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漫谈明代传染病大师吴有性及其巨著《瘟疫论》

  •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作者:萧之煜 吴鸿洲 时间:2015-10-24 08:18:01
  • 核心提示: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将传染病称为“疫病”、“瘟疫”等,早在《素问&bul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将传染病称为“疫病”、“瘟疫”等,早在《素问•刺法论》就有关于疫病的详细记载。中华民族在繁衍传承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经验,其中集大成者为明末吴有性所著的《瘟疫论》。
     

         一、作者与作品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著名医家。在其所处的时代江、浙、鲁等地域多次发生传染病的流行。他在潜心研究前人有关论著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临床实践,对传染病的病原病因、传播途径和方式、流行特点、治疗原则等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撰写成中国最早的传染病专著《瘟疫论》,开中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比1854年英国人约翰斯诺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早2个世纪,在世界传染病医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瘟疫论》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该书虽在明末刊行,但原版已遭焚毁。目前被用作校点底本的康熙序刊本主要有四种,石楷校梓本(石本)、张以增评点本(张本)、刘敞校梓本(刘本)、《醒医六书》本(醒医本)。《瘟疫论》共上下两卷,补遗1卷。上卷载论文50篇,阐述瘟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多方面论述温疫与伤寒的不同。下卷载文36篇,着重论述温疫的兼证,有数篇论述疫病的证治等。
     

         二、主要成就与医学文化特色
     

         1.仁心仁术、大医精诚
     

        《瘟疫论》成书时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时局动荡,瘟疫流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吴有性描述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惨烈状可想而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盛时方显大医本色。吴有性勇于面对瘟疫的挑战,心怀拯救众生的医者仁心,通过对传染病的密切观察与研究,撰写完成《瘟疫论》。《瘟疫论》的问世体现了我国中医先辈面对大疫,表现出的拯救苍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吴氏在临床实践中“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所,与夫传变之体”,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说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的道德要求。
     

         2.悉心研究,勇于创新
     

        吴有性以前,主流医家认为疫病的病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这是中医传统的“六淫”致病说),也有医家认为疫病的发生在于四时气候的反常等。吴有性通过临床实践,极力反对这种单一的六淫致病学说,突破了前人的理论束缚。“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有性创新性地提出了疫病是由自然界中的一种“异气”所引起的,他将此“异气”称为戾气,从而创立了戾气致病学说,完善了中医对疫病病因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吴有性又进一步提出了“杂气学说”,强调传染病病源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他还观察到牛、羊、鸡、鸭等动物与人体疫病的联系,在传染病的传染特点、潜伏期、治疗原则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的见解和描述,如阐明邪由口鼻而入的新论点及“邪伏募原”等学术观点。
     

        此外,《瘟疫论》根据传染病发病迅速、变化快的特点,用药提倡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定,重视“急救”二字,与现代传染病诊治原则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如《瘟疫论•卷上•急证急攻》说:“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
     

        3.融通传承,启迪后学
     

        在温病学说发展过程中,《瘟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传染病的专著,贡献很大。吴有性在温病学上所提出的卓越的见解和诊治经验,为后来温病学说的发展和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如温病和瘟疫一向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历代医家,没有提出两者的内在联系。而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明确提出:“夫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热首尾一体,故又为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疫之疫,众人均等之谓也。”     
     

          他认为温病、热病、瘟疫都是温热病的范畴,其不同者,只不过是邪热的程度不同,并且传染和不传染的区别。不传染的谓之温病、热病;引起传染流行的则称为瘟疫。当然他的这种论点有时代的局限性,还不够完整和完善,但是对于“温病”和“瘟疫”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还提出伤寒与瘟疫的不同病因、病机、传变和辨证治疗方法,促使温病学说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向前发展。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也离不开传承,传承工作必须以临床实践为中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瘟疫论》对后世温病学说的重要影响,正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两者辩证统一的经典示范。
     

         4.古为今用。造福当代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传染病。但吴有性所著《瘟疫论》所创立的中医瘟疫理论,依然在现代抗击传染病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正确的运用“传染”这一名词,也一直被沿用至今。    
     

        《瘟疫论》不仅为新型传染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古代医学文献,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确立也离不开对《瘟疫论》理论和经验的继承和发扬。虽然现代中医瘟疫理论不再是《瘟疫论》原来的样子,但必然是越来越完善的理论呈现,在中医瘟疫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深深烙上了时代文化的痕迹。
     

         三、小结     
     

         吴氏的一生可以得见,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医理、哲理、易理、文理四者融贯一体,是中医学得以繁衍并具有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医道相通,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之道”指导临床“形而下之术”,即所谓“医乃道之绪余”。举凡历史上的名医,无一不是对“道”有深刻领悟而得“道”者。吴氏作为一名中医大家,博览群书,涉猎百科,精通于“道”,方始达到“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的境界。
     

         其次是医儒相通,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医乃仁术”的伦理定式。要求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  “儒医”群体,明末“千村辞历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凄凉景象,使吴有性感慨不已,以普济众生的情怀,愤然废弃仕途,不应科举,走上了研究医学的道路。
     

         另外,儒医本质使得吴氏和其他历代名医一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善为诗文,重视典籍,所以不仅编纂、整理和保留了大量医学文献,而且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熔铸其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temp.changyan--]
  • 图片
  • 视频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