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回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回族 > 回族医药概览 > 正文
  • 第三节 记载中国回医药学的书籍史料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1-26 16:31:45
  • 核心提示: 一、《回回药方》
    中国回族医药学大型综合性典籍,未著撰人,红格明抄本,原书36卷,残存4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全书用汉字写成,后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作译,内文混杂了大量的阿

        一、《回回药方》
        中国回族医药学大型综合性典籍,未著撰人,红格明抄本,原书36卷,残存4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全书用汉字写成,后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作译,内文混杂了大量的阿拉伯药物名称或其译文。现残存卷为:目录卷之下、卷十二、卷三十、卷三十四。目录卷下包括卷十九至卷三十六。据目录可见,卷十九为咳嗽门,包括众嗽、湿嗽、喘嗽、嗽血、嗽痰、肺经肿嗽、说治咳嗽等类。卷二十为胸膈凝聚、胸膈热促、胸弱、胸疼痛、胸奄浊、胸冷湿、胸中生疮、开胸膈等类。卷二十一为肠风肚腹门,包括肠风、肠中生疮、肠中生虫等。卷二十二为泻痢门,包括论、方及泻从遍身来的胃经泄泻、肠经泄泻等类。卷二十三为呕吐门、痞症门、秘门、劳瘵门、补益门。呕吐门包括呕吐、吐泻、泄泻、止吐、止泻等类;痞症门包括痞症类;秘门包括脏腑不通类、能通小水类;劳瘵门包括劳热、劳虫、劳嗽等类;补益门包括补益类。卷二十四为众热门、众冷门。众热门包括一切热类;众冷门包括胸膈冷类、胃经冷、一切冷等类。卷二十五为众气门、众血门、时气斑疹门、疟疾门。众气门包括众气、气不依常度、气喘急等类;众血门包括治吐血、能吐血、下血、止血等类;时气斑疹门包括时气、斑疹等类;疟疾门包括疟疾类。卷二十六为身体门,包括身体肥瘦、身体疼痛、斑痕花绣、治体气、治生虱、手足等类。卷二十七为黄病门、蛊症门、积聚门。黄病门包括黄类;蛊症门包括蛊症等类;积聚门包括积聚类。卷二十八为脚气门、脱肛痔漏门、谷通门。脚气门包括身体疼痛脚气、热肿脚气、寒湿脚气、一切脚气等类;脱肛痔漏门包括痔疮、肠风痔漏、痔风、脱肛等类;谷通门包括谷通等类。卷二十九为杂症门,包括论16条,方189首。卷三十为杂症门,载方307首。卷三十一为妇人众疾门、小儿众疾门。妇人众疾门包括妇人身内动静、乳上症候、怀孕动静、子宫症候、众疾等类;小儿众疾门包括小儿众疾类。卷三十二为众疮肿肿毒门,包括肿毒、疬疮、恶疮等类。卷三十三为众疮肿毒门、疥癣门。众疮肿毒门包括疥疮、疳疮、甜疮、癞疮、臭疮等类。疥癣门包括疥疮、癣疮、一切疥癣等类。卷三十四金疮门、折伤门、针炙门、汤火所伤门,棒疮门、治人齿所伤门。金疮门包括刀剑所伤、取箭头刺签等类;折伤门包括伤损、接骨、骨脱出等类;针炙门包括炙各体症候类;汤火所伤门包括汤火所伤类;棒疮门包括棒打伤类;治人齿所伤门包括治人齿咬伤类。卷三十五为众虫兽所伤门、众毒门、辟虫门。众虫兽所伤门包括众虫兽伤类;众毒门包括论及说众毒物、辨验何等毒物所伤、解服药毒、解众虫兽所伤等类;辟虫门包括辟众虫、辟恶物等类。卷三十六为修合药饵门、修合诸般马准门、众香汤煎门、活物治病门、众花果菜治病门。修合药饵门包括论及制药法、相合药法、比量用药、说造良方、药性期度、药饵分两等类;修合诸般马准门包括论及方87首;众香汤煎门包括汤药类;活物治病门包括活物治病类;众花果菜治病门包括众果物类、众菜类、众花物等类。
        从上述部分药目录所涉及的病种门类可以看出,《药方》是一部包括内、外、妇、儿、骨伤、皮肤等科,内容丰富的中国回族医学方书。现存三卷所载方剂可能达6 000~7 000首之多。其系统性、综合性不亚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
        《药方》以叙方为主,方论结合,回回药物与传统中药并用。据统计,《药方》残卷常用药259种,明显属于海药并注明中药名称者有61种;沿用阿拉伯药名、目前尚不知何药者52种,合计海药为113种,占残卷全部用药的43.6%。其它146种则为传统中药,其中也包括已经华化的海药在内。从《药方》中所载方剂来看,看不到传统中药方剂理论特色,无明显君、臣、佐、使之配伍。根据宋岘之研究,《药方》不仅与阿拉伯医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其中就有阿维森纳《医典》上的不少方剂,但所用药物剂量是有差别的。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保存有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药、滴鼻剂、露酒剂、油剂、糖浆剂;有些医方的临床应用如菖蒲煎剂治疗中风等,又是借鉴中国传统医学经验并和回回医药相结合的一种用法。
        《药方》有它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通篇看不到阴阳五行,看不到中医理论思想,其病因学理论与中医三因理论相当。在病理方面有三个方面的概念:第一关于体质方面有禀性衰败、禀性衰败有湿、禀性衰败有干、禀性无热、禀性冷等。这与中医的素体不足、素体不足湿盛、素体阴虚、素体阳虚、素体寒盛相类似。第二关于病理病机方面的继发性病因则保留了体液病学说,有湿、黄疾、黄水、白疾、黑血、咸疾、净浊、净湿、浊痰、湿疾、干、润、气结、气窄等等,同时这些病理名词常与“根源”相联系,如黑白根源、白疾根源等。第三关于病变部位,有脏腑、脑经、肝经、脾经、肺经、心经、胆经、胃经、腰子、膈、筋等,且多与上述病相联系,表示病机之所在。这就是说《药方》在论述某病时采用以原发病因,加上体质因素及脏腑何属相结合的方式,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在病症下又按发病机制分为若干型。这与中医的现代书籍所采用的方式基本相符。仅此而言反映了在《药方》成书时代,中国回医对疾病认识在理论上是较成熟的,但这种理论既保存有阿拉伯医学的特征,也有中国传统医学的成份。
        《药方》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多科,同时在治疗方法上也较丰富,对有些疾病则采用内外并治。当然《药方》的治法中除了阿拉伯医学的治方药验外,其中也不乏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以及民间验方。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方法特别是一些外治法及其对骨伤科的论治具备了时代的先进性。如《药方》中对头部外伤的诊断,是根据组织损伤程序划分的,并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对外伤肿胀不退,且并发全身症状者,主张作“十字”切开,排脓引流。对颅骨下脓肿,采用钻孔锯开的开颅方法等,在今天看来尚且合理。
        《药方》“折伤门”、“针炙门”之论述较全面。“折伤门”基本上包括了古今骨科的内容,包括了软组织损伤、骨伤及关节脱臼,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些损伤的原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一些合并症也作了一些相应的介绍。从而反映了14世纪时期中国骨伤科诊疗水平及发展成就。在今天看来,“折伤门”中许多内容仍有临床实践价值。“针炙门”实为专论炙而罕论针。所论炙法有三种情况,即艾炙、药炙、烙炙,以烙炙法所占篇幅最长,尤为详述,其方法为阿拉伯医学的烧烙法。早在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最杰出的外科学家卡赛姆(936—1013)所著《方药》一书中就特别提供烧灼法,故《药方》著者对烙炙法尤为重视。在书中烙炙法的适应症被分为十六等。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了内科、外科、眼科、伤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其病因多与体内湿润有关。具体方法是采用多种器械,烧烙皮肤,令其破损、溃烂、流脓,而不能早用生肌收口之药,必令其脓外流,则体内之湿润因之排出,然后施用生肌收口的药,使之平复。《药方》中炙法虽然以烙炙法为主体,也确实带有明显的阿拉伯医学特色,但中医特有的艾炙法在书中出现及烙炙法中出现针炙穴位,这说明《药方》的炙体现了回汉合璧共辉的医学特色。
        综上所述,《药方》不论是药物学、药剂学、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学还是临床各科,其学术思想基本上以阿拉伯医学为滥觞,并融会了一定内容的中国汉医医药理论,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回回医药的概况,确属目前国内最珍贵的回回医药大型综合性典籍。
        二、《海药本草》
        作者为唐末五代时的李洵。祖籍波斯,又名李波斯,善诗。曾几代定居长安西市一带,以卖药为生,其父子二人共撰《海药本草》。该书收药124种,大多数来自波斯等地及南海诸地区,因此为回回医药根基的一部分,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曾有过作用。有医学专家指出,在唐末五代时在民族医药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书籍首推《海药本草》。它还补充了《神农本草》、《名医别录》、《唐本草》、《食疗本草》、《本草拾遗》等不足,且纠正了前著的一些错误,丰富了中国药物学,是回回医药学的重要基础与典籍。
        三、《瑞竹堂经验方》
        原著在明代中叶后,国内已失传,但书中许多内容则散见于国内外许多医药文献。其原序两则及清明两代若干辑佚和抄本,分别在中国和日本有关部门和私家珍藏。作者及成书年代国内外专家争论不一。清乾隆年间修纂的《四库全书》曾将明代《永乐大典》中本书散在内容搜采编辑为五卷二十四门。集得内、外、妇、儿、眼、齿、调补、美容等科效方170余首。当时“计云阙正十之五六”。中国中医研究院现藏有清代抄本《瑞竹堂经验方》及仿明刻日刊本《瑞竹堂经验方》,笔者也有幸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见过此书。该院回医药学专家安迪光先生对本书作了较广泛的研究,认为本书作者肯定是回回医家,其名为沙图穆苏•萨谦斋,官至元朝御史兼太守。其成书年代不晚于泰定三年(1327年),阿垣先生在其名著《励耕书屋丛刊•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早已经将本书作者考证为“华化”了的回回。
        清代抄本《瑞竹堂经验方》现亡阙者多,但明刻日刊本可能近《瑞竹堂经验方》原帙。此日刊本按明刻分十五卷,每卷一门,集方300余首,即诸风门、心气痛门、疝气门、积滞门、痰饮门、喘嗽门、羡补门、泻痢门、头面口眼门、耳鼻门、发口门、咽喉门、杂治门、疮肿门、妇女门、子儿门。该书用香药较多,书中记载的悬吊水桶淋浴式是回族自古以来独特的卫生传统习惯,另有治急气疼方、治恶疮方、治疗疮方在其方名上标有“海上方”等字样,还有的验方特别强调忌马、驴、猪肉等,故大概可以肯定《瑞竹堂经验方》是一本由回医家所著的回回医疗经验方书专著。
        四、其它记载回医药的书籍及资料
        据笔者所知,记载回族医药除了上述三本书外,古今还有《饮膳正要》、《本草纲目》、《旧元史》、《新元史》、《千金翼方》、《胡本草》、《择要注解杂学》等医药学及一些非医药文献。另外,一些地方志、裨官野史、诗文笔记、回族典籍、现代文史资料、期刊报纸等也载有回族医药学内容。如清代诗人袁枚曾记述了回族医药用灌肠疗法治病的事迹:“回回病不饮药,有老回回能医者熬药一桶,令病者覆身卧,以竹筒插入谷道中,将药水乘热灌入,用大气吹之,少顷腹中汩汩有声,拔出竹筒,一泻而病愈矣”。同时国内许多地方还存有回医药及其历史有关的药械、医学文物、卫生设施、健身器物、碑石、图照、牌匾与楹联等实物资料,与医学有异曲同工的回族民俗资料。尤其是目前在我国回民较集居的地方仍散在流传的回族民间刺法、拔法、挑法、吹法、捏法、熏法、敷法、点咽滴鼻洗眼法、涂抹法、割法、偏方、验方、回族民间歌谣医谚,回族食疗、气功、养生法等颇有实用价值。据有关资料记载,维吾尔医药学、蒙医药学内容都含有一定的阿拉伯医学内容,现很多著名维吾尔族医家不但精通阿拉伯文,部分医家还通晓波斯文。由此可见回族医药影响面之广。
        回族医药文化是中国回族千余年中在阿拉伯医药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是多族素文化的融会,是回族文化的一个分支系统。可惜长期以来流离失传,难以聚合而成章成论。需涉及研究民族史、中阿文化交流史、阿拉伯医学、中亚史、蒙古、民俗学、生产学、宗教学、中医药学、化学等诸多领域,才能使回族医疗文化得到系统的阐明。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