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旧版栏目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版栏目 > 民族医药概览 > 正文
  • 第四节 《双柏彝医书》的内容与价值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7 09:44:10
  • 核心提示: 16世纪中叶,出现了用古彝文书写的彝族医方专书。因其发现于云南双柏县,故称作《双
    柏彝医书》,又因其成书于明代,所以又称《明代彝医书》。
    《双柏彝医书》是对十六世纪

        16世纪中叶,出现了用古彝文书写的彝族医方专书。因其发现于云南双柏县,故称作《双
    柏彝医书》,又因其成书于明代,所以又称《明代彝医书》。
        《双柏彝医书》是对十六世纪以前彝族人民医药经验的总结。在此以前,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内容如此丰富的彝族医药专门书籍。彝族的医药经验,多是散在于各种经书、史书中,非常零星片断。而《双柏彝医书》则在近五千字中,详细说明了多种疾病的治疗药物和使用方法。而这些疾病和药物,都具有很强烈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全书共分76段。
        第一段叙述本书的抄录时间和流传年代。按其推算,本书抄于民国五年(1916年),最初成书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距今四百多年。第2~76段,全部叙述每种疾病的名称及其治法,共有85条。每1条以疾病名称开头,紧接着是治疗的药方。药方有好几种。最少的一方,最多达十二方。这些药方,有单味药的单方,又有多味药的复方。复方药物最多不超过6种,大都是在3味药以下。简言之,就是“一病数方,一方数药”。其中涉及到的疾病,有外、内、妇、儿、五官等科。涉及到的药物有植物、动物等。共计病种76种,药物324种,药方243个。
        全书竖行左书,以病带方,以方统药。其格式,从以下摘录的几段汉译文中可以窥见一斑:
        难产。麂子胎儿,鸡屎藤,煨服。
        暴发火眼,既疼痛,眼边又破。公鸡胆,外擦。
        蛇咬伤。骨碎补舂烂,外包,内服;或臭菊花根,野荞叶根,煨服。
        杨梅疮。刺头菜根,舂烂,布包,加蜂蜜、酒,煨服;若不好,又用土小狗,烤黄舂细兑酒内服;还可用蝙蝠、穿山甲壳、草果、白脸油(小土猪油)煨吃。
        《双柏彝医书》的出现,说明了十六世纪中叶彝族医药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证明当时主要以行医为业的彝族医生已出现了。他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收集本民族的医药知识,并将其归纳,整理为专门的药方专书。并且这种提高、概括了的医药知识,又具有指导人们行医治病的作用。它所记载的病种是彝区常见的、多发的;它所收录的药方和治法是彝族人民迫切需要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在很困难的环境下,辗转传抄,流传了四百多年而不失。
        除了它在当时和以后具有指导彝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实用价值外,它还具有彝族的历史、哲学、语言等各方面的研究价值。如从本书第一段可知其至少被传抄了11次之多。而在后代的传抄过程中,可能对于其内容又有所修正或增补。从其使用中央封建王朝的年号看,彝族当时确已受汉族的很大影响。在哲学上,本书完全脱离了巫的影响,而代以实实在在的科学知识,说明随着彝族社会向封建制过渡,彝族奴隶社会所特有的鬼巫信念正在逐渐为信医不信巫的彝族人民所抛弃,而且书中所载的各种病名也为研究明代彝族社会的疾病流行情况提供了最好的依据。
        《双柏彝医书》不仅是彝族医药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一、对疾病的认识
        明代彝族医药的发展,反映在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上。这时的疾病,一是较前更多,二是有一种按伤、疮、痛、风、毒、产后、不通等病症分类的趋势。试以《双柏彝医书》为例说明。
        伤(8种)
        刀斧砍伤(流血不止)、皮肤戳伤、枪伤、脚手敲断伤(开放性骨折)、人被打伤(腹内有死血)、手咬恶指伤、蛇咬伤、蜈蚣咬伤。
        这一类的疾病,多是外伤性的,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多虫蛇,和战争械斗的频繁。
        疮(23种)
        杨梅疮(生在下身生殖器的疮)、独疮(独独生一个疮)、女人奶头生疮、肠子内生疮、肠子内生疮(体虚耳鸣)、跺骨疮、生疮(一块块发出来)、大腿生疮(溃烂)、羊胡子疮、生在耳边的疮、生大疮(边缘烂开,流黄水,出血不止)、耳朵内常常生疮(久治不愈)、独疮(痈疽初起无头疮)、生疮(好了一个,又发一个)、四肢关节生疮、癞痢头(秃疮)、长期生疮、陷边疮(一片片生过去)、全身生小癞子、小痘疮、皮肤上生一块块癞疮、耳朵附近出现结子(九子疡,淋巴结肿大)。
        这二十多种疮,每种类型不同。有因其部位的不同,有因其病情发展的不同。每一种都加以仔细的区别。说明彝族当时患“疮”症是很多的,这样就形成了彝族医药中对疮的治疗经验特别丰富。
        痛(9种)
        冷寒腹痛、经常腹痛(有根)、一身冷寒疼痛、暴发火眼、眼边又破、骨节咬痛(关节痛)、
    胃消化不好(心口痛)、肋巴骨痛、耳朵内痛、头痛。
        这些“痛”病,多数是消化道疾病。从这可以说明当时彝族的饮食是粗劣的。其次是风湿性的疾病,以及感冒伤风性的疾病。
        风(13种)
        抽风痉挛、身体虚(经常有风而不散)、扯老母猪风、发猫儿风、皮肤上出疹、风疹、斑疹、皮肤湿热出疹、生疮后有风、瘙痒、出风疹块、小儿着风、小儿有风(肚子胀)、小儿抽风。
        彝族所谓的“风”,包括惊厥,癫痫,变态反应,湿疹,以及小儿疾病等。
        毒(3种)
        草乌中毒、吃菌子中毒、酒醉毒。
        产后(4种)
        产后不干净(恶露不绝)、产后流血不止、难产、身上不干净(月经不正常,红崩白带)。
        不通(8种)
        热在大肠(大便不通)、肠胃不通(清洗肠胃)、吃猪肉膈食(膈食)、积食、噎膈、吃冷水
    冷饭后(恶心呕吐)、脖子哑(失音)、小便不通。
        其它(8种)
        身体衰弱(肉色变黄,肝瘦病)、蛔虫、疟疾(打摆子)、间日疟、患急病(忽然昏倒)、腹
    泻、久病后(身体衰弱)、鸡眼。
        从这八类疾病共76病种看,彝族当时的流行病与多发病中,当以“疮”类最多(占全书病种的30%),“风”类居二(占18%)。其它类的疾病虽然分得不细,但按以上类别分类的趋势已经形成。这种趋势是彝族人民与疾病作斗争中自然形成的。在当时,按内、外、妇、儿分科的思想还未形成。但这些“疮”、“风”、“痛”各类疾病中,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的内容。
        这一时期彝族医药的一个发展,还表现在对某些疾病能够加以细致区别。如“生疮”中,就有各种类型的疮达23种之多。要把那么多相似而又不同的“疮”症区别开来,确实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大量的经验才能办到。
        二、动物药的发展
        明代中叶,彝族习用的动物药已达近百种。在《双柏彝医书》中,记载的动物药主要有各种动物的胆、油、骨、血、肝、肉、肾鞭等药用部位,以及虫类药材。
        胆类(10种)
        老鸦胆、狐狸胆、猪胆、岩羊胆、耗貂胆、黄鼠狼胆、獐胆、熊胆、鸡胆、各种动物胆。
        油类(4种)
        小土猪油(白脸油)、生猪油、蝙蝠油、耗子油。
        骨类(11种)
        大黑蛇骨、麂骨、龙骨(龙欧)、乌梢蛇骨、穿山甲壳、岩羊蹄壳、豪猪刺(刺猬刺)、岩羊角、绵羊角、绵羊蹄、鹿茸。
        血类(5种)
        斑鸠血、鸡血、岩羊血、麂血、羊血。
        肉类(22种)
        猪肚子(瓦黑母)、蝙蝠、耗貂肉、黄鼠狼肉、螺蛳肉(阿古)、泥鳅、黄鳝、小鱼、虾、小绿雀肉、山麻雀肉、细子雀肉、腊肉、猴肉、豪猪肚子、小鸡飞貂、石泵(阿皮)、娃娃蛇(阿杯勒)、团鱼、耗子肉、斑鸠肉。
      肝类、肺类(3种)
      耗貂肝、牛肝(尼塞)、猪肺。
      肾鞭、胎及胎衣类(7种)
      耗貂睾丸、熊胎(野包弱)、熊肾鞭、麂胎、马胎衣、野猪香、耗貂香。    .
      虫类(13种)
      飞蚂蚁蛋、臭皮虫(波那弱)、土小狗(嘎格姆)、棕树上虫、黄刺果根(刹那波白)、上虫、
    蜈蚣(塞西莫)、蚂蚁窝(树上蚂蚁包)、刘寄奴上虫、松树根上虫、蚯蚓灶妈妈虫、竹中虫、蝌蚪。
        分泌排泄物(13种)
        鸡蛋、腌鸡蛋、鸡蛋清、蜂蜜、燕窝泥、旱獭屎、黄鼠狼屎、各种虫屎、老虎屎中肉和骨、虫面、溏鸡屎、人中黄、鹅蛋、耳屎、大土蜂(多拉芨)、之柄(土蜂巢)。
        其它(4种)
        黄鼠狼嘴、头发灰、野猫尾巴、斑鸠脑汁。
        以上动物类药,共计92种。其中以肉类最多,约占24%;虫类第二,约占14%;排泌物类亦占近14%,居第三;其余胆、骨类占的比重也较大。
        三、植物药的种类
        明以前,彝族历代对植物药的记载非常零星分散。到了《双柏彝医书》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植物药被载入书中。虽然还不是专门的本草书籍,但从药名中完全可以窥见彝族药用植物已经非常发达。利用的根、茎、叶、花、果、皮、全草、树脂以及寄生各类植物药材,达到数百种之多。
      根及根茎类(66种)
      大将军根、李子根(撒中白)、小荃麻根、香薷(勒芨策白)、黑锁莓(塔帕勒白)、橄榄根
    (以之勒白)、白敛莓(列莫撒拉白)、姜、续断、酢浆草根(维寒肉白)、铁线草(者瓦白)、王
    不留行根、赤小豆根、墨竹根、狗屎兰花(其地阿达白,即土玄参)、芦根(土勒母白)、大蓟根(故朱古白,侧侧白)、鸡屎藤根(齐策坡白)、刺头菜根(瓦之合白,沙捉白)、天门冬、黑刺果根、大紫菀根(阿得国白)、牛膝根(米得阿得白)、红鸡屎藤根(期莫木白)、白鸡屎藤根(期莫列白)、黄刺果根(刹那波白)、鸡嗉子根(野莫赤不白)、鸡嗉子果根(伞芨白)、牛柿花根(刹白荷白)、臭椿树根(国尼白)、水金凤花根(爬国华白)、花椒树根、野李子根(沙朱合白)、黄豆根上瘤、细黑豆根、蒿子根、土血竭根(弓腰劳)、赤地榆、马樱花根、秧草根、沙参、臭牡丹根、苍蝇网根(哈姆本)、红椿树根、刺黄连根、消黄叶根(期牙母白)、臭菊花根、野荞叶根、苍耳子根、扁豆根(玛什鲁鸡)、野碗豆根、藤香树根(扎可白)、盐肤木根、莲藕根、竹扫根(地肤子根)、金刚钻树根、棉花树根、藤子树根(鲁母塞那)、辣椒树根、丝瓜根、何首乌(瓦马那内)、瓜萎根(阿婆勒白)、青竹标根(莫达白)、白茅根(罗丝爬)、三七、半夏。
        叶类(17种)
        蚕豆叶(阿利帕)、土厚朴叶(阿拉母后帕)、金竹叶(母帕)、甜叶子(草烟落)、鹧鸪树叶
    (古霍木白帕)、泽兰叶(尼肉)、花椒树叶、甜树叶、桃树叶、藕叶、茶叶、大紫菀叶、地肤子叶、石榴叶、香橼树叶、竹芽、橄榄尖。
        皮类(12种)
        七叶莲皮(意斯莫格)、苦楝茶树皮、黄楝茶树皮、刺绿皮、香樟皮、小黄叶树皮、黄杨木树皮、五加皮、白樱桃皮(芨格)、石榴皮、橄榄树皮、红粟树皮。
      果实、种籽类(19种)
      青菜子(臭母失)、胡椒(沙泽)、草果(得黑)、野花椒、芝麻、棕树果、马樱花子、花椒、
    多依果、酸木瓜、糖梨果、黄豆、豆豉、青松子、棵松子、石榴、麦穗(索尼)、皮哨子、绿核桃果(刹米能)。
        全草类(34种)
        绿蒿子、紫花地丁(期勒弱)、药红母(期勒末)、白花矮砣罗(那车齐,即桂花矮砣砣)、
    鱼腥草(期翁土)、粘连草(土玄参)、真金草、野坝蒿(朱黑波)、白敛莓(莫撒拉土)、苛刺
    (阿左塞)、苦刺茄、水橄榄(意刹连)、紫草(泥泥木索沙芨)、大花、青鱼胆、刘寄奴(希尔白罗,土连翘)、雷锲子(木朵鸡)、荆芥、打破碗花(土连翅)、摆夷苦菜(傣族苦菜)、猪棕草、豆腐渣藤(石土南,白药藤)、大水芹菜(呸谷哇)、浆浆药、骨碎补、绿鸡屎藤、小一支箭、水豆瓣草(塞刺儿)、飞龙斩血、地板藤、红牡丹花(维绿莫)、白蒿子、猪嗓管、大白花。
        茎木类(6种)
        苏木、黑竹茹、胖婆娘树(他苦根)、红果梨树、马甘蔗(欧内拨)、马樱花。
        寄生、树脂、菌类(6种)
        金刚钻树寄生、桑树上木耳(希者刻那)、干木耳茯苓(他帕夫)、白茯苓、明子(松明)、
    花椒树寄生。
        总计植物药160种。其中以根及根茎类最多,约占42%;其次是全草类,约占21%;叶类和果实、种籽类药材也占相当比例。
        其它药物
        酒、醋、酸木瓜醋、香油、腌蛋、腌鱼、红糖糯米饭、米面头子、腌卤腐汤、百草霜(锅
    烟)、灶心土、马蹄中土、桥上腐土、香炉灰、瓦片粉灰、泥浆水、金竹水、苦楝茶树洞中水、汉子洗衣水、锁、钥匙、扎头绳。
        在这些药物中,不少属于糟粕。这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造成的,但反映了当时彝族医药的真实情况。
        四、《双柏彝医书》的特点
        《双柏彝医书》是一本典型的彝族药方书籍。它不是一本本草书籍,也不是一本谈论医学理论的书籍。实际上,它是把彝族的医学经验,加以简略的归纳、汇集而成。所以,它较客观和准确地反映了彝族民间传统的医药知识,是一本“经验方集”。
        对于疾病,大部分仅列出病名,有的加以鉴别性的说明,以资区别。这些病以外部疾患为主,大部分是彝族民间流传和多发的病种。
        对于药物,全部只有名称,无植物或动物特征描述。所以生态描述的内容,仍然以彝族传统的口耳相承方式传授。并且,药物没有剂量,也是此书的一大特点,在几百种药物中,只有两个方子中的药物有剂量。但许多药物均附有简单的加工炮制方法。在这些药物中,植物药占绝对优势,动物药占了三分之一。
        方剂的组成,比较简单。以三味药共组一方居绝大多数。组合中没有药物的比例。这说明当时的方剂知识还未达到定量的水平。
        除了这些特点之外,其余诸条已在前面论及,此处不再重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