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回顾与展望

  • 来源:环球中医药 作者: 时间:2009-09-22 16:50:00
  • 核心提示: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上个世纪来,国内与国际社会就这一大类疾病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医药治疗肿瘤有悠久历史,加上新中国成后中医肿瘤学现代化的研究,如今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上个世纪来,国内与国际社会就这一大类疾病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医药治疗肿瘤有悠久历史,加上新中国成后中医肿瘤学现代化的研究,如今已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范。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肿瘤是有效的,各种可喜的成果让人们看到,中西医互相结合、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了肿瘤防治的临床疗效。

      1中医药防治肿瘤现代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中医学源远流长,在肿瘤治疗方面会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继承和发扬。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治疗体系的参与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也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强的影响。

      1.1  中草药研究方面

      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的现代化,最早是从抗癌中草药的筛选工作开始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已对3000余种中药和近300个复方进行抑瘤筛选,实验证实有效的中药有近200余种,其中半数已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实验临床验证,研制开发了长春新碱、喜树碱等近40个抗癌新品种,也为更合理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依据现代药理学分类方法,用于肿瘤治疗的中草药按期治疗作用可分为两大类:(1)抗癌中草药(细胞毒作用类药物):对癌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的抗癌中药,如青黛(靛玉红)、喜树(喜树碱)、农吉利(野百合碱)、冬凌草(冬凌草甲素)、莪术(莪术醇)、砒霜(三氧化二砷)、三尖杉、红豆杉、苦参(苦参碱)等。(2)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药物: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改善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如有抑瘤作用的猪苓、茯苓、云芝、香菇等的多糖类成分;而黄芪、白术、人参、补骨脂、淫羊藿等药物及其复方具有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某些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放疗和化疗有增效减毒作用,如马蔺子是放射治疗增敏剂;人参(人参皂甙和多糖)对化疗药有减毒作用。

      1.2  中医肿瘤学基础理论方面

      在继承古人对肿瘤防治的成果的基础上,如今在中医肿瘤基础理论方面也有不断的创新,或对古代经典理论进行进一步阐发和创新应用而演变为新理论,丰富了中医肿瘤的理论体系的内涵。

      1.2.1  有关肿瘤发病的学说  在肿瘤发病方面诸家论述,多与“虚…‘毒”有关,其次为“瘀”和“痰”,如郁仁存提出的肿瘤发病,外因是条件,决定性因素是内因的“内虚学说”;而“络病学说”则认为“肿瘤乃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阴邪凝聚于络脉而成”,其次还有广泛被中医肿瘤界所接受的“毒”“瘀”“痰”为肿瘤的主要致病因素的各种理论和学说。此外,不容忽视的是肿瘤的创新病因学说的提出,认为射线为“火毒”性质,在临床上引起“火邪”特有的毒热伤津为主的证候;化疗药物表现出寒热夹杂的“药毒”特性,在临床上引起以气血亏虚为主的证候,等等。

      1.2.2  在肿瘤转移方面  张健提出“传舍理论”;而“痰毒流注”学说认为肿瘤转移是痰毒之邪流注经络所致;“风病学说”提出“内风赔旋,肝风内动”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基本条件。

      1.2.3  在肿瘤的治疗方面  半世纪以来,已总结出了中医药治疗肿瘤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性理论,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提出根据疾病的分期不同中医的治疗原则“早期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扶正祛邪并重;晚期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总的原则;为配合西医的治疗的不同阶段,提出“阶段治疗”原则,即“手术后早期重建修复;手术恢复后清除残余病灶;长期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转移”,很好的指导临床实践工作的进行。

      1.3  中医肿瘤学临床研究成果

      中医肿瘤临床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非常突出。半世纪来我国中医肿瘤防治临床研究在基本思路是:(1)注重借鉴现代医学及其它自然科学方法开展对肿瘤的研究;(2)注重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3)注重有效方药的研究。在此思路下,临床研究工作的主要成就有:

      1.3.1  统一了中西医肿瘤病名、诊断、分期、疗效评价等问题  在中医肿瘤临床及科研中特别强调以现代医学的恶性肿瘤诊断为主,采用科学的诊断手段及国际抗癌联盟讨论制定的分期标准,采用国际统一的包括对肿瘤本身、症状变化、生存质量、生存率的疗效评判,与国际肿瘤界一致,从而为中医药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奠定了科学的与现代医学接轨的基础。

      1.3.2  治则治法的研究  经过五十余年的实践,中医肿瘤学科研工作者们总结提出、验证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利湿、软坚散结和扶正固本等治疗肿瘤的大法,同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辨病治疗,强调临床运用时灵活运用上述治疗法则,以取得个性化的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最终目标。正是由于这些治则治法的在临症时的恰当应用、临床疗效的突出显著,使得中医治疗肿瘤在国内已成为与手术、放、化疗并存的第四种癌症综合治疗手段,并越来越受国际同行及患者的关注。

      1.3.3  中医的规范化治疗与循证医学研究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普及,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对于中医药防治肿瘤的规范化和进一步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近年来中医肿瘤的科研工作者们特别注重中医的规范化治疗与循证医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提高肺癌中位生存期治疗3-案的研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周岱翰教授主持的在6家医院进行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共入组患294例,其中中医组99例、中西医组103例、西医组92例,结果,中医组中位生存期292天,中西医结合组葛天,西医治疗组236天;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最佳。

      总之,由于中医肿瘤临床研究及实践的突出贡献,现在临床上比较普遍一致的观点是:(1)中医药防治肿瘤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可提高患者一般状况.减轻手术创伤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2)中医药防治肿瘤与肿瘤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强放化疗的治疗效果;(3)术后、放化疗后康复期长期坚持服用中药可以稳定病情,巩固疗效,减少复发和转移,提高远期治疗效果;(4)对于无法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减轻病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带瘤生存时间);(5)中医药还可预防和治疗某些癌前病变。

      1.4  中医肿瘤学基础实验研究的成果

      不仅在理论及临床研究上取得突出成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应用于中医药防治肿瘤机制的研究中,使得中医药防治肿瘤作用的机理得到进一步阐明。大量的基础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是通过多个环节起到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这些环节包括:(1)直接杀灭和抑制肿瘤细胞;(2)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或凋亡;(3)抑制多药耐药;(4)抑制肿瘤新生血管;(5)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其次还有抗微管作用,抑制拓扑异构酶和细胞端粒酶活性,干扰和拮抗促癌剂的作用,调整凝血机制,减轻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等方面。说明是中医药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靶点来达到防治肿瘤的目的。这些基础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为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走向国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及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防治肿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肿瘤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必须清醒的认识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必须加以修正和补充,才能更好的加快中医肿瘤防治体系的现代化进程。目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关于中医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以往中医采用的疗效标准多为证候标准,虽然能够突出中医药的治疗特点但相对现代医学标准差异明显,不利于学术交流,而且主观因素强,缺乏统一尺度,不甚精确。现代医学应用的是生物医学模式下“无瘤生存”的治疗理念,往往会造成过度治疗,给患者造成诸多医源性损害。所以用中医症候标准或近期瘤体变化作为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都有失偏颇。现代循证医学强调疗效评价终点指标和替代指标的区别,在肿瘤治疗中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是疗效判定的终点指标,肿瘤大小则属于替代指标。因此肿瘤的中医疗效标准应从瘤体的反应性(或稳定性)特别是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与研究是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

      2.2中医肿瘤临床研究中的科研设计和质量控制欠佳

      在当前中医肿瘤研究中,特别是治疗性研究中许多缺乏对照组的设立;没有应用随机的方法或虽然注明随机,对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组间基线情况记述过于简略或没有介绍,甚至将随机,半随机和随意混淆;缺乏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甚至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样本含量过小,不具有足够的检验效能;疗效不规范,缺乏统一性,可控因素差;数据统计方法不正确等。这些问题都干扰研究结论的科学可靠,影响了中医肿瘤研究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家十分重视循证医学研究和可靠的医学证据,并且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财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中医治疗肿瘤临床内容极为宽泛,不同病种的治疗,手术后、放疗期间、化疗期间的治疗都需要有可靠的临床研究结果,科学的设计和严格的质量控制都需要不断完善。

      2.3  中医药的多靶点效应需要进一步阐明

      中医对于肿瘤的治疗作用多为多部位、多靶点作用。辨证是中医的精髓,论治的结果是中医的药物组合治疗,中医的疗效是综合组方的结果,其实它的机理就是多靶点的作用,但是明确靶点的位置与效果却是极其困难的。目前中西结合肿瘤基础研究的趋势是,随着现代医学新的研究指标的出现,中医药的作用靶点也越来越多;然而这些多靶点效应却不一定能在临床疗效上得到很好的重现。这就提示,在诸多的作用效应中,可能存在主次之分,或者是其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有可能因时因人而异。所以除了研究每个靶点的作用外还有必要系统分析多靶点中的主靶点及各靶点之间内在的联系从而在多靶点、多效应中寻找主要靶点或相互联系的主要线索,以便有目的有条件的进行基础研究,更好的为中医疗效提供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2.4  中医结合基础实验的可重复性较差

      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重复性,在中西医结合肿瘤基础研究方面,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需要加强,要对某一机制,某一疗效进行多次,多中心的,多侧面的反复验证,不能仅靠一家之辞来判定实验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比如在黄芪的抑瘤率研究方面,大多数的研究结果都是黄芪有较好的抑瘤作用,但抑瘤率从2.2%一47%不等,如:许杜鹃等发现,黄芪多糖对小鼠移植性HepA的抑瘤率,小剂量为48.3%,中剂量为53.6%,大剂量为43.5%。李瑾和凌昌全观察到黄芪注射液对Lewis肺癌细胞的抑瘤率为,大剂量12.4%,中剂量9.3%小剂量4.6%。实验结果差异存在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就这方面进行分析得文献报道却很少。所以可以考虑依托国家重点研究实验室,对有争议的或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重复实验,为后续的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指导。

      2.5  中医药双向调节的内在机制有待研究

      大量的中医基础研究文献报道,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疾病之间作用机制不同。以补益药为例,如:冬虫夏草能抑制CD4和CD25抗原表达,可抑制小鼠同种异体移植皮后的排斥反应,延长肾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灵芝孢子粉提取物在体内能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体外降低刀豆蛋白诱导的脾细胞产生IL-2水平,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有抑制作用。而这几种药物恰好是在肿瘤临症用药时常采用的提高免疫力的扶正药物,所以在其抗肿瘤研究方面,却得到与前述结果不同的论据。如:据报道虫草多糖对巨噬细胞有明显激活作用,能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灵芝多糖可通过DAG/PKC信号转导途径发生作用并激活T细胞。总体表现为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一种常用的解释是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然而在不同疾病状态下,中药作用的内在机制到底有何不同?是什么因素在调节中药的作用方向?双向调节的分界点在哪里?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阐明中药治疗疾病的具体机制,所以关于中药治疗肿瘤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6  中西药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

      肿瘤患者在西医的治疗中由于使用了中药,大大减轻了西药的不良反应,提高了临床效果,这是大量实验数据和临床研究的结果。有资料表明57.41%服用西药的患者同时服用中成药,13.67%服用中药汤剂的患者又加服西药,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几率相当大。愿意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患者日益增多,这个比例还会更大。那么在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西药物的安全合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所以研究中药与化疗药物、中药与生物治疗药物以及中药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配伍宜忌,以及效价观察等,是我们中西医肿瘤基础研究的另一大课题。只有明确这些问题,我们的临床运用中药和现代医学抗肿瘤治疗手段时,才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3中医药防治肿瘤展望

      有人预言,21世纪肿瘤防治的中国模式,未来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将在全球性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展望未来,中医药防治肿瘤有可能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3.1  引入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将会使中医肿瘤临床研究更加客观化,标准化,更能被广大患者及国际国内同仁认可

      随着将循证医学概念的引入,中医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有可能从根本上发生转变。近几年来循证医学研究的临床应用所取得的结果已经让我们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相关专家的认可。但是,对于中医药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既往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发现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有关问题的对策,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纠正。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综述或荟萃分析可以发现并证实中医药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为中医药基础研究提供研究方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国外或西医的有关实验,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3.2现代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手段,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技术平台

      中医药研究的困难之处是多组分、多部位;而多靶点作用恰恰是中医的特点;中药长期、持久、缓慢的在人体内发生作用相比于西药快速而单一的疗效有明显的优势。如何既能发挥中医药的这一优势,又能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将羹内在的作用机制进行阐明,这是让众多的研究者们颇感迷茫的问题。现代系统生物学的出现无疑是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困惑提供了一个颇有希望的方向。现代系统生物学是以各种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药物组学)为工具,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模拟和分析为保障,抓住整合的灵魂、以获取信息为基础、用干预作为钥匙来研究医学的一种新型学科。这种研究方法为中、西两大医学的会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

      3.3  系统医学理论的提出,为中医药治疗肿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近20~30年来,有关肿瘤的信息爆炸性增多,同时肿瘤机体内部的关系更加复杂。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医学抗肿瘤研究最急需要做的事情是将现有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加以分析、整合,掌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寻求其间变动的规律。而要将肿瘤学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就必须有一套关于人体本身整体性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作为指导。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理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既往的中西医药各自在抗肿瘤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迄今为止还远远不能让人满意。究其原因是一个是见整体不见局部,一个是见局部不见整体。通过在系统论层次上二者的沟通和结合,各取所长而互补其短,将有可能使两者各在在肿瘤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

      3.4  国际同行对中医药抗肿瘤的关注,为中医药抗肿瘤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中医药抗肿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的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医药防治肿瘤也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国外患者来华或在其国内接受中医药治疗;国外专家及学者来国内进行观摩学习;国际科研合作项目逐渐增多。如NIH与上海复旦大学进行的“华蟾素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NIH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进行的“中药对荷瘤机体调节性T-细胞的干预作用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国际合作研究”,还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与美国斯隆.凯瑟林癌症研究中心合作的“金复康对NSCLS的作用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挪威合作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结肠癌术后根治率的国际多中心示范研究”等等。借此机会,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国际水平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方法,并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借助于这些研究机构的国际临床研究中心的合作让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了解中医药,承认中医药,应用中医药。世界了解了中医,认识中医药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就会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这些必将对世界科技和医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中医肿瘤专业如何“借东风,谋发展”,国际合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相信随着中西医肿瘤同仁们的共同奋斗,中医药定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3.5现代科技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将使中医药防治肿瘤机制研究更加便利、快捷、高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及理论一经产生,就会很快的被利用到中医药研究领域中来,使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机制研究更加便利、快捷、高效,如各种微陈列的分析、飞行质谱、有关中医药的各种数据库的建立、数字化人体,现代化信息数据整理体系、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等等都将在中医药肿瘤防治研究中发挥重大作用。如中国科学院就已经启动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化学物基因库建设,通过基因技术分离出5000多种传统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并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中;新加坡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已经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多种中药抗癌作用进行评价等等。所以,现代科技及现代医学的发展,无疑将使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机制研究更加便利、快捷、高效。

      总之,肿瘤的防治一个是艰苦而又漫长的路程,需要长时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引用孙燕院士在今年举行的“第一届内科肿瘤大会上”的讲话“保守没有出路,创新挽救生命”。所以广大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工作者们必须继续本着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实践和理论,不断提高中医肿瘤临床和科研水平,结合现代各学科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严谨地发展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事业。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