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旧版栏目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版栏目 > 数字书屋 > 正文
  • 《备急千金要方》 七(5)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6-12 17:06:41
  • 核心提示: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沈为水为实,(又为鬼疰)。弱为虚为悸,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紧则为寒,弦数为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疰)。偏弦为饮,双弦则侸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

    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沈为水为实,(又为鬼疰)。
    弱为虚为悸,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
    紧则为寒,弦数为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疰)。偏弦为饮,双弦则侸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脉大寒热在中伏者,霍乱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浮而大者风。
    浮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摊缓风,滑为鬼疰。
    涩而紧痹病。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大坚疾者癫病。
    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
    紧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伤寒,热病。
    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细滑,伤饮。
    迟而涩,中寒有 结。
    驶而紧,积聚有击病。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一作痹病)。
    迟而滑者,胀。
    盛而紧曰胀。
    弦小者,寒 。
    沈而弦者,悬饮内痛。
    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涩,胃反。
    迟而缓者,有寒。
    微而紧者,有寒。
    沈而迟,腹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气。
    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难治)。
    滑数,心下结热盛。
    滑疾,胃中有热。
    缓而渭曰热中。
    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
    浮而绝者气。
    辟大而滑,中有短气。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沈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数,心痛心烦。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背膂痛。
    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阳邪来见浮洪。
    阴邪来见沈细。
    水谷来见坚实。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祟。
    脉来洪大 者,祟。
    脉来沈泽泽,四肢不仁而重,祟。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紧者,可下之。
    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
    弦迟者,宜温药。
    紧数者,可发其汗。
    三关主对法第六。
    诸浮诸弦诸沈诸紧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头部)。
    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腹部)。
    若在尺中,肾以下病(腰脚部)。
    平寸口脉主对法。
    寸口脉滑而迟,不沈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
    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沈而坚者,曰病在中。
    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脉沈而弱者,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热一作气又作中)。
    寸口脉沈而弱,发必堕落。
    寸口脉沈而紧苦心下有寒时时痛有积邪。
    寸口脉沈而滑者,単中有水气,面目肿有微热为风水。
    寸口脉沈大而滑沈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寸口脉沈,単中短气。
    寸口脉沈而喘者,寒热。
    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
    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滞气宿食。
    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水流走肠间。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翼云亦为伤寒头痛)。
    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
    寸口脉弦大,妇人半生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寸口脉微而弱,微即恶寒,弱则发热当发不发,骨节疼烦当烦不烦,与极汗出。
    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虚,男子吐血妇人下血,呕汁出。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寸口脉缓而迟,缓即为虚,迟即为寒,虚寒相搏,则欲温食,食冷。
    即咽痛。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即为气,寒气相搏则绞而痛。
    寸口脉迟而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
    脉来过寸入鱼际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
    寸口脉 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
    寸口脉来暂大暂小者,阴络也,苦阴风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
    寸口脉来暂小暂大者,阳络也,苦皮肤病,汗出恶寒,下部不仁。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
    寸口脉紧,苦头痛,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俻,摩伤寒膏。
    寸口脉微,苦寒为? A宜服五味子汤麻黄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管 単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管,服除热汤,若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
    寸口脉洪大,単侸满,宜服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管期门章门。
    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薄熨之佳,灸诸治风穴。
    寸口脉滑,阳实,単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寸口脉弦,心下 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写之。
    寸口脉弱,阳气虚弱,自汗出,宜服茯苓汤内补散,将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管补之。
    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宜服乾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胃管(一作三里)。
    补之。
    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 A空虚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汤黄土汤,灸 中。
    寸口脉伏,単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诸气上冲単中,宜服前胡汤大三建丸,针。
    巨阙写之。
    寸口脉沈,単中引侸痛単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针巨阙写之。
    寸口脉软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乾地黄汤署预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
    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则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寒即茱萸丸生姜汤。
    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
    灸中府。
    平关脉主对法。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 虫,心健忘。
    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均,必吐逆,是为病方欲来,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关上脉紧而滑者, 动。
    关上脉弦而长,(翼作大)。
    有痛如刀刺之状,在脐左。
    右上下,(脉经云有积在脐左。
    右上下)。
    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
    关上脉 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症瘕结聚,欲热饮食。
    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傖鵈数者,胃中寒热蠃劣,不欲饮食如疟状。
    关上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後补之。
    关上脉紧,心下苦满痛,脉紧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又加大黄二两佳,(脉经云又大黄汤两治之佳)。针巨阙下管泻之。
    关上脉微胃中冷,心下指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
    关上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汤(一作丸)。
    除热汤,针巨阙上管泻之。
    关上脉缓,不欲食,此脾胃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又针章门补之。
    关上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朴消麻黄汤平胃丸,(一作宜服紫菀汤人叁大平胃丸)。针胃管泻之。
    关上脉弦,胃中有冷,心下厥逆,脉弦胃气虚,宜服茱萸汤,温调饮食,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且说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即寒起正,宜服竹叶汤,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细虚腹满,宜服生姜汤茱萸蜀椒汤白薇丸,针灸三管。
    关上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宜服乾地黄汤四补散,针足大冲上补之。
    关上脉芤大,便去血,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输,若重下去血,针关元,甚者服龙骨丸,(关元一作巨阙)。关上脉伏,有水气溏泄,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止溏泄便止。
    关上脉洪,胃中热必烦满,宜服平胃丸,针胃管,先写後补之。
    关上脉沈,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宜服白薇丸茯苓丸附子汤,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软,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丸,针关元补之。
    关上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汤,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实,胃中痛,宜服栀子汤茱萸乌头丸,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宜服紫菀丸泻脾丸。
    针灸胃管泻之。
    平尺脉主对法。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上热冲头面。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
    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素问云尺寒肺细谓之後泄)。
    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素问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脉沈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大者,热在脬中,小便赤痛。
    尺脉劇靈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
    尺脉按之不绝,妇人血闭,与关相应和滑者,男子气血实,妇人即为妊娠。
    尺脉来而断绝者,男子小腹有滞气,妇人月水不利。
    尺寸俱软弱,内愠热,手足逆冷,汗出。
    尺寸俱沈,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尺寸俱沈关上若有,苦寒心下痛,阴中冷脚痹。
    尺寸俱微,少心力不欲言,血气不足,其人脚弱短气。
    尺寸俱数,手足头面有热,俱迟有寒,手足头面有冷风。
    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写之。
    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针气海。
    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横骨写之。
    尺脉缓,脚弱下肿,(一无此四字)。
    小便难,有馀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针横骨写之。
    尺脉滑,血气实,经脉不利,宜服朴消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写之。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写之。
    尺脉弱,气少发热骨烦,宜服前胡汤乾地黄茯苓汤,针关元补之。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
    尺脉伏,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针关元补之。
    尺脉沈,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
    尺脉软,脚不收风痹,(一无此五字)。
    小便难,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写之。
    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丸,针丹田关元中极。
    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针气海关元写之。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归汤加大黄一两,利大便针关元补之。
    五脏积聚第七。
    人病有积有聚有谷气,谷一作系夫积者,脏病,终不移也,聚者,腑病,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也,谷气者,侸下牵痛,按之则愈,愈复发为谷气,夫病以愈不得复发,今病复发,即为谷气也,诸积大法,脉来而细软附骨者为积也,寸口结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结积在脐傍,微下关者积在少腹,尺中结积在气冲上,关上积在心下,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
    右积在。
    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寸口沈而横者,侸下及腹中有横积痛,其脉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
    弦紧而细微者,症也,夫寒痹症瘕积聚之脉状皆弦紧,若在心下即寸弦紧在胃管即关弦紧,在脐下即尺弦紧,一曰关脉长弦,有积在脐左。
    右上下。
    又脉症法,左手脉横症在左。
    右手脉横症在。
    右,脉头大在上,头小在下。
    又一法,横脉见左积在。
    右,见。
    右积在左,偏得洪实而滑,亦为积,弦紧亦为积为寒痹为疝痛,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诸不相应,为不合治也,左手脉大。
    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
    右手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
    右胁,下病在。
    右足,脉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转也,必死不治,脉来细而沈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脉来沈而虚者,泄注也,脉来小沈实者,胃中有积聚不可下,食即吐。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弦为少阳,缓为阳明,洪为太阳,三阳也,微为少阴,迟为厥阴,沈为太阴,三阴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沈长短滑涩也,凡脉浮滑长者,阳也,沈涩短者,阴也,所以言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沈而滑也,二阴二阳者,谓脉来沈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沈也,所以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沈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沈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言病之逆顺也。
    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沈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沈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谓阴阳虚实之意也,凡脉浮大数动长滑,阳也,沈涩弱弦短微,阴也,阳病见阴脉者,逆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关前为阳关後为阴,阳数即吐,阴微即下,阳弦则头痛,阴弦即腹痛以依阴阳察病也,又尺脉为阴,阴脉常沈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但浮而速有表无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开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呼为表属腑,吸为里属脏,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呼吸不足単中短气,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在其上,涩反在下,微即阳气不足,沾热汗出,涩即无血,厥而且寒。
    诸腑脉为阳,主热,诸脏脉为阴,主寒,阳微则汗。
    阴浮自下,(脉经作阴微)。
    阳数,口生疮。
    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扰不得眠,阳芤吐血,(脉经作阳数则吐血)。
    阴芤下血,(脉经作阴涩即下血)。
    无阳即厥,无阴即呕。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沈细者,名日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不通一作并)。臂不能举(巢源作臂偏不举)。
    尺脉沈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馀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苦两胫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壮大,尺中无有,此为阳干阴,其人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人有三虚三实者,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脉之虚实者,脉来濡者为虚,牢者为实也,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也,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问曰,何谓虚实,答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何谓重实,所谓重实者,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也。
    脉盛,皮热,腹胀,前後不通,嚻? A为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痢注前後,饮食不入,为五虚。
    何时得病第九。
    何以知人露卧得病,阳中有阴也,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诸阳入阴也,何以知人春得病,无肝脉也,无心脉夏得病,无肺脉秋得病,无肾脉冬得病,无脾脉四季之月得病。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病人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
    病人循衣缝谵言者,不可治。
    病人阴阳俱绝,掣衣掇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不治,热病者可治。
    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两目眦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病人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 血死。
    病人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
    病人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俔死。
    病人面目俱等者不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黄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谓乱经,饮酒当风邪入胃经,胆气妄泄,目则为青,虽有天救,不可复生。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谓荣华已去,血脉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肾气内伤,病因留积。
    病人面青目黄者,五日死,病人着床,心痛短气脾竭内伤,百日复愈,能起 徨因坐於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可谓神良。
    病人面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饮食者,四日死。
    病人目无精光,及牙齿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于口者,必死。
    病人耳目及颧颊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於额上发际,下直鼻脊两颧上者,亦死在五日中。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
    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病人面黑目直视恶风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两胁下满不能自转反者,死。
    病人目回回直视肩息者,一日死。
    病人阴结阳绝,目精脱恍惚者死。
    病人阴阳绝竭,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多不返者,死。
    病人口张者,三日死。
    病人唇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病人唇反人中满者死。
    病人唇口忽乾者不治。
    病人唇肿齿焦者死。
    病人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
    病人舌卷卵缩者,必死。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病人发直者,十五日死。
    病人发如乾麻善怒者死。
    病人发与眉冲起者死。
    病人爪甲青者死。
    病人爪甲白者不治。
    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病人荣卫竭绝,面浮肿者死。
    病人卒肿,其面苍黑者死。
    病人手掌肿无文者死。
    病人脐肿反出者死。
    病人阴囊茎俱肿者死。
    病人脉绝口张足肿者,五日死。
    病人足趺肿,呕吐头重者死。
    病人足趺上肿,两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病人卧遗屎不觉者死。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颊赤目肿,心之日丙丁死。
    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日戊巳死。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
    汗(一作泣)。
    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一日八日死)。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一曰日亭亭二日死)。
    病人肠(一云小肠)。
    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乾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一日五日)。死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一曰腓肠平九日死)。
    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耳乾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肿九日死)。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
    病人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已上五脏六腑为根也。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春三月木王,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王相顺脉也,到六月土王,脾脉当筅至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谓肾反脾,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友肝三十日死,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肾反肝三岁死,何谓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期七月八月,忌庚辛,肾反心二岁死,何谓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期六月,忌戊已,此中不论肺金之气,? C略未谕,指南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上。
    凡疗病,察其形? 垣 A,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可治之,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从四时,此为易治,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坚甚,脉逆四时,此为难治。
    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涩者,曰逆,春夏沈涩,秋冬浮大,病热,脉静泄痢,脉大脱血,脉实病在中,脉坚实病在外,脉不实,名逆四时,皆难疗也,凡四时脉皆以胃气为本,虽有四时王相之脉,无胃气者难差也,何谓胃脉,来弱以滑者是也,命曰易治。
    诊脉动止投数傪? 煽薯~月第十三。
    脉一动一止,二日死,一经云一日死。
    脉二动一止,三日死。
    脉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
    脉四动一止,六日死。
    脉五动一止,七日死或五日死。
    脉六动一止,八日死。
    脉七动一止,九日死。
    脉八动一止,十日死。
    脉九动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一经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

    查看《备急千金要方》所有内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