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社会经纬 > 正文
  • 中医药珍籍秘典抢救项目通过验收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08 21:02:24
  • 核心提示: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100种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整理抢救”项目,7月24日通过了科技部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的专家组的验收,标志着我国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抢救整理与充分利用获得了重大进展。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100种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整理抢救”项目,724日通过了科技部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的专家组的验收,标志着我国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抢救整理与充分利用获得了重大进展。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科学记录,至今仍对中西医学工作者具有启迪作用,如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之一的一类中药新药青蒿素的研制,即来源于古医籍中“青蒿截疟”的记载。鉴于目前这些弥足珍贵的医学宝藏保管方法简陋,正面临着损毁亡佚的危险,科技部于2001年立项,展开“1100种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整理抢救”研究。该项目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承担,项目负责人为刘国正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参加了研究工作。

      课题组在现存约3万多种不同版本的8000余种中医药古籍中,经过广泛而严谨的调查研究,将整理抢救的目标锁定为包括16种宋版、50种元版、389种明版,1045种清版在内的1200种极具学术价值的珍贵典籍。经过初审、复审、终审、定稿等一系列严格的工作程序,课题组发现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目资料中存在包括原始书目著录错误、版本考据错误等不少问题,并发现了大量在有关书目中未收录的古籍,项目组对此进行了必要的订正或补充,同时收录了146种在国内已经失传的中医古籍精品。

      研究人员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国中医药珍善本古籍档案管理系统”,记载了书名、卷数、附录、成书年代、作者姓名、朝代、别名、籍贯、出版事项(版刻年代、出版者等)、内容提要、书籍特征、书品状况、缺损情况、修复状况、藏书地等详细资料。同时研制完成了《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对320种中医珍善本古籍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对部分破损严重的善本古籍进行了修复。处理图形15万余页(超计划50%),初步建成了网络版的中医古籍电子图书系统。研究采用了国际通用大字符集和可扩展标识语言(XML),对古籍中病、证、方、药进行了详细准确的标注,既满足了中医古籍用字的复杂需求,又完全实现了图文关联模式,在检索方便的同时保持了阅读古籍的真实感,为使这些中医药典籍广泛传播,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学术价值奠定了基础。

      课题组通过对现存中医药古籍的翔实调查发现,宋版医书的残缺率为18.7%,元版为6.9%,明版为2.3%。而目前中医专业图书馆的设备条件远落后于公共图书馆,且严重缺乏古籍修缮人员,破损的珍本古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因而有沦为孤本乃至绝版的危险。古医籍的复制及数字化工作也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查发现,宋版医书的复制率为75%,元版书的复制率为60%,而明版书的复制率仅为34%。所有这些现状,对保护和利用古籍都是极为不利的,亟待予以改变。

      由梁峻等五位中医药文献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具有广泛扎实的文献资源调查基础,纠正了重要目录学著作的不少错讹,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古籍保管领域,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重要的珍善本典籍进行了全面的抢救整理,既完好地保存了典籍的原貌,又能极其方便地进行检索,实现了中医学术界多年来的愿望,对现代中医药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和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起到了示范作用;成果实用价值大,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专家组建议国家继续大力支持中医药古籍的抢救整理,扭转当前中医药古籍保管的不利局面,造福于当代及后代子孙。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