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旧版栏目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版栏目 > 数字书屋 > 正文
  • 《温病条辨》七

  • 来源: 作者:吴塘 时间:2007-06-15 08:26:24
  • 核心提示:34温病愈後,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脉迟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汤主之。 此亦阳虚之质也,故以小建中小小建其中焦之阳气,中阳复则能食,能食则诸阳皆可复也。 (小建中汤方〔甘温法。白芍(六钱酒炒〔、桂枝(四钱〔、甘草(三钱炙〔、生

    34温病愈後,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脉迟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汤主之。

    此亦阳虚之质也,故以小建中小小建其中焦之阳气,中阳复则能食,能食则诸阳皆可复也。

    (小建中汤方〔甘温法。白芍(六钱酒炒〔、桂枝(四钱〔、甘草(三钱炙〔、生姜(二钱〔、大枣(二枚去核〔、胶饴(五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胶饴,上火烊化,分温三服。

    汪按温热病,虑涸其阴,湿温病虑虚其阳,病後调理,温热当以滋阴为法,湿温当以扶阳为法,不可错误。

    热病解後,脉静身凉,然而炎威虽退,馀焰犹存,略予甘温,燎原复炽,饮食尚能助邪,况叁术姜桂及二陈之类乎。但体质不同,或平素阳虚,或寒凉过当,邪去正衰,不扶其阳,则气立孤危,故列益阳数法於右,以备采用。

    所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学者固不可不知有此法,然非见之真确,断不可冒昧轻投也。

    寒湿、湿温,病後化燥,当用凉者,可以隅反。

    35温病愈後,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病後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前复脉等汤,复下焦之阴,此由中焦胃用之阴不降,胃体之阳独亢,故以甘润法救胃用,配胃体,则自然欲饮,断不可与俗套,开胃健食之辛燥药,致令燥咳成痨也。

    按吴又可云:病後与其调理不善,莫若静以待动,是不知要领之言也。夫病後调理,较易於治病,岂有能治病,又不能调理之理乎?但病後调理,不轻於治病,若其治病之初,未曾犯逆,处处得法,轻者三五日而解,重者七八日而解,解後无馀邪,病者未受大伤,原可不必以药调理,但以饮食调理足矣,经所谓食养尽之是也。

    若病之始受既重,医者又有误表、误攻、误燥、误凉之弊,遗殃於病者之气血,将见外感变而为内伤矣,全赖医者善补其过,而补人之过,退杀气,迎生气,活人於万全,岂得听之而已哉?万一变生不测,推委於病者之家,能不愧於心乎。

    至调理大要,温病後一以养阴为主,饮食之坚硬浓厚者,不可骤进,间有阳气素虚之体质,热病一退,即露旧亏,又不同固执养阴之说,而灭其阳火。

    故本论中焦篇,列益胃、增液、清燥等汤。下焦篇,列复脉三甲、五汁等复阴之法,乃热病调理之常理也。下焦篇,又列建中、半夏、桂枝数法,以为阳气素虚,或误伤凉药之用,乃其变也。经所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微者责之,盛者责之,全赖司其任者,心诚求之也。

    六、暑温 七、伏暑

    36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

    肾主五液而恶燥,暑先入心,助心火独亢於上,肾液不供,故消渴也。

    再心与肾均为少阴主火,暑为火邪,以火从火,二火相搏,火难为济,不消渴得乎?

    以黄连泻壮火,使不烁津,以乌梅之酸以生津,合黄连酸苦为阴,以色黑沉降之阿胶救肾水,麦冬、生地,合乌梅酸甘化阴,庶消渴可止也。

    肝主筋而受液於肾,热邪伤阴,筋经无所秉受,故麻痹也。

    再包络与肝,均为厥阴,主风木,暑先入心,包络代受,风火相搏,不麻痹得乎?

    以黄连泻克水之火,以乌梅得木气之先,补肝之正,阿胶增液而熄肝风,冬地补水以柔木,庶麻痹可止也。

    心热烦躁,神迷甚,先与紫雪丹者,开暑邪之出路,俾连梅有入路也。

    (连梅汤方〔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

    云连(二钱〔、乌梅(三钱去核〔、麦冬(三钱连心〔、生地(三钱〔、阿胶(二钱〔。水五杯,煮去二杯,分二次服。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叁。

    37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 ,寒热,下利血水,甚者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

    此土败木乘,正虚邪炽,最危之候。

    故以酸苦泄热,辅正驱邪,立法据理制方,冀其转关耳。

    (椒梅汤方〔酸苦复辛甘法,即仲景乌梅圆法也,方义已见中焦篇。黄连(二钱〔、黄芩(二钱〔、乾姜(二钱〔、白芍(三钱生〔、川椒(三钱炒黑〔、乌梅(三钱去核〔、人叁(二钱〔、枳实(一钱五分〔、半夏(二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38暑邪误治,胃口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口渴,邪结内踞,清浊交混者,来复丹主之。

    此正气误伤於药,邪气得以窃据於中,固结而不可解,攻补难施之危证,勉力旋转,清浊一法耳。

    (来复丹汤方〔酸温法。太阴元精石(一两〔、舶上硫黄(一两〔、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微火炒结砂子大〔、橘红(二钱〔、青皮(二钱去白〔、五灵脂(二钱澄去砂炒令烟尽〔

    (方论〔:

    晋三王氏云:易言一阳来复於下,在人则为少阳生气所出之脏,病上盛下虚,则阳气去,生气竭,此丹能复阳於下,故曰来复。

    元精石乃盐卤至阴之精,硫黄乃纯阳石火之精,寒热相配,阴阳互济,有扶危拯逆之功。

    硝石化硫为水,亦可佐元硫以降逆。

    灵脂引经入肝最速,能引石性内走厥阴,外达少阳,以交阴阳之枢纽。

    使以橘红青皮者,纳气必先利气,用以为肝胆之向导也。

    39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

    凡热病久入下焦,消烁真阴,必以复阴为主,其或元气亦伤,又必兼护其阳,三才汤两复阴阳,而偏於复阴为多者也。

    温热温疫未传,邪退八九之际,亦有用处,暑温未传,亦有用复脉三甲黄连阿胶等汤之处,彼此互叁,勿得偏执。

    盖暑温不列於诸温之内,而另立一门者,以後夏至为病暑,湿气大动,不兼湿不得名暑温,仍归温热门矣。既兼湿则受病之初,自不得与诸温同法,若病至未传,湿邪已化,惟馀热伤之际,其大略多与诸温同法,其不同者,前後数条,已另立法矣。

    (三才汤方〔甘凉法。人叁(三钱〔、天冬(二钱〔、乾地黄(五钱〔。水五杯,浓煎两杯,分二次温服。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40蓄血,热入血室,与温热同法。

    41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按伏暑湿温,积留支饮,悬於胁下,而成胁痛之证甚多,即金匮水在肝而用十枣之证,彼因 水久积,非峻攻不可。

    此因时令之邪,与 水新搏,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枣之太峻。

    只以香附、施覆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

    苏子、杏仁降肺气而化饮,所谓建金以平木。

    广皮、半夏,消痰饮之正。

    茯苓、薏仁,开太阳而阖阳明。

    所谓治水者必实土,中流涨者开支河之法也。用之得当,不过三五日自愈,其或前医不识病因,不合治法,致使水无出路,久居胁下,恐成悬饮内痛之证,为患非轻,虽不必用十枣之峻,然不能出其范围,故改用陈无择之控涎丹,缓攻其饮。

    (香附旋覆花汤方〔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生香附(三钱〔、旋覆花(三钱绵包〔、苏子霜(三钱〔、广皮(二钱〔、半夏(五钱〔、茯苓块(三钱〔、薏仁(五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腹满者加厚朴,甚痛者加降香末。

    (控涎丹方〔苦寒从治法(1)。甘遂(去心制〔、大戟(去皮制〔、白芥子。右等分为细末,神僸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九丸,姜汤下,壮者加之,羸者减之,以知为度

    (注〔:(1)痰饮,阴病也。以苦寒治阴病,所谓求其属以衰之是也,按肾经以脏而言属水,以味咸味其气寒,以经而言,属少阴主火,其味苦,其气化燥热,肾主水故苦寒为水之属,不独咸寒为水之属也。盖真阳藏之於肾,故肾与心并称少阴,而并主火也,知此理则知用苦寒,咸寒之法矣。泻火之有馀用苦寒,寒能制火,苦从火化,正治之中,亦有从治;泻水之太过,亦用苦寒,塞从水气,苦从火味,从治之中亦有正治;所谓水火各造其编之极,皆相似也。苦咸寒治火之有馀,水之不足,为正治。亦有治水之有馀火之不足者,如介属芒硝并能行水,水行则火复,乃从治也。

    八、寒湿

    42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於土中者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於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

    此统举湿在天地人身之大纲。异出同源,以明土为杂气,水为天一所生,无处不合者也。

    上焦於肺合者,肺主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得化,有 雾之象,向之火制金者,今反水克火矣。故肺病而心亦病也。观素问寒水司天之年,则曰阳气不令,湿土司天之年,则曰阳光不治自知,故上焦一以开肺气,救心阳为治。

    中焦与脾合者,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证最多,脾与胃为夫妻,脾病而胃不能独治,再胃之脏象为土,土恶湿也。故开沟渠,运中阳,崇刚土,作堤防之治,悉载中焦。

    上中不治,其势必流於下焦,易曰水流湿。素问曰「湿伤於下」下焦乃少阴癸水,湿之质即水也。焉得不与肾水相合。吾见湿流下焦,邪水旺一分,正水反亏一分,正愈亏而邪愈旺,不可为矣。

    夫肾之真水,生於一阳,坎中满也。故治少阴之湿,一以护肾阳,使火能生土为主,肾与膀胱为夫妻,泄膀胱之积,水从下治,亦所以安肾中真阳也。脾为肾之上游,升脾阳从上治,亦所以使水不没肾中真阳也。其病厥阴也奈何。盖水能生木,水太过木反不生,木无生气,自失其疏泄之任,经有风湿交争,风不胜湿之文,可知湿土太过,则风木亦有不胜之时,故治厥阴之湿,以复其风木之本性,使能疏泄为主也。

    本论原以温热为主,而类及於四时杂感,以未元以求,不明仲景伤寒一书,专为伤寒而设,乃以伤寒一书,应四时无穷之变,殊不合拍,遂至人着一书,而悉以伤寒名书,陶氏则以一人而屡着伤寒书,且多立妄诞不经名色,使後世学者,如行昏雾之中,渺不自觉其身之坠於渊也。今胪列四时杂感,春温夏热,长夏暑湿,秋燥冬寒,得其要领,效如反掌。夫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学者苟能时时预护,处处堤防,岂复有精竭人亡虑,伤寒所伤者阳气也,学者诚能保护得法,自无寒化热而伤阴,水负火而难救之虞,即使有受伤处,临证者知何者当护阳,何者当救阴,何者当先护阳,何者当救阴,因端竟委,可备知终始,而超道妙之迪,瑭所以三致意者,乃在湿温一证,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其在上焦也,如伤寒。其在下焦也,如内伤。其在中焦也,或如外感,或如内伤。至人之受病也,亦有外感,亦有内伤,使学者心摇目眩,无从捉摸,其变证也,则有湿痹水气,咳嗽痰饮,黄汗黄痹,肿胀疟疾,痢疾淋症带症,便血疝气痔疮痈脓等证,较之风火燥寒四门之中,倍而又倍,苟非条分缕析,体贴入微,未有不张冠李载者。

    汪按近代俗医,皆以伤寒法治温热暑燥,入手妄用表散,末後又误认虚劳,妄行补阴补阳,以至生民夭枉,此书所为作也,若湿温之症,则又不然,世有粗工,稍知热病,一遇湿温,亦以温热之法施之,较之误认温热为伤寒者,厥罪惟均,盖湿温一症,半阴半阳,其反复变迁,不可穷极,而又 粘腻,不以伤寒之一表即解,温热之一清即愈,施治之法,万绪千端,无容一毫执着,篇中所述,亦 举其一隅,学者务宜勤求古训,精研理气,而後能贯通融会,泛应不穷。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是在潜心深造者矣。

    43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湿伏少阴,故以鹿茸补督脉之阳,督脉根於少阴,所为八脉丽於肝肾也。督脉总督诸阳,此阳一升,则诸阳听令。

    附子补肾中真阳,通行十二经。

    佐之以菟丝,凭空行气,而升发少阴,则身痛可休。

    独以一味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以醒脾阳,则地气上蒸,天气之白苔可除,且草果子也,凡子皆达下焦。

    以茯苓淡渗,佐附子开膀胱,小便得利,而跗肿可愈矣。

    (鹿附汤方〔苦辛咸法。鹿茸(五钱〔、附子(三钱〔、草果(一钱〔、菟丝子(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

    44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安肾汤主之。

    凡肾阳惫者,必补肾脉,故以鹿茸为君。

    附子、韭子等补肾中真阳,但以芩术二味渗湿而补脾肠,釜底增薪法也。

    (安肾汤方〔辛甘温法。鹿茸(三钱〔、胡芦巴(三钱〔、补骨脂(三钱〔、韭子(一钱〔、大茴香(二钱〔、附子(二钱〔、茅术(二钱〔、茯苓(三钱〔、兔丝子(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大便溏者加赤石脂,久病恶汤者,可用二十分作丸。

    45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

    按痔疮有寒湿、热湿之分,下血亦有寒湿、热湿之分。

    本论不及备载,但载寒湿痔疮下血者,以世医但知有热湿痔疮下血,悉以槐花、地榆从事,并不知有「寒湿」之因,畏姜附如虎,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之,方则两补肾两阳也。

    (术附姜苓汤方〔辛温苦淡法。生白术(五钱〔、附子(三钱〔、乾姜(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46先便後血,小肠寒湿,黄土汤主之。

    此因上条而类及,以补偏救弊也,义见前条注下,前方纯用刚者,此方则以刚药健脾而渗湿,柔药保肝肾之阴,而补丧失之血,刚柔相济,又立一法,以开学者门径,後世黑地黄丸法,盖仿诸此。

    (黄土汤方〔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甘草(三两〔、乾地黄(三两〔、白术(三两〔、附子(三两〔、阿胶(三两〔、黄芩(三两〔、灶中黄土(半 〔。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

    徵按李东垣云:古之方剂,分量与今不同,云一升,即今之大白盏也,曰「字」,二分半也。铢,四分也。四字曰钱,十分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云三两,即今之二两。云一两,即今之六钱半也。云一升,即二合半也。古之一两,今用六钱可也。以上所用古方,俱可类推。

    47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喘 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脉数有汗,小青龙去麻辛主之。大汗出者,倍桂枝减乾姜加麻黄根。

    此条以经有「秋伤於湿,冬生 嗽」之明文。故补三焦饮症数则,略示门径。

    按经谓「秋伤於湿」者,以长夏湿土之气,介在秋夏之间,七月大火西流,月建申,申者阳气毕伸也。湿无阳气不发,阳伸之极,湿发亦重,人感此而至冬日寒水司令,湿水同体,相搏而病矣。喻氏擅改经文,谓湿曰「燥」者,不明六气运行之道,如大寒,冬令也,厥阴气至,而纸鸢起矣。四月,夏令也,古谓首夏犹清和,俗谓四月为麦秀寒,均谓时虽夏令,风木之气,犹未尽灭也,他令仿此,至於湿土寄旺四时,虽在冬令,朱子谓将大雨雪,必先微温。盖微温则阳气通,阳通则湿行,湿行而雪势成矣,况秋日竟无湿气乎?此其间有说焉,经所言之秋,指「中秋以前」而言,秋之前半截也。喻氏所指之秋,指秋分以後而言,秋之後半截也。

    古脱燥论,盖世远年湮,残缺脱简耳,喻氏补论诚是,但不应擅改经文,竟崇己说,而不体之,日月运行,寒暑倚伏之理与气也。喻氏学问诚高,特霸气未消,其温病论,亦犯此病,学者遇 嗽之证,兼合脉色,以详察其何因,为湿为燥,为风为火,为阴虚,为阳弱,为前後伏气,为现行时令,为外感而发动内伤,为内伤而招引外感,历历分明,或当用温用凉,用补用泻,或寓补於泻,或寓泻於补,择用先师,何法何方,妙手空空,毫无成见,因物付物,自无差忒矣。

    即如此症,以喘 痰稀,不欲饮水,胸满腹胀舌白,定其为伏湿痰饮所致,以脉紧无汗为遇寒而发,故用仲景先师辛温甘酸之小青龙,外发寒而内蠲饮,龙行而火随,故寒可去,龙动而水行,故饮可蠲,以自汗脉数,为遇风而发,不可再行误汗伤阳,使饮无畏忌,故去汤中之麻黄细辛,发太阳少阴之表者,倍桂枝以安其表,汗甚则以麻黄根收表疏之汗。夫根有归束之义,麻黄能行太阳之表,即以其根归束太阳之气也。

    大汗出减乾姜者,畏其辛而致汗也。

    有汗去麻辛,不去乾姜者,乾姜根而中实,色黄而圆,不比麻黄干而中空;色青而直,细辛而辛窜,走络最急也。

    (小青龙汤方〔辛甘复酸法。麻黄(三钱去节〔、甘草(三钱炙〔、桂枝(五钱去皮〔、芍药(三钱〔、五味(二钱〔、乾姜(三钱〔、半夏(五钱〔、细辛(二钱〔。水八碗,先煮麻黄,减一碗许,去上 ,纳诸药,煮取三碗,去渣,温服一碗,得效,缓後服,不知,再服。48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於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 金匮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饮病当温者,十有八九。然当清者亦有一二。

    如此证息促,知在上焦;涎稀,知非劳伤之 ,亦非火邪之但 无痰而喉哑者可比;右大於左,纯然肺病;此乃饮邪隔拒,心火壅遏,肺气不能下达。

    音出於肺,金实不鸣,故以麻黄中空而达外,杏仁中实而降 ,石膏辛淡性寒,质重而气清轻,合麻杏而宣气分之郁热,甘草之甘以缓急,补土以生金也。

    按此方即大青龙之去桂枝、姜、枣者也。

    (麻杏石甘汤方〔辛凉甘淡法。麻黄(三钱去节〔、杏仁(三钱去皮尖碾细〔、石膏(三钱碾〔、甘草(二钱炙〔。水八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 ,纳诸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49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饮上拥胸膈,直阻肺气,不令下降,呼息难通,非用急法不可,故以禀金火之气,破症瘕积聚,通利水道,性急之葶苈,急泻肺中之壅塞。

    然其性 悍,药必入胃过脾,恐伤脾胃中和之气,故以守中缓中之大枣,护脾胃而监制之,使不旁伤他脏。

    一急一缓,一苦一甘,相须成功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苦辛甘法。苦葶苈(三钱炒香碾细〔、大枣(五枚去核〔。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得效减其制,不效再作服,衰其大半而止。

    50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乾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金匮谓乾姜、桂枝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今反不渴者饮也,是以不渴,定其为饮,人所易知也。

    又云水在肺,其人渴,是饮家亦有渴症,人所不知,今人见渴投凉,轻则用花粉、冬地,重则用石膏、知母,全然不识病情,盖火 无痰,劳 胶痰,饮 稀痰兼风寒则难出,不兼风寒则易出,深则难出,浅则易出。

    其在上焦也,郁渴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反挟心火上升烁咽,渴欲饮水,愈饮愈渴,饮後水不得行,则愈饮愈 ,愈 愈渴,明知其为饮而渴也,用辛何妨,内经所谓「辛能润」是也。以乾姜峻散肺中寒水之气,而补肺金之体,使肺气得宣,而遏止 定矣。

    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气,不得下降,反来上烁咽喉,又格拒肾中真液,不得上潮於喉,故嗌乾而渴也。重用枳实,急通幽门,使水得下行,而脏气各安其位,各司其事,不渴不 矣。

    其在下焦也,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且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藏真水者肾也,肾恶燥,又肾脉入心,由心入肺,从肺系上循喉咙,平人之不渴者,全赖此脉之通调,开窍於舌下玉英廉泉,今下焦水积而肾脉不得通调,故亦渴也。附子合生姜为真武法,补北方司水之神,使邪水畅流,而真水滋生矣。

    大抵饮家当恶水,不渴者其病犹轻,渴者其病必重,如温热应渴,渴者犹轻,不渴者甚重,反象也。

    所谓加者,於应用方中重加之也。

    51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金匮谓阴吹正喧,猪膏发煎主之。盖以胃中津液不足,大肠津液枯槁,气不後行,逼走前阴,故重用润法,俾津液充足流行,浊气仍归旧路矣。

    若饮家之阴吹,则大不然,盖痰饮蟠居中焦,必有不寐、不食、不饥,不便、恶水等证,脉不数而迟弦,其为非津液之枯槁,乃津液之积聚胃口可知,故用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例,峻通胃液下行,使大肠得胃中津液滋润,而病如失矣。

    此证系余治验,故附录於此,以开一条门径。

    (橘半桂苓枳姜汤方〔苦辛淡法。半夏(二两〔、小枳实(一两〔、橘皮(六钱〔、桂枝(一两〔、茯苓块(六钱〔。甘澜水十碗,煮成四碗,分四次,日三夜一服,以愈为度。愈後以温中补脾,使饮不聚为要,其下焦虚寒者,温下焦,肥人用温燥法,瘦人用温平法。 按痰饮有四,除久留之伏饮,非因暑湿暴得者不议外,悬饮已见於伏暑例中,暑饮相搏,见上焦篇第二十九条,兹特补支饮、溢饮之由,及暑湿暴得者,望医者及时去病,以免留伏之患,并补金匮所未及者二条,以开後学读书之法。

    金匮溢饮条下,谓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注家俱不甚晰,何以同一溢饮,而用寒用热,两不相侔哉,按大青龙汤有石膏、杏仁、生姜、大枣,而无乾姜、细辛、五味、半夏、白芍,盖大青龙主脉洪数,面赤喉哑之热饮,小青龙主脉弦紧不渴之寒饮也。由此类推,胸中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苓桂术甘,外饮治脾也,肾气丸,内饮治肾也。

    再胸痹门中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汤主之,人叁汤亦主之。又何以一通一补,而主一胸痹乎,盖胸痹因寒湿痰饮之实证,则宜通阳,补之不惟不愈,人叁增气,且致喘满,若无风寒痰饮之外因,不内外因,但系胸中清阳之气,不足而痹痛者,如苦读书而妄想,好歌曲而无度,重伤胸中阳气者,老人清阳日薄者,若再以薤白栝蒌枳实滑之泻之通之,是速之成劳也。断非人叁汤不可,学者能从此类推,方不死於句下,方可与言读书也。

    52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及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椒桂汤主之。

    此亦邪中 证也。

    疝气结如山也,此肝脏本虚,或案有肝郁,或因暴怒,又猝感寒湿,秋月多得之,既有寒热之表证,又有脐痛之 证,表 俱急,不得不用两解方。

    以川椒、吴萸、小茴香、直入肝脏之 ,又芳香化浊流气。

    以柴胡从少阳领邪出表,病在肝治在胆也。

    又以桂枝协济柴胡者,病在少阴,治在太阳也。经所谓病在脏,治其腑之义也,况又有寒热之表证乎。

    佐以青皮、广皮,从中达外,峻伐肝邪也。

    使以良姜,温下焦之 也。

    水用急流,驱浊阴使无留滞也。

    (椒桂汤方〔苦辛通法。川椒(六钱炒黑〔、桂枝(六钱〔、良姜(三钱〔、柴胡(六钱〔、小茴香(四钱〔、广皮(三钱〔、吴茱萸(四钱〔、青皮(三钱〔。急流水八碗,煮成三碗,温服一碗,覆被令微汗佳。不汗服第二碗,接饮生姜汤促之得汗,次早服第三碗,不必覆被再令汗。

    53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

    此邪居厥阴,表 俱急,故用温下法,以两解之也。

    脉弦为肝郁,紧, 寒也,胁下偏痛,肝胆经络为寒湿所搏,郁於血分而为痛也。发热者,胆因肝而郁也。

    故用附子温 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

    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

    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大黄附子汤方〔苦辛温下法。大黄(五钱〔、熟附子(五钱〔、细辛(三钱〔。水五杯,煮取两杯,分温二服。(原方分量甚重,此则从时改轻临对证斟酌)

    54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睾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能忍者,天台乌药散主之。

    此寒湿客於肝肾小肠而为病,故方用温通足厥阴手太阳之药也。

    乌药 膀胱冷气,能消肿止痛。木香透络定痛。青皮行气伐肝。良姜温脏劫寒,茴香温关元,暖腰肾,又能透络定痛。

    槟榔至坚,直达肛门,散结气,使坚者溃,聚者散,引诸药逐浊气,由肛门而出。

    川楝导小肠湿热,由小便下行,妙以斩关夺门之巴豆,用气味而不用形质,使巴豆帅气药,散无形之寒,随槟榔下出肛门,川楝得巴豆迅烈之气,逐有形之湿,从小便而去,俾有形无形之结邪,一齐解散,而病根拨矣。

    按疝瘕之证尚多,以其因於寒湿,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三条,略示门径,直接中焦篇,腹满腹痛等证,古人良法甚夥,而张子和专主於下,本之金匮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方则从大黄附子汤悟人,并将淋带痔疮癃闭等证,悉收入疝门,盖皆下焦寒湿,湿热居多。而叶氏於妇科,久病症瘕,则以通补奇经,温养肝肾为主。盖本之内经任脉为病,男子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也。此外良法甚多,学者当於各家求之,兹不备载。

    (天台乌药散方〔苦辛热急通法。乌药(五钱〔、木香(五钱〔、小茴香(五钱炒黑〔、良姜(五钱炒〔、青皮(五钱〔、川楝子(十枚〔、巴豆(七十粒〔、槟榔(五钱〔。先以巴豆微打破,加麸数合炒川楝子,以巴豆黑透为度,去巴豆麸子不用,但以川楝同前药为极细末,黄酒和服一钱,不能饮者,姜汤代之,重者日再服,痛不可忍者三服。

    九、湿温

    55湿温久羁,三焦 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此湿久郁结,於下焦气分,闭塞不通之象,故用能升能降,苦泄滞淡渗湿之猪苓,合甘少淡多之茯苓,以渗湿利气,寒水石色白性寒,由肺直达肛门,宣湿清热,盖膀胱主气化,肺开气化之源,肺藏魄(肛门曰魄门),肺与大肠相表 之义也。

    晚蚕沙化浊中清气,大凡肉体未有死而不腐者,蚕则僵而不腐,得清气之纯粹者也,故其粪不臭不变色,得蚕之纯清,虽走浊道,而清气独全,既能下走少腹之浊部,又能化浊湿而使之归清,以己之正,正人之不正也。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蚕,取其生化最速也。

    皂荚辛咸性燥,入肺与大肠,金能退暑,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俾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

    二苓、寒石化无形之气;蚕砂、皂子逐有形之湿也。

    (宣清导浊汤方〔苦辛淡法。猪苓(五钱〔、茯苓(五钱〔、寒水石(六钱〔、晚蚕砂(四钱〔、皂荚子(三钱去〔。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56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热伤气,湿亦伤气者何?热伤气者,肺主气而属金,火克金,则肺所主之气伤矣。湿伤气者,肺主天气,脾主地气,俱属太阴湿土,湿气太过,反伤本脏化气,湿久浊凝,至於下焦,气不惟伤而且阻矣。

    气为湿阻,故二便不通。

    今人之通大便,悉用大黄,不知大黄性寒,主热结有形之燥粪。

    若湿阻无形之气,气既伤而且阻,非温补真阳不可,硫黄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

    按上条之便闭,偏於湿重,故以行湿为主。

    此条之便闭,偏於气虚,故以补气为主。盖肾司二便,肾中真阳为湿所困,久而弭虚,失其本然之职,故助之硫黄。肝主疏泄,风湿相为胜负,风势则湿行,湿凝则风息,而失其疏泄之能,故通之以半夏。

    若湿尽热结,实有燥粪不下,则又不能不用大黄矣,学者详审其证可也。

    (半硫丸〔酸辛温法。石硫黄(1)、半夏(制〔。右二味各等分为细末,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钱,白开水送下(2)。

    (附注〔:(1)硫黄有三种,土黄水黄石黄也。入药必须用产於石者,土黄土纹,水黄直丝,色皆滞暗而臭,惟石硫黄方棱石纹而有宝光,不臭仙家谓之黄矾,其形大势如矾按硫黄感石之精,聚土之液,相结而成生於良土者桂良土者少土也。其色晶莹,其气清而毒小,生於坤土者恶坤土者老土也,积蜀之所归也其色板滞其气浊而毒重不堪入药,只可作火药,用石黄产於外洋来自舶上,所谓倭黄是也。入莱菔内煮六时则消去。(2)按半硫丸通虚闭,若久久便蕴服半硫丸赤能成条,皆其补肾燥湿之功也。

    57浊湿久留,下注於肛,气闭肛门坠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术附汤主之。

    此浊湿久留肠胃,致肾阳亦困,而肛门坠痛也。

    肛门之脉曰尻,肾虚则痛,气结亦痛,但气结之痛有二:寒湿、热湿也。

    热湿气实之坠痛,如滞下门中,用黄连、槟榔之证是也。

    此则气虚而为寒湿所闭,故以叁附峻补肾中元阳之气,姜术补脾中建运之气,朴橘行浊湿之滞气,俾虚者充,闭者通,浊者行而垦痛自止,胃开进食矣。

    按肛痛有得之大恐,或房劳者,治以叁鹿之属,证属虚劳,与此对勘,故并及之。

    再此条应入寒湿门,以与上三条有互相发明之妙,故列於此,以便学者之触悟也。

    (术附汤方〔苦辛温法。生茅术(五钱〔、人叁(二钱〔、厚朴(三钱〔、生附子(三钱〔、炮姜(三钱〔、广皮(三钱〔。水五杯,煮成两杯,先服一杯,约三时,再服一杯,以肛痛愈为度。

    58疟邪久羁,因疟成劳,谓之劳疟;络虚而痛,阳虚而胀,胁有疟母,胁留正伤,加味异功汤主之。

    此证气血两伤,经云「劳者温之」,故以异功温补中焦之气,归桂合异功温养下焦之血,以姜、枣调和荣卫,使气血相生,而劳疟自愈。

    此方补气,人所易见,补血人所不知。经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凡阴阳两伤者,必於气中补血定例也。

    (加味异功汤方〔辛甘温阳法。人叁(三钱〔、当归(一钱五分〔、肉桂(一钱五分〔、炙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於术(三钱炒焦〔、生姜(三钱〔、大枣(二枚去核〔、广皮(二钱〔。水五杯,煮成两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59疟久不解,胁下成块,谓之疟母,鳖甲煎丸主之。

    疟邪久扰,正气必虚,清阳失转运之机,浊阴生窃踞之渐,气闭则痰凝血滞而块势成矣。

    胁下乃少阳厥阴所过之地,按少阳厥阴为枢,疟不离乎肝胆,久扰则脏腑皆困,转枢失职,故结成积块,居於所部之分。

    谓之疟母者,以其由疟而成,且无已时也。

    按金匮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盖人身之气血,与天地相应,故疟邪之着於人身也,其盈缩进退,亦必与天地相应,如月一日发者,发於黑昼,月廓空时,气之虚也,当俟十五日愈,五者生数之终,

    十者成数之极,生成之盈数相会,五日一元,十五日三元一周,一气来复,白昼月廓满之时,天气实而人气复,邪气退而病当愈,设不瘥,必俟天气再转,当於月尽解如其不瘥,又当云何?然月自亏而满,阴已盈而阳已缩,自满而亏,阳已长而阴已消,天地阴阳之盈缩消长已周,病尚不愈,是本身之气血,不能与天地之化机,相为流转,日久根深,牢不可破,故宜急治也。

    (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苓(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乾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皮(五分〔、瞿麦(二分〔、紫 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叁(一分〔、虻虫(五分熬〔、蜂窝(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熟〔、桃仁(二分〔。右二十三味,为细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俟酒尽一半,煮鳖甲於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方论〔:

    此辛苦通降,咸走络法。

    鳖甲煎丸者,君鳖甲而以煎成丸也。与他丸法迥异,故曰煎丸。

    方以鳖甲为君者,以鳖甲守神入 ,专入肝经血分能消症瘕,领带四虫,深入脏络,飞者升,走者降,飞者兼走络中气分,走者纯走络中血分。助以桃仁、丹皮、紫葳之破满行血,副以葶苈石苇、瞿麦之行气渗湿。

    臣以小柴胡桂枝二汤,总去三阳经未结之邪,大承气急驱入腑已结之渣滓。

    佐以人叁、乾姜、阿胶,护养鼓荡气血之正,俾邪无容留之地,而深入脏络之病根拨矣。

    按小柴胡汤中有甘草,大承气汤中有枳实,仲景之所以去甘草,畏其太缓,凡走络药,不须守法,去枳实畏其太急而直走肠胃,亦非络药所宜也。

    60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温脾汤主之。

    三疟本系深入脏真之痼疾,往往经年不愈,现脾胃症犹属稍轻。

    腹胀不渴,脾寒也。故以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辅以厚朴消胀。

    呕水者,胃寒也。故以生姜降逆,辅以茯苓渗湿而养正。

    蜀漆乃常山苗其性急走疟邪,导以桂枝,外达太阳也。

    (温脾汤方〔苦辛温 法。草果(二钱〔、桂枝(三钱〔、生姜(五钱〔、茯苓(五钱〔、蜀漆(三钱炒〔、厚朴(三钱〔。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二次温服。

    61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形寒嗜卧,舌淡脉微,发时不渴,气血两虚,扶阳汤主之。

    疟论篇,黄帝问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客於六腑,而有时与卫气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刺疟篇曰:「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夫少阴疟,邪入至深,本难速已,三疟又系积重难反,与卫气相失之证,久不愈,其常也。既已久不愈矣,气也血也,有不随时日耗散也哉。

    形寒嗜卧,少阴本证,舌淡脉微不渴,阳微之象。故以鹿茸为君,峻补督脉,一者

    八脉丽於肝肾少阴虚则八脉亦虚,一者督脉总督诸阳,为卫气之根本。人叁附子桂枝随鹿茸而峻补太阳,以实卫气。当归随鹿茸以补血中之气,通阴中之阳。单一蜀漆一味急提难出之疟邪,随诸阳药努力奋争由卫而出。

    阴脏阴证,故汤以扶阳为名。

    (扶阳汤方〔辛甘温阳法。鹿茸(五钱。生锉末先用黄酒煎得〔、熟附子(三钱〔、人叁(二钱〔、 桂枝(三钱〔、当归(二钱〔、蜀漆(三钱炒黑〔。水八杯,加入鹿茸,酒煎成三小杯,日三服。

    62厥阴三疟,日久不已,劳则发热,或有痞结气逆欲呕,减味乌梅圆法主之。

    凡厥阴病甚,未有不犯阳明者,邪不深不成三疟,三疟本有难已之势。

    既久不已,阴阳两伤;劳则内发热者,阴气伤也;痞结者,阴邪也;气逆欲呕者,厥阴犯阳明,而阳明之阳将惫也。

    故以乌梅圆法之刚柔并用,柔以救阴,而顺厥阴刚脏之体,刚以救阳而充阳明阳腑之体之。

    (灭味乌梅圆法〔酸苦为阴辛甘为阳复法。以下方多无分量本难预定用者临时斟酌可也。半夏、黄连、乾姜、吴茱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炒黑、乌梅。

    按疟痢两门,日久不治,暑湿之邪,与下焦气血混处者,或偏阴偏阳,偏刚偏柔,或宜补宜泻,宜通宜涩,或从太阴,或从少阴,或从厥阴,或护阳明,其证至杂至多,不及备载。

    本论原为温暑而设,附录数条於湿温门中者,以见疟痢之原起於暑湿,俾学者识得源头,使杂证有所统属 具规模而已,欲求美备,劝绎各家。

    63酒客久痢,饮食不减,茵陈白芷汤主之。

    久痢无他证,而且能饮食如故,知其病之未伤脏真胃土,而在肠中也。

    痢久不止者,酒客湿热下注,故以风药之辛,佐以苦味入肠,芳香凉淡也。

    盖辛能胜湿而升脾阳,苦能渗湿清热,芳香悦脾而燥湿,凉能清热,淡能渗湿也。俾湿热去而脾阳升,痢自止矣。

    (茵陈白芷汤方〔苦辛淡法。绵茵陈、白芷、北秦皮、茯苓皮、黄柏、藿香。

    64老年久痢,脾阳受伤,食滑便溏,肾阳亦衰,双补汤主之。

    老年下虚久痢,伤脾而及肾,食滑便溏,亦系脾肾两伤,无腹痛肛坠气胀等证,邪少虚多矣。

    故以人叁、山药、茯苓、莲子、芡实,甘温而淡者,补脾渗湿。再莲子、芡实水中之谷,补土而不克水者也。

    以补骨、苁蓉、巴戟、兔丝、覆盆、萸肉、五味、酸甘微辛者,升补肾脏阴中之阳,而兼能尽精气,安五脏者也。

    此条与上条当对看:上条以酒客久痢,脏真未伤,而湿热尚重,故虽日久,仍以清热渗泻为主。此条以老年久痢,湿热无多,而脏真已歉,故虽滞下不净,一以补脏固正立法,於此亦可以悟治病之必先识证也。

    (双补汤方〔复方也法见注中。人叁、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苁蓉、萸肉、五味子、巴戟天、兔丝子、覆盆子。

    65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加减理阴煎主之。

    此出阳而伤及阴也。小便不通,阴液涸矣。厌食欲呕,脾胃两阳败矣。

    故以熟地白芍五味收三阴之阴,附子通肾阳,炮姜理脾阳,茯苓理胃阳也。

    按原方通守兼施,刚柔互用,而名理阴煎者,意在偏护阴也。

    熟地守下焦血分,甘草守中焦气分,当归通下焦血分,炮姜通中焦气分,盖气能统血,由气分之通,及血分之守,此其所以为理也。

    此方去甘草、当归,加白芍、五味、附子、茯苓者,为其厌食欲呕也。

    若久痢阳不见伤,无食少欲呕之象,但阴伤甚者,又可以去刚增柔矣。用成方总以活泼流动对证审药为要。

    (加减理阴煎方〔辛淡为阳,酸甘化阴复法,凡复法皆久病,未可以一法了事者。熟地、白芍、附子、五味、炮姜、茯苓。

    66久痢滞瘀血,肛中气坠,腹中不痛,断下渗湿汤主之。

    此涩血分之法也。

    腹不痛,无积滞可知,无积滞故用涩也。

    然腹中虽无积滞,而肛门下坠,痢带瘀血,是气分之湿热,久而入於血分。

    故重用樗根皮之苦燥湿,寒胜热,涩以断下专入血分而涩血为君。

    地榆得先春之气,木火之精,去瘀生新。

    茅术黄柏赤苓猪苓开膀胱,使气分之湿热,由煎阴而去,不敢遗留於血分也。

    查肉亦为化瘀而设,银花为败毒而然。

    (断下渗湿汤方〔苦辛淡法。樗皮根(一两炒黑〔、生茅术(一钱〔、生黄柏(一钱〔、地榆(二钱五分炒黑〔、查肉(三钱炒黑〔、银花(一钱五分炒黑〔、赤苓(三钱〔、猪苓(一钱五分〔。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67下痢无度,脉微细,肢厥,不进食,桃花汤主之。

    此涩阳明阳分法也。

    下痢无度,关闸不藏,脉微细肢厥,阳欲脱也。

    故以赤石脂急涩下焦,粳米合石脂堵截阳明,乾姜温 而回阳,俾痢止则阴留,阴留则阳斯恋矣。

    68久痢阴阳气陷,肛坠尻酸,地黄馀粮汤主之。

    此涩少阴阴分法也。

    肛门坠而尻脉酸,肾虚而津液消亡之象,故以熟地五味补肾而酸甘化阴,馀粮固涩下焦,而酸可除,坠可止,痢可愈也。

    (地黄馀粮汤方〔酸甘兼涩法。熟地黄、禹馀粮、五味子。

    69久痢伤肾,下焦不固,肠腻滑下,纳谷运迟,三神丸主之。

    此涩少阴阴中之阳法也。

    肠腻滑下,知下焦之不固,纳谷运迟,在久痢之後,不惟脾阳不运,而肾中真阳亦衰矣。

    故用三神丸,温补肾阳,五味兼收其阴,肉果涩自滑之脱也。

    (三神丸方〔酸甘辛温兼涩法亦复方也。五味子、补骨脂、肉果(去净油〔。

    70久痢伤阴,口渴舌乾,微热微咳,人叁乌梅汤主之。

    口渴微咳,於久痢之後无湿热客邪款证,故知其阴液太伤热病液涸,急以救阴为务。

    (人叁乌梅汤方〔酸甘化阴法。人叁、莲子炒、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

    按此方於救阴之中,仍然兼护脾胃,若液亏甚而土无他病者,则去山药、莲子加生地、麦冬。

    71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伤及奇经,叁茸汤主之。

    少腹坠,冲脉虚也。肛坠下焦之阴虚也。

    腰,肾之腑也,胯,胆之穴也。脊太阳夹督脉之部也。髀,阳明部也。俱酸痛者,由阴络而伤及奇经也。

    叁补阳明,鹿补督脉,归茴补冲脉,兔丝附子升少阴,杜仲主腰痛,俾八脉有权,肝肾有养,而痛可止,坠可升提也。

    (叁茸汤方〔辛甘温法。人叁、鹿茸、附子、当归炒、茴香炒、兔丝子、杜仲。

    按此方虽曰阴阳两补,而偏於阳。

    若其人但坠,而不腰脊痛,偏於阴阳多者,可於本方去附子,加补骨脂又一法也。

    72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乾呕腹痛,乌梅圆主之。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非纯刚所能折,阳明腑非刚药不复其体,仲景厥阴篇中列乌梅圆,治木犯阳明之吐 ,自注曰又主久痢方,然久痢之病不一,亦非可一概用之者也。叶氏於木犯阳明之疟痢,必用其法而化裁之。

    大抵柔则加白芍、木瓜之类,刚则加吴萸香附之类,多不用桂枝细辛黄柏,其与久痢纯然厥阴见证,而无犯阳明之呕,而不食撞心者,则又纯乎用柔,是治厥阴久痢之又一法也。

    按泻心寒热并用,又乌梅圆则又寒热刚柔并用矣。盖泻心治胸膈间病,犹非纯在厥阴也,不过肝脉络胸耳。若乌梅圆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

    (乌梅圆方〔酸甘辛苦复法酸甘化阴辛苦通降又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乌梅、细辛、乾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炒焦去汗〔、桂枝、人叁、黄柏,此乌梅圆本方也。独无论者,以前贤名注林立,兹不再赘,分量制法,悉载伤寒论中。

    73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症症,叁芍汤主之。

    休息痢者,或作或止,止而复作,故名休息,古称难治,所以然者,正气尚旺之人,即受暑湿水谷血食之邪太重,必日数十行,而为胀为痛,为 急後重等证,必不或作或辍也。

    其成休息证者大抵有二,皆以正虚之故。一则正处留邪在络,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而见积滞腹痛之实证者,可遵仲景,凡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用少少温下法,兼通络脉。以去其隐伏之邪,或丸药缓攻,俟积尽而即补之,或攻补兼施,中下并治,此虚中之实证也。一则纯然虚证,以痢久滑泄太过,下焦阴阳两伤,气结似乎症瘕,而实非症瘕,舍温补其何从,故以叁苓炙草守补中焦,叁附固下焦之阳,白芍五味收三阴之阴,而以少阴为主,盖肾司二便也。汤名叁芍者,取阴阳兼固之义也。

    (叁芍汤方〔辛甘为阳酸甘化阴复法。人叁、白芍、附子、茯苓、炙甘草、五味子。

    74噤口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者,白头翁汤主之。

    此噤口痢之实证,而偏於热重之方也。

    75噤口痢左脉细数,右手脉弦,乾呕腹痛, 急後重,积下不爽,加减泻心汤主之。

    此亦噤口痢之实证,而偏於湿热太重者也。

    脉细数,湿热着 之象,右手弦者木入土中之象也。

    故以泻心去守中之品,而补以运之,辛以开之,苦以降之。

    加银花之败热毒,查炭之克血积,木香之通气积,白芍以收阴气,更能於土中拨木也。

    (加减泻心汤方〔苦辛寒法。川连、黄苓、乾姜、银花、查炭、白芍、木香汁。

    76噤口痢呕恶不饥,积少痛缓,形衰脉弦,舌白不渴,加味叁苓白术散主之。

    此噤口痢邪少虚多治中焦之法也。

    积少痛缓则知邪少,舌白者无热,形衰不渴不饥不食,则知胃关欲闭矣。

    脉弦者,金匮谓弦则为减,盖谓阴精阳气,俱不足也,灵枢谓诸小脉,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 ,调以甘药也。仲景实本於此,而作建中汤,治诸虚不足,为一切虚劳之祖方。李东垣又从此化出补中益气,升阳益气,清暑益气等汤,皆甘温除大热法,究不若建中之纯,盖建中以德胜,而补中以才胜者也。调以甘药者,十二经皆兼气於胃,胃复则十二经之诸虚不足,皆可复也。

    叶氏治虚多脉弦之噤口痢,仿古之叁苓白术散而加之者,亦同诸虚不足,调以甘药之义,又从仲景东桓两法化出,而以急复胃气为要者也。

    (加味叁苓白术散方〔本方甘淡微苦法,加则辛甘化阳芳香悦脾微辛以通微苦以降也。人叁(二钱〔、白术(一钱五分炒焦〔、茯苓(一钱五分〔、扁豆(二钱炒〔、薏仁(一钱五分〔、桔梗(一钱〔、砂仁(七分炒〔、炮姜(一钱〔、肉豆蔻(一钱〔、炙甘草(五分〔。共为极细末,每服一钱五分,香粳米汤调服,日二次。

    (方论〔:

    叁苓白术散原方,兼治脾胃,而以胃为主者也,其功但止土虚无邪之泄泻而已,此方则通宣三焦,提上焦,涩下焦,而以醒中焦为要者也。

    叁苓白术加炙草,则成四君矣。按四君:以叁苓为胃中通药,胃者腑也,腑以通为补也。白术炙草为脾经守药,脾者脏以守为补也。茯苓淡渗,下达膀胱,为通中之通,人叁甘苦,益肺胃之气,为通中之守,白术苦能渗湿,为守中之通,甘草纯甘,不兼他味,又为守中之守也。合四君为脾胃两补之方。

    加扁豆、薏仁、以补肺胃之体。炮姜以补脾肾之用。桔梗从上焦开提清气。砂仁肉蔻从下焦固涩浊气,二物皆芳香能涩滑脱,而又能通下焦之郁滞,益醒脾阳也。

    为末,取其留中也。

    引以香梗米,亦以其芳香悦土,以胃所喜为补也。

    上下斡旋无非冀胃气渐醒,可以转危为安也。

    77噤口痢,胃关不开,由於肾关不开者,肉苁蓉汤主之。

    此噤口痢邪少虚多治下焦之法也。

    盖噤口日久,有责在胃者,上条是也。亦有由於肾关不开,而胃关愈闭者,则当以下焦为主。

    方之重用苁蓉者,以苁蓉感马精而生,精血所生之草,而有肉者也。马为火畜,精为水阴,禀少阴水火之气,而归於太阴坤土之药,其性温润平和,有苁蓉之意,故得苁蓉之名。补下焦阳中之阴有殊功,本经称其强阴益精,消症瘕,强阴者,火气也。益精者,水气也。症瘕乃气血积聚有形之邪。水火既济,中土气盛而积聚血清。

    兹以噤口痢阴阳俱损,水土两伤,而又滞下之积聚未清,苁蓉乃确当之品也。

    佐以附子补阴中之阳,人叁乾姜补土,当归白芍补肝肾。

    芍用桂制者,恐其呆滞,且束入少阴血分也。

    (肉苁蓉汤方〔辛甘法。肉苁蓉(一两泡淡〔、附子(二钱〔、人叁(二钱〔、乾姜炭(二钱〔、当归(二钱〔、白芍(三钱肉桂汤浸炒〔。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缓缓服,胃稍开,再作服。

    十、秋燥

    78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乾咳,或不咳,甚者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肾主五液而恶燥,或由外感邪气,久羁而伤及肾阴,或不由外感而内伤至燥,均以培养津液为主。

    肝木全赖肾水滋养,肾水枯竭,肝断不能独治,所谓乙癸同源,故肝肾并称也。

    三方由浅入深,定风浓於复脉,皆用汤从急治,专翕取乾坤之静,多用血肉之品,熬膏为丸,从缓治,盖下焦深远,草木无情,欲用有情缓治。

    再暴虚易复者,则用二汤,久虚难复者,则用专翕。

    专翕之妙,以下焦丧失,皆腥臭脂膏,即以腥臭脂膏补之,较之丹溪之知柏地黄,云治雷龙之火,而安肾燥,明眼自能辨之。盖凡甘能补,凡苦能泻,独不知苦先入心具化以燥乎,再雷龙不能以刚药直折也,肾水足则静,自能安其专翕之性,肾水亏则动而燥,因燥而燥也,善安雷龙者,莫如专翕,观者察之,三甲复脉汤,定风珠并见前。

    (专翁大生膏方〔酸甘咸法。人叁(二 无力者以制洋叁代之〔、茯苓(二 〔、龟板(一 另熬胶〔、乌骨鸡(一对〔、鳖甲(一 另熬胶〔、牡蛎(一 〔、鲍鱼(二 〔、海叁(二 〔、白芍(二 〔、五味子(半 〔、麦冬(二 不去心〔、羊腰子(八对〔、猪脊髓(一 〔、鸡子黄(二十圆〔、阿胶(二 〔、莲子(二 〔、芡实(三 〔、熟地黄(三 〔、沙苑蒺藜(一 〔、白蜜(一 〔、枸杞子(一炒 黑〔。右药分四铜锅(忌铁器搅用铜勺)以有情归有情者二,无情归无情者二,文火细炼六昼夜,去渣,再熬三昼夜,陆续合为一锅,煎炼成膏,末下三胶,合蜜和匀。以方中有粉无汁之茯苓白芍莲子芡实为细末,合膏为丸,每服二钱,渐加至三钱,日三服,约一日一两,期年为度,每殒胎必三月。肝虚而热者加天冬一斤,桑寄生一斤,同熬膏,再加鹿茸二十四两为末。 微按此 ,始於银翘散之清芬,终於专翕膏之浊臭,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後之览者,亦可以悟三焦大意矣。

    查看《温病条辨》所有内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