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旧版栏目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版栏目 > 数字书屋 > 正文
  • 《中药基础知识》动物药基础知识/鸟纲 鸟纲的主要特征

  • 来源:中医药在线 作者: 时间:2007-07-13 08:56:57
  • 核心提示:鸟纲AVES全世界现有鸟类8千7百余种,我国有1183种。绝大多数营树栖生活。少数营地栖生活。水禽类在水中寻食,部分种类有迁徙的习性。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国内的种类多分布于西南、华南、中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AVES全世界现有鸟类87百余种,我国有1183种。绝大多数营树栖生活。少数营地栖生活。水禽类在水中寻食,部分种类有迁徙的习性。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国内的种类多分布于西南、华南、中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常见的药用种类有乌骨鸡、鸡、鹌鹑、家鸭、鹅、家鸽、鸢、金丝燕、麻雀等。其中乌骨鸡是有名的传统滋补药物,也是驰名国外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的主药,具有补肝肾、益气血、调经止带的功效。其他如鹌鹑也是疗效甚好的补益药物,素有“动物人参”之称。

      此外,相当多的鸟类以虫、鼠为食,对农、林业上防治虫、鼠之害起了较大作用。所以绝大多数鸟类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

      鸟类是由古爬行类进化而来的一支适应飞翔生活的高等脊椎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除许多同爬行类外,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一方面是在爬行类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具一系列比爬行类高级的进步性特征。如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完善的双循环体系,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以及与此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等;另一方面为适应飞翔生活而又有较多的特化,如体呈流线型,体表被羽毛,前肢特化成翼,骨骼坚固、轻便而多有合,具气囊等。这一系列的特化,使鸟类具有很强的飞翔能力,能进行特殊的飞行运动。

      由于鸟类在形态构造方面有上述一系列的高级特征,又有很强的飞翔能力,能进行快速的飞行运动,使之种类繁多,遍布全球,成为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的第二大纲。

      (一)鸟纲的主要特征

    外形

    -皮肤

    -骨骼

    -肌肉

    -消化

    -呼吸

    -循环

    -排泄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生殖

    -迁徒

     

      1.外形

      身体呈流线型,适应飞翔生活。鸟体呈流线型,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头部小而圆,先端具啄食的喙,头两侧有一圆而大的眼,具眼睑和能活动的瞬膜,有保护眼球的作用。眼后有耳孔,其外周具耳羽,能收集声波。颈长而灵活,可弥补前肢变成翼后带来的不便。躯干纺锤形,具流线型的外廓,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增加飞行速度。尾部短小,末端着生扇形尾羽,飞翔时起舵的作用。前肢特化成翼,翼上着生飞羽,是飞翔器官。善飞的鸟类,翼和飞羽发达。后肢为足,足下部覆有鳞片或羽毛。足通常具四趾(第五趾退化),趾端有爪。一般是三趾向前,拇趾向后。但也有退化成三趾或二趾的,如鸵鸟只具二趾。

      鸟类的喙和足的形态因种类不同而异,因此是鸟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2.皮肤

      皮肤薄而韧,着生羽毛。鸟类的皮肤薄而有韧性,便于飞翔时肌肉的剧烈运动。同时,除尾脂腺外,与爬行类一样缺乏皮肤腺。尾脂腺分泌的油脂,常被鸟用喙涂于羽毛上,有防止羽毛变形和水浸湿的作用。所以水禽类(如家鸭)的尾脂腺特别发达

      鸟类皮肤的又一特点是具有由表皮衍生的羽毛、喙、爪、鳞片等角质化物。而羽毛又是鸟类不同于其他各种动物的典型特征之一。羽毛有护体、保温和飞翔的作用。根据羽毛的构造和功能不同,可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三种。

      (1)正羽

      正羽,又称翮羽。是覆盖体表的羽毛。由羽轴和羽片构成。羽轴下部称羽根,插入皮肤中,末端的小孔称下脐,羽根上端与羽交界处称上脐;由此处向内方丛生的散羽称副羽。羽轴上部称羽片,其两侧的羽片称翈。羽片由两侧的羽支和羽小支组成。羽小支上有许多羽小钩,把相邻的羽小支钩连起来,成为有弹性的羽片。若羽小支被外力分开,则鸟用喙啄梳后可重新钩连在一起。这就是鸟经常啄梳羽毛的原因。

      (2)绒羽

      绒羽又称ran,一般生于正羽之下。无羽干,羽根短,羽支柔软,丛生在羽根末端。羽小支细长,不具钩,园此绒羽蓬松,形似棉绒,保温力很强。尤其是水禽类冬季的绒羽十分丰厚。   

      (3)纤羽

      纤羽又称毛羽。形似毛发,有的末端着生少数羽支和羽小支。多生在鸟的口鼻部或散生于正羽、绒羽之间。

      鸟类的羽毛着生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成为羽迹。着生羽毛的地称羽区。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裸区。羽毛的这种分布,有利于飞时肌肉的剧烈运动。不会飞行的鸟类,如鸵鸟、企鹅等的羽毛则均匀布满全身,无羽区和裸区之分。鸟类羽毛的颜色多与栖息环境的颜色一致,起保护作用。

      鸟类的羽毛需定期更换。通常是每年更换两次。一次在繁殖结束后更换的新羽,称冬羽;另一次在冬末春初更换的新羽,称婚羽。换羽有利于迁徙、越冬和繁殖。除雁鸭类外,飞羽和尾羽的更换是逐渐进行的,故不影响鸟类的飞翔生活。

      3.骨骼

      鸟类的骨骼轻便而坚固,适应于飞翔生活。为适应空中飞行的需要,鸟类的骨骼发生了许多特化。如骨骼轻便而坚固;大骨骼中有充满空气的孔隙;有的骨块合并;肢骨和带骨都有较大的变形等。

      (1)头骨

      鸟类的头骨的一般结构与爬行类相似,但为适应飞翔生活的需要,发生明显的特化。头骨轻薄而坚固,各骨块间的界缝在成鸟已完全愈合,骨内有许多小孔,可被气囊充气。同时,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鸟喙外具角质鞘。形成锐利的切缘或短钩。这是鸟类的啄食器官,也是鸟类区别于所有脊椎动物特有的结构。现代鸟类口中无齿,一般认为也是为减轻体重适应飞翔生活。并且由于脑颅和视觉器官的高度发达,改变了头颅的形状。颅腔膨大,使头骨顶部变成拱圆形;枕骨大孔移至腹面,这是鸟类对直立生活的一种适应。眼眶膨大,眼球特别发达,构成和强化了眶间隔这一特点。

      (2)脊柱和胸骨

      鸟类的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组成。颈椎14枚,椎骨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之为异凹形椎骨。这种特的连接方式,使椎骨间的活动十分灵活。鸟类的第一颈椎呈环状,称为寰椎;第二颈椎称为枢椎。寰椎与头骨一起可在枢椎上转动,大大提高了头部的活动范围。一般鸟类的头部可转动1800,猫头鹰的头部可转动2700。颈椎这种特殊的灵活性,是与鸟类前肢特化为翼和脊椎的其余部分大多愈合紧密相关的。

      胸椎56枚,仅倒数第2枚能活动。前面数枚与最后一枚腰椎愈合,最后一枚胸椎与综荐骨(愈合的荐椎骨)合并。胸骨与硬骨质的肋骨相连。肋骨分背、腹两段,两段间有可动的关节;前几对肋骨的背段后缘有钩状突,压在后一对肋骨上,而腹段与胸骨相连,构成牢固的胸廓。

      善飞鸟类的胸骨十分发达,腹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起,从而增大了胸肌的附着面。不善飞的种类如鸵鸟的胸骨则扁平。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是由少数的胸椎、腰椎、荐椎和前几枚尾椎愈合而成的,又与宽大的骨盆(骼骨、坐骨和耻骨)相愈合,成为鸟类在地面行走时支持身体重量的坚强支架。鸟类的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椎合并成一块支撑扇形尾羽的尾综骨。

      鸟类脊椎骨的愈合和尾骨的退化,不仅使躯体的重心集中于身体中部,有利于保持飞翔时身体的平衡,而且又使骨架连接紧凑、牢固,能承受飞行时外界气流对身体的压力。

      (3)带骨和肢骨鸟类为适应飞翔生活,带骨和肢骨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肩带由肩甲骨、鸟喙骨和锁骨构成。三骨的连接处构成肩臼,与前肢的肱骨相关节。鸟喙骨强大,下端与胸骨相连。左右锁骨下在腹中线处联合成“V”字形,称之为叉骨。这是鸟类又一特有结构。叉骨具弹性,避免了鸟类飞翔时翼在剧烈扇动过程中左右肩带的互相碰撞。前肢特化为翼,手骨(腕骨、掌骨、指骨)愈合或消失,使翼的骨骼构成一个整体。前肢的关节只能在翼的水平面上展开或褶合,有利于翼的扇动,这对鸟类的飞翔有很大意义。如鸟的翼骨折断了,则因翼不能正常扇动而失去了飞翔能力。现化鸟类的指骨退化,使之大多无爪。鸟类手部着生的一列飞羽称初级飞羽;下臂部(尺骨)着生的一列飞羽称次级飞羽。它们的形状和数目,是鸟类分类的重要依据。

      鸟类腰带的变形,是与后肢支持体重和产大型硬壳卵密切相关的。腰带由骼骨、坐骨和耻骨合并而成无名骨。无名骨宽大而薄,内侧与综荐骨愈合,外侧与后肢相关节。左右无名骨不在腹中线处汇合连接,而是向侧后方伸展,构成开放式骨盆。这种特殊的结构与产大型硬壳卵相适应,并使后肢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鸟类的后肢骨强健,股骨与髓臼相关节。后肢骨有较大的变化,腓骨退化成刺状,跗骨的上部与胫骨合并成一根胫跗骨,下部与蹠骨愈合一坎跗蹠骨。这种简化成单一的骨块关节和胫跗骨、跗蹠骨的延长,能增加鸟类起飞、降落时的弹性。大多数鸟类具四趾(第五趾退化),拇趾后,余趾向前,以便树栖时握住树枝。鸟趾的形态和数目是其分类的又一重要依据。

      4.肌肉

      鸟类的胸肌发达,背部肌肉退化。其肌肉系统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由骨骼肌(横纹肌)、内脏肌(平滑肌)和心肌组成。但为适应飞翔生活,一是主要肌肉集中在身体中部的腹侧,这对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维持飞行时的平衡有重要意义。其中使翼下降的胸大肌和上举的锁骨下肌最为发达,约占鸟体重量的15。这两块肌肉交替的张缩,两翼便上下扇动。后肢的肌肉也较发达,主要集中在股骨和胫骨上部。下部仅以肌腱与足趾相连。其中贯趾屈肌自跗部以肌腱与趾端相连。当鸟栖于树枝时,由于体重的压力和腿部的弯曲,屈肌的肌腱收缩,足趾随之紧握树枝。所以鸟在树上睡觉时,不至从树上掉下来。

      在鸟气管的下方还附有其独有的鸣肌。鸣肌的张缩使气管变形而发出各种悦耳的叫声。鸣肌在善叫的鸣禽类最为发达。鸟类的皮下肌肉也较发达。皮下肌的收缩使羽毛竖立。由于胸椎以后的脊椎大多愈合,致使背部肌肉退化。

      5.消化

      鸟类消化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具肌胃(砂囊),消化能力强。现存鸟类虽然口内无齿,但鸟喙外面和绝大多种类的舌上被有角质鞘。口腔分泌的唾液仅能拌润食物,只有以谷物为食的雀形目的唾液中才具消化酶,有消化作用。鸟类中以雨燕目的唾液腺最发达,它们用唾液把海藻、苔藓等粘合造巢。金丝燕的窝巢即为我国有名的滋补药物——燕窝。

      鸟类食道细长。食鱼和食谷的种类(如鱼鹰、家鸡)食道下部膨大成的嗉裹,有临时贮存和软化食物的作用。雌鸽在育雏期间,嗉裹能分泌“鸽乳”喂养幼鸽;鸬鹚和鹈鹕能在嗉裹内制成食糜喂养幼鸟。

      鸟类的胃分为腺胃和肌胃两部分。腺胃壁薄,内有丰富的消化腺,能分泌大量的消化液消化食物;肌胃外壁为发达的肌肉层,内壁为坚硬的角质层。肌胃内有鸟啄食的砂粒。在肌肉层的作用下,角质层与砂粒一起把食物磨碎。实验证明,肌胃内有砂粒的家鸡,对谷物或种子的消化能力可提高十倍。

      鸟类的小肠很细长,在大、小肠交界处有一盲肠。盲肠有吸收水分和消化粗纤维的功能。以植物纤维为主食的种类(鸡类)的盲肠尤为发达。直肠粗短,末端开口于泄殖腔。由于直肠粗短,不能多贮粪便,故排便频繁。这也能减轻体重,利于飞翔。其主要消化腺仍是肝脏和胰脏。分泌的消化液都注入十二指肠。

      鸟类消化功能上的特点是消化力强,消化速度快。这是鸟类食量大,整天频频进食的原因。如雀形目的鸟类一天所吃的食物约为体重的1030%;雀鹰一天的进食量约为体重的3366%。鸟类极强的消化能力是与其飞翔时高能量的消耗相适应的。

      6.呼吸

      特具气囊,进行双重呼吸。鸟类为满足飞行时高氧、高能量消耗的需要,呼吸系统特化为由以肺为主的气管网和气囊组成。气囊是与气管相通的盲状膜质裹。是鸟体内独具的贮气和冷却装置,是进行双重呼吸的重要器官。鸟肺是一个由大量相互连通的毛细支气管组成的缺乏弹性的海绵体。毛细支气管与次级、初级(中支气管)、支气管和气管组成复杂的气管网络。毛细支气管表面布满了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就在毛细支气管壁与毛细血管壁之间进行。这样鸟肺无论在体积上或呼吸效能上都大大超过了爬行类。

      鸟类的气囊是由初级、次级支气管伸出肺外部分的末端膨大后形成的盲状膜质囊。它分布于鸟体的各组织器官间。大型的气囊共有9个,其中位于体前部为次级支气管形成的称前气囊;位于体后部为初级支气管形成的称后气囊。气囊除具贮存空气、协助鸟体完成双重呼吸的主要功能外,还能减轻鸟体飞行时的比重,减少肌肉以及内脏间的磨擦,并能散发飞行时产生的大量热能,对调节、恒定鸟类飞翔时的体温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计算一只飞行的家鸽,吸入的空气的34用于散发飞行时的热量。

      鸟休止时,呼吸运动同其他陆栖脊椎动物一样,是靠肋骨的升降,胸骨的上下移动以改变胸腔的容积来完成的。但飞行时,由于胸骨是扇翅肌(胸肌)固着的地方和支撑点,不能上下移动,国而剧烈的呼吸运动主要靠随着扇翅节律引起的气囊张缩来完成。鸟飞行时,当翅扬起时,气囊扩张,由于鸟体内外气压不平衡,一部分空气沿初级支气管迅速进入后气囊。这部分空气未经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是富氧的。另一部分空气同时进入肺,在毛细支气管处直接进行气体交换;当翅扇下时,肺内经过气体交换的空气经前气襄排出体外,与此同时,后气囊受压收缩,将贮存的富氧空气压入肺,在肺内再次进行气体交换。固此,鸟体无论在吸气或呼气时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现象称为双重呼吸。由此可见,气囊的出现和双重呼吸作用的产生是鸟类对飞翔生活的极好适应,保证了鸟飞行时剧烈呼吸运动的顺利完成,从而也保证了鸟飞行时对高能、高氧消耗的需要和体温的恒定。

      鸟类的鸣管是其特化的发音器官。它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界的地方。此处气管内外壁变薄,称之为鸣膜。鸣膜能因气流而振动发音。鸣禽类的鸣肌、鸣膜都很发达,加上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作用,使之不论在呼气或吸气时都能发出多变悦耳的叫声。这与其他陆栖脊椎动物的发音器官位于气管上端,且绝大多数只能呼气时发音是完全不同的。7.循环鸟类有完善的双循环系统,富氧血与缺氧血完全分开。鸟类的血液循环系统在爬行类不完善双循环体系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完善的双循环体系,使富氧血与缺氧血完全分开。同时心脏的容量大,心率快,血压高,血液循环迅速。这些特点是与鸟类旺盛的新陈代谢和飞翔时剧烈运动相适应的。

      7.循环 

      鸟类有完善的双循环系统,富氧血与缺氧血完全分开

      1)心脏

      鸟类心脏的相对大小居脊椎动物的首位,约为体重的0415%。心脏分为完全的四腔,左房室孔间具二尖瓣,右房室孔间具肌肉瓣。二尖瓣和肌肉瓣都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同时低等脊椎动物心脏的静脉窦已完全消失。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压入右体动脉弓至鸟体全身。鸟类的心跳频率比哺乳类快得多,一般约在300500次/分钟之间。动脉压较高,如家鸡在2225kPa,故血液流通快。

      (2)动脉

      鸟类的动脉系统似爬行类,只是左体动脉弓消失,左心室压出的血液由右体动脉弓输送至全身。

      (3)静脉

      鸟类的静脉系统也似爬行类,所不同的是:一是肾门静脉趋于退化。自尾部来的静脉血只有小部分入肾,大部分经后大静脉回心。近年报道,鸟类的肾门静脉内也有一块独特的瓣膜,可根据需要控制进入肾门静脉的血量。二是独具尾肠系膜静脉。它可收集内脏血液进入肝门静脉。  

      (4)血液和淋巴

      鸟类血液中的红细胞含量较哺乳类少。红细胞具核,通常为卵圆形。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担负着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任务。

      鸟类的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小结、腔上囊、胸腺和脾脏等。鸟类的淋巴管比哺乳类少,最终汇成一对大的胸腺管进入前腔静脉。淋巴结位于淋巴管的通路上,至今只发现少数种类有淋巴结。腔上囊是鸟类特有的一个中心淋巴器官,是位于泄殖腔背面的一个盲状囊,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产生抗体。胸腺也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幼体发达,成体退化,脾赃位于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的背侧,具产生淋巴球、单核球和回收血红素及铁质的功能。

      8.排泄

      鸟类的膀胱消失,尿随粪便排出。鸟类具一对三叶的肾脏。相对体积比哺乳类大,可占体重的2%以上;肾小球的数目多,比哺乳类多2倍左右。但无膀胱,肾脏经输尿管开口于泄殖腔。这对于鸟类旺盛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而又需迅速排出体外,保持体内水盐平衡以及减轻体重等都极为有利。

      鸟尿的主要成分一般认为是尿酸而不是尿素。尿酸不象尿素那样易溶于水,常呈半凝固的白色结晶。这对于胚胎在卵壳内发育阶段中不断排除废物和减少水分散失都是有利的。加之肾小管和泄殖腔都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所以鸟类排尿时失水极少。由于鸟类无膀胱和直肠很短,故鸟尿随其粪便频频排出体外。这也是鸟类为减轻体重,适应飞翔生活的需要。近年有报道,鸟尿含有多种成分,主要成分不是尿酸。到底鸟尿(鸟粪的白色部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待进一步研究。

      海鸟除靠肾脏排尿以外,还靠位于眼眶上部的盐腺(分泌比鸟尿浓度更大的氯化物的腺体),能把随海水进入体内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以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鸟类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比爬行类有较大的进步,大脑纹状体高度发达,嗅叶退化。   

      (1)脑及脑神经

      鸟脑的体积较大,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哺乳类。大脑的纹状体除有爬行类开始出现的新纹状体外,还增加了上纹状体,使整个大脑的体积增加。上纹状体是鸟类复杂行为(营巢、孵卵、育雏)和“智慧”的中枢。间脑由上丘脑、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和节制植物神经系统的中枢。中脑充满了视神经,其背侧形成一对发达的视叶,所以鸟类的视觉高度发达。小脑也较发达,体积增大,由蚓状体、左、右小脑鬈组成。小脑发达与鸟类飞翔时复杂运动的协调和保持身体的平衡相适应。脑神经12对。第11对不发达,1965年才证实了它的存在,结束了多年来对此的争论。

      (2)感觉器官

      鸟类的感觉器官中以视觉最发达,听觉次之,嗅觉退化

      1)视觉:鸟类的视觉高度发达。鸟眼的相列大小也居脊椎动物的首位。外形扁圆,适于远视。瞬膜发达,可覆盖眼球,有保护、润湿和清洁角膜的功能。在巩膜前具呈覆瓦状排列的薄片形巩膜骨,有支持眼球的功能,可防止鸟在空中飞行时因强大的气流压力引起眼球变形。鸟眼内的睫状肌、角膜调节肌和环肌有双重调节作用。即不仅能改变水晶体的形状和水晶体与角膜的距离,而且能改变角膜的凸度和水晶体与视网膜的距离。由于鸟类具此双重调节机制,使鸟眼在一瞬间能由远视的“望远镜”变为近视的“显微镜”。这是鸟在飞行中定向、寻食、避敌所必需的。故高度发达的视觉是鸟类对空中飞翔生活的又一适应。如鹰在高空飞行时,能清晰地看清地面的小鼠,并能在几秒钟内俯冲下来准确的抓住小鼠。

      2)嗅觉:鸟类的嗅觉一般均退化。但兀骛等少数种类也相当发达,成为它寻食的定位器官。

      3)听觉:鸟类的听觉器官似爬行类。只是内耳的瓶状体比爬行类长,耳孔外周多具耳羽,可收集声波。夜间活动的种类如夜鹰的听觉器官也较发达。

      10.生殖

      雌鸟的右侧卵巢退化,产大型硬壳卵,并有一系列育雏的复杂行为以及生殖腺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是鸟类在生殖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通常也认为是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结果。

      雄鸟的生殖系统似爬行类,具成对的睾丸和输精管。除少数种类如雁鸭类外都不具交配器官。是借雌、雄泄殖腔的互相吻合而受精的。雌鸟仅左侧的卵巢和输卵管发达,右侧的退化。一般认为与其产大型硬壳卵有关。成熟的卵逐个通过输卵管前端的喇叭口进入输卵管,在其上端与精子结合受精。受精卵在管内下行的过程中,依次被管壁分泌的蛋白、壳膜、卵壳包裹。卵壳表面有数千个小孔,保证了以后卵被孵化时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很多鸟类的卵壳表面有各种颜色,这是输卵管下端管壁的色素细胞在产卵前5小时左右分泌的色素形成的。卵最后借泄殖腔壁肌肉的收缩排出体外。此外,鸟类还具有孵卵、寻食喂养幼鸟等一系列育雏的本能,使之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人们根据刚孵出来的雏鸟发育程度的不同,把雏鸟分成早成鸟和晚成鸟两类。凡是刚孵出的雏鸟身上长满了羽毛,张开了眼,羽毛干后就能站立、啄食的,称早成鸟,如小鸡、小鸭等。凡是刚孵出的雏鸟身上无羽毛,眼没张开,不能站立、啄食,必须留在巢内由亲鸟喂养的。称晚成鸟,如麻雀、家燕等。雏鸟是早成鸟还是晚成鸟,也是分类的一个依据。

      11.迁徒

      迁徙是部分鸟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行为。是它们对外界不良生活环境进行的一种生存适应现象。如家燕每年春夏从炎热、潮湿的南方迁飞到我国繁殖,秋末又迁回温暖的南方越冬。就是家燕适应不良生活环境的一种本能行为表现。这样我国就成为家燕的繁殖区,南方成为它的越冬区。象家燕这样的鸟类,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进行有规律地、周期性地的迁飞现象,叫做迁徙。据此,人们通常把鸟类分成候鸟和留鸟两大类。凡有迁徙习性的鸟类,称之为候鸟,如家燕、大雁等。凡无迁徙习性的鸟类,称之为留鸟,如麻雀等。

      鸟类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季节变化(即光照、温度、湿度等变化)引起鸟类所需食物的变化则是导致鸟类迁徙的直接原因。我国春夏之季,气候温和,湿润,食物丰富,适宜鸟类繁殖,所以家燕才从炎热、潮湿的南方迁飞到我国繁殖;而到了秋冬季,气温下降,空气干燥,食物减少,因而家燕又迁回气候变得温暖、湿润,食物增多的南力越冬。由此可见,食物随季节变化是部分鸟类迁徙的直接原因。

      有无迁徙习性,即是候鸟还是留鸟,也是鸟类分类的依据之一。

    查看《中药基础知识》所有内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