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清宫医案》慈禧用药研究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2-12 15:41:42
  • 核心提示: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姓叶赫那拉氏,是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之女。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逝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享年74岁。咸丰二年五月,被选人宫,封为兰贵人。四年二月,封为懿嫔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姓叶赫那拉氏,是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之女。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逝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享年74岁。咸丰二年五月,被选人宫,封为兰贵人。四年二月,封为懿嫔。六年三月,为咸丰帝诞下唯一的儿子,随即晋为懿妃。次年,封为贵妃。十一年,咸丰帝因病崩逝,同治帝即位,慈禧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经过一系列宫廷内外斗争,慈禧最终站上了权力的巅峰,实际统治清末中国长达近五十年。
        作为中国近代最有权力的女人,慈禧的健康情况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虽然现今保存的脉案并不完整,但亦可从中窥得一些慈禧的健康状况和用药情况。在《清官医案研究懿嫔》中,慈禧的方案主要集中在咸丰某年(据推测应该是咸丰四年,因为懿嫔是咸丰四年受封,咸丰六年三月生下子嗣,咸丰五年时,慈禧已经怀孕,不应再服调经药)、咸丰十一年(部分)、光绪六年、八年(部分)、九年(部分)、二十一年(部分)、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间,本文通过纵向分析慈禧历年的脉案,大概梳理了慈禧的健康变化情况,现略述于下。
        月经不调 肝郁停饮 慈禧年轻时,即身为懿嫔、懿贵妃时,疾病主要为月经不调、肝郁停饮之症。根据脉案“七月十三日,李德立请得懿嫔脉息沉迟,系寒饮郁结,气血不通之症,
    以致腹腰胀疼,胸满呕逆”“七月二十日,庞景云请得懿嫔脉息浮涩,系湿气滞于血分”及所用方药如调经丸、清热化滞汤、温中化饮汤、除湿代茶饮、和肝化饮汤、和中益气饮、清解化饮汤、益元散等,从方名及药物组成看(外感暂不讨论),此时慈禧的病主要是因肝郁停饮、湿滞中焦血分引起的月经病和脾胃病。因此,太医多用香附、川芎、乌药、木香、大腹皮、厚朴等疏肝理气、行气消滞,用赤苓、泽兰、丹皮、当归、郁金等调经活血、祛湿定痛,用黄柏、苍术、焦三仙等药祛湿化浊、健脾和胃,组方用药切合病状。
        脾虚久泻  肾虚不固 光绪六年脉案较完备,记录了慈禧整年的用药情况,这一年慈禧的主要病症是泄泻。根据辨证不同,太医们分别用了益气健脾、温固肾阳、分消利水、升阳陷等方法治疗。如正月初七日,  “脉息两寸虚弱,两关弦滑,重按亦无力……脾元阳虚陷……食少口干,昨日下泻,间有完谷无味,气软形瘦较甚,口气五味,脊背凉热仍然,症势疲缓”,用温补固肠饮。此方是四君、四神及赤石脂禹余粮三方加减而成,有益气健脾、温肾固肠的作用。正月初十日,“昨大便三次,仍有糟粕,身软口渴,水串肠鸣,夜寐不实”,在固摄下元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灶心土、冬瓜皮、车前子、煨姜等温阳健脾、分消利水之药。正月二十五日,  “清气不升,湿不易利”,加用蜜水炒升麻升阳举陷。除用以上方药外,慈禧还长期服用鹿茸片、巴戟肉、补骨脂、杜仲、肉桂、熟地、山萸肉等药,益火填精、滋补肝肾。
        在光绪六年,除泄泻外,慈禧还有一些兼症和变症。如发热,正月十六日,  “身肢发热,夜晚觉甚”,用秦艽扶赢丸退热除蒸。感寒咳嗽,二月十四日,“日间偶咳,觉痰不易出,气短胸口微痛,天气寒暖不和”,加入桔梗、款冬花、生姜等散寒止咳、祛痰肃肺。筋骨力软,三月初二日,“脊背不舒,行步筋骨力软”,用黄芪、当归、鹿茸、补骨脂、杜仲、川续断等药强筋健骨、益肾填髓。受惊不寐,三月十一日,“悲伤通宵未寐,以致中脘嘈杂,胸膈空虚,腰疼馁软,背串凉热,口多涎沫,诸症骤起,自系暴受惊恐,五志之动,五火交燃”,用加味六君子汤和当归、白芍、丹参、茯神、左牡蛎等养血安神、镇惊敛阳。眼睑干涩,四月初一日,  “每遇多言久视则目涩睑干”,加用女贞子、干地黄、沙苑蒺藜滋补肝肾、明目润睛;筋脉作疼,五月初十日嘲,“夜寐上半夜不实,四肢筋脉作疼,并觉发强”,加入秦艽、五加皮、嫩桑枝、宣木瓜等通血脉、强筋骨、止疼痛。痰内带红,七月初七日,“外感轻邪,晚间腰热,足心热,早起痰内带红三点”,在滋阴潜阳中略加丹皮、浙贝、霜桑叶、鲜荷叶蒂清泻肝肺、凉血止血。便血,七月二十四日,“痰中血丝稍见,大便亦带血”,用白茅根、藕节、生地、地榆炭、灶心土等凉血止血。头目不清,七月二十九日。“卧寐不实,厥阴绕咽,少阴循喉,肾水既亏,阴津不能上承,肝阳上扰,泥丸头目为之不清,有时作晕”,加入丹参、广皮、香附、黑豆衣、牡蛎、佩兰叶调养心脾、滋水潜肝。
    脾阳久弱  胃气不降 在光绪六年,慈禧经过大半年治疗,久泻基本治愈,从该年八月到光绪八年八月,慈禧主要是食饮难消、腹中不和之症,此肠胃之疾一直困挠慈禧终生。如九月三十日“脉息寸尺沉取均渐有力,关弦而未和。食饮难消,颃颡仍有五味,黏涎血沫,腰背发热时凉,左肋串胀,咽嗌左侧微有干痛,此由脾胃尚弱,气血未和所致”。十月十四日,“脉息右关涩,左寸虚,心脾久亏,谷食无多,且难消化,以致气血不见资生,水饮易于停蓄,倒饱串闷,二便不调,营卫欠和”。十二月初五日,  “脉息两关稍大,右滑左弦,木不条达,复加愤郁,脾受其制,以致神疲力口,谷食不香,脊背生热,运动则热势见轻,血虚气郁显著”。二月二十九日,“脉息左部缓弱,右关见弦。夜间少寐,胸满倒饱,中脘微嘈,头晕耳鸣,肩臂筋脉强痛,腿膝酸觉,有时口渴,背热如旧,总缘脾胃。气血未充,稍
    加水饮所致”。根据不同脉情,太医分别用了益气养荣汤、理脾化饮汤、理脾温中饮、益气温脾汤、温补利水汤、理脾和荣饮、理湿健脾汤、调胃理脾汤、温脾理气汤、理脾益津汤、理肺调胃饮、理肺化湿汤、理脾和肝饮、和卫调脾饮、益气养阴汤、益气和营汤、清燥和胃饮、养荣通脉汤、养心健脾汤……虽然用了许多方子,但从方名可以看出,太医治疗慈禧之脾胃症不外健脾、益气、化饮、利水、和肝、益气、养阴、和营、和胃、养心等法,所用药物亦基本是党参、人参、于术、茯苓、黄芪、焦白芍、归身、桂枝、砂仁、白蔻仁、干姜、丁香、肉桂、茅术、制半夏、木香、广皮、醋柴胡、谷芽、焦三仙、鸡内金、炙甘草、佩兰、藿梗、泽泻等常用药。
        这一时期,慈禧除脾胃症外,还有一些兼症,如颃颡津溢五味、唾带血沫、肋腰胀痛、小水不利、腰背发热时凉、大便溏泻、四肢倦怠、夜不安寐、耳鸣头眩、指臂筋脉不通、眼目干涩等,用药亦随症消息,此处暂不赘述。
    风寒入肺 宣降失调 光绪九年及二十一年慈禧脉案所存不多,但巧合的是均是感寒之症。光绪九年三月十二日,  “脉息右寸微弦微滑而滞,关滑,余部尚调。咳嗽声重,惟早晨有痰,已及两月,咳时牵引胸膈作痛,背热亦稍重,此由风寒人肺络,不能宣通所致”。只以宣导法为宜,用麻黄、紫菀、苦桔梗、杏仁、橘红、浙贝、茯苓、生甘草、生姜等宣肺化痰、降逆止咳。后改为理肺化湿饮,用紫菀、桔梗、桑皮、杏仁、茯苓、半夏曲、浙贝、麦冬、甘菊花、薏苡仁、甘草等化痰健脾、利湿清肺,又以保肺和脾饮健脾润肺收功。
        光绪二十一年,慈禧所患外感之证,虽亦以咳嗽为主,但治法和用药与光绪九年明显不同。十二月初五日,“脉息左关弦数,右寸关滑缓。起居眠食均好,惟肝阴有热,肺气尚滞,以致时作咳嗽,唾吐痰饮,胸膈滞闷,筋脉欠和,顿嗽掣背微酸”,用缓肝清热畅肺之法(具体用药不详),与九年以宣肺肃痰之法不同,可能与慈禧当时的体质、年龄及身体情况有关。
        痰瘀阻络 肝胃滞热 从光绪二十八年脉案看,慈禧这一年苦于面风,此症首见于四月初六日,“脉息左关弦数,右寸关滑数有力。肝胃滞热尚盛,肺气不清,以致咳嗽痰粘,鼻涕带有血色,目皮时或掣动”。此后日渐加重,太医辨证用清热化痰调中饮治疗。在治疗面风时,除用汤剂外,还用僵蚕、全蝎、香皂研末敷面,另制神效活络丹内服,用防风、白芷、白附子、僵蚕、细辛、天麻、白菊花、南星、橘络、薄荷等药水煎热薰洗,多管齐下,面风最终被治愈。
        肝经有火 肺胃饮热 光绪二十九年时,慈禧已近古稀,面风基本治愈,但其它宿疾旧症并未减轻,而有加重之势,从症状、用药、辨证来看应该是肝经火盛、肺胃饮热,此一证型基本是慈禧晚年用药的主旋律。从慈禧晚年脉案中归纳其症状主要有:胸膈不畅、两肋串疼、舌燥口干、头晕目眩、谷食欠香、身肢酸痛、口中觉苦、大关防欠调、脊背发热、目皮瞩动(光绪三十年后复发,直到去世)、目不清爽、时觉恶心、气道欠舒,其方中常用羚羊、钩藤、生地、菊花、焦桑叶、郁金、赤芍、炙延胡索、酒芩等清泻肝火、清利头目;竹茹、鲜青果、橘红、萸连、一捻金、枳壳、陈皮、厚朴、焦三仙、溏瓜蒌、金石斛、鲜芦根等清泻肺胃、化痰消滞。
      纵观慈禧晚年用药,有一特点就是剂型灵活多变,不局限于汤剂,丸散膏丹合用,洗敷熏擦不拘。如洗剂有清目养阴洗眼方,茶饮剂有清热代茶饮、清热上喇代茶饮、清热化痰代茶饮、清热养阴代茶饮、生津代茶饮,膏剂有调肝和胃膏、清热养肝和络膏、理脾调中化湿膏、菊花延龄膏、养阴理气膏、清热化湿膏,敷药有祛风活络贴、清头目敷药,擦剂有蓖麻子膏、香发散、正容膏等。
        慈禧逝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从这一年的脉案看,从七月以后,慈禧的身体就每况愈下,太医随侍身侧,每日的就诊记录都有两三次,多是胸膈不舒、食后嘈杂、神倦力软、大关防不调、头目不爽、咳嗽咽干等宿症,太医们虽然用药不辍,但病情反复,仍不见起色,直至慈禧去世。
        纵观慈禧一生,虽然疾病纷繁,但从辨证本质上看,仍不离肝、脾、心三藏,多由肝经郁滞、脾胃失调、心血暗伤所致。分析慈禧疾病起因,皆由慈禧本身性多偏执、刚愎自用,致使肝气不舒,横克脾土,加之其生活奢侈,喜食肥甘,运动较少,使脾胃不运,筋脉不舒,气血不畅。同时,列强人侵,国家处在风雨飘摇的危难时刻,慈禧日日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煎熬下,魂不守舍,心气动荡,心、肝、脾诸藏戕克受累,疾病反反复复,时好时坏。对慈禧疾病分析,要数外省名医马培之和薛宝田分析最精,“曲运神机,劳伤乎心;思谋夺虑,劳伤乎肝;矜持志节,劳伤乎肾。心肾交亏,木气拂郁,肝病必传脾。脾脉络于胸中,肝脉布于两胁,此气升胁痛之所由来也;脾受木贼,则藏统失司,气不摄阴,此便后血所由来也”。“由于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五志化火,不能荣养冲任,以致胸中嘈杂,少寐,乏食,短精神,间或痰中带血,更衣或溏或结”。据此,马氏、薛氏等用养心归脾汤、保元汤等加减治疗,使慈禧疾病得到极大改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