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旧版栏目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版栏目 > 数字书屋 > 正文
  • 《备急千金要方》 五(1)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6-12 17:06:12
  • 核心提示: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肺脏)。肺脏脉论第一。论曰,肺主魄,魄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脏也,鼻者肺之官,肺气通於鼻,鼻和则能知香臭矣,循环紫宫上出於颊,候於鼻下,回肺中荣华於发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肺脏)。
    肺脏脉论第一。
    论曰,肺主魄,魄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脏也,鼻者肺之官,肺气通於鼻,鼻和则能知香臭矣,循环紫宫上出於颊,候於鼻下,回肺中荣华於发,外主气,内主単,与乳相当,左乳庚。
    右乳辛,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有十四童子七女子守之,神名鸟鸿,主脏魄,号为魄脏随节应会,故云肺脏气,气舍魄在气为咳在液为涕,肺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単凭仰息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厥气客於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奇物。
    凡肺脏象金,与大肠合为腑其经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浮相於季夏,王於秋,秋时万物之所终,宿叶落柯,萋萋枝条,其? M独在。
    为微浮,卫气迟,荣气数,数则在上,迟则在下,故名曰毛,阳当陷而不陷,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二气?激故为风寒所中)。阳中邪则卷,阴中邪则紧,卷则恶寒,紧则为栗寒栗相薄,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来出,旦中且发,暮中暮发脏有远近,脉有迟疾,周有度数行有漏刻,迟在上伤毛采,数在下伤下焦中焦有恶则见,有善则匿,阳气下陷,阴气则温阳反在下,阴反在巅,故名曰长而且留。
    秋脉如浮,秋脉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而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田气为本,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巢源无不字。
    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脏气,气舍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你剌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者则爪(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 迨U无根者死,秋金肺王,其脉微涩而短曰平。
    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
    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即差,肝乘肺必作虚。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治阳。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単中满膨膨与肩相引,刺手太阴,治阴。
    肺脉来,泛泛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太阴脉也。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堕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漏风,(一作偏风)。头已下汗出不可止。
    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腰内,小甚为飧泄,微小为消瘅。
    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风俈,在颈肢掖之闲下,不胜其上其能喜酸。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濡而散者当病漏(一作灌)。
    汗至今不复散发。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単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之脉,独动不休何也,(手太阴本在寸口中),歧伯对曰,足阳明,田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胃脉在足跌上大指间上行三寸骨解中),是其精气上清注於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之也,以怠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脉动不止,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胃居其大,五味入於口脏於胃,以养五脏气,气口者太阴是也,脏腑之气味皆出於胃,变见於气口,气口属腑脏主,即呼寸口者也。
    扁鹊曰,肺有病则鼻口张实热则喘逆単凭仰息,其阳气壮则梦恐惧等,虚寒则咳息下利少气,其阴气壮梦涉水等,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精气共於肺则悲,味主秋结满而血者病在胸。
    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
    病先发於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五日之胃腹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麝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宜赤药。
    凡肺病之状,必喘咳逆气,肩息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挛脾侶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乾,取其经手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少阴血者。
    肺脉,沈之而数,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热,腹满肠中热,小便赤肩背痛,从腰已上汗出,得之房内汗出当风。
    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补肺汤泻肺散,春当刺少商,夏刺鱼际皆泻之,季夏刺大渊,秋刺经渠,冬刺尺泽,皆补之,又当灸 中百壮,背第三椎二十五壮。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之傍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伤故气逆而上行,肺伤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拥所致也。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者,其人吐浊涕。
    肺水者,其人身体肿而小便难,时时大便鸭溏。
    肺胀者,虚而满喘咳,目如脱状,其脉浮大。
    跌阳脉浮缓,少阳脉微紧,微为血虚,紧为微寒,此为鼠乳。
    诊得肺积脉浮,而手按之辟易,胁下时时痛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结冡鐾譎,秋愈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之状,时痒,色白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 寒热气逆喘咳发肺? A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适以春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得之。
    肺病,身当有热咳嗽短气,唾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其色当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
    商音,人者主肺声也肺声哭,其音磬其志乐,其经手太阴,厥逆阳明,荣卫不通,阴阳反祚,阳气内击,阴气外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厉风所中,嘘吸战棹,语声嘶塞而散,下气息短惫四肢僻弱,面色青葩,遗失便利甚则不可治,依源麻黄续命汤主之,方在第八卷中。
    又言音喘急短气好唾,此为火克金,阳击阴阴气沈,阳气升,升则实,实则热,热则狂,狂则闭眼悸言,非常所说,口赤而张,饮无时度,此热伤肺,肺化为血,不治,若面赤而鼻不欹,可治也,肺病为疟者,人心寒,寒甚则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怕山汤主之,方在第十卷中,若其人本来语声雄烈,忽尔不亮施气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共语直视不应,虽曰末病,势当不久,此则肺病声之候也。
    察观疾病,表里相应,依源审治,乃不失也。
    白为肺,肺合皮,白家豕膏者言,肺主鼻,鼻是肺之馀,其人金形相比於上商,白色小头方面,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发动身轻,精瘦急。
    心静悍,性喜为吏治,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王太阴廉廉然,肩膺厚薄正竦则肺应之,正白色小理者则肺小,小则少饮,不病喘喝,粗理者则肺大,大则虚,虚则寒喘鸣,多饮善病,単喉痹逆气巨,肩反膺陷喉者则肺高,高则实,实则热上气肩急咳逆,合腋张胁者则肺下,下则逼贲迫肝,善胁下痛鼻塞台壅而涕生息肉,好肩背厚者则肺坚,坚则不病咳上气,肩背薄者则肺脆,脆则易伤於热,喘息鼻? A肩膺好者则肺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膺偏欹者则肺偏倾,偏倾则病単偏痛,鼻亦偏疾,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大肠阳明为肺之部,而脏气通於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沈浊为内,浮清为外,若外病内入,则所起内病,里出则所部陷,外入前治阳,後治阴,内出前治阴,後治阳,实泻虚补,阳主外,阴主内,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於外人,人肺前,病鼻则为之孔开焦枯若,肺前死,鼻则为之梁折孔青黑色,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深浅,斟酌赊促,远不出一年,促不延时月,肺疾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如拇指 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面白目青,是谓乱经饮酒当风,风入肺经,胆气妄泄,目则为青,虽有天救,不可复生,面黄目白如枯骨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顺,顺面见赤白入鼻,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应三年之中,祸必应也。
    秋金肺,脉色白,主手太阴脉也,秋取经输,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
    故取输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於合,其脉本在寸口之中,掌後两筋间二寸中,应在腋下动脉,其脉根于太仓,太仓在脐上三寸一夫是也。
    其筋起於手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於鱼後,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 内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结肩侳前上结 盆,下结単里。散贯贲下抵季胁。
    其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後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後直次指内廉出其端,合手阳明为表里,阳明之本在肘骨中,同会于手太阴。
    太阳之别名列缺,起於腋下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
    别走手阳明,主肺生病,病实则大肠热,热则手兑掌起,起则阳病阳脉反逆大於寸口三倍,病则咳,上气喘喝,烦心単满 臂内前廉痛。
    当中热气盛有馀,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虚则大肠寒,寒则欠俖小便遗数,数则阴病,阴脉反小於寸口一倍,病则肩背寒痛,少气不足以息,季胁空痛尿色变卒遗失无度。
    秋三月者主肺大肠白气狸病也,其源从太阳击手太阴,太阴受淫邪之气,则经络拥滞,毛皮紧竖,发泄邪生,则脏腑伤温随秋受厉,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若脏实。
    则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故曰白气狸病也。
    扁鹊云,灸心肺二输,主治丹毒白狸病,当依源为疗,调其阳,理其阴,则脏腑之病不生矣。
    肺虚实第二(脉四条方一十首灸法二首)。
    肺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
    治肺实热単凭仰息泄气除热方。
    枸杞根皮(切二升)、石膏八两、白前、杏人(各三两)、橘皮、白术(各五两)、赤蜜(七合)。
    右七味俰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三沸,分三服治肺热言音喘息短气好唾脓血方。
    生地黄(切二升)、石膏(八两)、麻黄(五两)、杏人(四两)、淡竹 (鸡子大一枚)、升麻、羚羊角、芒消(各三两)、赤蜜一升。
    右九味俰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两沸,分三服,治肺热闷不止,単中喘急惊悸,客热来去欲死不堪,服药泄単中喘气方。
    桃皮芫花(各一升)。
    右二味俰咀,以水四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以故布手巾内汁中,薄胸温四肢,不盈数日即歇。
    治肺热气上咳息奔喘橘皮汤方。
    橘皮、麻黄(各三两)、乾紫苏、柴胡(各二两)、宿姜、杏人(各四两)、石膏(八两)。
    右七味俰咀,以水九升煮麻黄两沸,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差,与两剂。
    治肺热喘息鼻?
    羚羊角、玄叁、射干、鸡苏、芍药、升麻、柏皮(各三两)、淡竹 (鸡子大一枚)、生地黄(切一升)、栀子人(四两)。
    右十味俰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者消三两,更煮三沸。
    治肺热饮酒当风风入肺,胆气妄泄目青气喘方。
    麻黄(四两)、五味子、甘草(各三两)、杏人(五十枚)、母姜(五两)、竹叶(切一升)。
    右六味俰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泻肺散治酒客劳倦,或出当风,喜怒气舍於肺,面目黄肿起即头眩咳逆上气时忽忽欲绝,心下弦急不能饮食,或吐脓血単痛引皆支满欲呕方。
    百部、五味子(各二两)、半茯苓、附子、苁蓉、当归、石斛、远志、续断(各一两)、细辛、甘草(各七分)、防风、蜀椒、紫菀、桂心、款冬花、乾姜(各二两)、半桃人(六十枚)、杏人(三十枚)。
    右十九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
    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灸阴都,随年壮,穴在侠胃管两边相去一寸,胃管在心下三寸。
    肺胀胁满呕吐上气等病,灸大椎并两乳上第三肋间,各止七,肺与大肠俱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若头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治肺与大肠俱实,令人气凭满煮散方。
    茯苓、麻黄(各六分)、黄 、大青、桂心(各三分)、细辛、杏人(各五分)、石膏(二两)、橘皮、芎 (各一两)、枳实(三枚)。
    右十五味治下筛,为鹿散,帛裹一方寸匕半,井华水一升五合煮取七合为一服,日再。
    肺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乾不津液,名曰肺虚冷也。
    治肺虚冷声嘶伤,语言用力战掉缓弱,虚瘠风入肺方。
    防风、独活、芎 、秦椒、乾姜、黄 (各四十二铢)、天雄、麻黄、五味子、山茱萸、甘草(各三十六铢)、秦艽、桂心、署预、杜仲、人叁、细辛、防已(各三十铢)、紫菀、甘菊花(各二十四铢)、贯众(二枚)、附子(七分)。
    右二十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一方有石膏六分当归五分)。
    治肺虚寒厉风所伤,语声嘶塞,气息喘惫咳唾,酥蜜膏酒上气嗽通声方。
    酥、崖蜜、饴糖、姜汁、百部汁、枣肉、杏人(各一升研)、甘皮(五具末)。
    右八味合和,微火煎常搅三上三下,约一炊久,取姜汁等各减半止,温酒一升服方寸匕,细细咽之,日二夜一。
    又方。
    猪胆(三具)、大枣(百枚)。
    右二味以酒五升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出布绞去滓七日服尽。
    二七日忌盐,羊颐亦得,治咳嗽単胁支满多喘上气,尤良,(肘後方治久咳上气二十年诸治不差者)。治肺寒损伤气嗽及涕唾鼻塞方。
    枣肉(二升研作脂)、杏人(一升热研为 )、酥、生姜(汁)、白糖、生百部(汁)、白蜜(各一升)。
    右七味合和,以微火煎常搅作一炊久,下之细细温清酒服二合,日二。
    补肺汤治肺气不足逆满上气,咽中闷塞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舍霜雪,言语失声甚者吐血方。
    五味子(三两)、乾姜、桂心、款冬花(各二两)、麦门冬(一升)、大枣(一百枚)、粳米(一合)、桑根白皮(一斤)。
    右八味俰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黄 (五两)、甘草、锺乳、人叁(各二两)、桂心、乾地、黄茯苓、白石英、厚朴、桑白皮、乾姜、紫菀、橘皮、当归、五味子、远志、麦门冬(各三两)、大枣(二十枚)。
    右十八味俰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补肺汤,治肺气不足咳逆上气牵绳而坐沫唾血不能食饮方。
    苏子(一升)、桑白皮(五两)、半夏(六两)、紫菀、人叁、甘草、五味子、杏人(各二两)、射干、款冬花(各一两)、麻黄、乾姜、桂心(各三两)、细辛(一两半)。
    右十四味俰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补肺汤,治肺气不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无音声而渴舌本乾燥方。
    五味子苏子升一升白石英锺乳各三两竹叶款冬花橘皮桂心桑白皮茯苓。
    紫菀各二两粳米二合生姜五两杏人五十枚麦门冬四两大枣十枚。
    右十六味俰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粳米、大枣、米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五升,分六服,日三。
    补肺汤,治肺气不足,心腹支满,咳嗽喘逆上气,唾脓血,単背痛手足烦热 然自惊皮毛起,或哭或歌或怒,乾呕心烦耳中闻风雨声,面色白方。
    款冬花、桂心(各二两)、桑白皮(一斤)、生姜、五味子、锺乳(各三两)、麦门冬(四两)、粳米(五合)、大枣(十枚)。
    右九味俰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枣令熟,去之内药煎取二升。
    分三服,温服之,一方用白石英二两,(广济用紫苑人叁各二两名紫苑汤)。
    治肺气不足咳唾脓血气短不得卧麻子汤方。
    麻子(一升)、桂心、人叁(各二两)、阿胶、紫菀(各一两)、生姜(三两)、乾地黄(四两)、桑白皮(一斤)、饧(一斤)。
    右九味俰咀,以酒一斗五升水一斗五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
    治肺气不足咽喉苦乾宜服饧煎方。
    作饧任多少,取乾棘一升,去核熟捣,水五升和使相得,绞去滓,澄去上清,取浊内饴中搅火上煎勿令坚令连连服如鸡子,渐渐吞之,日三夜二。
    凡肺风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灸肺输各二壮,肺输对乳引绳度之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肺与大肠俱虚。
    右手寸口气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治肺与大肠俱不足,虚寒乏气小腹拘急,腰痛蠃瘠百病小建中汤方。
    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桂心(三两)、芍药(六两)。
    右五味俰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内糖八两,煮三沸,分三服。
    (肘後用黄 人叁各二两名黄 建中汤)。
    肺劳第三(论一首方三首灸法一首)。
    论曰,凡肺劳病者,补肾气以益之,肾王则感於肺矣,人逆秋气,则手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肺劳实气喘鼻张面目苦肿麻黄引气汤方。
    麻黄、杏人、生姜、半夏(各五分)、石膏(八两)、紫苏(四分)、白前、细辛、桂心(各三分)、竹叶(切一升)、橘皮(二分)。
    右十一味俰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肺劳虚寒,心腹冷气逆游气,単胁气满,从単达背痛忧气往来呕逆饮食即吐,虚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桂心(四两)、甘草、厚朴(各二两)、人叁、橘皮、麦门冬(各三两)。
    右八味俰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腹痛加当归二两,治肺劳风虚冷痰 水气,昼夜不得卧头不得近枕,上气単满喘息气绝,此痰水盛溢厚朴汤方。
    厚朴、麻黄、桂心、黄芩、石膏、大戟、橘皮(各二两)、枳实、甘草、秦尤、杏人、茯苓(各三两)、细辛(一两)、半夏(一升)、生姜(十两)、大枣(十五枚)。
    右十六味俰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分为五服。
    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灸肺输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
    气极第四(论一首方六首灸法二首)。
    论曰,凡气极者,主肺也,肺应气,气与肺合,又日以秋遇病为皮痹。
    皮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肺则寒湿之气客於六腑也,若肺有病则先发气,气上冲単,常欲自恚,以秋庚辛日伤风邪之气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若阴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气逆咳,咳则短气,暮则甚,阴气至,湿气生,故甚阴畏阳气,昼日则差,若阳伤则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単臆,甚则唾血也,然阳病治阴,阴是其里,阴病治阳,阳是其表,是以阴阳表里衰王之源,故佑以阳调阴,以阴调阳,阳气实则决,阴气虚则引,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肤筋脉则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半死矣。
    扁鹊曰,气绝不治(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气应手太阴,太阴气绝。
    则皮毛焦气先死矣。
    治气极虚寒阴畏阳气,昼差暮甚,气短息寒锺乳散,亦治百病令人丁强能食饮去风冷方。
    锺乳(别研)、乾姜、桔梗、茯苓、细辛、桂心、附子、人叁(各一两六铢)、白术(一两)、防风、牡蛎、栝楼根(各二两半)。
    右十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渐加至二匕,五十以上,可数服,得力乃止,千金翼云有冷加椒有热加黄芩各三两。
    治气极虚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之其 汤方。
    黄 (四两)、人叁、白术、桂心(各二两)、大枣(十枚)、附子(三十铢)、生姜(八两)。
    右七味俰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一方不用附子。
    治气极虚寒皮痹不已,内舍於肺寒气入客於六腑,腹胀虚满寒冷积聚百病大露宿丸方。
    石(肘後作矾石)、乾姜、桂心、皂荚、桔梗、附子(各三两)。
    右六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渐加之,慎热及近火等。
    治气极虚寒 饮,単中痰满心腹痛气急,不下饮食,硫黄丸方。
    硫黄、 石、乾姜、附子、乌头、桂心、细辛、白术、桔梗、茯苓(各二两)。
    右十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以知为度,(肘後无白术、桔梗、茯苓,用吴茱萸、蜀椒、人叁、皂荚、当归十二种为丸用治人大冷夏月温饮食不解衣者。
    治气极伤热喘息冲単,常欲自恚,心腹满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大前胡汤方。
    前胡(八两)、半夏、麻黄、芍药(各四两)、枳实(四枚)、生姜(五两)、黄芩(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俰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治气极伤热,气喘甚则唾血,气短乏不欲食,口燥咽乾竹叶汤方。
    竹叶(二升)、麦门冬、小麦、生地黄(各一升)、生姜(六两)、麻黄、甘草(一两)、石膏(六两)、大枣(十枚)。
    右玖味俰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呕吐上气,灸尺泽不三则七壮,尺泽者在腕後肘中横文。
    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上管下一寸名太仓七壮。
    积气第五(论二首方五十一首灸法二十四首)。
    论曰,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凡七种气积聚,坚大如杯,若拌在心下腹中,疾痛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祟,此皆七气所生,寒气,即呕逆恶心,热气,即说物不竟而迫,怒气,即上气不可忍,热痛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息,恚气,即积聚在心下,不得饮食,喜气,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忧气,即不可闲作暮卧不安,愁气,即喜忘不识人语,置物肆方,还取不得去处,若闻急,即肆肢 肿,手足筋挛,捉不能举,如得病此是柒所生,男子卒得,饮食不时所致,妇人即产後中风诸疾也。
    七气丸方。
    乌头、大黄(各七分)、紫菀、半夏、前胡、细辛、丹叁、茯苓、芎 、桃人(胡洽作杏人)、昌蒲、一作芍药、石膏、吴茱萸、桂心、桔梗(各三分)、人叁、甘草、防葵(各一两)、乾姜、蜀椒(各半两)。
    右二十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加至十九,壹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胡洽无丹一甘草),七气丸,主七气,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此之为病,皆生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则欲死,凡寒气状吐逆心满,热气状恍惚眩冒失精怒气状不可当热痛上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恚气状积聚心满不得食饮,喜气状不可疾行久立,忧气状不可苦作,卧不安席,愁气状平故如怒喜忘,四肢 肿不得举止,亦治产後中风馀疾方。
    大黄(二两半)、人叁、半夏、吴茱萸、柴胡、乾姜、细辛、桔梗、昌蒲(各二分)、茯苓、芎 、甘草、石膏、桃人、蜀椒(各三分)、一方用桂心。
    右十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三丸,日进三服渐加至十丸,(千金翼十味无茯苓芎 甘草石膏桃人)。七气汤主忧气劳气寒气热气愁气,或饮食为膈气或劳气内伤,五脏不调,气衰少力方。
    乾姜、黄芩、厚朴、师作、桂心、半夏

    查看《备急千金要方》所有内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