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福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示范基地 > 福建 > 产业动态 > 正文
  • 福建中药材产业发展如何提速

  • 来源:本站 作者: 时间:2009-02-07 09:37:00
  • 核心提示: 福建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资源总量占全国中药资源的19.2%,也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2007年8月,福建省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随着这一项目的实施,中药材产业成为该省农业产业参与国际、国内
            福建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资源总量占全国中药资源的19.2%,也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2007年8月,福建省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随着这一项目的实施,中药材产业成为该省农业产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一大亮点。但如何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福建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大优势奠定发展基础

      福建省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具有四大优势:

      一是中药材资源优势突出。中药资源普查显示,福建省共有445科、2468个品种药材,约占我国中药资源的19.2%。其中,植物药245科、2024个品种;动物药200科、425个品种;矿物药19种。

      二是中药材生产已形成区域特色。据农业部门统计,2007年福建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3.8万亩,中药材总产值约11.8亿元,2008年预计中药材种植面积可达46.9万亩。

      三是中药材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激烈的中医药市场竞争中,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涌现出十几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中药企业,其中漳州片仔癀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进入全国中药产业50强;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等6家企业上市。

      四是中药科研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目前,福建省部分高等院校已设立药学院(系)和生物医学工程、药理学、中药学等重点学科,设立了药学和医药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全省已有13个医药科研开发机构,29个实验室达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级实验室标准。

      六大问题制约前进步伐

      在具备上述发展优势的同时,福建省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以下六大问题,亟待破解。

      一、资源保护开发滞后。长期以来,福建省缺乏对传统药材资源的收集、整理、提纯、复壮,野生资源日益紧缺和枯竭,优良品种资源逐步退化、减少,目前已有使君子、蕲蛇、金钱白花蛇等品种濒临灭绝;金线莲、阴地蕨、蛇足石松等野生为主的用量大而繁育系数小的中药材资源破坏较严重,部分资源也面临着萎缩;完全能够人工栽培的如钩藤、九节茶、虎杖等药用植物,也需要进行保护性开发。

      二、缺乏优质栽培品种。福建省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但省内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中药材品种审(认)定机构、良种繁育基地和严格的制种技术,种子种苗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权威的检测机构,存在着类型混杂和退化严重问题,导致产量不高、品质下降。

      三、栽培加工技术有待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中药材生产缺乏有效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控手段,使得中药材品种退化,抗病虫、草害能力下降,品质低下。部分中药材的栽培技术与加工研究仍处于较低水平,除太子参、泽泻等大宗栽种的中药材有过一些研究外,大多数栽培药材仍处于经验性栽培阶段,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四、生产规模小、水平低。该省中药材生产尚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尚未有机结合。除少数品种外,中药材种植养殖规模偏小,炮制加工水平低,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有待完善。不少中药企业规模小、产品品种少、技术装备落后,还没有形成集研究开发、企业孵化、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现代化中药产业。

      五、缺乏交易市场和龙头企业带动。目前,该省缺乏全省性、综合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以及龙头企业,市场信息不够灵,交易市场风险大,严重挫伤了企业和部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限制了药材生产的发展。福建省多家制药企业和流通经营企业生产所用的原料和货源多为外省流入,一方面增加了这些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利润;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当地中药材种植资源浪费。

      六、中药基础研究滞后,创新力不足。福建省医药技术力量分散,专业人才总量偏少,未能形成完整的新药研发体系。全省从事药品研发的机构,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和企业,科技装备与人才资源急需整合优化。产品结构老化,老产品多,新产品、新剂型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新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竞争实力。

      六大措施推动产业发展

      自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发布以来,福建省将医药产业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推动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业界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中药材品种审(认)定工作,实施中药材良种工程。一是对道地、珍稀、濒危中药资源进行调查,建立其档案,确定重点保护物种名录,提出中药资源濒危和保护等级评价标准;二是加强中药材品种审(认)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等工作,加快优良新品种引进、筛选、示范和推广,建设种质资源收集圃,收集、保存国内外优新品种及名优野生中药材资源,提纯复壮道地中药材;三是加强药材品种选育研究,筛选开发名、特、优、稀的中药材新品种。

      ——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确保中药材质量。制定和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产地环境标准和中药材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准,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与国际相接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着力提高中药材质量水平,及时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准入条件的变化。

      ——加大中药材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监控、平衡施肥、精深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与科研教育部门合作,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高中药材生产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和机制,促进中药材规范化、无公害的实施,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企业GMP认证,提高种植、生产加工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推进中药材科技进步和产业现代化进程。

      ——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增加对中药资源开发、药材种植的投入,同时要引导国内外大型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以及民间资本、国内外金融机构参与投资发展中药材产业。

      ——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药农组织化程度 。引导和发展区域范围内、特别是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中药材协会、中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销联合体,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化大生产中连接市场、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作用,培育联合优势。

      ——加强中药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形成对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医药领域侵权行为。同时,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药学平台、野生动植物资源、中药材平台等建设,整合相关院校中医药专业和药用资源开发人才和学科资源。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