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安徽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示范基地 > 安徽 > 行业广览 > 正文
  • 励志传承求创新 坚持质量促发展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02-09 08:01:00
  • 核心提示: 安徽中医学院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和特色,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门类兼有的高等学府。自1959年创办以来,学校秉承“北华佗、南新安”的医学传统,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
             安徽中医学院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和特色,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门类兼有的高等学府。自1959年创办以来,学校秉承“北华佗、南新安”的医学传统,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交流”为己任,自觉担当起安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教学、科研、医疗的龙头,弘扬中医国粹、服务安徽崛起。

      不久前,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省政府副省长谢广祥率合肥市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题到安徽中医学院调研。省政府印发了《支持安徽中医学院发展专题会议纪要》,同意将学校作为省属重点院校建设,积极支持学校建设全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将学校确定为全省农村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省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单位;将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帮助学校拓展办学空间、组建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

      培养人才强根基

      人才培养是学校第一要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强化“质量立校”之本。2005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25000多名莘莘学子。

      学校设有中医、针灸骨伤、中西医结合等临床学院和药学、护理、医药经济管理、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现有4个博士生联合培养基地,18个硕士点,26个本科专业(方向);中医学、中药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度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获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高校资格;另有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

      “校以才兴”, 学校精心培育自己的博士团队、青年教师硕士化,现有博士71人、硕士331人,分别占专职教师的14%和66%。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412名,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36人,享受政府津贴29人。入选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授24人。学校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方式,厚基础、重临床,强素质、重技能,重传承、求创新。一手抓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一手抓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起多渠道、多方式的立体交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强化科研促创新

      学校坚持继承、创新,强化科研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着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学校建有针灸经络研究所、神经病学研究所、新安医学研究中心等10个研究机构。现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病专科。

      学校依托安徽中医药文化的积淀、资源丰厚和学校优势学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中医药科技创新上医药并重,形成了10个相对稳定又具有比较优势的科研方向,组织协作攻关。“十五”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47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0项,获研究成果159项,获得科研经费4600余万元。学校“现代中药研发”进入安徽省首批产业创新团队,“新安医学研究”进入安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凝聚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学校相继建立了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现代中药、针灸基础与技术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中药提取、中药饮片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实现了大跨越,科研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服务社会彰优势

      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学校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十五”以来,学校积极发挥人才智力资源优势,与黄山市、亳州市、绩溪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参与了滁菊、霍山石斛、黄山贡菊等安徽地道中药材的发掘、认定、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与省内外企业建立了18个中医药研究开发基地,设立了7项研究开发基金,开展了54项合作研究与技术服务,合作研究经费达2923.2万元。在研的中药一类新药——新藤黄酸原料及粉针剂,已经得阶段性成绩。学校建立了凤丹皮、宁前胡、菊花、宣木瓜等GAP基地,与舒城、金寨、宣城等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了苍术、茯苓、太子参专家大院,为中药企业产品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还在教学、医疗等方面全力扶持地市县中医院发展。2005年起,学校承担了全省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等培训任务,已累计培训学员800人。学校、两所附属医院、国医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等,在突显中医药特色、提高疑难病症治疗水平的同时,还经常举行义诊活动,送医送药到社区到农村到工厂到军营。2004年以来,以传播中医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四年获全国表彰。

      传承文化显特色

      安徽中医药文化历史积淀深厚、“北华佗南新安”享誉杏林,是宝贵的财富、学校独特的办学资源,学校坚持以“特色弘校”,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根据“东医西药”的空间办学格局,用新安医学“儒医”、“仁术”作为校园人文景观的核心,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塑造学校精神。

      学校1999年创建的“新安医学文化馆”,已成为学校乃至安徽省对外交流的窗口,累计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15000多人。成立新安医学文化研究中心、新安医学创新团队、“新安医学”网站和学生新安医学学社,加强新安医学的研究和宣传,组织整理出版了《新安医学丛刊》、《汪石山医学全书》、《医述》、《续医述》、《新安喉科荟萃》、《新安医籍考》等专著,整理开发了“西园喉宝”、“慢咽灵”、“参竹养心颗粒”等三类新药和二类新药。筹办中的“新安医学教改试点班”,将成为探索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借助中药资源学的优势,学校1998年成立了中药标本中心,内设药用植物腊叶标本馆、中药材陈列馆、中药材观摩室等馆室。药用植物腊叶标本馆是由几代师生跋山涉水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了8万多份标本而建成的。

      拓展交流扬国粹

      传播传统中医药国粹,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服务人类健康,是中医药院校日益重要的任务,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是安徽省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1996年,学校获准招收留学生,现已与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等31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教育和医疗科研协作关系。近5年来学校共选拔了64名学生赴韩留学,今年还首批选拔了13名学生赴瑞典进行交换学习。学校还积极选派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跨出国门,开展国际中医药医疗服务和科技合作,如协助波兰华沙培训与康复中心开展医疗保健活动、与新加坡中医学院开展师资交流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