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品牌经营 > 正文
  • 坚持特色 融西贯中 促进医学院全面发展——访泸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尹杰霖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12-11 15:27:00
  • 核心提示: 尹杰霖
    尹杰霖
      尹杰霖(左)与杨思进院长(右)和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中)合影

      尹杰霖   男  1956年生,成都双流人。四川省泸州医学院中医系1977级学生,曾作过学生辅导员、团委书记、阿坝师专党委副书记、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书记、学院副院长,2000年底任学院党委书记至今,还任中共泸州市委委员、市社科联副理事长、泸州医学院社科联理事长、校友总会会长,四川省酒文化研究会会长。曾先后获泸州市读书演讲一等奖,四川省新长征突击手,四川省委、政府表彰的“高校优秀思政工作者”、泸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对医学伦理学、党的创新理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家庭、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建设学习型社会等课题有一定研究与见解。承担完成多项省教育厅和市社科联社科重点课题,编写专著5部,论文数十篇。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面向基层的办学特色,积极研究和探索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依靠准确的办学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科学的专业设置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培养了大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泸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尹杰霖。

      

      记者:泸州医学院在教改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请您谈谈学院的总体情况及近年来取得的成绩。

      

      尹杰霖:泸州医学院是四川省省属高等院校,坐落在川、渝、滇、黔结合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泸州市。学院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1959年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学院拥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2006年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等级。学院现有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基地,其中,医学电生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西医结合、中药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内科学、针灸推拿学等21个。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0余人,其中留学生270余人,研究生910余人,本科生12000余人,成人教育脱产生560余人。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丰富、质量好,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 

      这些年来,学院抓住高教大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419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科技厅等部省级项目49项,科研的立项及获奖的数量、级别逐年提高。2006年、2008年学院连续两次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2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学院主办的我国第一份医学与法学交叉渗透、相互结合的学术性季刊《医学与法学》杂志公开发行。2009年9月,由学院牵头成立的四川省酒文化研究会,成为泸州市首家四川省社科一级学会。同时学院加强与国内外交流合作,与美国、日本、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联系,并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援外医疗工作成绩显著。通过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院教学、科研、医疗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记者:高校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您是如何看待办学特色的?

      

      尹杰霖:办学特色主要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独特而效佳的人文传统、精神风貌、学生品质,尤其是教学方面、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的特色。医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医学院校必须根据国家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确立自身建设发展的科学定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如果用两个简炼而精确的词来形容过去58年泸医学生的特点就是:实在+灵光。我校在办学过程中一贯重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从建校时只有两个专业系发展到现在16个系,发展为以医学为主体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医学院校,始终坚持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这其中重要的一条经验和启示,就是全校师生员工始终保持着泸医精神,把“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把这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落实在面向基层,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上。1951年迄今,我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毕业生4万多人,其中有一大批厚德精医的毕业生,扎根于基层,为民服务,甘于奉献,广受赞誉。

      

      记者: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对于近百年来的中医存废之争,您有何看法?

      

      尹杰霖:争论中医是否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陷阱,美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宣文直言:“争论中医是否科学毫无意义。”当韩国准备将其医学古籍《东医宝鉴》申报为世界遗产时,国内媒体以《韩国拟将“中医”改称“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为题进行了报导。这一下子引爆了国人的民族感情,“端午节已经被抢走了,难道中医也要被抢走吗?”一名网民在论坛中痛心地反问。后经证实,韩国只是将许浚编写的《东医宝鉴》拿去申遗,并不是将整个韩医申遗。不要惧怕社会的思潮和国际上的各种舆论,网上签名废除中医活动,竟有部分医学界人士参与,我认为这暴露出中医教育、中医研究、中医临床、中医宣传上存在的不足。西医与中医既有体系的差别,又有殊途同归,治病救人的共同目标。中医是宏观科学,西医是微观科学,中西医之争已100多年了,今后将还会持续。我们应该学会更加从容、宽容和包容。“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毛主席的这句话,至今耳熟能详,意义重大而深远。

      

      记者:近年来,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的实力不断增强,这离不开医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作为一个在位多年的党委书记,可以说附属中医院是在您的带领下强大起来的,您的改革与用人举措敢为人先,请问,是什么启发了您的这种改革思维?

      

      尹杰霖:中医的文化和背景对我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我认为中医文化的核心就是致中和,和为贵,在用人和改革上要解放思想,能干为先,要给予有能力的人才有力地支持,人才的培养不要简单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我们年轻的领导班子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有学中医的有学西医的,好效益不是等来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一切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要开拓、要智慧、要吃苦、要敢为人先才能有所作为。事实证明,在这几年外部机遇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的发展速度最快,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力度最强,职工福利最好,学院声誉最佳。

      

      记者:中西医结合作为泸州医学院的特色项目之一,最近,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又有8名专家荣获四川省名中医殊荣,作为泸州医学院中医系首届毕业生的您,怎样看待名中医的传承和文化素养问题?

      

      尹杰霖:中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中医人才,名老中医的传承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名老中医应该保持谦虚谨慎,一定要看到山外有山,要站高看远,要从传承、弘扬、创新去发展中医药事业,要勇于承担历史的责任和使命。新一代的名中医,我认为应该多一些人文修养、传统文化,要创新和挖掘、研究中医的精髓,作为名医,要从文化层面上去突破,纵观国内外的一些医学大师不仅是书法家,而且是艺术家、发展创新的领军人物,具有站高看远的战略思维,熟练掌握现代医学的科研方法和规律,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老中医甚至国医大师。另外,要培养广大学生丰富的人文和音乐、艺术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维,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不要学而不思,思而不学,这样都是效率不高的。事实证明,这些年泸医毕业的学生有不少都走上了界别不同但都很出色的岗位,比如从政的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经商的中国郎酒集团的董事长汪俊林等,我们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些中医知识,学习中医的辨证思维。学院设想准备搞一个名老中医传承的教改实验班,学生不一定学外语,应专学中医和中华文化,学生自愿报名,严格挑选,用中医传统人才培养的师带徒,也可叫现代的导师制形式,建立密切的师徒关系,每个“师父”带的“徒弟”不超过五名,培养中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中医文化的领悟与传承。

      记者: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这对医学院校办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尹杰霖: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基层卫生人才缺乏是一个突出问题。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都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为农村培养和输送卫生人才,我们医学院校责无旁贷。为了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广大农村和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根据基层的需要,地方选派,我们培养,将此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注重培养实践技能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地结合当前的形势与社会的需求,把学院办成一个综合实力强、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自身特色浓、生机活力旺的、在全国和省属医学院校中居于前列水平的学校。

      

      记者:医学院校将如何调整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突出培养特点,培养适合基层需要的医药实用型人才?

      

      尹杰霖:我校遵循“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重素质,拓宽口径淡化专业”的原则,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完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着力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动手,真正让学生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进入新世纪,我校领导班子组织专家,认真分析国家经济走向以及教育发展趋势,瞄准医法结合的边缘学科人才培养的空白地带,开设了医事法律专业。

      

      记者:医学院提出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尹杰霖:从建校到今,我校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心,稳定规模,调整结构,花大力气,重点投入,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修订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上,缩短了必修课学时,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设了人文艺术素质选修课等多门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校通过相关课程把学生人文艺术的培养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时刻让管理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明白一个道理:人应该是医学的目的。医学是人学,医术是仁术。为促进大学生人格的陶冶、心性的培养、精神生活的提升,除课堂教育外,学校还重视组织社会活动,从为病人服务等各种细微的工作来培养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我校立足于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大量求真务实的工作。

      

      记者: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目前,全国的医疗卫生高校非常多,医学院是怎样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保证贵院的学生就业率呢?

      

      尹杰霖:我们学院的就业率连续五年达95%以上,连年位居于全省前列,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是学校教育质量、学生生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学院一直都以毕业生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对人才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从而把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统一协调起来。当然,与市场接轨不仅仅体现在就业上,更重要的是及时更新办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紧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临床,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突出以德、能、人文艺术为核心,瞄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结合实际,瞄准全科,科学管理,做大做强,营造“讲觉悟、比奉献,树形象、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具体有以下5方面:1.改变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风格;2.加大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3.增加一些执业医师、护士、律师和公务员方面考试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加大对各种就业考试的训练与辅导;4.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围绕培养目标,根据社会职业的需求对教学课程和内容进行改革,基础课以“够用”为度,专业课以“实用”为先;使学生在“实在”和“灵光”上更富特色,更具优势;5.通过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学风,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各种社会实践。

      

      记者:最后请您描述一下泸州医学院的未来和前景?

      

      尹杰霖:我们医学院的定位是:立足西部,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从我们学院培养出去的学生都是高素质的能适应城乡基层医疗工作、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的目标是把医学院建设成为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办学条件比较优良,办学特色比较鲜明的高等医学院校,建设成为21世纪学习、和谐、奋进的泸州医学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