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品牌经营 > 正文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引人注目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12-09 15:52:00
  • 核心提示: 孙增涛
    孙增涛
    张朝晖
    宋殿荣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学科日臻齐备,名医云集,设备先进,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在天津名列前茅。该院中医肺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疮疡学被遴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挖掘整理  继承创新  中医治疗肺病显优势

      学术带头人孙增涛,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疗呼吸科常见病方案优化研究》项目总负责人,天津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科带头人。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天津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熟谙中医传统理论,继承名老中医传统学术思想并加以创新发展。先后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天津市科委重中之重及天津市科委、教委、卫生系统等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参加科研课题8项,获市级以上奖励5项,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5部。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该院呼吸科结合学科自身发展方向,在学科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查阅古代医籍文献,挖掘经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疾病特征相结合,深入开展中医辨证规范研究,建立了中医诊疗评价体系,促进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深入开展肺系常见病与重大病的证治研究,优化治疗方案,形成临床诊治规范;将学科建设与人才梯队的建设相结合,探索人才培养的合理方法和模式。

      在围绕学科内涵建设的同时,呼吸科还深入研究与本学科相关、相邻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证候学研究方面,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结合中医体质学说进行干预,探讨证候要素分布及证候演变规律,重新阐释病因病机特征;同时将肺功能测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辅助呼吸等现代诊疗技术与中医传统疗法相结合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不断提高疾病的诊疗和研究水平。

      呼吸科始终站在医学发展的最前沿开展研究工作,在继承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以中医药优势病种为切入点,挖掘中医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运用“治未病”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冬病夏治”、“体质辨治”和“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方法,对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肺间质纤维化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形成了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及呼吸危重症的稳定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   在支气管哮喘研究领域,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查了哮喘的证候特征和发病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探讨临床辨证治疗和调摄护理规律。提出了“宣肺平喘、化痰行瘀、疏风解痉”的治疗大法。制订了针对哮喘发病危险因素“未病先防”的方案,并研制出“杏贝冲剂”、“麻芩合剂”等系列治疗药物。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针对哮喘缓解期病机特点,采用口服中药、针刺、拔罐、穴位贴敷等方法,形成了系列治疗方案。上述手段的建立和应用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减轻了患者负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天津市科委的资助,研究成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研究方向之二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领域,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结合慢阻肺稳定期“本虚标实、痰瘀互结、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研制了具有“益肺健脾温肾,化痰行瘀平喘”功效的“补肺方”。制订并完善了以“三伏贴”、刺络、拔罐等为主要手段的“冬病夏治”治疗方案。该方案的实际应用证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及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药物毒副作用。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和天津卫生系统重点资助。

      研究方向之三   在肺间质疾病研究领域,根据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提出了肺纤维化“因虚致瘀,因虚致病”的发病机制,确立了“益气活血、破瘀散结”的治疗原则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同时成功复制了肺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发现了肺纤维化早期肺泡炎与肺纤维化并存的发病特点,因此提出早期抗纤维化的治疗观点。研究工作得到天津市科委和卫生系统的资助,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天津市卫生局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在SARS的防治中,学科带头人孙增涛教授带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生组建中医医疗队,成立了中医治疗SARS指挥部,“成建制地”进入红区,组建中医病区,大胆采取中药干预,积极介入一线抢救和会诊治疗,应用中医药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激素停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充分地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中医赢得了荣誉。参与承担的研究项目《SARS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其领导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驻海河医院抗击非典医疗队获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孙增涛教授获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SARS优秀科技工作者。

      该学科现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科研三级实验室、天津市“肺科治未病”重点研究室、天津市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呼吸病重点专科、天津市呼吸病研究所组成单位。

      弘扬特色  继往开来  疮疡病治疗成绩斐然

      学科带头人张朝晖,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师从中西医结合疮疡专家李竞教授,擅长疮疡、慢性伤口不愈合、糖尿病足及周围血管病的综合治疗。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青年学科带头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糖尿病足研究室主任、中医外科主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分会委员,天津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5·12汶川地震期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派,作为专家组成员,亲赴灾区,在四川指导伤口治疗工作,并荣获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两项。在糖尿病足治疗中,根据传统的中医外科理论,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糖尿病足本身的特点,在病因病机上提出“因腐致瘀”、在内治法上提出“扶正祛腐”,在外治法上提出“给腐出路,祛腐勿尽,化腐再生”,创立糖尿病足治疗中的末梢神经再生电针治疗法、穴位药物注射疗法、脓疡期的电刀针洞式引流法、化腐再生法、中药诱导下的原位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技术、自体生长因子种植结合中药外用技术、负吸结合中药外用技术治疗难愈性伤口,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作为第二研究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主持天津市课题2项,先后发表论文多篇。

      该院中医外科始建于1964年,拥有多种院内制剂,治疗范围包括糖尿病足坏疽、疮疡痈疽、各种慢性难愈性伤口、周围血管疾病、肛肠疾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以中医药手段提高疮疡科疾病防治水平,提高临床疗效的研究核心基础上,完善理论系统,规范发展模式,培养后继人才,逐步形成完善的医、教、研体系。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该科大力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有效先进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科建设服务。

      该院疮疡科是天津市中医重点专科,天津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博、硕士授予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主持天津市课题2项。拥有中医外科教研室、糖尿病足研究室各一个,病床40张。承担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教学,参编《中医外科学》等教材2部。历经50年的不懈努力,学科已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完整的理论体系、突出的学术思想、确切的临床疗效、完备的人才梯队。提出的疮疡愈合规律“腐去肌生,肌平皮长”及“给邪出路”的治疗原则受到国内同行一致推崇。

      在疮疡疾病综合治疗方面,主张内外兼治,提出了“扶正祛邪,化腐再生”整体治疗的学术思想,在祛腐生肌的基础上强调整体治疗,总结并开展了两项新技术治疗难愈性伤口,填补了外治法治疗疮疡的空白,在创面及修复方面既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又节省了费用,造福于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特色之一   在中医外科常见病的特色外治法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具有简、便、验、廉特点的治疗方法,提出了以“综合治疗,外治为主,给邪出路”的基本治疗原则;创立了脓疡期火针洞式引流,较以往线性大切口具有引流效果好、创伤小、愈合快等优点;总结出“腐去肌生,肌平皮长”是一切溃疡的愈合规律;研制出金疮散、去腐生肌散1~5号,在国内、国际疮疡学科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特色之二   在疮疡外用中药的研究领域,进行了中药透皮及稀有中药替代、慢性难治性溃疡、糖尿病足及肛肠疾病的治疗研究。致力于找出一些稀有的外用药物的等效替代品,以降低费用,使中医药更好地为百姓祛病除痛。

      特色之三   在糖尿病足坏疽治疗研究领域,将疮疡的分期用于糖足坏疽伤口,提出“因腐致瘀”的病因说、“扶正去腐、去腐勿尽”的治疗原则,以及“化腐再生”法及多种特色治疗方法。在疮疡界老前辈李竞教授指导下,提出疮疡的洞式引流、去腐生肌、中药结合负压吸引等治疗方法,摸索出“腐去肌生、肌平皮长”的愈合规律,制定出多种临床行之有效的协定处方、医院制剂。现科室已被指定为天津市中医糖尿病足专病诊疗基地。

      特色之四   在慢性伤口不愈合领域,致力于各种慢性难愈性伤口的治疗及研究,包括术后伤口不愈合、先天性窦道瘘管等。发现伤口之所以不愈合是因为“邪无出路”,“腐未去则新肉不生”,从而针对性地采用中西药物冲洗灌注,最终缩短了病程,减轻了病痛,使许多患者免于手术及致残之苦,改善了生活质量。

      该科自2000年起开展了对中医外科疮疡古今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工作,在近十年中,采用计算机网络开发平台,建立文献数据库,内容包括:中医外科疮疡科病名、名药、名著、图片、期刊论文、临床病案、研究生论文教学课件、示教图库等几方面,用户可以利用这一数据库系统地获得有关的信息。

      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及名词术语的规范化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天津市重点专病建设周期内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协作单位建设过程中,初步建立了中医疮疡科病名的定义、诊断、疗效判断标准的模式。该学科在全面继承基础上创新理论,将中医疮疡学科领域中的直观论治法,从临床研究推向理论探讨,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系列研究,逐步形成完整而独特的中医疮疡科治疗体系,对中医外科疮疡领域的整体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不懈探索  人才济济

      中西医结合妇科结硕果

      学科带头人宋殿荣,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外医学联合会妇产科学分册编委。在医、教、研一线从事中西医妇科理论及临床研究工作。提出了中医药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作用机理,完善了中医妇科内分泌学的理论体系,对冲任学说进行了新的诠释。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与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相结合,开创了中药用药的新途径。总结围手术期用药的临床经验,建立了妇科疾病的单元疗法,形成围手术期系统方药。率先开展妊娠期应用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努力实践以胎盘药理学为核心的中药复方研究领域的技术突破,形成一套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标准化的妊娠期应用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近5年承担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2部。2006年入选天津市“131”人才,2007年获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该院妇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妇科临床药理基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天津市卫生系统首批重点发展学科、天津市首批中西医结合专科基地,拥有天津市中医药生殖健康重点研究室。

      多年来,该学科一贯注重中医理论的原创性研究,融合现代医学技术,突出专科专病专方,创立了一套内、外治法结合,中西医整合,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学科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

      特色之一   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重大疑难疾病,被现代医学称为“不死的癌症”。学科在继承、研究韩冰教授学术思想基础上,将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提出离经之血当行不行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条件;瘀血内停是病理基础;癥瘕形成是病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气、血、痰”是分析该病的三个关键。“瘀久挟痰,渐成癥瘕”是基本病机特征,制定了“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疗大法。提出了从气、瘀、痰多方论治的新思路,拟定代表中药方剂妇痛宁和消癥注射液。应用妇痛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预防术后复发,疗效显著,有效率达91.6%。经阴道B超穿刺病灶局部注药及借助腹腔镜技术,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局部注射消癥注射液,实现器官内用药,促使囊肿萎缩,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微创特色治疗,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优势,切实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同时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技术,建立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首创的在体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填补了国内空白。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妇痛宁能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异位病灶萎缩,揭示了中医药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非线形整体调节的作用机理。

      该学科注重将基础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临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规范化综合治疗方案,不断扩大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科专病门诊,形成了全国知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基地。

      特色之二   建立不孕症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路径。不孕症是中医药治疗的传统优势病种。卵巢功能失调、受精卵着床障碍是造成不孕症的重要病因。通过对肾、天癸、冲任、胞宫理论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中医药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作用机理,对冲任学说进行了新的诠释,完善了中医妇科内分泌学的理论体系。总结了肾虚、冲任失调为不孕症的主要病机特点,提出了“补肾调冲”的周期疗法,补肾即滋补肾中之精气,调冲即调理冲任二脉的阴精气血,使肾气充足,气血旺盛,运行顺畅,全身经脉气血冲和调达,则女子生殖机能正常。确立了以“补肾调冲”为治疗原则的补肾调冲系列方药。

      此外,针对胚泡着床障碍的病理特点,认为“肾虚血瘀”为其病机,“补肾活血”为其治则,确立了用于胚泡着床期的补肾活血方药。经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患者受孕率明显提高。实验研究亦表明,补肾活血方能够明显改善胚泡着床障碍大鼠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增加受精卵着床率,最终提高妊娠率。

      在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不孕症的优势前提下,借助现代微创技术,应用宫、腹腔镜联合中医药治疗,充实并完善了不孕症的治疗手段,建立了系统的不孕症诊治规范,使之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经典模式,形成以提高临床妊娠率为目的的临床诊疗基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随着中药辅助生育治疗妊娠率的不断提高,应用中药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学科率先开展了妊娠期应用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妊娠期应用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平台,对妊娠期应用中药的安全性进行系统、科学的论证,引领学科前沿。

      特色之三   建立围手术期疾病单元疗法。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该学科建立了妇科围手术期单元疗法,形成围手术期系统方药。通过对妇科手术患者中医证型构成的临床观察,发现妇科围手术期患者以气血两虚兼腑气不通的证型多见。据此,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拟定了具有益气养血、通腑降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功效的术后康复汤,对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辅以中药扶助正气,缩短排气、排便时间,降低术后发病率,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促进血红蛋白迅速恢复,显著改善术后乏力、头晕、腹胀等症状,全面促进妇科术后患者的及时康复,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充分显示了中医预防及治疗术后并发症的优势,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特色之四   利用中医外治法,发挥疗效优势。该学科广泛挖掘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将中医外治法应用于临床,形成相关疾病的特色治疗,突出中医治疗优势,使疗效持久显著,患者易于接受。

      如该运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离子导入法治疗附件炎、盆腔炎。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中药用肛管通过肛门直接注入直肠,利用直肠的再吸收功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达到治疗目的。中药离子透入法是在直流电场作用下,正负离子被正负极板吸收,从而形成电离,将中药离子导入,达到治疗目的。综合运用中药保留灌肠和离子导入法治疗妇科炎症,可有效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该科还运用中药熏蒸配合艾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痛经、术后肠粘连等妇科顽疾。中药熏蒸即是通过煎熬药汁时散发出来的蒸汽,渗透穴位,疏通经络,配以艾灸,可增强其发汗祛风、散寒除湿、温通经络、除痛止痒的功效。临床应用没有痛苦,患者乐于接受;药物不经消化道吸收,无毒副作用。此外,中药熏蒸将治疗变成享受,有助于增强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接受度,从心理和意识的层面上调动人体正气的自主抗病能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