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炮制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中药炮制 > 根、根茎类 > 正文
  • 草乌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0:52:03
  • 核心提示:【来源】本品为毛莨科植物北乌头Aconitem Krsnezoffii Reichb.、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块根。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 二、炮炙 制草乌 1.煮制 取净草乌,大小
    【来源】本品为毛莨科植物北乌头Aconitem Krsnezoffii Reichb.、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块根。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 二、炮炙 制草乌 1.煮制 取净草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至取大个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 干后切薄片,干燥(《药典85》)。 2.甘草黑豆制 取净草乌,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泡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取出,用甘草、黑豆煎汤共煮透,至内无白心丸度。再取出,除去甘草、黑豆,晒至六成干,焖润后切片,晒干即得。每草乌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药典63》)。 3.蒸制 取净草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至内无干心,取出,蒸6-8小时或煮4-6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辣感时,取出。晾至6成干再焖润后切厚片,干燥(《规范》)。 4.甘草制 (1)取甘草打碎,去粗皮,与生草乌同置适宜的容器内,加水浸泡,夏天泡10天左右,冬天泡15天左右,每日换水2-3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舌感时,捞出,拣去甘草,再置锅内,加水适量,煮透,捞出,晾至半干,切顺刀片0.8-1mm厚,晒干。每净草乌500kg,用甘草30kg(《河南》)。 (2)取草乌加甘草及水,用大火煮半天-1天,至7成软,捞出,焖2-3天,切1mm厚的片,晒干。每草乌100kg,用甘草2kg(《集成》)。 5.黑豆制 先将黑豆煮至膨胀,再将泡透的草乌倒入锅内煮至熟透为度。每草乌10kg,用黑豆1kg(《集成》)。 6.豆腐制 (1)取泡过的草乌,先煮半小时,倒去液汁,加豆腐与清水共煮2-3小时,捞出,拣去豆腐,晒1小时,使表面干燥。每草乌10kg,用豆腐2.5kg(《集成》)。 (2)先将豆腐放在铜锅内,加大量水烧至水沸,加入草乌煮1小时,至无白心为度,晾半天,再阴干,切片时再用开水略浸焖透,切半分厚的片,晒干。每草乌10kg,用豆腐2kg(《集成》)。 7.白矾制 取草乌与白矾加水共煮至切片无白心为度。每草乌10kg,用白矾1kg(《集成》)。 8.甘草、白矾制 将净甘草置锅内加清水熬煮两次,取两次甘草 煮液混合倒入锅内加白矾,加热至沸,取泡好的草乌置锅内与甘草白巩水同煮,随时翻动,煮2-3小时至透,切开内无白心,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晾至6成干,剁去芦头,堆润至内外软硬适宜,切片晒干或烘干。每草乌100kg,用甘草6.5kg,白矾3.5kg(《河北》)。 9.石灰、生姜制 取石灰加水溶解,过滤,将泡过的草乌倒入滤液中,加水淹没草乌,浸泡2天,使草乌变成淡黄色时为度,倾出石灰水再换清水漂浸2天,至无石灰气味为止,捞出去芦,切3mm厚的片,晒至8-9成干(不能晒至全干,因本品富淀粉,晒至全干则易碎烂),另取生姜加水掏汁,加入草乌片泡1夭,用微火烘干。每草乌10kg,用石灰1kg,生姜2kg,水10kg(《集成》)。 10.生姜、甘草制草乌 (1)取泡过草乌,用生姜甘草水浸泡1-4天,放入蒸笼中,将原泡甘草、生姜水加少量清水作锅底水,蒸约4小时至无白心为度;晒半干,与浓缩的蒸出液拌匀,切薄片晒干。每草乌10kg,用生姜1kg,甘草0.5kg(《集成》)。 (2)取草乌用量便泡5天,洗净,加水煮至水沸10分钟,去水,将生姜垫底,甘草打碎,泡水同煮2小时,捞出略晒,切3mm厚的长斜片。每草乌10kg,用甘草90g,生姜1kg(《集成》)。 (3)取甘草、生姜先煮,再将泡过的草乌投入锅内,煮至切开断面无明显粉白色为度,晒半干,焖透,切1mm厚的片。每草乌100kg,用甘草2.5kg,生姜2.5kg(《集成》)。 11.甘草、银花制 先将甘草、银花熬汤去渣,再将泡过的草乌倒入,用大火煮至内无白心,晾6成干,焖2-3天至透,去芦,切1-3mm厚的片,晒干。每草乌100kg,用甘草2.5kg,银花2.5kg(《集成》)。 12.甘草、皂角制 (1)取草乌与甘草、皂角加水煮沸半小时,取出,晾去水分,切1.5mm厚的片,晒干。每草乌10kg,用甘草0.25kg,皂角0.25kg(《集成》)。 (2)取草乌与甘草、皂角煮至中心无白点为度,取出置沸水中再煮2小时,捞出晒至7成干,焖2天,再置水甑内蒸至上气后,取出待冷,焖1夜取出,切片晒干。每草乌10kg,用甘草0.25kg,皂角0.25kg(《集成》)。 13.生姜、豆腐制 (1)取泡过草乌与生姜、豆腐放锅内加水同煮3小时,至无白心为度,取出焖12小时,拣去豆腐及生姜,晒2小时,阴7-8成千,在清水中淘1次,润48小时,切1.5mm厚的片晒干。每草乌10kg,用生姜1.25kg,豆腐约3.75kg(《集成》)。 (2)取泡过草乌与生姜、豆腐同煮至口尝不麻,切开后中心无白点为度,阴干,润透切片。每草乌10kg,用生姜2.5kg,豆腐2.5kg(《镇江》)。(《集成》)。 14.甘草、醋制 取甘草打碎,去粗皮,与生草乌同置适宜容器内,加水浸泡,夏天泡10天左右,冬天泡15天左右,每日换水2-3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时,捞出,除去甘草,置锅内,加入醋、水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顺刀片0.8-1mm厚,晒干。每草乌500g,用甘草30f,醋90g(《河南》)。 15.生姜、醋制草乌 取泡过草乌,加生姜汁。黑醋浸透,煮熟切片,晒干。每单乌10kg,用生姜2.5kg,黑醋2.5kg(《集成》)。 16.甘草、黑豆、白矾制 (1)去除杂质,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漂,每天换水1次,换水时翻动,至口尝微有麻辣感为度,取出,晾至6成干。再与熬好的甘草。黑豆、白矾水共煮,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微晾,切片晾干。每草乌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白矾2kg(《内蒙》)。 (2)取净草乌,按大小个分开,用清水浸泡(以水淹没为度)约10天,每天换水,倒缸或搅动2-3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时,再用白矾8kg化水浸泡(以水淹没为度)4-5天,每日搅缸2-3次,不换水(以上操作均避免日晒)。 另用捣碎的黑豆、甘草煮水,至黑豆烂时,将黑豆、甘草捞出,再 投入白矾4.5kg,煮沸,倒入泡过的草乌(以水淹没为度),煮至内无白心,口尝天麻辣味时捞出,晒7-8成干,置于缸内烟润退矾,俟表面出现白霜时取出,清水洗净,除去残茎,切厚片,压平,晾干。每草乌100kg,用白矾12.5kg,黑豆10kg,甘草5kg(《甘肃》)。 17.生姜、皂角、甘草制 取净草乌,用清水泡透心(每天换水1次),取出,切成厚片,另取生姜、皂角、甘草捣绒煎汁,过滤,滤液泡草乌片2-3天,使药汁渗入草乌内,再置容器中蒸4-8小时,至无白心,微有麻味为度,取出,干燥。每草乌100kg,用生姜6.24kg、皂角6.24kg、甘草6.24kg(《四川》)。 18.生姜、甘草、豆腐制 取生草乌置适宜容器内,加水浸泡,夏天泡10天左右,冬天泡15天左右,每日换水2-3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时,移置锅内,加生姜、甘草、豆腐、水适量,煮透,取出,去生姜、甘草、豆腐,晾至半干,切顺刀片0.8-1mm厚,晒干。每草乌500g,用生姜、甘草、豆腐各30g(《河南》)。 19.生姜、甘草、明矾制 取草乌用童便浸3-4大,加清水漂浸2-3天;再铺1层草乌,1层生姜、明矾,加水浸10-14天,洗净与甘草混合,蒸至熟透,取出晾2天,切片晒干。每草乌100kg,用甘草3kg,生姜10kg,明矾10kg(《集成》)。 20.生姜、甘草、黑豆制 取泡过草乌略晒至半干,用甘草、生姜、黑豆同煎得的浓汁浸泡搅拌均匀,蒸4小时使透,至内无自心取出,略晒至半干,另将锅中蒸出液和剩余的生姜、甘草、黑豆汁合并浓缩,拌入草乌中,润透使尽,切片晒干。每草乌200kg,用甘草10kg,生姜20kg,黑豆10kg(《集成》)。 【现代研究】 1.作者对草乌、川乌、附子的炮制理论进行比较实验研究,获得以下结果: (1)草乌、川乌、盐附子类中药材,在炮制过程中的漂、煮及加解毒剂(如甘草、金银花等),均有降低毒性的作用。其中以漂和煮的效果最显著。 (2)未经漂制的草乌、川乌浸液和煮液,对离体蟾蜍心脏均有微弱的强心作用。经炮制的草乌、川乌亦有相似的结果,但药物用量较前者为多。 (3)全国各地对这类药材的炮制方法不一,药效及毒性办不一致,难以保证一定剂量产生一定的疗效。在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大,制定统一的炮制规范,有很重要的意义(毛士萌等:南京药学院学报,(5):24,1960)。 2.作者通过对草乌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方面的研究,取得如下结果: (1)提出口尝“不麻为度”较为具体的方法及理化试验方法的客观数据。 (2)在目前普遍沿用的炮炙方法中,提出较为具体的温度、水量、换水次数及时间,可作为地区性的炮制操作规程的参考资料。 (3)在几种不同的炮制方法中,提出操作简便毒性低,又具有一定疗效的方法,认为蒸法、高压法可作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4)通过实验说明祖国医药遗产中的炮制学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孙季兰等:哈尔滨中医药,(5):55,1963)。 3.作者以口尝无麻辣味双炮制品的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指标,比较了水漂法、水煮法、常压蒸法及热压法(改进方法)的炮制效果。证明采用热压法7磅/时约6小时,口尝最大者内心无麻辣味为度,可降低毒性。以普通用量的两倍即7gl次煎服和0.3g散剂内服,无任何不良反应。保留了有效成分,缩短了炮制时间,操作简便,易于干燥。临床使用,无任何不良反应(解放军第58医院制药厂:中草药通讯,(2):56,1972)。 4,作者以牛物碱含量及其成分变化情况为指标,对蒙药草乌(毛莫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 Reichb.的干燥块根)的不同炮制品:清水泡草乌、童便制草乌、盐水制单乌、诃子水制单身、甘草水制草乌、酸奶制草乌及高压制草乌作了初步研究,获得以下结果: (1)从薄层层析结果看,七种炮制品所含乌头碱成分与生草乌 比,对碘蒸气呈现不易看出的浅棕色斑点或不呈现斑点。而生草乌的乌头碱成分则呈现深棕色的斑点。说明7种炮制方法均能起到降低单身毒性的作用。 (2)从定量结果看,高压蒸的草乌含生物碱量较高。甘草水制、盐水制、诃子水制、清水浸泡制的草乌含量较低。在不具备高压蒸的条件时,可考虑采用甘草水制草乌的方法。酸奶制草乌和童便制草乌虽然含量比甘草水制草乌高,但因辅料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不适于大量生产。 (3)草乌生物碱的含量,可因产地、品种、炮制方法的不同而异。故建议制药单位,配药之前先测定草乌的生物碱含量,以免因药物内在含量过高而造成中毒事故(叶毓琳等:药检工作通讯,(2):66,1980)。 5.本文比较了生草乌(1)按药典法弃去浸泡水溶液加水煮沸5小时吸干药汁的草乌(2)和浸泡过草乌的水溶液和水一起加到草乌中煮沸5小时吸干药汁的草乌(3)的成分、毒性及药理作用。实验结果:总生碱含量(1)>(3)>(2)。毒性(1)>(3)>(2),有异常显著的差异。而对镇痛、消炎、镇静作用,(3)和(2)却无显著性差异。故认为浸泡过草身的水溶液以弃去为宜(叶定江等:中成药研究,(1):29,1981)。 6.为消除污染,作者对用药典方法炮制草乌过程中的废水解毒方法进行了研究。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草乌浸泡液中加入生石灰后,可使溶液中的生物碱含量降低,毒性减少。加入生石灰量越多,生物碱含量和毒性降低越明显。以15%-20%为最佳用量,毒性降至原来的1/100以下。再增加用量似无必要。而且,20%的石灰重复使用2-3次,仍有较好的解毒效果。溶液中生物碱含量与毒性大小有关。含量高,毒性亦大。经Ca(OH)2和 CaCI2处理后毒性几乎未见降低,用NaOH调pH12后,生物碱含量虽有降低,但毒性却无明显下降。可见单独加入钙离子或调节溶液pH并不能有效地降低草乌浸泡液的毒性。石灰的解毒作用似以吸附作用为主。加入5%以上的石灰即可使溶液pH至12左右,在碱性条件下,有毒物质多被游离析出,石灰即可能将其吸附除去。Al2O3的吸附作用较强,但在弱碱性条件下,并无明显的解毒作用。而同样用量的AI2O3在pH12的条件下,则可使生物碱含量降低77.97%,毒性降至原来的1/300左右,解毒效果比同等用量的生五灰更为显著。但是,AI2O3不及生石灰来源方便,经济易得,使用后的生石灰仍可作为建材粗料使用而不会造成污染。因此,在草乌浸泡液中加入15%-20%生石灰,经1昼夜后加以过滤除毒的方法,似有可能用于生产上作为解除草乌废水污染的一种办法(叶定江等: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55,1982)。 7.药典规定草乌的炮制方法为清水制。本文作者用高压蒸制法代替清水制法。经LD50测定和离体蛙。已试验证明,两种炮制方法和生草乌比均能降低毒性。从镇痛试验和维生素C含量测定证明,两种炮制方法和生草乌比均能保持疗效。二种不同炮制方法,不论在毒性或疗效方面差别不大,且用薄层层权法比较,二者化学成分是相同的。但高压法较药典法却有总生物碱含量高,原材料损失少,方法简便,用期缩短,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的优点。因此认为高压法完全可以代替药典法(沈道修等:中成药研究,(8):19,1982)。 8.本文报告用薄层扫描法测定草乌炮制前后(水泡两天,加水煮2小时,切薄片,80度烘干)乌头碱的含量,4次平均结果为牛品含乌头碱0.159%,炮制品为0.057%。并认为: (1)本层析条件分离效果。重现性均较好,共试验近30块薄层板,均得到几乎一致的薄层层析图谱。 (2)本法除在紫外区扫描外,也可均匀喷洒改良碘化铋钾等生物碱显色剂。短时间内,在可见光区选择一定的样品吸收波长(λs)和参比波长(λr),进行背景补偿反射法扫描,均能获得一定的效果(蔡宝昌等:中成药研究,(10):14,1985)。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