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唐汉论语 > 正文
  • 中药学发展要合乎中医药自身规律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2-27 15:43:56
  • 核心提示:中医药学产生于中华文明,有着几千年不间断临床应用和发展进步的历史。中药学与发生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现代药学具有完全不同的科学基础。现代药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实

    中医药学产生于中华文明,有着几千年不间断临床应用和发展进步的历史。中药学与发生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现代药学具有完全不同的科学基础。现代药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实验室研究基础之上的药学体系,而中药学则是建立在数千年临床实践得来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西药必须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实验室研究结论和成果为临床的指南和依据,然后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观察反馈、以确定其安全性和疗效的性价比,决定其存废。然而,中药学则远远早于近现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利用自然环境赋予人类天然物质条件与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经验积累。

    现代中药药理学不是中药学的全部

    中药学本身应该是指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中医临床模式和原则指导传统中药研究和应用的有关传统中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是现代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不能取代中药学研究的其他部分。所以,要正确认识中药学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新技术。

    纵观中国古代药学著作,无不体现了中医与中药体用互存;病、证与方药互动相应;处方与药物相互为用的关系。在中医药学中,言药,必结合医;讨论药,往往置于具体的方剂配伍中进行;言方药,必联系相关的病和证以讨论,这与现代医药的单纯就药物的物质本身进行成分的分析为主是截然不同的。在过去大部分中医药学著作中,中药的传统研究常常从药物在方剂配伍应用中所发挥的疗效作用来进行研究,临床单独应用单味中药的情况非常有限,单味药药理研究在临床中药应用中的价值是有限的,不应该以单味药药理研究的结果来以偏概全,作为该药在复方中临床应用的决定性因素。

    与现代医药通常单独使用治疗某种疾病不同,中医药临床的使用,也通常是或主或次,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或者降低其毒副反应而提高安全性能的。纵观中国历代本草学著作和国家编修的中医药学药典,中药的剂量通常是随临床个体体质特性和疾病证候的寒热虚实情况,以及该药在方药配伍中的主次和作用来决定的。

    中药学标准要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

    中医药临床剂量问题,值得我们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慢性疼痛、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银屑病等疑难疾病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各国医疗卫生保健行业面临着共同的压力。对于疑难杂症,有时现代医药学已经无能为力,但是如果善于应用中医药,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在海外各国的执业过程中,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中医药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的优势。同时,我们也共同看到中国的中医药政策和中医药行业标准及规范性、政策性文件对其他各国的中医药行业的管理有着借鉴和引导的作用。因此,欧洲经方中医学会建议我国集中医药临床专家和药学家,共同研究制定真正合乎中医药本身学科规律,并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又有利于中医药安全和疗效发挥的用药标准。这对于促进中医药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修订中药用量标准可参照古籍

    中医药传承的关键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与方药剂量密切相关。现今《中国药典》关于中药剂量的规定,有脱离中医临床用药规律之处,也与近现代名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相违背。中药剂量问题已经成为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紧箍咒。

    所以,建议高级中医临床专家和中药鉴定、炮制、制备专家共同参与对现存中国药典进行重修,确定《中国药典》中药相关内容,能够保证中医药的临床安全,并且保护中医药临床的有效应用,从而维护中医药的健康良性发展。

    建议参照《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古籍的用药规律,根据药物作用强度(包括毒性、副作用、用药疑难复杂程度和风险),将中药分成不同等级,供初级、中级和高级临床中医师使用。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又能够避免因中医师经验不足,临床处理复杂问题能力有限而误用峻烈药品,造成临床隐患或风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