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品牌经营 > 正文
  • 名医的摇篮——上海龙华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扫描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04-24 10:48:00
  • 核心提示:图为施杞(左)与王拥军在一起   陆金根与名老中医工作室  人们知道名老中医工作室,可能不知道陆金根。恰恰是这位龙华医院的前任院长,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的设想,并从2001年开始实施。  谈起建立名

    图为施杞(左)与王拥军在一起

      陆金根与名老中医工作室

      人们知道名老中医工作室,可能不知道陆金根。恰恰是这位龙华医院的前任院长,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的设想,并从2001年开始实施。

      谈起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初衷,陆金根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龙华医院自建院以来,名家辈出,丁济民、黄文东、石筱山、顾伯华等中医内外科大家夯实了龙华中医的基石。从此,一代代名医引领着龙华中医事业不断发展。为纪念已经过世的8位名老中医,医院投资130万元,为他们每个人塑造了2.2米高的铜像,预计今年5月份就可供人们瞻仰。

      “名中医是中医学科和学术的带头人,是中医医院创名科、建名院的基础和前提。”陆金根认为,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就是借助这个模式和搭建这个平台,扎扎实实地推进“三名”战略,科学有效地发展中医药事业。他在任上,已经成立了23个工作室,并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有力推进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说来也巧,当初陆金根是名老中医工作室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如今,他成为第四批龙华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导师之一。原来,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专心从事中医外科,并不断创新,承担大量课题,获得很多成果。“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工作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角色转换,以前是从管理角度去思考,现在要从专业从业者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更多想到的是肩上即将担起的重任。”陆金根说。 

      曾是顾伯华学生的陆金根,至今还记得老师的真切关爱和谆谆教导,特别是老师的严谨作风和严厉要求。“没有老师的培养,可以说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陆金根认为,自己要虚心向前三批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前辈们学习,特别是学习他们为中医药事业的献身精神。同时,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业务水平,与学生一起拼搏进取,努力在学术上有新的突破,从而发挥工作室的垂范效应。

      “决不要因为我曾经担任过院长,就搞特殊化。对我的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同样要严格把关,不妥之处该批评的就应该批评,该指出的就应该及时指出。一切要按制度办。”陆金根对现任院领导的请求,体现了一名老中医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宽阔胸襟。

      施杞与王拥军的故事

      在龙华医院建立的26个名老中医工作室中,施杞工作室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先后培养了5名博士后、32名博士、41名硕士和9名名老中医工作室弟子,其中王拥军是最优秀的一位。

      施杞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王拥军教授目前担任龙华医院科研副院长,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也是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曾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师徒二人一起当选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在培养人才方面,施杞力求实践“1+1>2”的超越模式。前面的“1”是他对学生所做的工作,就是“引路、铺路、走路”;后面的“1”是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对事业的激情、对学生的感情、对成就的忘情”。施杞教授要求学生在正确处理好就业和创业、基础和机遇、做事和做人关系的同时,还注重引导他们培养具有竞争力的科研思路和献身中医事业的高尚情操,让报效祖国、攀登科学高峰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同时,施杞教授一手抓软件,一手抓硬件,始终当好“铺路”人。软件主要是对学历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并提出了成长“三步曲”。第一步拿到博士学位,第二步要上一个平台,第三步让学生在已经搭建的平台上自己谱曲,自己演唱。在硬件建设上,成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去年该所又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性病变)的建设单位,这为王拥军等弟子施展才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王拥军说,施老师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弘扬了中医骨伤科的特色和优势。在传承上海石氏伤科流派的基础上,形成“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重在脏腑,整体调治”的学术思想,提出“椎间盘乃奇恒之府”,其病理基础是气虚血瘀肾亏;根据颈、腰椎疾病的临床特点,提出“从痹论治”的观点;结合临床和现代研究,确立“补肾填精法”治疗骨退行性病变的法则,并形成系列方剂。这些对深化研究有很大的启发。

      “于仁厚处用心,于术精处用功”是施杞赠送给每位学生的人生格言。他注重人格培养,立身树人;注重医德培养,奉献社会;注重团结协作,共创辉煌。论文、申报项目或评奖,他尽可能让年轻人领衔。他认为,论文中有学生的劳动汗水,研究成果和优秀人才是国家的,荣誉是集体的。

      “自己只要能成为弟子们心中的影子,为他们增加一份成长的动力也就很满足了。”施杞的话语,可谓是我国一代名老中医的心声。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薪火传承的继承者和推进者

      现任院长郑锦是李祥云工作室的结业弟子,也是名老中医工作室的继承者和推进者。

      作为弟子,郑锦对老师充满了崇拜和尊敬。“回顾过去,每走一步都凝聚着老师们的汗水和心血。”在导师李祥云的指导下,工作室成员开阔了临证思路,提高了临床诊治能力和项目承担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科室内涵建设,形成诊疗新技术、专科新特色、疗效新优势,获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和荣誉。

      “老师把我们学生当子女,工作方面有什么不对之处,也曾严厉批评,在生活上,处处关怀体贴。我们也一直把老师当父母对待,每逢他们过生日,或过年过节,都上门看望,送去祝福。”

      作为院长,郑锦深知名老中医是医院乃至中医药事业的宝贵财富,薪火传承可以不断促进医院和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今后的名老中医工作室工作,郑锦强调八个字:弘扬传统,继承创新。她认为,要以名老中医工作室为平台,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完善有利于名医成长的机制,推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创新;要通过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技创新体制,在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现在的名中医要成为国医大师,现在的学生要成为新一代名中医。”郑锦坚信,继续把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工作做实、做好,继续抓好继承和创新工作,这个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