐。
      扑灰碗疗法
      这是一种古朴的烫熨疗法。
      1.适应症
      因寒、湿所致腹痛或胃肠虚寒、隔食腹胀、妇女小腹痛等。
        2.操作方法
        用瓷碗一个,内盛满80°C灶中或火坑中灰,再用湿布盖于碗上,并在底部打结,嘱患者仰卧,将碗面朝下置腹部皮肤上下来回推抹,数分至半小时,有温肠、赶气除胀满、止痛之功效。
        推抹疗法
        用手指或手掌按一定顺序抹人体体表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适应症
        小儿嗝食、疳积、发烧、急性惊风和成人麻症。
        2.操作方法
        医生用手或蘸水,以手掌和手指,由下向上推抹,手指一手掌一腕一上肢一胸一腹一背。
        3.注意事项
        本法要按穴位治疗,也可与艾灸法相结合。
        取穴举例:如铁极症,医者用双手大拇指从心窝部位,往下推至小肚子(下腹部)20~30
    次,再提两侧腰筋和板筋,提后放屁排气可愈。又如老鼠症,医者用双手大拇指从前额两眉之间向上推至发际,未愈者再捏总筋,脚后跟,客膝窝,然后再提几次。推抹分男左女右,未满120天的婴儿禁用此法。
      烧艾疗法(艾灸法)
      用艾绒烧体表一定部位(穴位),产生痛热的刺激,从而调和气血,达到治病的目的。
      1.适应症
      吼症、痨症、冷气、风、寒、湿气、肚泻、失眠、惊风、肚腹痛等。
      2.操作方法
      五月采艾取叶作成绒状,或加麝香、冰片、樟脑、雄黄等药物共碾成绒。医生根据病情选穴位,取1~5个,再将艾绒蘸盐水少许置于穴位皮肤上,引火烧燃,在燃的过程中用口吹助燃并以手搔周围皮肤,待艾将燃完,病者呼痛时医生用手蘸水压于艾团上。
        3.穴位选择
        土家医烧艾疗法穴口仅108个,且很多穴口与中医穴位不一样。
        烧(印)灯火(捻火灸)
        此法是土家医常用疗法,尤其治疗小儿病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1.适应症
        各种疾病均可应用,尤其是小儿急症。
        2.操作方法
        取灯草一段,蘸上桐油,点燃,火苗旺时以火直接烧皮肤穴口,火灭,称烧灯火。若为婴幼儿,由于皮肤过嫩,可用印灯火,其法是用灯草蘸桐油点燃后,不烧皮肤穴口,而是以医生大拇指螺纹面,弄灭灯火,迅即将大拇指螺纹面紧贴(印)于皮肤穴口上,如此每穴口可反复多次。
        3.穴位选择
        根据病情选用。
        挑筋疗法
        用针挑断背部白色细筋,达到调整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
        1.适应症
        肚子痛、痔疮、胃肠病等。
        2.操作方法
        病人取骑马式坐于靠椅上,显露背部,寻找白色、细小筋1~2条,用消毒过的缝衣粗针,
    插入已消毒的细筋中间,分数次挑断白筋。
        3.注意事项
        每次不能挑筋太多,同时对患重症心、肝、肺、肾及出血性疾病者禁用。
        踩油火
        也是一种烫熨疗法。
        1.适应症    
        肚子痛、风气病、骨节寒痛等。
        2.操作方法
        将犁田的犁头尖,置火中烧红取出,喷菜油在其上,油即起火,用燃烧之火烧烤患处。
        3.注意事项
        谨防烧烫伤。
        摸油锅
        是一种烫熨疗法与推抹疗法、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
        1.适应症
        骨节寒痛、小儿疳积、嗝食、湿气等。
        2.操作方法
        取桐油0.5~1kg放入耳锅内,其锅底放川乌、草乌、三角风、风藤等药粉末各10g,油煎至60~65℃时如沸腾样出现大量白色泡沫,医者用手抓起泡沫作为间质,推抹腹部(自上而下),四肢部位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推抹,反复多次,若不甚热,则可摸底部之油与泡沫共为间质,进行推抹治疗。
        火攻疗法
        也是一种烫熨疗法与推抹疗法和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法。
        1.适应症
        风寒湿气、骨节冷痛症。
        2.操作方法
        医者先把祛风除湿活血等药物用高度白酒浸泡,使用时将药酒倒入碗内,然后点火烧碗中酒,医生把手伸进燃烧的酒液中,快速取出在病人疼痛发冷部位推抹或按揉,如此反复多次至患者感觉舒适,疼痛减轻为止。
        敷胸疗法(胸鸡疗法)
        1.适应症
        心跳无力(心衰)。
        2.操作方法
        取雄鸡一支,剖肚、去内脏,将事先准备好的药物雄黄、冰片、石膏、金银花、麝香(均碾成粉)撒于鸡肚内,趁热贴敷于胸部,半小时即可。
        敷脐疗法
        是用药物小动物捣烂成药饼,或将药物撒于动物肚内敷于脐部,起到降温或治疗作用。
        1.适应症
        小儿高烧、腹内冷气、嗝食、惊风、鸡盲眼(夜盲症)等。
        2.操作方法
        取癞蛤蟆一只,剖肚、去内脏,将事先准备的退烧药物石膏、金银花、六雪花等碾为粉末或捣烂如泥放入肚内,敷于脐部,半小时后去之,可治小儿高烧。
        3.注意事项
        土家医认为小儿科为哑科,一般有三畏,一是畏问病史,二是起病急缓,三是不肯吃药。在医疗实践中土家医总结出“肚脐为小口”,故而用以储油子(吴萸)为主的药泥敷脐,可祛腹内冷气。以化食、消积为主的药饼,可治疗嗝食等等。用药敷脐过程中,要注意脐部清洁卫生,有刺激药物少用或不用,以免起小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