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光谱中药 > 正文
  • 芦荟膏中芦荟苷的含量测定

  • 来源:《时珍国医国药》 作者:刘 戎 运委 张建苹 时间:2007-12-17 09:40:19
  • 核心提示:芦荟是多年生百合科肉质草本植物,主要药用品种为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中华芦荟等。其中芦荟在烧伤、烫伤领域的应用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了保证芦荟在烧伤、烫伤领域应用的质量和疗效,我们建立了芦荟膏中的

    芦荟是多年生百合科肉质草本植物,主要药用品种为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中华芦荟等。其中芦荟在烧伤、烫伤领域的应用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了保证芦荟在烧伤、烫伤领域应用的质量和疗效,我们建立了芦荟膏中的主要成分芦荟苷的含量控制方法,以期为芦荟膏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美国戴安SUMMITP88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Chromeleon色谱工作站。

    芦荟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787—200102,含量980%;芦荟膏(规格:01 g·g-1,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甲醇为色谱纯,水为二次重蒸且过滤膜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Kromasil c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一水-01%磷酸溶液(455005);检测波长356 nm;柱温250C。理论塔板数按芦荟苷峰计算为2113,峰尖锐,对称性好。在此色谱条件下基线平稳,柱效高,分离效果好。

    22  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本品015 g,置50 ml量瓶中,加入甲醇适量,置水浴中加热使溶解,放冷,用甲醇稀释到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供试品溶液。另取不含芦荟的膏剂015 g,依法处理,得缺芦荟阴性样品液。精密称取芦荟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毫升中含0596 mg的溶液,即得芦荟苷对照品溶液。

    23  线性关系精密称取对照品溶液051357910 ml lO m1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进样20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以芦荟苷的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为:

        A=4726 C+8688r=O999 9

    结果表明芦荟苷浓度在298—596μg·ml -1。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4精密度实验取对照品溶液,分别测定6次,峰面积的RSD10%,表明有良好的精密度。

    25  稳定性实验取同一批样品溶液,分别在01357912 h依法测定,记录色谱峰的峰面积,RSDO7%。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2 h内稳定。

    26  重复性实验取同一批芦荟膏样品6份,按照“28”项样品测定法操作,测得芦荟苷含量的RSD06(n=6)。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27  加样回收率实验精密称取已知含量为1003 mg· g-1。的芦荟膏5(0075g),分别精密加入芦荟苷对照品溶液(151 mg·ml -1)5 m1,按供试品溶液制备及“28”样品测定项下操作,测定芦荟苷含量,计算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3%,RSD10(n=5)

    28  样品测定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依上述色谱条件,以外标法计算含量,测定样品中芦荟苷的含量。3批样品中芦荟苷含量分别为99810081003 mg· g-1RSD分别为1O%,09%,O5(n=3)。色谱图见图1

    3  讨论

    31  流动相选择我们采用文献方法的流动相,发现柱压偏高且峰形不好。经过反复实验,本文选择甲醇一水一01%磷酸溶液(体积比为455005)为流动相时,问题得以解决。

    32  测定波长选择在200700 nm之间,对芦荟苷对照品进行紫外吸收扫描,结果表明在356 nm处有最大吸收,故选择356 nm为检测波长。

        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捷,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具良好的重现性,可用于芦荟膏的质量控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