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产业动态 > 正文
  • 继承创新结硕果 首都杏林谱新篇北京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一)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强化法制建设 推动事业发展  中医工作法制化建设,对于首都中医事业的规范、快速、健康发展,尤其重要,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在“十五”期间为《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与贯彻实施,以及配套文件的制定,开
    强化法制建设 推动事业发展   中医工作法制化建设,对于首都中医事业的规范、快速、健康发展,尤其重要,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在“十五”期间为《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与贯彻实施,以及配套文件的制定,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并卓有成效的工作。   多方论证、反复调研,力推《条例》出台。“十五”伊始,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即把《条例》制定列为工作重点,会同市卫生局和法制办成立了《条例》起草工作小组,就《条例》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召开论证会议,反复进行修改,十易其稿,最终于2001年6月22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是北京市中医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标志着北京市中医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对推动首都中医药工作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掀起《条例》宣传高潮,动员工作深入人心。北京市以市人大和市政府的名义召开了宣传贯彻《条例》动员大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还先后在北京繁华街头、公园以及18家区县级以上中医机构内进行了义诊宣传,共有35家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为5万人次进行了义诊咨询,并向群众散发了1.6万册《条例》单行本和32万份中医药科普材料;同时,还就《条例》举办了宣传周活动、电视文艺节目演出,并对区县以上政府的中层干部进行了培训。   《条例》“点燃”首都中医药工作四大亮点。一是《条例》明确规定“中医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卫生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使全市各级政府财政加大了对中医事业的投入力度。2005年,北京市各级财政对中医事业经费投入约1.8亿元,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加了127.9%。二是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将政府举办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全部纳入了医保定点医院范围,并享有不受定点医院数额限制的特殊政策。三是使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费用病房的医保起付标准降低了50%。四是在关于开展师承教育管理办法中规定“指导老师和继承人在继承教学期间的工资(或离退休费)及其他福利待遇由原单位照发;指导老师在继承教学期间由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发给一定数额的带教津贴;继承人经出师验收合格并获得出师证者,可根据其当时所具有的专业技术职称情况,享受临床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待遇”。   这些规定的贯彻落实,促进了中医药特色发挥,拓宽了中医药服务领域,为群众得到疗效可靠、特色突出、费用低廉的中医药服务提供了保障。“北京地区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在两周患病率人群中,35%选择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患慢性病人群中,48%首选中医药治疗。   应对公卫事件 彰显特色优势   “十五”期间,在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领导首都中医界团结协作,在不断提高、完善应对能力和应急机制中,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全面投入抗击SARS战役,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特色。2003年,在全国抗击SARS战役的关键时刻,处于“重灾区”的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及时成立了防治SARS中医药领导小组和专家协作小组;制定、实施了SARS的中医药预防、治疗、恢复期治疗诸方案以及针灸治疗推荐方案;召开了地区中西医结合防治SARS联席会,印发了《关于中医药参与SARS治疗工作的意见》;整合北京的9所大中型中医医院与13所SARS定点医院建立了中医药对口技术协作关系;成立了中医药防治SARS科技攻关协调小组,紧急调拨专项经费,启动了《北京市中医药防治SARS临床研究计划》,并被国家科委列入863计划,通过20余家临床、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完成了600余份SARS病人舌象图谱和300余份病例观察资料,为全国中医药参与SARS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据统计,在北京的2521例SARS病人中,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71%。中医、中西医结合所发挥的这些重要作用,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积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救治体系。在公共卫生领域,特别是2003年以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完成了六项重点工作。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医药应急机制;组建了中医药工作组织领导、专家指导、专业培训和医疗救治四个体系;将北京的佑安和地坛两家医院建设为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提高了中医药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能力;完成了全市中医医院发热门诊、传染病专用门诊和接诊室的建设工作,配备了急诊急救设备,建立了各项急救措施;对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的207名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救治的专项培训;对80名区、县级中医医院急诊骨干也进行专门培训。这些,为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奠定了组建队伍的坚实基础,全面提升了机构的工作能力。   认真做好流感、人禽流感防控工作。近年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开展了多项流感、人禽流感中医药防控相关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小组,全面部署了中医药防治工作;制定了中医药的预防技术和治疗方案;制定了流感、禽流感防治应急中药中成药建议储备目录;对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开展了防控知识培训和知识考试的督查;在18个区县开展了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的科普宣传活动。   此外,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还加强了对全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的管理。北京的佑安和地坛两家医院被确定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基地;这两家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被指定为中医药免费治疗艾滋病定点医院;还建立了北京地区艾滋病中医药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仅2005年就有268名患者接受了治疗,占全国接受中医药免费治疗艾滋病患者的10%,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在首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立体防线正在逐步形成。   拓展服务功能 提高能力水平   “十五”期间,北京市中医服务出现了三方面的明显进展,即医疗机构网络进一步完善、临床医疗水平快速提高、服务社会需求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北京市所建立的多层次、多类型以及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中医服务网络,已基本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中医医疗服务需求。“十五”期末,全市已有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民族医医疗机构664所,其中,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民族医医院共有34所。这些医院的床位数,占全市医院总床位数的9.27%;中医药人员数量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9.24%。   与“九五”期末相比:现在北京市的中医医院床均固定资产已由8.05万元上升为32.26万元,每千人口拥有的中医医院床位数由0.44张上升为0.77张,每千人口占有的中医师数由0.61人上升为0.62人。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民族医医院的门急诊人次增加了41%,在全市医院的门急诊人次中所占比例由11%增长到14%;出院患者由6.6万人次上升为7.1万人次;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提高了6.32%。北京市的中医医疗资源拥有量和服务能力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还着力推动了综合医院的中医工作开展。他们制定了《北京市综合医院创建示范中医科建设方案》,组织专家对第一批确定为创建示范中医科的单位,即北京市的儿童、宣武、朝阳、天坛、友谊、回民共6家综合医院推动示范中医科建设等方面情况,进行了综合的评估与验收。并启动了更多的示范中医科建设单位,目前又有10家综合医院被纳入了第二批示范中医科建设单位。   依托“携手网络” 发展农村中医   “十五期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以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县为“龙头”,以中医专科专病携手网络为依托,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开创了农村中医工作新局面。   多渠道筹措资金设备,加大扶持力度。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设立了北京市农村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区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改造,五年中,为农村中医药工作投入专项经费共5000万元,如支持大兴、怀柔、密云、延庆等八个远郊区县的中医医院完成了病房和门诊楼建设。他们还向中华慈善总会争取了300多台件、价值近亿元的现代化医疗设备,配备到了远郊区县的中医医院。   中医工作先进区县建设持续推动农村中医工作发展。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对顺义、房山和大兴区3个国家级先进区县建设大力支持。现在,这三个区均已达标,并已起到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例如,大兴区以此为契机,注重发挥中医医院的“龙头”作用,并在乡镇卫生院统一设置了中医特色诊区;以区县中医医院专家为主实行中医专家巡诊制,将中医药服务辐射到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进展,北京地区远郊区县的中医医院都被指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为了在新农合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大兴和房山区还实行了,对挂号、诊疗、住院、治疗的费用“四减免”优惠政策,中药报销比例也增加了5%和10%,使农民享受到了便捷、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以专科专病携手网络工程引领农村中医事业发展。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依托首都重点中医专科专病优势资源,组织了向各郊区县中医医院辐射的中医专科专病携手网络工程,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中医医院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在全市188个乡镇卫生院中,60%以上设有中医特色科室。同时,农村每千人口拥有中医师4.27人、中医病床2.57张,领先于全国水平。目前,专科专病携手网络的网点已达60个,并已建立了农村市级重点专科专病项目18个;每年,组织优秀的专家到网点出诊、会诊、授课约500人次;各网点培训医护人员已达1200人次、接收其转送的病人已近千人次。此项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城市大医院支援农村中医工作的创新和长效机制,为农民营造了方便的就医条件,使其不用出远门,就能享受到良好的中医服务。   注重乡村医生中医药技能培训,确保培训计划落实。为了改善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偏低的状况,增强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后劲儿”,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实施了“十五期间”,筹资1000万元,积极开展了门市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全员培训项目,成立了北京市乡村医生中医药临床知识与技能培训领导小组,组织编写了《北京市农村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北京市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大纲》、《北京市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等书籍;“十五期末”完成了对全市4000余名乡村医生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及适宜技术培训,还对全市188个乡镇卫生院选派的中医技术骨干进行了提高培训,使农村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了80%。   探索社区服务 创立特色模式    “十五”期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积极探索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加强了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探明需求,务实地开展建设工作。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在推动全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建设之前,首先深入社区,直接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和意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他们拟定了《北京市加强中医药走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北京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评估标准》;先后投入专项经费500多万元,加强了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工作,现已建立了22个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9个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   推动特色社区卫生服务迈向更高目标。为了使中医药特色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完好结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深入基层社区,帮助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整理思路、规划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并积极开展了争创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工作。目前,西城区已成为首批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之一,其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了100%。   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投入专项资金、组织专家,针对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编写了《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手册》和《中医药社区医生手册》等书籍,内容易学、简便、有效、安全、价廉。为了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他们还开办了中医药社区医生岗位培训班、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服务培训班,并制作了多媒体光盘、编印了《中医中药与健康》等科普材料,向社区居民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现在,全市已有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加强内涵建设 全面提升质量   为了落实吴仪副总理提出的“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大力实施以名医带名科、以名科促名院的中医药品牌战略,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十五”期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对首都中医医疗资源科学配置、充分利用,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完善中医医院内涵建设。   启动三批北京市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在全市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单位中,分三批完成了20个国家级和30个市级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以此带动了各中医医院实施名科建设工作。目前,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基本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方”的发展格局。   建立中医医院质量监控体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投入200万元资金,成立了首家“全国中医医疗质量监测北京分中心”,以对中医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进行随时监控,并定期发布监测信息。他们还建立了北京地区中医病案中心,编印了《北京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指南》,加强了对医案质量的监督管理;成立了北京地区中医医疗机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修订了《北京市中医医疗机构护理质量工作标准》,以规范中医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北京市率先全国中医系统开展了“医院管理年”活动。他们一是制定了北京地区《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实施细则》,现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到全国;二是积极开展了北京地区中医系统“以病人为中心,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创建人民满意中医医院”的活动;三是开展了对全市中医医院的督查与考核,特别是抽查了全市二级以上22所中医医院的3000份病历、2万张处方,并进行了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调查。这些举措,强化了中医医院的内涵建设,为推出中医“名院”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胥晓琦整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