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天津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示范基地 > 天津 > 行业广览 > 正文
  • 天时地利共人和扬帆破浪正有时——走进天津中医药大学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05-19 09:10:00
  • 核心提示:  造化钟神秀。津沽之地,三河汇聚,地灵人杰,医药文明源远流长。  生于斯成于斯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深受融汇了中医精髓和现代医学巧技的“津沽中医”学派文化之滋润,心怀树业济世高远之志,躬身奋耕五十载,在教学

      造化钟神秀。津沽之地,三河汇聚,地灵人杰,医药文明源远流长。

      生于斯成于斯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深受融汇了中医精髓和现代医学巧技的“津沽中医”学派文化之滋润,心怀树业济世高远之志,躬身奋耕五十载,在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步入全国中医药院校先进行列。

      顺应当今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转变,聚天时地利人和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正在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大道上迈进。

      天津东临渤海,背靠首都北京,北依燕山,南面华北平原,是中国北方经济、贸易中心。天津中医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26年著名中西汇通倡导者张锡纯创办了国医函授学社,1936年四大名医施今墨、天津名医古今人开办了天津国医学社。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到清末民初的中西汇通,再到现代的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药现代化,天津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津中医药大学就诞生在这片有着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她以其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杰出的医疗实践,培养出了2万多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和五大洲,其中一批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设强大师资队伍  树立学府优质品牌

      天津中医药大学人才济济、名师荟萃。该校拥有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等一批专家。

      该校目前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院士是著名针灸学专家,针灸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等职。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他率先提出的“针刺手法量学”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已广泛应用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他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

      张伯礼院士是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中医内科学带头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他在国内首次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下滑三期证治方案;创建脑脊液药理学方法;首次明确中风先兆症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开拓了以中药有效组分组方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刘昌孝院士是著名药代动力学专家,中药学带头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他对创新药物、生物技术和前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968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84出版的《药物动力学概论》成为了高级研究人员的基础教材。

      目前,该校有教授 87人,副教授156人,国家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专家17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38人,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奖6人。近三年,该校共引进留学归国人员及各类人才180余人。共有博士生导师94人,硕士生导师426人。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培养高素质人才

      天津中医药大学长期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中医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专业实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多年来,该校坚持“强化中医思维、提高临床能力,思维、技能、素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提高学习、思维、操作、表达等能力,培育观察、思考、开拓等创造能力。

      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该校2003级本科生张淋玲等7名学生的《现代针灸铜人——经穴学学习及针刺安全性训练系统》在900余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这是该届大赛惟一获此殊荣的中医药项目。该校梅建勋和郭利平的博士学位论文分别于2002年、2004年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商洪才的博士论文2007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7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组织对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研考察,该校博士生培养模式和质量获得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培育重点学科 搭建优秀学术梯队

      该校立足时代前沿,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人才梯队、专业、学位点及实验室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使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该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承担了国家“973”、“863”、重点攻关、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是该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具有一支160余人的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学科在石学敏、韩景献、郭义等教授带领下,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成为享誉国内的特色与优势学科。中医内科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张伯礼、张军平、毛静远、孙增涛、杨洪涛、贾英杰等教授带领下,该学科在心脑血管病、肾病、呼吸、肿瘤等领域重大疾病防治和方法学研究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与进展,在全国具有较高学术影响,目前承担着中医药第一个循证医学“中医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工作。

      中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在刘昌孝、高秀梅、张艳军、王保和等教授带领下,以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中药安全性研究及评价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每年进行着100余种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医妇科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该学科在韩冰、宋殿荣教授领导下,在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功能失调性疾病、不孕症和妇科炎症等方面取得显著疗效,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在国内同行业中达先进水平。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医产学研协调发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科研项目的数量以及获奖级别和研究经费等都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郭霭春教授主持的“《素问》整理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医文献研究中获得的国家级最高奖励。石学敏院士主持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张伯礼院士主持的“益肾化浊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带领的“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项目团队获2008年科技部“‘973’计划优秀团队”称号,在人口与健康领域名列第一位。

      该校注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创立高校与企业有机[TH:Page]契合的产学研模式。该校牵头组织制定了天津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名优中药二次开发战略。作为天津市中药大品种群系统项目牵头单位,承担了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与产业化重大创新项目,“30个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已被列入2008年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围绕制约中成药做强做大的共性技术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名优品种为纽带,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中药大品种。三年来,已使天津市过亿元的中药品种已达6个,品种销售额增加了25%以上,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该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5 项,科研经费共计1.4亿。其中,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2次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主持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87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项,发表学术论文42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54部,获专利20余项。 

      向世界传播中医药  人类共享中华文明

      高水平的大学必须是开放的大学。多年来,中医药国际化作为该校的特色和优势,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1992年,该校成立了全国惟一一所由国家教委批准的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该校拥有一支能够使用英语、日语、韩语直接讲授专业课的师资队伍。目前该校有港、澳、台学生及留学生1200余人。该校是科技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

      该校学历教育留学生规模及教学质量在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至今已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人来校学习。从1988年开始,该校举办了19期国家高级针灸进修班,先后接收了来自59个国家的人员进修。该校是商务部、教育部智力援非基地,从2001年开始,连续承办了6期“非洲药用植物研究与开发高级培训班”和“非洲传统医学官员进修班”,对来自非洲20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进行药用植物及研究技术专题培训。

      该校先后与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的77所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办学、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关系。2003年在日本建立的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日本院,是经我国教育部、日本文部省批准的第一所境外中药学分院,现已招收5届学生。2008年4月,由该校承办的“神户东洋医疗学院孔子课堂”在日本成立,这是国内中医药院校独立在海外设立的第一所孔子课堂。该校每年派出优秀教师进行汉语、中国文化、中医药等知识的教学,弘扬中华文明,培养中医药人才。

      该校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积极开展工作,目前已吸纳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168人。先后与40余所国外医学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日本、越南、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有关中医药教育与培训等工作。2008年11月,由该校和世中联承办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在津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基本要求”,发表了《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宣言》。“基本要求”的制定,将对促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化进程,提高国际中医药教育水平,保证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全球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06年,由科技部、天津市政府与意大利卫生部共建的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成立。三年来,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中方牵头单位积极开展工作,借助国际化中医药创新平台,全面提升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工作取得富有成效的成果,得到国家科技部、意大利卫生部以及天津市政府的高度评价。

      承载津沽文化底蕴  发展中医药学术

      中医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天津作为中国早期的海外通商口岸,华洋杂处,中西汇通,人文荟萃,形成了具有厚重传统又有先进开放,兼收并蓄的城市人文特征。在独特文化底蕴中发展着的中医药别具一格。天津中医药大学勇担传承学术,弘扬国粹的之职,在该校去年五十周年校庆之际,整理、编撰了《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天津中医药史略与学术思想》两书,为研讨津沽学派历史源流,探究津沽学派学术特点尽筚路蓝缕之功。

      在津沽中医的历史传承发展中,天津中医药大学浸润津沽中医独特的文化底蕴,涌现出了一大批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中医大家。陆观虎、哈荔田、赵寄凡、董晓初、邢锡波、顾小痴、阮士怡……他们在妇科、骨伤科、儿科、针灸临床治疗、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临床中,建树颇丰。该校首位校长哈荔田是中医妇科专家,临床辩证论治和选药组方,见解独到,在中医妇科界有“南罗北哈”之称。陆观虎先生精于临床,擅长妇科的论治,他积几十年之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疗用药原则,即养血理血,调理冲任,滋补肝肾,兼顾脾胃,标本兼治,汤丸并进。同样一位妇科专家顾小痴长于内科、妇科,以妇科名于世,为当代著名中医妇科学专家。在经典研究中著有成就,郭霭春教授深入研究《素问》《灵枢》,校注语译《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杨锦堂教授在《伤寒论》研究中,见解独到。在中西医结合,融合东西两个医疗体系中,开创先河。该校从上世纪五十代始,连续举办了“西学中”班,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和理论探索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医是一门具有极强传承性的医学,几千年来,在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病方法。该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传承中医望、闻、问、切、辨阴阳、辨五行、辨病机、辨证、辨症施治的医疗实践,同时,也传承了静心观性、返观内求的内证实践和修持方法,努力传承中医的学术渊源,并发扬光大。

      当前,天津中医药大学正在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依托滨海,立足天津,服务全国,辐射世界。坚持“传承与创新协同,科研与服务并举,以质量求内涵,全面协调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建设高层次、外向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目标,重点建设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中心、中医药防治疾病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医药国际教育和交流中心,更好地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大功能,为中医药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曹永兴  郭小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简介

      天津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1992年建立了全国唯一一所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该校为教育部高等教育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该校现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等各层次学生12000余人,教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