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天津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示范基地 > 天津 > 行业广览 > 正文
  • 蓬勃发展的天津中医药事业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05-19 09:09:00
  • 核心提示:  历史悠久的天津中医药  天津地区中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历代都出现过卓有成就的医家。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游历于燕赵行医采药,解除民间疾苦。唐代的贾耽著有《备急单方》,宋代的刘翰为翰林医官,撰有《经用方书》

      历史悠久的天津中医药

      天津地区中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历代都出现过卓有成就的医家。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游历于燕赵行医采药,解除民间疾苦。唐代的贾耽著有《备急单方》,宋代的刘翰为翰林医官,撰有《经用方书》、《论候》、《今体治世集》,尝被诏详定《唐本草》。宋代许希,仁宗皇帝患病,诸医不能治,许希在心下用针随手而愈。许希著有《神应针经要诀》。元代窦默以针术及伤科闻名于世,著有《针经指南》《疮疡经验全书》等书。明代蒋仪著有《医镜》《药镜》,为颇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医学著作,被收入《四库存目》。清初,洪天锡立志医学,精于温疫一门,著有《补注温疫论》。清末民初,一代宗师张锡纯主张中西汇通,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18世纪中叶,天津首家中药房润善堂开业后,陆续又开设了隆顺榕药庄、达仁堂乐家老药铺等一批知名药房,当时的天津已成为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中药集散地。

      天津地区名医辈出、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天津市所处的沿海地缘优势和受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洗礼,使各种文化元素在这里都能生存与发展,逐渐形成具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地方文化氛围。在这个环境里生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医、中药事业也独具自己的特色。津沽中医有杏林岐黄的文化源流,但从不排斥外来文化的融入。20世纪60年代,天津中西医结合异军突起,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急腹症、抢救三衰等学术全国领先,世称中西医结合“三朵奇葩”。天津中医药植根于天津这方热土之中,不但注重继承传统,也呈现了汇通、包容、发展、创新的特点。

      历史是从容的,虽然是已经变得十分安静的昨天,却悄声告诉人们,天津中医具有鲜明特点,可以自成学派,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特色足以为天津中医今后的发展奠基。

     

      蓬勃发展的天津中医药

      新中国建立初期,天津市无正式的中医机构,个体开业的中医大夫或药铺堂医仅有1294人。1954年10月召开的“天津市中医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正确贯彻党和人民政府对待中医工作的决议》,成立了天津市第一个中医门诊部。1955年12月在多伦道建立了天津市第一个中医医院,并在西医医院设立了中医科,至此中医才有了自己的医疗机构。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市已有1176名中医医护人员。全市中医药人员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一批优秀的现代医学工作者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伟大号召,投身于中西医结合的学习、整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及进行中医临床科学研究中。老中医则热情无私的教学带徒,并在治疗麻疹、流脑等急性传染性疾病方面大显身手,充分展示了中医药的优势,全市呈现一片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喜人局面,临床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天津传染病医院师绣章在老中医陈舫洲治疗白喉经验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治疗急性传染病的抗白喉合剂(优号“631”),成为首个天津中医科研成果,并获得部级科研成果奖。董晓初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651”中药丸剂,被评为市级科研成果。中心妇产科医院用中药、针灸治疗子宫脱垂的成功经验被卫生部高度重视,并向全国推广应用。

      天津市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起步较早,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卫生部就将天津确定为全国的中西医结合基地。天津市南开医院因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优异成绩而受到卫生部的表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处于国内领先,被誉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的“三朵花”,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应用,并影响到世界医学界。

     

      再创辉煌的天津中医药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天津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30年, 1980年5月,天津市召开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总结了全市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30年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中医工作十年发展规划。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天津市中医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基本实现了县县有中医院。目前天津市有中医药大学1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23个,其中,市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6个,区县级中医医院17个。全市中医机构现有中医病床5574张,全市中医从业人员达到7007人。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2个(全国中西医结合胆胰疾病医疗中心、全国中医针灸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18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3个(蓟县、宁河县、北辰区),全国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1个。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单位1个(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基地建设单位1个(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基地建设单位。天津中医药研究院等6家单位列入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人才梯队建设,目前全市副高级职称以上中医药人员115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政府授衔专家14人,享受政府特贴72人。中医药研发体系初步形成,天津市现有中医药研究院1所,中西医结合研究院1所,针灸研究所1所,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室)11个,一、二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22个,三级(国家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6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列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天津中医学院已故专家郭霭春教授主持承担的“《素问》整理研究”对《素问》各种版本进行了历史性总结,恢复或接近原本原貌,荟萃了前人及现代研究成果,该书已成为国家出版的《素问》最佳本。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创建了中西医结合急腹症诊疗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创造了中医针灸专科的奇迹。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主持承担的国家793项目“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中医药教育居全国领先水平,天津中医药大学现开设4个学科门类,16个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学和中医内科学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同时针灸学、中医妇科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中医药博士学位授予点1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5个。为使中医药走向世界,由国家教委批准授予的惟一一所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诞生在天津中医药大学。

      当前,中医药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医药行业要认真学习,依据天津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中医“三名三进”工程。加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和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的防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积极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切实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大力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使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喜爱中医药。

      “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天津中医药事业充满了光明与希望,天津中医药事业必将更加辉煌。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