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旧版栏目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版栏目 > 数字书屋 > 正文
  • 《外台秘要》九(5)

  • 来源: 作者:唐·王焘 时间:2007-06-14 09:17:28
  • 核心提示:生地黄、芦根、红雪、紫雪、黄芩、露蜂房。右迪功郎充两浙东路提举茶盐司乾办公事张 校勘重订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第三十八卷终重订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第三十九卷门录(明堂灸法七门)《明堂》序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

    生地黄、芦根、红雪、紫雪、黄芩、露蜂房。
    右迪功郎充两浙东路提举茶盐司乾办公事张 校勘重订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第三十八卷终
    重订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第三十九卷门录(明堂灸法七门)《明堂》序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论疾手足腹背灸之多少及补泻八木火法不宜灸禁穴及老少加减法年神傍通并杂忌傍通法五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傍通十二身流注五藏六腑明堂第一肺藏人一十八穴第二大肠腑人四十二穴第三肝藏人二十二穴第四胆腑人一百四穴第五脾藏人四十八穴第六胃腑人九十一穴第七心藏人一十六穴第八小肠腑人二十六穴第九心包络人一十六穴第十肾藏人七十七穴第十一膀胱腑人一百四十四穴第十二三焦腑人五十六穴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第三十九卷宋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阁判登闻简院上护军臣林亿等上进新安後学程衍道敬通父订梓
    《明堂》序
    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经,圣人之遗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晋朝高秀,洞明医术,撰次《甲乙》,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後之学者,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又手足十二经,亦皆有俞,手足者,阴阳之交会,血气之流通,外劳肢节,内连藏腑,是以原《明堂》之经,非自古之神解,孰能与於此哉?故立经以言疾之所繇,图形以表孔穴之名处。比来有经而无图,则不能明脉俞之会合;有图而无经,则不能论百疾之要也。繇是观之,书之与图不可无也。又人形不同,长短异状,图象叁差,差之豪厘,则孔穴乖处,不可不详也。今依准《甲乙》正经,人长七尺五寸之身(《千金方》云七尺六寸四分)。今半之以为图,人长三尺七寸五分(《千金方》云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半之,五分为寸。其尺用古尺,其十二经脉皆以五色作之,奇经八脉并以绿色标记。诸家并以三人为图,今因十二经而画图,人十二身也。经脉阴阳,各随其类,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艾之功,过半於汤药矣。其 法古来以为深奥,今人卒不可解。《经》云 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录之,恐伤性命,今并不录《 经》,唯取灸法。其穴墨点者,禁之不宜灸;朱点者,灸病为良。其注於《明堂图》,人并可览之。《黄帝素问》 孔穴,原经脉,穷万病之所始。《九卷》、《甲乙》及《千金方》、甄权、杨操等诸家灸法,虽未能远穷其理,且列流注及傍通,终疾病之状尔。
    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
    《素问》岐伯曰夫邪之客於形,必先入於皮毛,留而不去,入於孙络,又留而不去,入於经脉,内连五藏,散於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於五藏之次也,如此则疗其经。今邪客於皮毛,入於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於经,溢於大络,而生奇病焉。(出第二卷中。)、夫五藏六腑精灵之气,顺脉而出,附经而入,终而复始,如环无端。若越其数者,则伤脉而损经,变为异病也。岐伯曰凡欲疗风,则用火灸,风性浮轻,色或赤或白, 多者风热也。寒性沉重,色或青或黑,痛多者寒也。湿性萎润,色黄鲜,瘀痹多者湿也。此三种,本同而末异也。风为百病之长,邪贼之根,一切众病,悉因风而起也。欲灸风者,宜从少以至多也。灸寒者,宜从多以至少也。至多者,从三壮、五壮、七壮,又从三十、五十、七十壮,名曰从少至多也。灸寒湿者,宜从多以至少也。从七十、五十、三十,又从七百、五百、三百,名曰从多以至少也。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药熨之。灸寒湿者,不得一顿满千;若不灸,亦可蒸药 之。风性浮轻则易散,故从少而至多也。寒性沉重则难消,故从多而至少也。
    论疾手足腹背灸之多少及补泻八木火法
    杨操《音义》云凡手足内脉,皆是五藏之气所应也;手足外脉,皆是六腑之气所应也。四肢者,身之支干也。其气系於五藏六腑出入,其灸疾不得过顿多也,宜依经数也。若顿多血脉绝於火下,而火气不得行,随脉远去也。故云三壮、五壮、七壮者,经曰:乃更添灸,以差为度。其手足外皆是阳脉也,不得过於二壮。腹中者,水谷之所盛,风寒之所结,灸之务欲多也。脊者身之梁,太阳之所合,阴阳动作,冷气成疾,背又重厚,灸之宜多经脉出入往来之处,故灸能引火气。凡灸皆有补泻,补者无吹其火,须炷自灭,泻者疾吹其火,傅其艾,须其火至灭也。其艾炷根下广三分、长三分。若减此不覆孔穴,不中经脉,火气不行,亦不能除病也。凡灸,忌用松、柏、桑、枣、竹、柿、枫、榆八木,以用灸人,害人肌肉、筋脉、骨髓,可用阳燧火珠映日取火。若阴无火,钻槐木以菊茎延火,亦可壗? H艾蒸之,取火用灸大良。又无此,宜以香油布缠及艾茎别引取火,则去疾不伤人,筋骨皆欲得触伤,其痛根疮若不坏,则病不除也。《甲乙》丙卷云灸疮不发者,灸故履底令热好熨之,三日即发也,得发则病愈矣。
    不宜灸禁穴及老少加减法
    《甲乙经》头维、下关、承光、脑户、气冲、脊中、伏兔、乳中、地五会、风府、泉腑、 门、天府、经渠、白环输、鸠尾、迎香、石门(女子)、丝竹空、承泣、耳门、人迎、 脉、少商、尺泽、阴市、阳关(《甲乙经》)、少海、小海、睛明、关冲、右三十二穴,并禁不宜灸。(《千金》、甄权、杨操同。出第三卷中。)、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少也。衰老者少灸,盛壮肥实者多灸。凡孔穴皆逐人形大小,取手中指头第一节为寸,男左女右。又一云三寸者,尽一中指也。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出第三十七卷中。)黄帝问曰凡灸大风、大雨、大阴、大寒灸否?既不得灸,有何损益?岐伯答曰大风灸者,阴阳交错。大雨灸者,诸经络脉不行。大阴灸者,令人气逆。大寒灸者,血脉蓄滞。此等日灸,乃更动其病,令人短寿。大风者,所谓一复时,不可加火艾。大寒者,所谓盛冬凌辰也。大雨者,但雨日即不得,虽然有卒得,又逢大雨,此止可灸之。大阴者,谓诸云雾恝合。凡人初患卒得,终是难下手。经云当其盛也,慎勿衰伤,即是初得重病之状候。
    年神傍通法
    论曰此等诸法,并散在诸部,不可寻究,故集之一处,造次易知,所以省披讨也。孔穴主对法论曰凡云孔穴主对者,穴名在上,病状在下,或一病有数穴,或数病共一穴,皆临时斟酌作法用之,其有须灸者,即灸之,不宜灸者,经穴了注其名,并为良法,但恨下里间知者鲜尔。所以学者深须解之,皆须妙解,知灸知药,固是良医。(通按:此款出《千金》,本文言 言灸言药,合治方为良法。今删去 单言灸,药,遂觉文理欠顺,又云:经穴注了,其灸似误,或是了注其名。)
    足年一 九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以上人神所在傍看,他皆仿此。)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六十 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六十四 六十五 六十六 六十七 六十八 六十九 七十 七十一 七十二七十三 七十四 七十五 七十六 七十七 七十八 七十九 八十 八十一八十二 八十三 八十四 八十五 八十六 八十七 八十八 八十九 九十右件九部,人神岁移一部,周而复始,不可灸,凶。心 阴股年一 十一 十二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六十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 六十四 六十五 六十六 六十七 六十八 六十九 七十 七十一 七十二七十三 *Q 七十五 七十六 七十七 七十八 七十九 八十八十一 八十二 八十三 八十四八十五 八十六 八十*C八十八 八十九 九十 九十一 九十二 九十三 九十四 九十五 九十六右件十二部,人神所在,并不可灸及损伤。慎之
    推月忌日忌傍通法月忌法 十一 十二血忌 午子凶月厌 子亥凶四激 未未凶月杀 未辰凶月刑 卯戌凶六害 未午凶天医 午辰吉右於天医上取师疗病吉,馀不得灸,及取师凶。
    日忌法一日(在足大指)二日(外踝)三日(股内及脚UETP)四日(腰及髀)、五日(口齿、舌根、咽、悬咍? ^六日(手小指、少阳及脐下)、七日(内踝)八日(足腕。一云在脚)九日(尻及龟尾、手阳明)、十日(腰眼及足拇指)十一(鼻柱及眉)十二(面、发际)十三(牙齿)、十四(胃 、咽喉、足阳明)十五(遍身)十六(胸乳)十七(气冲及胁)、十八(腹内)十九(足趺、足下及项)二十(膝以下。一云踝及膊)二一(唇、舌、足小指)二二(伏兔、外踝。一云胸臆中)二三(肝俞、足趺、两腋)、二四(手阳明、两胁及小肠)二五(足阳明、心腹。一云膝足)二六(手足、胸)二七(膝、内踝。一云肩膊、膈下及两足并阴囊中)二八(阴中及耳颊)、二九(膝、头颞、俻、两手足)三十(足趺上及颊、膝、头。又云关元下至足心。又云通身)右件人神所在,上件日并不宜灸。十干人神所在法甲日(在头)乙日(在顶)丙日(在肩臂)丁日(胸胁)戊日(在腹及颔颈)、己日(在背)庚日(在膝及髀腰)辛日(在脾及心肺)壬日(在肾及手)、癸日(在足)十二支人神所在法子日(在目。孙氏云在肩口)丑日(在耳及腰)寅日(在胸面。孙云在口)、卯日(在脾。孙云在鼻)辰日(在腰)巳日(在头目。孙云在手)、午日(在心腹)未日(在两足心。孙云在足)申日(在肩额。孙云在头腰)、酉日(在腰。孙云在背)戌日(在咽喉。孙云在头,一作项)亥日(在臂颈。又云在膝。孙云在项)十二时人神所在法子时(在踝)丑时(在头)寅时(在耳。孙云在目)卯时(在面。孙云在目)、辰时(在项。孙云在口)巳时(在乳一云肩)午时(在胸胁)未时(在腹)、申时(在心)酉时(在膝。孙云在背、脾)戌时(在腰。孙云在阴左右)、亥时(在股)十二祗人神所在法建日(不治足。一作头。禁晡时)除日(不治眼。一作膝。禁日入)、满日(不治腹。禁黄昏)平日(不治腰背,禁人定)定日(不治心,禁夜半)、执日(不治手,禁鸡鸣)破日(不治口,禁平旦)危日(不治鼻,禁日出)、成日(不治唇,禁食时)收日(不治头,一作足。禁食时)开日(不治耳,禁日中)闭日(不治目,禁日斜)又法甲乙日(忌寅时,不灸头)丙丁日(忌辰时,不灸耳)戊己日(忌午时,不灸发鬓。一云不灸膝膑)壬癸日(忌酉时,不灸足)又方每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四日、小尽日。甲辰、庚寅、乙卯、丙辰、辛巳、五辰、五酉、五未、八节日前後各一日。若遇以上日并凶,不宜灸之。又法正月丑、二月戌、三月未、四月辰、五月丑、六月戌、七月未、八月辰、九月丑、十月戌、十一月未、十二月辰。又法男忌壬辰、甲辰、己巳、丙午、丁未。女忌甲寅、乙卯、乙酉、乙巳、丁巳。又法男忌除日,女忌破日。又法男忌戌日,女忌辰日。孙氏方忌巳日。又法丙子日天子会、壬子日百王会、甲子日太子会、丁巳日三公会、丙辰日诸侯会、辛卯日大夫会、癸卯日人臣会、乙亥日以上都会。又法木命人,行年在木,不宜 ,及服青药。火命人,行年在火,不宜汗,及服赤药。土命人,行年在土,不宜吐,及服黄药。金命人,行年在金,不宜灸,及服白药。水命人,行年在水,不宜下利,及服黑药。凡不知此法下药,若遇命厄会深者,下手即死。又法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八日,肾。又法春左胁、秋右胁、夏在脐、冬在腰。以上人神,并不宜灸之,伤神杀人。
    五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傍通(宜傍看,从肾藏至天井三焦出入止。)、
    凡五藏六腑,变化无穷,散在诸经,其事隐没,难得具知,今纂集相附,以为傍通,令学者少留意推寻,则造次可见。论曰假令肝、心、脾、肺、肾为藏,则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为腑,足少阴为肾经,足太阳为膀胱经,下至五藏、五果、五菜,皆尔触类长之。他皆仿此(出《千金方》第二十九卷中。近附二十四条)。五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藏经足厥阴、手少阴、足太阴、手太阴、足少阴。六腑经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手阳明、足太阳、手少阳。五行(各主一藏)木、火、土、金、水。五行数(五行数,配五藏)三、八;二、七;五、十;四、九;一、六。五行色五藏所象:青、赤、黄、白、黑。五行相生水、木、火、土、金。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五藏胎月(不宜灸、吐、利)八月、十一月、五月、二月、五月。五藏相月(不宜补养)冬三月木相、春三月火相、夏三月土相、季夏六月金相、秋三月水相。五藏旺月(有疾可宣泄)春三月木旺、夏三月火旺、季夏土旺、秋三月金旺、冬三月水旺。五藏废月(宜补不宜泻)夏三月木废、季夏火废、秋三月土废、冬三月金废、春三月水废。五藏囚月(宜补不宜泻)季夏木囚、秋三月火囚、冬三月土囚、春三月金囚、夏三月水囚。五藏死月(宜补)、秋三月木死、冬三月火死、春三月土死、夏三月金死、季月水死。五藏旺日(五藏主日,不灸,不服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藏旺时(不灸)寅至辰、巳至未、辰戌丑未、申至戌、亥至丑。五藏困日(宜补养)戊已土也、庚辛金也、壬癸水也、甲乙木也、丙丁火也。五藏困时(宜补养)食时日肤,土也。晡时日入,金也。人定夜半,水也。平旦日出,木也。禺中日中,火也。五藏忌日(忌此日得疾病)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五藏忌时(并忌此时得病)申至酉、亥至子、寅至卯、巳至午、辰戌丑未。五时春、夏、季夏、秋、冬。五音(象五行,应五藏)、角六十四丝、徵五十四丝、宫八十一丝、商七十二丝、羽十八丝。五星(一星各象一藏)岁东方、荧惑南方、镇中央、太白西方、辰北方。五常(各从五藏出)仁(肃)、礼(哲)、信(圣)、义(又)、智(谋)。五乐(外象五行,内应五藏)琴、笙、鼓、磬、瑟。五兵矛、剑、枪、戟、弩。五味(五藏所宜)酸、苦、甘、辛、咸。五宜(子来益母)苦、甘、辛、咸、酸。五不宜辛、咸、酸、苦、甘。五事(随藏所感)貌(恭)、视(明)、思(睿)、言(从)、听(聪)。五咎狂、豫、蒙、僭、急。六情(出五藏)好喜、怵虑(一作惠好)、乐、威怒(一作感怒)、恶哀(恶哀二字文不类,无本可较,姑阙疑)。八性(各禀之性)慈(恚怒)、爱、公私(怒)、气(正)、欲忌。生(各随初生长)革、肉、髓、骨、脑。形(外应五行之形,内法五藏之象)直、锐、方、圆、曲。五养(各从五藏所养)筋、血(脉)、肉、皮毛(气)、骨(精)。五液(各随藏所生)泣(一方泪)、汗、涎、涕、唾。七神(脾肾各二神,故七神)魂、神、意(智)、魄、精(志)。五窍目(左目甲,右目乙)、舌(荣於耳,外为血,内主五音,左耳丙,右耳丁)、、唇(口为戊,舌为己)、鼻(左孔庚,右孔辛)、耳(左肾壬,右肾癸)。五声(五藏若中风,有此声应)呼、言、歌、哭、呻噫。五响讽咏、肆、唱、歌、吟。五气(有疾各随其藏消息,其法在调气论)呵、吹呼、唏、嘘、 。通按:肝虚,心呵,脾呼,肺 ,肾吹,与此不同,未知孰是。五恶(气之恶)、风、热、湿、寒、燥。五恶(味之恶)辛、咸、酸、苦、甘。五有馀病(实则此疾见)怒、笑不止、胀满噫、喘咳(上气)、胀泄欠。五不足病(虚则此疾见)悲、忧、少气、息痢、厥。五积肥气、伏梁、痞气、息贲、贲豚。生疾(将息失度,乃生此疾)奔气、忧恐、食饮、风寒、强力。五伤久行(伤筋)、久视(伤心)、久坐(伤肉)、久卧(伤皮)、久立(伤骨)、。五气(《千金》作五臭,五藏各有此气):臊膻、焦、香、腥、腐。五方神(象五藏)青龙、朱雀、黄龙、白虎、真武。五畜(各主本藏所宜)虎兔(《千金》云鸡)、蛇马(《千金》云羊)、龙牛(羊犬)、猴鸡、鼠猪。五谷(养五藏)麻、麦、稷、黄黍(《千金》云稻)、、大豆。五果(益五藏)李、杏、枣、桃、粟。五菜(充五藏)韭、薤、葵、葱、藿蓼。五木(宜助五藏)榆、栗、桂、桑、梧桐。五藏斤两(五藏轻重数)四斤四两、十二、二斤二两、三斤三两、一斤一两。六腑斤两(六腑轻重数)三两三铢、二斤十四两、三斤十四两、二斤十二两、九两二铢。六腑尺寸(六腑长短数)三寸三分、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二尺六寸(一云大一尺五寸)、一丈二尺(广六寸)、九寸(一云广七寸)。六腑所受(六腑受盛数)三合(一云一合)、二斗四升、三斗五升、一斗二升、九升九合(一云九升二合)。五藏官尚书(一云上将军,又为郎官)、帝王、谏议大夫、上将军(一云大尚书)、後宫列女。六腑官将军、决曹吏、(监仓吏、内涩吏)、监仓椽。水曹椽。五藏俞九椎下两傍、五椎下两傍、十一椎下两傍、三椎下两傍、十四椎下两傍(每傍各一寸半是穴)。六腑俞十椎下两傍、十八椎下两傍、十二椎下两傍、十六椎下两傍、十九椎下两傍、十三椎下两傍(每傍各一寸五分是穴)。五藏募期门、巨阙、章门、中府、京门。六腑募日月、关元、太仓、天枢、中极、石门三焦。五藏脉弦长、洪盛、缓大、浮短、沉濡。五藏流注傍通所出为井(木)大敦、中冲、隐白、少商、涌泉。(通按中冲心包络穴,少冲心经穴,不云少冲而云中冲者,以心藏另为一条也。)所流为荥(火)行间、劳宫、大都、鱼际、然谷。所注为俞(土)太冲、大陵、太白、太渊、太溪。所行为经(金)中封、间使、商丘、经渠、复溜。所入为合(水)曲泉、曲泽、阴陵泉、尺泽、阴谷。谨按《铜人 经》、《甲乙经》、《九墟经》并无五藏所过为原穴。唯《千金》、《外台秘要集》有之,今列穴名於左中俕即中都、内关、公孙、列缺、水原(即水泉)。心之藏主出入少冲(出井金);少府(流荥水);神门(注俞木);通里(过原);灵道(行经火);少海(入合土)。六腑流注傍通(六腑出入)所出为井(金)窍阴、少泽、厉兑、商阳、至阴。所流为荥(水)侠溪、前谷、内庭、间谷(一云二间)、通谷。所注为俞(木)临泣、後溪、陷谷、三间、束骨。所过为原丘墟、腕骨、冲阳、合谷、京骨。所行为经火阳辅、阳谷、解溪、阳溪、昆仑。所入为合(土)阳陵泉、小海、三里、曲池、委中。三焦流注傍通(三焦出入)关冲(出井金);掖门(流荥水);中渚(注俞水);阳池(过原);支沟(行经火);天井(入合土)。
    十二身流注五藏六腑明堂肺人,肺者藏也(两傍一十八穴。通按:本经十一穴,两傍共二十二穴,今移中府、云门二穴入脾经,止共一十八穴。又按:中府、云门胸傍四行,脾经周荣穴上移肺穴入脾经,论行不论经也)。《甲乙经》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木也。(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手太阴脉所出也。冬月宜灸。)流於鱼际,鱼际者火也。(在手大指本节後散脉中,手太阴脉所流也,为荥。春三月宜灸。)注於太渊,太渊者土也。(在掌後陷者中,手太阴脉所注也,为输。夏月宜灸。)行於经渠,经渠者金也。(在寸口陷者中,手太阴脉所行也,为经禁灸。)入於尺泽,尺泽者水也。(在肘中约纹上动脉,手太阴脉所入也,为合。秋月宜灸。)少商(通按:《圣济总录》少商穴下云唐剌史成君绰忽? X肿大,喉中闭塞,三日水粒不下, 之立愈,不宜灸。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灸一壮。主疟、寒热,烦心善哕,心满汗出而寒,唾沫,唇乾引饮,手腕挛,指支痛,肺胀上气,耳中生风,咳喘,痹臂痛,呕吐,食饮不下,膨膨然,病象疟,振栗鼓颔,腹胀,喉中鸣,耳前痛。甄权云在手大母指甲外畔当角一韭叶白内际宛宛中是也。此脉脾肺之候,不宜灸。忌生冷、热食。)鱼际(在手大指本节後内侧散脉中,灸三壮。主虚极, 毛起,恶风寒,舌上黄,身热咳嗽喘,痹走胸背,不得息,头痛甚,汗不出,寒厥及热,烦心,少气不足以息,阴湿 ,腹痛不下食饮,肘挛支满,喉中焦乾渴,倅上气,热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咳引凡溺出,虚也。膈中虚,食饮呕,身热,汗不出,数唾涎,呕吐血下,肩背寒热,脱色,目泣出,皆虚也。唾血,时寒时热,厥心痛,卧若徒居,心间痛,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者,肺心痛也,短气,心痹,悲怒逆气,恐狂易,霍乱,胃气逆。)、太渊(在手掌後陷者中,灸三壮。主胸痹,逆气,寒厥,烦心,善唾,哕噫,胸满 呼,胃气上逆,心痛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背痛,肺胀满彭彭,臂厥,肩膺胸满痛,目生白翳,眼眦赤筋,掌中热,乍寒乍热,缺盘中相引痛,数欠,喘不得息,臂内廉痛,膈饮烦满,病温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厥心痛,卧若徒居心间痛,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者,肺心痛也。冩朱麬噫,胃气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嗌乾,口僻,肘中痛, 疟,瘅。)经渠(在寸口陷者中,不可灸,伤人神明,主疟寒热,胸背痛,腹中彭彭然,甚则交两手而瞀,为暴痹,喘逆,喉痹,掌中热,咳逆上气,喘息数欠,热病汗不出,心痛欲呕。)列缺(手太阴络,去腕上一寸半,灸五壮。甄权云腕後臂侧三寸交叉头两筋骨罅宛宛中是也。主偏风口 ,半身不随,腕劳,灸三壮。主疟甚热,惊 ,如有见者,咳喘,掌中热,虚则肩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寒厥交两手如瞀,为口沫出。实则肩背热痛,汗出,四肢肿,身湿摇,时寒热,饥则烦,饱则面色变,口噤不开,恶风泣出,喉痹,咳上气,数欠,四肢厥逆,善笑,溺白。热病先手臂痛,身热 ,唇口聚,鼻张,咽下汗出如连珠,小便白,热痛,两乳下三寸坚,胁下满,悸、善忘,口中沫出。)孔最(手太阴俕,去腕上七寸,灸五壮。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五壮,汗即出。厥头痛。)尺泽(在肘中约纹上动脉,灸三壮。甄权云在臂屈横纹中两筋骨罅陷者宛宛中,不宜灸。主喉痹上气,舌乾胁痛,心彭彭痛,咳逆上气,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振栗, ,咳嗽,吐浊,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烦满身痛,因为纵衄唾血,时寒时热,胞中有水,疝瘕积,与阴相引痛,苦冗泄,上下出,喉痹哽塞,热实则肩背热痛,汗不出,四肢暴肿。虚则臂背寒,短气,癫疾,呕沫,手肘不得上头,肘痛。)、侠白(在天府下,去肘上五寸动脉,手太阴之别,灸五壮。主心痛,咳乾呕,烦满。)天府(在腋下三寸,臂 内廉动脉,手太阴脉气所发。禁不可灸,使人逆气。主咳上气喘不得息,暴 ,内逆肝肺相搏,口鼻出血,身胀,逆息不得卧,风汗出身肿,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卧不觉。甄权、《千金》、杨操同。)
    大肠人,大肠者肺之腑也(两傍四十二穴并下三单穴,共四十五穴)、
    《甲乙经》大肠出於商阳,商阳者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角如韭叶,手阳明脉之所出,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二间,二间者水也。(一名间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留也,为荥。春三月宜灸之。)、注於三间,三间者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本节後内侧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注也,为输。夏三月宜灸之。)过於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岐骨间,手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行於阳溪(阳溪者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出也,为经。)入於曲池,曲池者土也(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秋三月宜灸之。出第三卷中。甄权、《千金》、杨操同。)商阳(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 爪甲角如韭叶,灸三壮,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顷立已。主气满胸中

     

    查看《外台秘要》所有内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