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早期的僧医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1-06 08:49:11
  • 核心提示: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于本土文化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自然也包括传统医学领域。历史上,不少僧人均曾援佛入医,以医弘教,佛学与传统医学知识相结合,形成了后世

    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于本土文化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自然也包括传统医学领域。历史上,不少僧人均曾援佛入医,以医弘教,佛学与传统医学知识相结合,形成了后世所称的佛医学,并产生了一批僧人医家,形成了独特的僧医群体。

    事实上,僧人通晓医术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为佛教教义中对于医学不但不排斥,还大力提倡,在佛教的知识体系中,有所谓“五明”的说法,“明”为学问、学科之意,“五明”即指五门学科,包括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其中的医方明便指医药知识而言。在《大藏经》中,涉及医药知识的佛经便有二十部左右,如《佛说佛医经》、《佛说佛治身经》、《佛说咒齿经》等。

    20151106092104.jpg

    再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佛教徒众的修行往往是选在人迹罕至的清净之所,虽然环境适宜,但僧众难免遇到肉身的疾患,如果要依靠专业医生救助的话,极为不便。因此掌握一些必要的医药知识也是情理之中,类似的情形其实在道教中也存在,所以僧道之中,精通医术、有独得之秘者大有人在。

    与佛教在历史上的盛衰周期相似,佛医学在唐代的影响也趋于最盛,特别是其眼科、外科技术更是驰名,但在此之前,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不少在医史上有影响的僧医。

    早期来华的僧医,其医学知识基本从印度传来,尚带有浓重的异域色彩,在当时的记载中,对其医术的具体诊疗过程、手段等语焉不详,反而对其咒语等方术的运用大加描述。比如晋怀帝时来华的佛图澄大师,曾为后赵明帝石勒的义子石斌疗疾,当时石斌已暴病“身亡”,于是石勒借历史上先秦时期神医扁鹊曾救活已“暴卒”的虢国太子之事,询问佛图澄:“虢国太子暴亡,扁鹊能让他活过来,现在您能效仿吗?”当此之时,佛图澄口诵咒语,手执杨枝,将水洒在石斌身上。结果患者须臾能起,不久便平复如初。无疑,这样的记载当然有夸大的成分在内,佛图澄究竟采用何种医药、如何治病已不可知,但以杨枝洒水、咒语等符号性的仪式均无疑在信徒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类似的记载在当时的文献中记载颇多,如来华僧人佛陀耶舍用药水加咒为患有足疾的弟子洗濯,结果足疾痊愈,最终能疾行如常。又如刘宋初年来华的印度僧人求那跋摩亦善医,博通“医方咒术”等。这些“咒术”究竟是心理疗法,还是疗疾的障眼法已不可知,但在当时的确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治病疗疾之余,自然也达到了以医弘教的目的。

    20151106092116.jpg

    除了这些精通医术的外来僧人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地佛教信徒也逐渐增多,其中不少都以医术高超而闻名。他们周游四方弘法之余,也为人疗疾,同时勤于著述,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医疗经验,其中最出名的有于法开、支法存与深师等人。

    于法开是晋代医家,据说其“祖述耆婆,妙通医法”,耆婆为佛陀时代的印度名医,医名极盛,亦是虔诚的佛教徒,后世不少佛医文献皆冠以其名,于法开既然祖述耆婆,言下之意,自是其精通印度医学。于法开曾夜宿某户人家,正值该户有妇女在分娩,不幸遇到难产。众人均束手无策,情急之下,只能杀羊祭祀,祈祷上天。于法开听闻后,遂来诊治,他一方面命人作羊肉羹,让妇人喝下去,另一方面,则用针刺的方法施治,结果“羊膜裹儿而出”,胎儿顺利生产。从这则记录来看,于法开采用食疗来配合针刺救治难产的方法,已经不止是佛教医学,而是将印度医法和中国医法针灸结合起来了。值得一提的是,后世所说的“羊膜”一词即源出此处。

    晋代的医僧支法存先辈系胡人,后迁居于广州,支法存生于广州,成年后主要在岭南一代行医,他以善于治疗脚气病而知名。脚气病并非一般人理解的“香港脚”,而是指一种营养素缺乏病。自永嘉南渡后,大量北方士人来到南方后,不习水土,许多人突然集体患上此病,因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脚部软弱无力、疼痛,故当时称为“脚弱”。此病在当时流布颇广,绵延数百年之久,但由于不了解病因,故此苦无良方,许多人深受其殃,严重者甚而毙命。支法存长期居于岭南,深谙水土,故对此病颇有心得,经其救活者不计其数,与另一医家仰道人一起皆以治脚弱病而著称。后来,孙思邈曾评价认为,南渡士人得以存续,多赖此二位医家之力。

    20151106092127.jpg

    此后,宋齐之际,又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医僧深师。他也以治疗脚弱病著称,并撰录诸家医方编为《僧深药方》,又称《僧深方》、《深师集方》、《深师方》等,在医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内容被后世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日本的《医心方》等大型方书广为采纳。因此,《僧深药方》原书虽已不存,但从各类医书中仍可略窥其貌。从辑佚的文献来看,《僧深药方》内容颇为丰富,不但涉及了伤寒、天行、温病等外感疾病,还论及风毒脚气、痢疾、中风、胸痹等杂病治方,极具文献价值,其中特别是对于脚气病的验方收录较多,达百余首,为脚气病的治疗提供了极可贵的医疗经验。

    其实医术之外,佛教医学所特有的慈悲心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医德的内涵。后世孙思邈论述医德的名篇《大医精诚》中,要求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无疑便受到了佛教医学的影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