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试论血浊蒙窍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基本病机

  •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1-05 14:23:00
  • 核心提示: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系正常老化过程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或AD的极早期阶段,是痴呆发病的预警信号,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导师王新陆教授结合传统治疗中的难点及多年来的临床经验,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系正常老化过程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或AD的极早期阶段,是痴呆发病的预警信号,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导师王新陆教授结合传统治疗中的难点及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认为血浊蒙窍是MCI的基本病机。笔者现对其整理探讨如下,以期对本病的防治有所裨益。

      1 血浊的形成

      《丹溪心法》认为,“浊主湿热、有痰、有虚”。现代医家大多认为,浊有内外之分,外者指自然界的秽浊之气,内者为人体异生之病理产物。浊邪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

      浊邪客于血中,使血液失其正常状态或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继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即为血浊。换言之,血液变稠、变质以及循行障碍皆可称为血浊。血浊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可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与现代诸多脑病(如中风、头痛、眩晕、呆病等)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血浊的形成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

      1.1精神因素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压力、精神紧张、境遇人事等精神因素长期蓄积必然会导致人七情失调。七情乃人类正常的情志变化,但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了人体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就会导致七情内伤,其致病的关键在于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均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气机不畅,郁而不行,浊气亦随之涩而不行,蓄积血中,是为血浊。

      1.2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大气、水源、土壤、噪声、光电、磁场等污染与日俱增。污染物通过呼吸、饮食、皮肤进入体内,随血液流行,当这些侵害超出了机体的自我清洁能力或者累积过多时,必然会导致血浊的产生。《灵枢•阴阳清浊》日:“受气者清。”古之天气清净,少有污浊邪气,故日“受气者清”;而当今之世,污浊邪气横溢,受气者亦可浊。此邪气弥漫空中,随天之清气同入于肺中,致宗气浊而不清,宗气“贯心脉”后,浊邪亦随之入血,沉积血中,是为血浊。

      1.3不良生活习惯

      过劳、过逸均可导致气机紊乱,继而导致血浊的产生。在饮食方面,过饥则化源不足,血行缓慢;过饱则化痰生热,污浊血液;不洁则可直接导致血液污浊;偏嗜也可导致血液成分变化。长此以往,清气生浊,沉积血中,而成血浊,必使五脏六腑功能异常,从而引起阴阳气血失调,随之出现脏腑功能的渐进性损伤与暗耗,成为MCI发病的危险因素。

      2 血浊蒙窍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病理枢纽并贯穿始终

      中医学中并没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一词,但此病一般包括了经全面认知评估后被划分在认知正常和痴呆之间的有认知障碍但达不到痴呆标准的个体,其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故目前中医界多倾向以“健忘”或“呆病”轻症论述。王新陆教授认为,MCI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基本的病机为血浊内生,脑神紊乱:病位主要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尽管发病机理因人的禀赋不同、生活条件各异,其病理变化亦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不外痰、瘀、虚三端,且此三者均可因血浊内生而变生或加重,其结果导致病情更甚。

      2.1血浊可直接蒙塞神窍而发病

      血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基本精微物质之一,其循行内而脏腑,外而肢节,无处不到,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更是脑的各项生理活动及精神情志的主要物质基础。血盛则形盛,脑髓得充,精神得养,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故《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学习记忆是一种精神活动,是脑功能的部分体现。随着“脑主神明”学说研究的不断深入,“健忘”归属于脑病范畴,病位在脑已是共识。《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头者,精明之府”,因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聚于头,可见,只有人身之最精华的部分才能藏于脑而为脑之用,故脑较其他脏腑尤为所贵而不可受邪侵犯。《证治准绳》云:“盖髓海真气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故脑为清灵之府,阳气所聚之处,最忌秽浊之气。浊邪蕴积体内,客于血中,出现血液污浊或血行混乱,均可导致血的濡养和化神的功能失常。又因脑为至高至贵清灵之脏,不能容邪,邪犯则病。故血浊蕴积体内,最易上犯脑神,蒙塞清窍,症见头痛头昏、眩晕、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发为MCI。

      2.2血浊致虚、痰、瘀

      2.2.1 血浊致虚,脑失所养虚包括气虚、血虚、阴虚和脑痿髓空。机体因血浊而失荣,表现脏腑气血虚弱涩滞,而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日久,可致血液循行、濡养无力,又可导致并加重血浊产生。脏腑化生的气血不能正常充养于脑;或浊血阻滞脉络,气血不能上荣脑髓,终成虚实夹杂之证。同时,由于浊血阻塞脑窍,脑气与脏气不接,气血无法上注于头,脑失所养,日久则精髓逐渐枯萎,病情呈进行性加剧。可见,血浊既是病理产物,又作为主要致病因素,贯穿MCI病程始终。

      肾阴为诸阴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阴津是气运行的载体,气依附于阴液得以运行,若阴精亏虚,必定以肾精亏虚最为显著。脑为髓之海,脑髓的充足保障了脑的功能正常。当肝肾阴虚不能生精养髓时,髓减脑空,导致脑痿出现。如此则大脑失濡,神明失养,也可引起记忆力减退等表现,发为MCI。

      2.2.2血浊生痰,痰蒙神窍 《灵枢•本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人体血液是由营气和津液相合而成。血浊日久可以阻滞津液的正常循行,使之停聚生痰;痰邪又可加重浊邪的沉积,并可酿生浊邪,加重血浊。正如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所言:“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痰乃津液之变,遍身上下,无处不到。”痰饮随气上下,百症丛生。

      痰属粘稠滑腻之物,既已生成,性喜流动,随气升降,内溢脏腑,外达肢骸,而致百病。故中医学历来有“怪病多由痰作祟”的观点。痰浊内阻,留着不去,凝聚难化,致使髓海浑浊,灵机不运,神识失调,可蒙蔽清窍,从而出现神识智能异常,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视听及语言障碍,由此发为MCI。《石室秘录》则指出,痴呆的严重程度与痰多少相关,即“痰气最盛,呆气最深”。

      2.2.3血浊生瘀,瘀阻神窍 血浊内阻,还能阻滞血液运行,甚则形成血瘀。浊邪沉积血中可致气涩,气涩则血流缓慢形成血滞,血中有形成分粘聚,即可形成血瘀。因此,血浊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血瘀的前期状态。血浊已成,则血瘀近矣。血液瘀滞日久又可酿生浊邪,加重血浊。

      血瘀形成之后,随气机升降,可到达人体的各个部位。瘀阻脑神则健忘痴呆、神昏谵语。瘀血阻滞经脉,壅塞络道,使孙络、浮络不通,“血之注于脑者过少,无以养其脑髓神经,其脑髓神经亦恒至失其所司”(《医学衷中参西录》)。因瘀血内阻,清灵之府不能与脏器相接,使脏腑化生的气血不能正常充养元神之府,“脑为髓海……脑髓纯者灵,杂者钝”(《医术》)。脑窍渐空,终致灵机记性混乱而成健忘,发为MCI。

      血浊、痰、瘀既成,可单独诱发MCI,亦可互结致病。瘀阻气滞,水津失布,则停而为湿、凝而为痰,正所谓“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血证论•瘀血》)。而痰阻气滞,血行不畅,亦可郁而成瘀。诚如《脉因证治•痈疽》所云:“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可见,血液瘀滞日久又可酿生浊邪,加重血浊。血浊、痰、瘀这些病理因素形成之后,影响了精、气、血化神养神的功能,从而导致脑髓失养,脑神紊乱,而出现健忘等临床表现,且使MCI缠绵难愈,或向痴呆转化。

      3 清化血浊为基本治则

      基于上述基本病机,临证对于MCI的治疗应以清化血浊为基本治则,并根据其他兼证,佐以祛痰、化瘀、益气、补肾、滋阴、温阳等治法,可获得良效。

      《灵枢•平人绝谷》日:“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清化血浊法是通过清化血中浊气,使血液重新恢复其清纯之性或其正常的循行规律,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防止浊血蒙塞神窍。清化血浊可使血液得以畅行,使脑瘀得化、顽痰得祛、脑络得通,还可保障血液发挥濡养组织、充盈血脉功能,有助于益脑填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MCI病情加剧而变为痴呆。故深入探讨MCI从血浊论治的机理,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另辟蹊径,从而对痴呆的防治有所裨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