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从瘀血论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探析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慢性肾衰竭,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患造成肾结构和功能损害,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所组成的综合征。血凝一纤溶系统紊乱与中医学瘀血密切相关,现从瘀血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与方法。1 慢性
    慢性肾衰竭,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患造成肾结构和功能损害,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所组成的综合征。血凝一纤溶系统紊乱与中医学瘀血密切相关,现从瘀血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1 慢性肾衰竭的病理特点与瘀血相关中医无慢性肾衰竭称谓,但是其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中医古籍中有相应的记载,认为本病以虚为本,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常、七情内伤、劳倦过度、药物损害、房室不节以及年老肾气衰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气受损。在复加六淫乘虚而入,邪毒痰瘀,痹阻经络,内侵脏腑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决定肾脏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肾小管间质性损害,而非肾小球病变,同时认为慢性缺氧、局部缺血是慢性肾脏病进行性发展关键。慢性缺氧、局部缺血造成血凝一纤溶系统平衡紊乱,导致血粘度增高、高血脂、血流缓慢等。有研究表明,瘀血是病理性生化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功能发生变化或同时伴有相关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结果。这些理论与中医瘀血理论吻合。可见,瘀血是慢性肾功衰竭病理改变征象之一。 2慢性肾衰竭瘀血形成的机理 气虚、气滞、血寒、血热、湿毒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瘀血发生,临床常见慢性肾衰竭瘀血的病因病机有阳虚血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湿毒血瘀等。 阳虚血瘀慢性肾衰竭日久,阳气不足,阴寒内生,失于温煦,血行缓慢而为瘀。如《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液不通。“多见面色晦暗,腰膝酸软,肌肤不泽。畏寒肢冷,舌体胖大,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气虚血瘀 。肾病日久,肾气亏虚,气虚无力行血,导致血行缓慢。可形成瘀血。正如<读书随笔·承制生化论》指出:“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瘀。“多见面色晦暗,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舌淡暗苔薄白,脉弱。 阴虚血瘀 久病肾阴不足.阴虚生内热,耗伤津液,不能载血运行,血行缓慢,形成瘀血。正如<医林改错>指出:“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证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肌肤甲错,舌暗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湿毒致瘀 肾虚不能泻浊,脾失健运,导致水湿内停,聚而为毒。阻滞气机,血行不畅,发为瘀血。证见烦躁不宁,恶心,呕吐,口中有氨味,腹胀,舌苔白腻或舌有瘀斑,舌下静脉紫暗,面色青晦不泽,脉涩或沉弦等。 3慢性肾功衰竭从瘀血论治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病治疗,指临床明确诊断为慢性肾衰竭的患者。具备血粘度增高、高血脂、血流缓慢的表现,就可以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论治。辨证治疗,是辨别证候,只要慢性肾衰竭患者有瘀血的临床表现,不必悉俱,但见一症,即可从瘀血论治。慢性肾衰竭从瘀血论治必须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有利于提高I临床诊治水平。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本在肾,随着疾病的进展,肾气亏虚,浊毒内蕴,可影响五脏。标实为湿浊、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瘀血贯穿本病的始终,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但长期作用于机体,可瘀阻脉络,阻碍气机,损伤脏腑,使疾病复杂化,在某一阶段可成为本病的主要矛盾,此时的治疗不能以“治本“为主,当治“其标“。可见“治标“与“治本“不是对立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处理好“标“与“本“的关系,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4活血化瘀法则的应用 凡是瘀血证表现以血行障碍为特点的病理改变,均可采用活血化瘀这一基本治疗原则,常用红花、当归、桃仁、赤芍、丹皮等活血化瘀药物。然而,由于机体正气的盛衰、病情轻重、病变阶段、寒热虚实的不同,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时应有所侧重,分别配合扶正、解毒、化浊、理气等治法。 扶正活血化瘀法:慢性肾衰竭多由慢性肾脏疾病迁延日久,肾脏功能虚损,或由肾及脾,脾肾俱虚,推动无力,血流缓慢,发为瘀血。可兼以温脾肾阳气之法,临床常用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等药物补益脾气;淫羊藿、巴戟天等药物调理肾阳。若久病伤及肾阴,可用菟丝子、枸杞子、熟地、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等药物调补肾阴。 解毒活血化瘀法:慢性肾衰竭的病人,肾气极虚,浊阴不降,同时粪便等糟粕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过长,浊阴、糟粕郁而为“毒“,此时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加入连翘、黄芩、蒲公英、大黄、半夏、黄芩等解毒之品,尤以大黄通腑泄浊、活血逐瘀,使毒邪外泄,保护。肾功能。 化浊祛瘀法:肾衰竭患者多为脾肾俱虚,不能正常运化、蒸腾水液,导致水湿内停;瘀血也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使湿浊内生,弥漫于三焦,湿浊可进一步损伤脾胃,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临证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必须加入化湿之品,常用药为草果仁、苍术、藿香等芳香化湿之品驱除湿邪。 理气化瘀法:由于“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肾衰竭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表现,在应用活血化瘀的同时兼用理气法,常选用木香、砂仁、陈皮、桔梗等理气之品以促进活血化瘀之力。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郑 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