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品牌经营 > 正文
  • 安徽中医学院建校五十周年巡礼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10-14 14:19:00
  • 核心提示:2008年9月,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左一)来校调研2008年8月23日,学校召开第三次党代会中医脉象实验室学生在中药标本中心识别中草药 德国市长来该院体验针灸推拿 安徽历史悠久,风景秀美,人杰地灵,中医药

    2008年9月,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左一)来校调研

    2008年8月23日,学校召开第三次党代会

    中医脉象实验室

    学生在中药标本中心识别中草药

     

    德国市长来该院体验针灸推拿

     安徽历史悠久,风景秀美,人杰地灵,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名医辈出,医学成就突出,学术影响深远。创建于1959年的安徽中医学院,如今,栉风沐雨走过了五十载历程。作为安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中医高等学府,安徽中医学院在辗转迁徙中燃烧激情,在离散聚合中斗志弥坚,在改革创新中绘就蓝图,在科学发展中铸就辉煌,成为江淮大地上一颗璀璨的高教明珠。

      五十年来,安徽中医学院几代人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和运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特色弘校、和谐融校”,秉承“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校训理念,弘扬“北华佗 南新安”的医学传统,聚精会神搞建设,专心致志干事业,在安徽中医学院这片沃土上,彰显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特色优势,谱写出学校提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美丽篇章。

      思政教育:以人为本建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安徽中医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员育人”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关爱师生员工,培育“四有”新人。

      学校十分重视加强党政队伍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有序的管理机制,强化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民主监督;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注重从身边树立典型,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依法治校、校务公开,建立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

      2008年,学校被安徽省委确定为高校唯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围绕“为中医发展当先锋,为安徽崛起做贡献”的鲜明主题,不断创新载体,突出实践特色,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学习实践活动之路。群众评议结果满意率达95.2%。

      根据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思想特点,学校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因势利导,因才施教,认真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努力营造“团结、求实、继承、创新”的优良校风,大力发扬“严谨、师表、敬业、爱生”的优良教风,倡导“勤学、善思、修身、尊师”的优良学风,建设“和谐安中”。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类、社会实践与青年志愿者类、学术科技与创新类、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类等四大校园文化活动,倾力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系列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周、“三下乡”和志愿者服务、大型文艺演出、传统体育比赛等品牌活动项目。学校着力构建稳定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治环境、安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2006年、2008年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安徽省第七届、第八届文明单位;2007年被安徽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表彰为“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获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7年获全国、17次获省表彰。

      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育英才

      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建校之初,学校仅设有中医专业,招收了72名新生,专职任课教师25名。50年岁月如歌,唱响新的乐章。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目前,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9280人、硕士生600人,设有研究生部、中医临床学院、针灸骨伤临床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学学院及体育部等12个教学单位,29个本科专业(方向),18个硕士点,5个博士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为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中医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还拥有1个省级A类重点学科、7个省级B类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3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门省级重点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把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每年一次的青年教师教师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名著研读活动为抓手,激励青年教师学经典、钻业务;同时,刚性与柔性并举,引进海外留学人员、重点高校博士毕业生,还聘请了3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设立教学奖励基金,将量化考核教师与校内津贴、晋职晋级挂钩。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人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2209人(含两所附院),具有教授等高级职称者139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者313人,讲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48人,享受政府津贴27人,博士80余人。

      学校着力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已形成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和药学基础等三大平台课程体系;制定了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实验课教学、临床带教、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等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考风建设,建立起由学生、教师、领导全员参与、全面监控的管理体系和“六查、五比、四评”的工作机制;对临床类学生在毕业前实行“三站式”临床技能考核,非临床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学校还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2004年,建立了1000多平方米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设立中医、诊断、内、外、妇、儿、骨科和护理等8个实验室,开展心肺复苏、心肺听诊、腹部触诊、骨伤针灸、外科无菌操作、清创缝合、妇科妇检、中医技能八大方面的实训和考核。学校还陆续建立了康复推拿技能训练中心、护理技能训练中心、美容技能训练中心、药用植物园。2009年,参照国际医学生临床技能评估方式,学校建成了集临床技能培训、示教、考核一体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中心。

      学校在省内外建立了142所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并将实习与就业紧密挂钩,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5年,学校以优良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新增为开展推免生工作高等学校;今年2月,获得国家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单位;3月,获准设置安徽省首批高校5个博士后岗位。

      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20000多名中医药及相关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学研究:凝炼特色作贡献 

      学校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成绩斐然。

      1983年,“蛇伤蛇种的早期快速诊断研究”在安徽省第一个获国家发明奖;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胃电图仪。1984年,根据新安医家传统配方参与开发的中药新药“温胃舒、养胃舒”现已成为全国驰名、国家重点保护品牌。1997年,对安徽特色中药“断血流”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安徽省第一个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中药,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先国际,2000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十五”以来,学校加快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正在不断推进;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针灸基础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应用基础与开发研究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已通过验收。现代中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中药临床试验研发服务能力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校企共建的安徽省中药饮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学校的脑病基础与应用技术实验室、针灸基础与技术实验室、免疫实验室、中药药剂实验室、数字化影像诊断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和验收。2005年初运行的科研实验中心已成为大型、精密、高端仪器设备集中的科技创新共享实验平台,已建成的分子生物学、病理形态、分析检测3个现代化实验室向全校开放使用,使学校科研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新安医学研究、针灸经络和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药资源研究、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医药特色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的研究和开发等,已成为学校科研的优势和重点。学校还成功组建了安徽省新安医学科技创新团队、安徽省现代中药研发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内科气虚病症中医药调控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构建了一支学科、专业、学历结构、年龄优化组合的科技创新队伍。1981年创刊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连续被选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学报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在全国中医院校学报和安徽省高校学报中处于先进行列,多次被教育部、安徽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评为优秀学报。2008年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学校创新科技激励机制,不断修订和完善有关科技项目、经费、成果、奖励等方面的制度和规章,设立了青年科研基金、引进人才基金、科技奖励基金等。营造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学校科研项目中标数和科研经费逐年增多,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732项,研究经费5400多万元;完成和结题科研项目249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42项,获奖28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学校医教研人员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3400余篇。

      服务社会:发挥优势促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提高社会贡献率,学校执着地坚守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战场上,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和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产业化。

      自2000年以来,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技术、人才优势,与黄山市、亳州市等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在省内外建立了19个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基地;与江苏康缘药业有限公司、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开展了近百项合作研究与技术服务,研究经费近3000万元。学校与企业联合研制开发中药新药十余个,已有5个新药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研究批件。其中,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应用研究,为解决这一世界医学难题创新了思路与方法;将传统的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生物物理学方法结合起来研制的FZ-1型仿真推拿仪,为治疗慢性劳损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一类抗肿瘤药——注射用新藤黄酸临床前研究获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学校的专家教授经常深入基层,开展中药种植加工方面的科学知识培训。安徽省地道药材牡丹皮、太子参的优质高效栽培及GAP规范种植、绿色中药材白芍、板蓝根规范化种植和加工产业化等一批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学校连续两次作为高校代表随省政府代表团参加在香港举办的“皖港科技、教育、人才交流座谈会”和“中国国际徽商大会”,连续7年参加了“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2007年12月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中医药产学研高层论坛。2009年1月,学校组团赴亳州市发布132项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与亳州市政府开展了新一轮产学研合作。

      学校还以教学、医疗等优质资源服务地方,全力扶持地市县中医院发展。先后开展了全省乡镇卫生院中医技术骨干培训、全省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培训、全省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等继续教育项目,系统讲授中医药知识和针灸、推拿、刮痧等临床业务技能,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培训省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5000多人。学校、两所附属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国医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在抗击非典、防治手足口病、抗击低温冰冻灾害、防治艾滋病、抗震救灾等应对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中,突显中医药特色,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还经常举行义诊活动,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送医送药到社区、到农村、到工厂、到军营。

      2009年,学校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荣获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经济委员会、安徽省科技厅联合颁发的“产学研合作优秀奖”。

      文化传承:发掘传统再创新

      在50年的岁月积淀中,安徽中医学院秉承安徽“北华佗南新安”的医学传统,形成了“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的办学特色。

      徽州古为新安郡,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在这块被誉为“东南邹鲁”的土地上,名儒宿学多兼通医术药理,并有医著传世。据统计,从东晋至清末,新安医家有史料可查的名医近千人,撰辑了近千部医学著作。医著涉及经典著作的注释整理,临床整治经验的总结,古医著的辑复,类书与丛书的编纂,医学普及读本的撰写,以及各种医案、医话,内、外、妇、儿、喉、眼、伤、疡、针灸、推拿等临床各科专著,还有脉学、诊断、治法等理论专著,造就了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地域性流派——新安医学。

      为发掘、传承新安医学,学校王乐匋教授倡导成立了省级新安医学研究会,学校成立了新安医学研究中心;1995年出版的《新安医学丛刊》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加味香苏散、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香砂六君子汤、圣愈汤、知柏地黄丸、定痫丸、金锁固精丸等现代医学名方,“温胃舒”、“养胃舒”、“慢咽灵”、“参竹养心颗粒”、“西园喉宝”等知名药品的问世,均是从新安医学古籍中发现线索加以创新取得成功的。

      学校1999年创建并于2005年扩建了“新安医学文化馆”,已成为学校乃至安徽省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新安医学论坛、新安医学专题网站、大学生新安医学学社的陆续创办,将弘扬新安医学的教育和宣传从校内推向社会。2009年7月开办的“新安医学教改试点班”,遴选了3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厚基础重临床,实行双导师制,探索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为保护、利用好新安医学古籍,学校争取了中央和省财政400万元专款。今年6月,学校古籍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赴皖南新安地区,开展古籍征集宣传、调研与发动,采用收购、翻拍、代管等多种方式征集与保护古籍。新安医籍数字化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数字新安医学”的目标即将实现。包括新安医家学术思想、名医名案、医话医论等10个专题的《新安医学精华丛书》和《新安医家名著丛书》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学校中药标本中心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独具特色,内设药用植物腊叶标本馆、中药材陈列馆、中药材观摩室、教学标本陈列馆、中药资源教研室等馆室,拥有9万多份腊叶标本,既有安徽名山(黄山、天柱山等)的系列标本,又有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的专题标本;既有供教学使用的常用中药标本,还有珍稀濒危及发表新种的珍贵模式标本,已成为研究安徽道地和特色药材乃至全国中药资源的重要基地。

      对外交流:共研岐黄扬国粹

      “中医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越来越迫切,“让世界了解中医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成为学校对外交流工作追求的目标。

      学校积极拓宽对外合作交流渠道,已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俄罗斯、瑞典等31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和医疗科研协作关系。留学生所学专业由中医、针灸扩展到中西医结合、中药和中医药文化体验,学院成为安徽省对外开展中医药和传统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1995年,学校获准招收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的留学生。学校精心挑选了一批学历高、专业水平高、双语教学能力强的专家、教授、博士作为留学生教育的主讲教师;配备多媒体教室和最新的教学资料。近年来,先后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453名学生来校学习。其中,61人攻读本科学历者,21人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习获授硕士学位。近5年来学校还选拔了80多名学生赴韩国韩瑞大学、瑞典韦克舍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2001至2009年,学校公派有关专家、教授197人跨出国门,开展国际中医药医疗服务和科技合作,如协助波兰华沙培训与康复中心开展医疗保健活动、与新加坡中医学院开展师资交流等。共接待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丹麦、瑞典、智利等国家与地区代表团访问合计286 人次。

      展望未来:科学发展新跨越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医药作为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我国原创的医药科学,具有极大的自主创新潜力;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随着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构建和谐社会、坚持自主创新和关注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都无疑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国内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都非常利于中医药的伟大振兴,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已经来临。

      2008年9月8日、2009年4月27日,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两次莅临安徽中医学院调研,希望学校进一步凝练特色,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方向,培养出一大批精通中医药理论、熟练掌握中医临床技能的人才,更好地为中医药发展服务。

      2008年7月14日,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在校调研时强调,要坚定中医信念,弘扬中医精神,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中医药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办好办强中医药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学生的学业豪迈感,为发展安徽中医药事业和产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50年风雨兼程,50年励精图治,50年继承创新,50年厚积薄发。50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安徽中医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继承和创新两个并重,增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努力建成中医药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农村中医药实用型人才与技术培训、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四个基地,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文化传承五种职能,实施教学质量、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学生就业、学科建设、内部管理体制六大工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征程上,安徽中医学院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科学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特色鲜明、贡献突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安徽中医药大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