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品牌经营 > 正文
  • 海西正春风 杏苑花千树——福建中医学院发展纪实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05-04 16:24:00
  • 核心提示:  2008年11月8日,福建中医学院建校五十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专门发来贺信;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省长黄小晶,省政协主席梁绮萍等领导出席庆典;上百位海内外高校校长参加校庆活

      2008年11月8日,福建中医学院建校五十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专门发来贺信;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省长黄小晶,省政协主席梁绮萍等领导出席庆典;上百位海内外高校校长参加校庆活动,盛况空前,一时间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走过五十年风雨历程的福建中医学院以其丰硕的办学成果展示予世人,成为海峡西岸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福建是杏林始祖——汉代名医董奉的故乡,史上有宋代苏颂、杨士瀛、宋慈,清代陈修园等一批名医,中医药传统源远流长。扎根于这片丰厚文化土壤的福建中医学院,五十年来,名医荟萃,名师辈出,涌现出了以俞慎初、盛国荣、俞长荣、赵棻、黄宗勖、林如高、张安祯等为代表,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中医药学家,为社会输送了近两万名各类中医药人才。

      进入新世纪,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已经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西建设规划中,福建中医学院被列为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牢牢把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开拓创新、克难攻关,全力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2002年、2007年,福建中医学院连续两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

      2008年,福建中医学院因连续五届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学校”荣誉称号,而被推为省“文明单位标兵”。

      2009年,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及活血化瘀中药干预机制的研究”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福建中医人奉献着创业的激情,收获着成功的喜悦,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加强硬件建设  提供良好环境

      为适应新世纪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需要,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择址闽侯上街镇建设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福建中医学院成为四所首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校党委把握新校区建设契机,对专业结构、学科布局、创新体系等进行了重新构建,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基地,搭建中医药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平台。

      2002年12月,学校打下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建设的第一桩。2005年,学校率先将主体迁入大学新校区。一座具有浓郁中医药文化气息和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校园,矗立在海峡西岸。

      经过几年的精心建设,学校投入5亿多元,校园面积从原来的170多亩扩大到近1100亩;新增各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新增价格在8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900多万元;新增各类实验室面积3万多平方米、各类体育运动场地5万多平方米;新增图书馆面积2万多平方米,馆藏100多万册,闽台医药文献和中医骨伤文献成为两个在全国居于领先的馆藏。建成了福建省首家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和百亩药用植物园等。

      走进福建中医学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畔水而居错落有致的建筑群;环游校园,苏颂桥、宋慈湖、思邈岭、董奉广场、杏林大道、药用植物园、中医药博物馆和泉流中的河图洛书,孔子、董奉、陈修园等名师名医塑像……无一不彰显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彰显中医药的发展脉络,令人叹为观止。

      在一本专业建筑杂志上,一位工程师感慨写道:“今天,延续千年的‘绿水绕人家’的生活方式,又在福建中医学院这片传统医学的殿堂之地焕发新彩,即使偶访,亦可于此领略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国粹医学的博大精深。……走在校园的一桥一径一景中,都能很自然地感受到现代医学殿堂与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的对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浸润。”

      新校区的建成,为福建中医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赢得了科学发展的空间。本科专业及方向发展到26个,“十一五”期间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数稳定在8000人。  

      重视学科发展  加强学科建设

      福建中医学院办学五十年来,中医药名家、名师荟萃,学科体系建设基础深厚,学科发展前景广阔,不少科研项目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

      张安祯、王和鸣教授总结传承骨伤名医林如高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建设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胡翔龙研究员领衔的经络研究被列入“国家攀登计划”,并担任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三尖杉脂类生物碱的合成”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贲门癌的吞水音图诊断”获国家发明奖;“针麻原理研究-经络感传专题”等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

      进入新世纪,学校明确了“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定位和发展目标,重点建设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康复学等5个基础扎实、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特色明显的学科,形成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是福建省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以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研究、中西医结合骨病研究、中西医结合代谢病研究、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为主要方向,展开研究。2005年7月,学校成立了由陈可冀院士担任院长的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并组建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及沈自尹等6位院士和13位国内外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研究院成立三年,先后承担厅级以上科研课题近80项,获资助经费1500万元,出版主编的专著14部;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设立的陈可冀中西医结合发展基金,已资助九批省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项目共90多项,1000多万元。

      中医骨伤科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福建省重点学科及省属高校“211”工程建设项目。近5年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SCI源期刊发表论文8篇),出版专著、教材38部,中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课题55项,获省部级成果10项,其论著、教材在骨伤领域地位显著。

      中医诊断学是福建省重点学科。近5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5部,中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课题30项,获省部级成果6项。中医证研究基地建设彰显特色。

      方剂学是福建省重点学科。近5年发表论文130篇,出版专著10多部,中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课题40项,获省部级成果6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学科所组织开展的符合现代中药要求的研究成效明显。

      中医康复学科是福建中医学院新兴学科之一。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康复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作为康复科临床诊疗方案和诊疗技术规范研究的示范基地以及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卫生部规划教材和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主编单位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康复继续教育项目等任务。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近50项,主编教材和专著10余部,荣获科研奖9项。2008年,学校为推动康复医学发展,决定利用老校区建设康复医学院、康复医院及康复研究所,这一项目已经被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

      短短几年间,学校先后新增7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专科,中医康复专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学科的协作组总组长单位。2006年,以陈可冀院士为首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推动人才队伍培养

      福建中医学院致力于科技创新,始终坚持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并以此推动人才队伍和创新能力的建设。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学校依据“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大力引进和聘请国内外一流的领军人物,凝聚学术队伍,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先后聘请了4位海内外专家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连续几年派出十多位教师前往美国、德国、台湾以及内地多所著名大学进修学习。

      新世纪以来,学校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相继成立了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省中药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等一批创新平台,并建成了一批福建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

      学校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成果的开发应用,在中医经络、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中医康复学、中医证的研究、中医药信息、中药新药研发、中药规范化种植与开发以及药物提取分离、利用等领域。先后有357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省市的奖励。其中国家级奖项9项,国家一级学会奖13项,省级奖115项。作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五年来,开展科研课题985项,科研经费达1.5亿多元。

      学校大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动员大批科技力量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主战场,围绕中药研发中天然植物药的提取和中药检定开展工作,开发海峡两岸特色中药。近几年组织科技人员开展7项省级立项资助项目、618项目、技术创新项目的成果转化;与企业开展5项药品项目研发,经济效益显著。

      学校还积极参与地方生物医药园区的项目对接,支持柘荣太子参、光泽厚朴的GAP种植和产业开发,支持永春县的生物医药项目研究,使中医药工作在海西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动教学改革  使中医药薪火代代相传

      福建中医学院着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改革,立足于“精英教育”,使中医药薪火代代相传。

      2005年,学校开始在现有的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体制的框架内,充分吸取师承教育的合理内涵,开展本科“师承班”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每年从中医专业和针灸推拿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5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师承班”学习,建立新时代的“师徒”关系,让学生从本科学习阶段就能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感悟导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提高学生中医辨证思维,增加对中医的信心。这一探索形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教学改革课题。此外,学校还将“师承”教育的探索扩大到青年教师和医师的培养上。

      为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合理配置资源,着力优化专业结构,增设了护理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医事法律、医学影像学等一批新兴专业,以满足福建在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

      学校积极引进海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与第二军医大学联合培养药学专业,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中医、制药工程专业;与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联合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台湾元培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校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努力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与中国(南方)医学教育中心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本土化和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推动中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色专业等方面的教学建设中取得了新的突破,现拥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5门,省级以上特色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3支,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7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2008年,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康复护理学》课程被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以中医药文化为依托  全面开展对台交流

      福建中医学院以中医药文化为依托,全面开展与台湾的中医药教育、交流与合作。

      早在1987年,学校党委就敏锐地把握两岸中医药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对台教育交流。同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台湾中医研究室,相继编辑出版《台湾中医药概览》和《台湾中医药纵览》,在台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台湾卫生界高层人士评价“其搜罗之广泛,实令人惊讶。该书可说是台湾四十年来之中医药发展史略。”研究室现已发展成为闽台中医药文化文献研究中心。

      学校致力于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1988年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国民党元老、时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的陈立夫先生特地寄来贺信及题为《中医之理论基础》的论文,轰动一时。之后学校又连续成功举办了9届两岸学术研讨会,每次都吸引了海内外大批中医药界名家、学者前来参会,成为华夏炎黄子孙交流探讨中医药学术的平台。

      1988年,首位台湾学生借道日本来校就读中医本科;1990年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学校招收台湾学生;1993年批准招收台港澳研究生;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福建中医学院率先实行对台湾单独招生。于是父子同读、夫妻同读、兄弟同读一时间成为福建中医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良好的办学条件,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的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使福建中医学院成为台湾学子向往的地方,增强了台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学校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短期进修等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对台教育格局。至今,学校已为台湾培养了400多名毕业生,他们毕业回台后,多数已经成为中医药临床或教学、科研的骨干。目前,学校在校台生数位列全国第二。

      学校积极探索闽台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与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台湾慈济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两岸教师双向互派讲学访学、两岸研究生互派学习的机制。2009年秋季,首批40余名本科学生将分赴台湾五所高校学习,进一步拓宽了两岸合作与交流的领域。  

      树立形象  以人为本  办人民满意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把“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作为校训,在全校师生医护员工中形成了“育人为本,质量第一,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办学理念。

      2006年,学校开设“旗山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陈凯先院士、刘耕陶院士、姚新生院士等一批专家学者在旗山讲坛传道授业解惑,内容涵盖各学科领域,成为海峡西岸极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术对话平台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高层论坛以及两岸中医人学习传播岐黄学术思想,弘扬中华中医药文化的理想舞台。

      学校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涌现了大批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师德典型。2005年、2007年,学校两度遭受强台风袭击,校区严重受淹,广大干部教师奋起抗灾,人人争先,毅然淌水为受困学生送水送饭送药,抢救仪器设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和附属医院的党员、医护人员踊跃报名,奔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基本保障。5年来,学校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资金达4000多万元。由全校干部教师捐款建立的支持贫困学生的爱心基金会,已资助数百位学生。

      学校附属医院把服务社会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扩展社会服务功能。附属人民医院将服务功能向下延伸到社区、农村医院,合作开展医疗活动;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行风建设、价格服务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是全国“价格服务进万家”观摩单位,多次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五十年春华秋实,吐故纳新,几代福建中医人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涌现出一批名师、名医。学校有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1人,福建省优秀专家、教学名师13人。涌现出杨春波、林求诚、胡翔龙、杜建、王和鸣等在全国中医药领域较有影响的名医、名师、名家,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人才茁壮成长。

      海西正春风,杏苑花千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有理由相信,福建中医学院禀承“育人为本,质量第一,办人民满意大学”办学理念,在科学发展、服务海西、推动转型的进程中一定能够进一步焕发出勃勃生机,持续提升,有效作为,实现建设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目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