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刺血疗法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概况

  •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5-05 09:10:00
  • 核心提示: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法,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等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针灸的传统疗法之一。《内经》认为,刺血疗法的机制是调整阴阳、疏通经络、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法,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等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针灸的传统疗法之一。《内经》认为,刺血疗法的机制是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变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以调整脏腑功能。刺血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副作用少、疗效高、见效快、成本低廉等特点,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近10年来刺血疗法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对血液黏滞度的影响

      现代研究证明,临床上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血液黏滞度的改变,如休克、红细胞增多症、癌症、糖尿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中毒、感染、发热、情绪应激、食谱异常、变态反应及创伤等均可导致血液及微循环障碍,郝秀兰等发现,大椎穴放血拔罐,可引起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液高黏滞状态。1.1红细胞压积:一般情况下,红细胞压积是决定血液黏滞度的主要因素。健康个体中,微循环流动模式以红细胞速度的不断变化为特征。病理状态下,微循环内血流速度变慢,则红细胞聚合在一起,形成聚合状态。红细胞聚合可造成血液黏滞度增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红细胞聚集通常是可逆的,当速度梯度增大时,红细胞成分散状态,即解聚或单个存在。1.2血流切率:当血液在血管内以层流的方式流动时,红细胞有向中轴部分移动的趋势,即出现“轴流”。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研究表明,剪切力在许多方面影响可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对内皮细胞舒缩因子的影响比较明显。血流速度的改变对粥样硬化形成血管痉挛、损伤修复均可产生很大影响。吴峻等的实验结果认为,放血疗法可增加血管内的血液流速,而血流动力改变后不仅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还可影响血液黏滞度。有学者认为这种影响正是血流速度造成剪切力变化导致血管内皮对NO的影响所致。陈小凯等研究表明,刺络放血法能降低细胞内黏附分子一1(ICAM.1),对改-善微循环瘀滞,组织供血不足与缺氧状态有较好作用。宋晓燕等研究发现,剪切力对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是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引起的细胞内直接反应,而不是剪切力导致细胞先释放细胞因子,再引起ICAM.1变化的间接反应。1.3血管口径:血流在较粗的血管内流动时,血管的口径对血液黏滞度不发生影响。但当血流在直径小于0.2~0.3 mlrl的微动脉内流动时,只要切率足够高,则血管的口径越小,血流的黏滞度也降低…。放血治疗后,继发局部小血管、微血管的收缩,当微动脉的直径缩至0.2~0.3 mm以内时,则此段血管内的血液黏滞度亦会下降。1.4温度:血液的黏滞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放血疗法后,人体的深部血液会快速流向体表,同时将更多的热量带向体表,引起局部温度增高,该处(或该血管支配区域)的血液黏滞度进一步降低。1.5红细胞比容:有些疾病由于血液状态异常,导致机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产生一系列介质作用于造血系统,使红细胞总数上升,红细胞比容加大、液黏滞度增加,形成“血液高黏状态~微循环障碍一缺氧加重一血液黏滞度进一步升高”的恶性循环,而放血术将红细胞直接排出体外,打断了这个循环,有利于正常微循环的建立,这也是临床上用放出大量血液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原因。

    2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临床上常见、多发的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均是以血液脂质代谢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由于血管内膜沉积脂质复合糖类、血浆里的代谢尾产物聚集成血栓,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脂质球而使血管壁的各层逐渐钙化,失去弹性,出现血管痉挛、狭窄、甚至堵塞,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缺血性改变或失去弹性的血管破裂。刺络放血对血象特别是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研究表明,脑梗塞患者早期WBC数增高,与脑梗塞灶的大小密切相关。大梗死灶患者WBC数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灶患者。表明WBC数可作为脑梗塞损伤程序及预后的指标。刺络放血可降低血液中的尿酸含量。潘红玲等运用刺血疗法加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降低血尿酸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3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从现代医学观点分析,刺破血管可直接激发机体的凝血系统,在经过一系列凝血一抗凝的正负反馈过程和酶反应后,重新达到新的凝血与抗凝的平衡状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体凝血抗凝机制的失调,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张新华等研究表明,脑梗塞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的亢进与抗凝功能的下降,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液黏滞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等。张建斌等的观察也得到相近结果,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等,即脑梗塞患者存在凝血功能亢进与抗血功能减弱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导致血栓形成、心脑血管梗塞等发生的原因,也是再次发生脑梗塞的原因。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偏瘫,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包括穴位的选择、刺破血络的过程和出血量等。张建斌认为,刺络放血后,出血、止血和止血后的过程,可能是本方法的关键之一。出血过程中,人体会产生生理性凝血一止血应答。用刺络放血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观察对纤维系统的影响。治疗后,患者纤溶系统的一些指标发生变化,纤溶酶原活性增强、α2-纤溶酶抑制物(ot2-APL)活性降低。提示刺络放血在一定强度上能激发纤溶系统的活性。

      因此认为,刺络放血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是必然的。按照经典的凝血瀑布学说,促凝血止血的过程中,因血管被刺破,组织液进入血液系统,外源性的凝血途径首先得到激发;同时,刺破的血管内皮组织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凝血因子Ⅻ,以及外源性凝血过程产生的凝血酶,均可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内外源途径的交互作用,局部的凝血因子可能进一步增加、凝血过程可能加快,使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消耗等。机体在启动凝血止血过程的同时,也启动了与之相拮抗的抗凝血和纤溶系统等过程。

    4对血管的刺激作用

            刺血疗法是对血管与血液特异性的双重刺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放血疗法的关键在于放血,忽视了对血管的作用。心血管内分泌学是20世纪90年代成为全世界内心血管和内分泌学界的研究热点。刺血时针具充分刺激了血管,引起血管的多种反应。血管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血管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存在复杂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因为放血疗法首先要刺破血管(静脉、毛细血管),放血工具定会刺激血管平滑肌上丰富的自主神经,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复杂的信号传导变化,产生细胞内、细胞间及血管中部和整体的调节反应。所以血管在放血疗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常小荣等通过观察发现,点刺“委中”可明显增快实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家兔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SNCV),减少IL-la等炎症因子含量以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是点刺“委中”放血治疗LIDP的机制之一。丛莘等认为,刺络放血直接刺及表浅静脉,即刻放出瘀血,可以调节血管的舒缩活动及局部血流变化,瘀滞在局部的病理性产物得以清除。有研究表明“副,针刺可引起机体内皮细胞的相关变化,降低冠心病全血中升高的内皮素,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针刺可调节高血压患者内皮素与NO间的平衡,发挥降压作用。张帆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刺血疗法中血管受损,内皮细胞损伤暴露于血液及组织液中,机体启动内皮细胞受损机制,可迅速缓解患者的瘀血性疼痛。刺血过程中血液的排出,能改善损伤处软组织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流,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朱爱军运用大椎穴刺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通过刺激颈部浅静脉,带动深静脉血流改变,从而影响动脉血运,改善动脉痉挛状态。对缺血性眩晕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5展望

            目前,对刺血疗法的认识和应用,有继承,更有创新,拓宽了治疗范围、适应证。尤其近lO年来对刺血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从微观角度证实刺血疗法能“出血泻热”、“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经止痛”。无论是血液流变学还是血管生物学,都可对刺血疗法的作用机制作出了相关的解释,而免疫学指标则对刺血疗法的作用给以量化的证明。

            虽然实验研究对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机制有了初步进展,但很少有随机、对照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不高。刺络放血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注意其相关机制,如对血管内皮系统、糖和脂肪代谢过程等的影响。随着刺血疗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作用机制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今后的研究中,不但要从定性方面研究刺血疗法的作用,而且要定量研究,以提高疗效。

            刺血疗法与单纯的静脉抽血、针刺刺激血管而不出血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值得研究。出血量是刺血疗法的关键之一,目前临床存在三种观点:①点刺后少量出血,如几滴或者渗血;②以流出的血液颜色改变为度;⑨血尽为度,即待血流自止。临床中不同的施术者在刺血部位、剌血量、疗程等方面方案相差甚远,操作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对的共识和标准。

            另外,刺血对血液成分、神经系统的影响到底有多少,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关于刺血疗法对血液黏滞度、血液成分、凝血系统、以及血管的基础研究尚有待深入。如何从中医丰富的刺血经验中总结出体现血管个性差异、又具规律性的辨证论治方法非常重要,不仅可促进刺络放血疗法的现代基础研究,更对血管生物学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