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甘肃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示范基地 > 甘肃 > 产业动态 > 正文
  • 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概况

  • 来源:本站 作者: 时间:2009-02-07 10:53:00
  • 核心提示: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黄河上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来,中医药源远流长,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黄河上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来,中医药源远流长,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有效方药,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

      甘肃是一个中医药文化厚重的省份,在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中药资源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中药材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历代名医辈出,如三皇五帝时的医祖岐伯、三国时期的名医封衡,两晋时代的针灸鼻祖皇甫谧等。

      (一)伏羲文化。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伏羲文化是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伏羲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二)医祖岐伯。岐伯,北地(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人。生活于人文初祖黄帝时代,为黄帝臣,主管医药。他和黄帝共同完成了流传最久的医典《黄帝内经》,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位有成就的博物学家和中医学理论的奠基者,贡献最大的是中华医学,由此被奉为“中华医学之祖”。

      (三)针灸鼻祖皇甫谧。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甘肃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写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他的针灸术现在被140多个国家所采用,享誉海内外,因而他被后人推崇为世界针灸鼻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

      (四)敦煌医学。1899年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的近五万卷书籍,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医学残卷至少在60卷以上,其中医经10余卷,针灸6卷,本草7卷,医方30余卷,藏医4卷。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新集备急灸经》、《新修本草》等,这些古医籍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大量的医学内容,被学术界称为敦煌医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五)武威汉代医简。中国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简牍,共3批。第一批是《仪礼》简,第二批是王杖诏书会简,第三批是医药简牍,1972年出土于旱滩坡汉墓,共92枚。内容是抄录的当时验方,比较完整的医方有30多个,涉及内、外、妇、五官、针灸等科,是研究汉代中医学、药物学和针灸学的重要资料。

      二、中医药事业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甘肃省在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医进了医院,西医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成立了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学校,培养西医学习中医两年以上人员200多人等。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医药受到了歧视、排斥和打击,截至1977年底,中医药机构仅有5所,中医床位1000张,其中中医医院床位100张,中医药人员只有8700人,中医药后继乏人乏术严重,发展举步维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1978〕56号文件重申了党的中医政策,全省从社会上招收中医药人员200余人,甘肃中医学院于1978年成立并招生。在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的基础上,1984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作出《关于振兴中医事业的决定》,全省在中医药工作中,改革创新为动力,机构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重点,专科建设为突破口,提高服务能力为目标,中医事业得到了恢复和振兴,尤其是2000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加快全省中医的法制进程。2001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增设甘肃省中医管理局,加强中医的行业管理。2004年,省政府又做出《关于加快中医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召开全省中医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中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贯穿于中医药工作始终,大力实施中医“三名三进”和中药“三名三保”工程,使全省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甘肃省也加大了扶持力度,使中医药的生存条件和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今年,省卫生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将中医药工作列为全省卫生工作四个重点工作的首位,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予以有力扶持。目前,省拨中医专项补助经费已由2004年的200万元增加到700万元。这些将对推动全省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医药事业主要成就

      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卫生和中医药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全省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

      卫生部陈竺部长在甘肃省咸辉副省长等陪同下视察陇南市康县中医医院地震受灾情况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中医药机构88所,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73所,民族医院10所,中(藏)医药研究机构3所,中医院校2所。中医机构固定资产总值近6亿元,建筑面积64.3万平方米,中医病床7472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助理) 16358人。全省约有76%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中医科,5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日益制度化和规范化,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社区、乡村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为延伸的多层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在省中医院看望患者

      (二)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近5年全省共投入中医药项目、专项及援藏资金1.1亿元,对2所市级中医医院、23所县级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新建、改扩建业务用房10.2万平方米。许多中医医院积极转变观念,不等不靠,自筹资金改扩建门诊住院楼、装修改造病房、整治院内环境,中医医院的医疗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中医药宣传周活动

      (三)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近5年全省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先后投入3460万元对全省各级中医医院的1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7个中药制剂室、28个针灸理疗康复科、15个急诊科、13个感染科、10个特色专科和7个中药房进行了建设。中医医院承担了全省23.6%的门诊服务量和16.4%的住院服务量。5年内,全省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8个,在建5个;建成全国重点中医药专科3个,在建9个;建成全国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3个;建成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58个,在建16个;在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3个;建成全省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3个。省政府建立了“甘肃省名中医”评选制度,先后评选并命名表彰两批共56名甘肃省名中医。省卫生厅开展了新一轮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中医医院综合管理,中医药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四)中医药人才培养逐步强化。在中医药院校教育方面,甘肃中医学院主要培养本科层次和硕士以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在校硕士生达300余人,本科生7000余人。省中医学校以中专层次为起点,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在校生达3000余人。师承教育方面,第三批国家和省级45名指导老师培养出师徒弟100人。第四批国家和省级师承工作为62名指导老师确定了124名继承人。继续教育方面,2002年成立了甘肃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5年共审批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243项,实地培训中医药人员2万余人次,网络远程教育1200人次。与此同时,实施了国家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等项目,提高了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

      (五)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有3所专门的中(藏)医药科研机构。近5年有20余项科研课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科技厅立项,获资助200多万元。省卫生厅立项189项中医药科研课题,资助经费83.5万元。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近百项。有67项中医药科研成果得到转化。2002年,省中医药学会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5年来有115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得奖励。

      甘肃省的中医药事业尽管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从国家加大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力度看,从全国中医药工作的整体水平看,和兄弟省市相比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是投入严重不足,中西医发展不协调。全省中医医院普遍存在投入少,欠账多,规模小,设施不齐全,功能不配套,基础建设、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等缺乏资金,中西医发展的差距在拉大。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全行业管理有待加强。省中医药管理体制不顺,多数市、州没有中医管理机构,行政管理缺位,中医药政策落实不到位。三是特色不突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由于中医药服务收费低廉,财政补助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中医医院通过西医服务创收来解决生存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缺乏竞争力。四是优秀中医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全省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415人,占全省卫生专业副高以上人员的9.13%,只占全省中医执业医师总数的2.54%,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缺乏,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更少。受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五是对中医认识不足,政策不到位。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做到 “中西医并重”,存在重西轻中、淡化中医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尊重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缺少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

    给中医师承指导老师颁奖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甘肃中医药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给予了更多的厚望和热情,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关心和重视中医药,这些都为中医药事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广大卫生和中医药人员的不懈努力,甘肃中医药事业将会迎来更好的明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全面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